外匯儲備困境與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8:44:00
導語:外匯儲備困境與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從中國現今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現實入手,分析了中國外匯儲備過剩的現狀,指出了現今過度的外匯儲備所帶來的困境,如通貨膨脹的積累、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壓力以及資源的損失等問題,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1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現實分析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所持有的用于彌補國際收支赤字,以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穩定的國際間普遍接受的外國貨幣,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的一部分。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中國黃金儲備的各年變動量均為零,特別提款權等3個小項目在儲備資產增減額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所以儲備資產變動主要表現為外匯儲備的變動。在中國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幅度和外匯交易會員持有頭寸一直受到嚴格限制。因此在中國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雙順差”的制約下,外匯儲備只是中央銀行為了使外匯市場出清而被動交易的結果。其實,在固定匯率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下,中央銀行始終有干預外匯市場的義務和動機。這很有可能使國家外匯儲備的實際持有額與適度規模不相稱。1994-1997年,中國外匯儲備年平均增加額為301.21億美元,經過1998-2000年的低速增長后,2002年開始高速增長,到200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達1萬億美元,至2007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達1.53萬億美元。
但外匯儲備額并不是越多越好。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一些國家外債規模的擴大,一些經濟學家從外債與外匯儲備應保持一定的正比例關系這一角度來分析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即一國應把外匯儲備維持在其外債總額的40%左右。以外債規模來度量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標準,強調的是外匯儲備的支付和償債功能。用這一標準來衡量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中國存在嚴重的外匯過剩。
2過度外匯儲備的困境
外匯儲備的積累和減少是針對外部失衡而采取的臨時性緩沖政策。當出現外部失衡時,一國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選擇調整還是融資。如果選擇以融資為主,則主要是通過使用國際儲備來維持經濟穩定。如果選擇以調整為主,則必然要采取針對國際收支逆差的需求緊縮政策。因此,盡管各國的情況不同,但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保持適度的國際儲備規模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過多地持有外匯儲備,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1)大量外匯儲備會積累通貨膨脹,降低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外匯儲備是由貨幣當局購買并持有的,它在貨幣當局賬目上的對應項就是對外占款,而外匯占款構成中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體部分。由于中國目前債券市場還不發達,債券規模不大,根本滿足不了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于是為了對沖大規模的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央行不得不發行央行票據進行對沖,以阻止基礎貨幣投放過多所導致的通貨膨脹的壓力。但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發行嚴重制約了中國的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如果不發行央行票據對沖大規模的外匯占款,則勢必由于基礎貨幣投放過多而引發通貨膨脹。
(2)大量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匯率有很大的升值壓力。持續擴大的國際收支順差,造成了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明顯失衡,在中國的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政策操作下,其結果就是外匯儲備的不斷積累,這使人民幣處于不斷增大的升值壓力下。事實上,盡管人民幣升值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經濟利益的矛盾和沖突,但必須承認,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存在是人民幣升值壓力形成的關鍵和根源所在。而人民幣的升值勢必給中國的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從而對促進就業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3)外匯儲備過多會導致資源的損失。中國的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主要為美元,外匯儲備的利用主要是投資于美國的國債,這從經濟上來看極不合算。第一,持有美元儲備意味著向美國上繳鑄幣稅。據美聯儲估計,美國每年獲取的鑄幣稅高達15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第二,存在利差損失。作為發展中國家,從國際金融市場籌措資金時要被強加風險溢價,而把外匯儲備投向流動性高的“安全資產”,即美國國債,則只能獲得很低的回報率。第三,美元匯率的變化導致美元儲備賬面損失。如近年來美聯儲連續下調其主要利率,結果使美元與歐元、日元匯率持續貶值,這給中國外匯儲備帶來了巨大的賬面損失。
3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出路
綜觀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的原因,既有經濟層面的,但更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從經濟運行層面來說,外貿需求仍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對外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因此貿易項目的順差仍將繼續。WTO過渡期的結束、服務項目的開放、外資并購的加速等因素使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基地,而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使資本與金融項目保持順差。中國國際收支仍將保持“雙順差”的局面,因此中國的外匯儲備仍將維持高增長。外匯儲備高增長的困境促使我們必須探討出路。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出路是一方面在既定的國際金融體系內提高對外匯儲備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尋求某些制度上的創新,破解外匯高儲備之兩難。
(1)改革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反觀眼前的外匯儲備問題,妥善管理才是較為現實可行的做法。可是要調整美元主導的資產結構,卻缺乏足夠的可替代資產。歐元前景雖被較多人士看好,但也難以承接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資產的轉換;日元自顧不暇,波動太大,日元計值債券市場發展滯后,流動性也不夠。至于增持部分與中國貿易量大的亞太經濟體貨幣,如韓元、澳元、新加坡元等,都不可能分流大部分美元儲備資產。而短期內將美元國債調整為美元公司債券或政府擔保的抵押債券,也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改革外匯儲備管理體制,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逐步調整單純利用外匯儲備平衡和干預外匯市場、維持國際支付、增強金融體系穩定性、防范金融危機的功能,加快金融制度的微觀變革,增強金融體系穩定性;通過適當的國際儲備管理戰略,協調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之間的關系,使匯率政策兼顧內外部經濟的平衡,制定將外匯儲備在國際收支、戰略資源和軍事政治等領域運用的中長期戰略目標,從單純服務于匯率、貨幣政策轉化為服從國家整體戰略。
第二,借鑒美英日、歐盟、新加坡、中國香港等經濟體的經驗,由國務院牽頭,組成財政部、發改委、央行等部門參與的國家外匯儲備管理委員會,制定運用儲備干預外匯市場的戰略及儲備管理的指引意見,建立統一、多層次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區分戰略決策和策略執行。
第三,通過多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外匯儲備經營機構,設立外匯平準基金,并將中央匯金公司納入財政框架之下,將其轉換為國有金融控股公司,增強匯金運作的透明度,剝離其為金融機構提供再貸款的功能,并為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外匯融資。
最后,制定詳細的外匯儲備結構調整計劃,實現儲備資產的幣種多元化、資產多樣化與多個市場的選擇,逐步推進,優先在增量資產中實施。當然,外匯儲備資產結構的調整將是緩慢和長期的過程,而且應保持政策操作的隱蔽性,從而將短期的外匯市場波動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幅度。
(2)促進中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鼓勵外資企業境內融資。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些產業和企業已具備國際競爭力,有些產業還出現了過剩的生產能力,急需進行產業調整,客觀上提出了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要求。因此促進中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積極主動地實施“走出去”戰略既是進行產業調整的需要,也是緩解巨額的外匯儲備壓力的一個舉措。
由于國內儲蓄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資本已經比較豐富。但外國直接投資除了資金上的作用外,還可以帶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以及制度上的好處。因此,可以采取鼓勵合資企業向國內銀行借款,在國內發行股票和債券等形式獲得融資,減少外國直接投資中的資金流入的規模,而這又不會影響中國引進外國技術。另外,取消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稅收優惠,為國內企業的發展創造與外資公平競爭的環境,從而有效利用外資的積極作用,抑制大量外資進入對外匯儲備造成的壓力。
(3)擴大消費需求,緩解由于經濟失衡而出現的貿易順差。
經過連續幾年的外貿高速增長,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超2萬億美元,貿易依存度超過67%,遠遠超過日本和美國,如此高的貿易依存度蘊藏著很大的風險。在對外貿易高增長的背后,中國國內消費率卻連年下降。從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可知,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系統的內部不平衡需要相應的外部不平衡來彌補。中國目前內部不平衡的情況是國內儲蓄大于投資,內需不足,相應的外部不平衡主要是對外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增加。因此,我們認為解決外部不平衡的根本舉措還在于解決內部不平衡,就中國而言,關鍵就是要擴大消費需求。
(4)積極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促進亞洲區域貨幣合作,最終實現減持外匯的目標。
繼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東亞國家積極探討區域貨幣金融合作。在《清邁協議》、亞洲債券基金及對話與監控機制的基礎上(包括東盟監督機制、馬尼拉框架組、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進一步討論了東亞貨幣體系安排。同時,東亞國家在國際儲備合作的基礎上,積極推動了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發展亞洲債券市場有助于吸收亞洲各經濟體的大量外匯儲備,防止大量資金在投向美國和歐洲市場后又回流的不利狀況,并將本地區的儲蓄在該地區內使用。而中國應大力推動人民幣債券在東亞國家的發展,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在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的高額外匯儲備,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減持美元外匯儲備。
4結論
中國的外匯儲備高增長是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結果,同時也是因國內經濟不平衡而過度依賴外部需求的表現。因此,一方面我們必須探討高外匯儲備的綜合管理政策,另一方面,還需從多角度入手,化解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性矛盾,擴大消費需求,以保持內部平衡的方式化解外部不平衡。鑒于當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國應該充分利用高外匯儲備的優勢,協同東亞高外匯儲備國家,通過合作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最終實現貨幣合作的目標。中國應在此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在東亞貨幣合作中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同時,東亞各國也需要通過協調和磋商,不斷加強其自身內部的貨幣合作,而這可能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麥金農.美元本位下的匯率——東亞高儲蓄兩難[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2]李揚,曹紅輝.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研究[J].日本學刊,2005,(1).
[3]亞洲開發銀行編.東亞貨幣與金融一體化:發展前景[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李素琴.中國外匯儲備過剩的原因、負效應及其對策[J].新金融.2006.
[5]傅自應.中國外貿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J].中國對外貿易.2007.
[6]吳念魯.重新認識我國外匯儲備的管理與經營[J].當代銀行家.2007,(2).
[7]吉昱平.我國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及其應對之道[J].中國金融,2007,(3).
- 上一篇:食藥監管科學發展觀建設調研報告
- 下一篇:企業外匯風險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