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治文化變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02:55:00

導語:我國政治文化變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政治文化變化研究論文

論文提要:在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15年中,我國政治文化發(fā)生了重要變化。隨著“官本位”文化的逐漸消解,新的以市場意識、法治精神、開放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逐漸形成。從政治文化的變化上來看,入世本身是一場以自發(fā)性、多樣性、間接性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它給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啟示。關鍵詞:政治文化;政治社會化;入世;從1986年我國開始恢復關貿總協(xié)定的談判一直到2001年底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整整有十五年的歷史。這十五年正是改革開放政策一步一步深入的十五年。正像新加坡的聯(lián)合早報社論所說的那樣,“中國談判的過程也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1]]15年中,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世界第七個經濟主體,中國是以巨人姿態(tài)入世的。這種巨人姿態(tài)不僅表現在經濟上的發(fā)展,政治上的穩(wěn)定,更是觀念上的變化。對中國來說,15年的等待的確長了一些。但這15年中,中國人逐漸培養(yǎng)了市場意識,增強了開放的理念,萌發(fā)了法治精神。可以說,這15年的等待并不是白等,它讓我們學到了更多的東西,考慮了更多的事情,轉變了更多的觀念。我國的政治文化也因此而經歷一次嬗變的過程。一、政治文化的嬗變國家行政學院劉熙瑞教授認為,加入世貿組織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其革命性意義甚至可與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意義等量齊觀。在接受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記者采訪時,他指出,雖然“入世”首先只是經濟上的開放,但是,外國先進管理觀念、體制、文化將慢慢在中國擴散,從而改變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專制文化。[[2]]政治文化的變化首先體現為舊的“官本位”文化的消解。世界貿易組織所倡導的市場本位、社會本位、企業(yè)本位將逐漸取代國家本位、政府本位、官本位,從而摧毀“官本位”文化,引發(fā)我國政治文化的一次創(chuàng)新。WTO的“透明性”原則作為一種規(guī)范開始植入我國政治文化。在現實政治中,人們更加要求政府所頒布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向所有需要了解的人公開。在我國沿海先進地區(qū),如上海、廣東等地方政府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政務公開”運動;在我國農村,作為基層民主建設的一部分,“村務公開”已經引來了越來越高的呼聲。“官本位”為特征的政治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官本位”文化消解的同時形成的是一種新的政治文化,它將在我們剛剛進入的這個世紀中成為我國政治文化的主導。加入WTO的過程已經培養(yǎng)了一種全新的精神,我們稱之為“WTO精神”。這種精神構成了我國新政治文化的外來因子,成為我國公民文化上的嬗變的一個重要內容。WTO的規(guī)則成為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宣傳員,WTO的基本原則正是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點。僅從“入世”的影響來看,我國新型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市場意識的樹立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我們嘗到了市場經濟的甜頭。市場意識已經成為我國公民文化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WTO就是世界市場經濟的縮影,也是市場經濟的代名詞。[[3]]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說,加入WTO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進一步重申市場意識,樹立市場意識的過程。世界貿易組織的三個原則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市場準入”。按市場準入的要求,我國政府在即將加入世貿組織前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打破政府壟斷,注重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以及政府有計劃地從一些競爭性行業(yè)中退出等。WTO的市場準入原則進一步重申了市場意識,對我國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形成了重要的影響。(二)開放理念的形成綜觀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國人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想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發(fā)展的大家庭。加入WTO的過程不但是這種心情的一個體現,同時它還進一步激發(fā)了中國人前所未有的對開放社會的認同。我國的對外開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先是對社會主義國家開放,后又對資本主義國家開放,然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始終受來自方方面面的阻力。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加入世界上最大的貿易組織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程成為我國開放理念形成的一個強大的推動力。(三)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不管人們從哪一個角度出發(fā)來理解WTO,它的本質就是這樣“一攬子”協(xié)議,它的本質是一系列法律文件,一個有著復雜體系的規(guī)則。申請加入世貿組織的十五年,是我國法治化進程進入快車道的15年。我國不僅制訂了各種各樣的法律,而且在法治理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步。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人認識WTO的過程就是中國人不斷接受法治觀念,形成法治精神過程。中國人從沒有像今天那樣從容、理性地看待將要加在他們身上的限制,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地希望將自己的行為納入某種規(guī)則的軌道。這對于中國法治化進程中的觀念變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年契而不舍的追求不但考驗了人們的法治精神,而且形成一次深入的普法運動,對我國政治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政治現代化是一個綜合的過程。[4]在政治現代化的過程中,不但有著國家制度方面的民主化,同樣重要的是民主文化的形成。盡管我們還不能說以市場意識、法治精神、開放理念為核心的政治文化樣式已經形成,但是從我國政治文化的現狀來看,至少有各種各樣的跡象表明,其雛形已經孕育其中了。入世的成功并不僅僅在于加入世界貿易體系,它更深層次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它在公民文化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二、“入世型”政治社會化模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任何一個還沒有完成現代化的傳統(tǒng)社會來說,都會形成強烈的沖擊,這一沖擊不但是對經濟的沖擊,而且還是對政治、文化的沖擊。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漫長談判過程不斷地為我國的政治文化注入新的因子,更新其樣式。對于公民個體來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絕好的政治教育,它成為我國政治文化嬗變的一個主要動力。反觀漫長的談判過程,我們看到,曠日持久的“入世”談判不但為我們最終“入世”做好了心理準備,而且,從政治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程就是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政治社會化模式,我們稱之為“入世型”政治社會化模式。它專指在我國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這一行為所造成的政治社會化形式。它成為新型政治社會化模式的代表。與舊的政治社會化模式相比,它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一)主體特征在“入世型”政治社會化模式中,主體的自發(fā)性體現得較為明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一進程從一開始就倍受國世人矚目。據《北京晚報》報道,一項針對北京等十城市市民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2001年最受市民關注的事件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83%的關注率成為市民最關注的熱點。據《南方周末》報道,在2001年的最后一個月,“申奧成功、足球出線、WTO加入”,已經成為我國許多喜慶場合的標準開場白。在主體性上,這次政治社會化還表現出了一個令人關注的特點,那就是商業(yè)化的色彩使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接受了市場的考驗。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期間,一些媒體從商業(yè)角度考慮成為社會化的推動者。如深圳新聞網為了提高點擊率,,自主開通了兩條熱線來回答市民在WTO方面的疑問。隨著“”的結束,那種“革命教育”式的政治社會化模式已經壽終正寢了,取而代之的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個人修養(yǎng)”式的政治社會化模式。相對于前,政治社會化主體的主動性增強,途徑也變得更加豐富。(二)傳播特征在傳播方式上,入世型的政治社會化模式更顯出了多樣特征。從電視、廣播到書籍、報紙、雜志,甚至是計算機網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無所不包、無孔不入的媒體渠道;從家庭、學校,到各級各類的社會組織,形成了一個全方位、立體式的時空網絡。據初步估算,在入世期間,僅是出版的各類有關“入世”的書籍就有3000多部。許多電臺、電視臺紛紛播出“入世”的節(jié)目;報紙、雜志設立“入世”欄目。圍繞著“入世”的各種各樣的學會活動、學術報告等等更是不計其數。網絡在“入世”型政治社會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01年的最后一周,我國政府將加入WTO的文件翻譯成中文,公布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的網站上。外經貿部網站()大受歡迎。當官方公布相關法律文件的英文版時,由于上網人數過多而引起網絡塞車,連外經貿部的工作人員也難以登錄。(三)方式特征從“入世”型政治社會化的方式上來看,它涵蓋了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并以間接方式為主。在入世期間,各種各樣的政治培訓、政治教育并非罕見,但不處主流地位。與之相反,間接性的政治社會化則成為這次政治社會化的一個主要特征。首先,世界貿易組織的一些概念被人們移植到我國政治實踐中,用于描述、解釋政治現象。入世的政治社會化過程給我國公民帶來了一套全新的話語,人們津津樂道的是諸如“國民待遇”和“透明性”這樣的話語,不但政壇人物,甚至是普通公民對此都是耳熟能詳。這些新概念昭示著國政治文化的樣式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其次,價值轉移的現象更值得人們關注。WTO所倡導的“WTO精神”通過這次政治社會化逐漸滲入中國政治文化中,慢慢地為其所包容。WTO文件所內涵的法治精神、開放理念、市場意識通過這次政治社會化過程已經開始成為我國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再次,規(guī)范轉移是入世型政治社會化模式的另一個特征。WTO一引起基本規(guī)范,如透明度、平等和市場準入等原則通過概念轉移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思想中,成為新型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三、幾點啟示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15年,對一個民族政治文化的變遷來說,顯得過于短暫,它對于我國政治文化的塑造是有限的,我們不能過分地夸大它對我國政治文化變遷的影響。甚至我們還很難說,我們對“入世”做好了思想準備。據《中國日報》報道,在接受由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組織調查的5000名企業(yè)高層人員中,有20%的人承認,他們對世貿組織所知甚少,或者不了解世貿組織。只有3.2%的企業(yè)領導人表示,他們完全了解世貿規(guī)則。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加入WTO首席代表龍永圖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應對中國入世,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觀念的變化。通觀入世對我國政治文化的影響,我們不難得出以下幾點啟示。(一)開拓創(chuàng)新,打破陳舊模式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革命年代和建設時期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對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簡單重復過去的老辦法、老方式、老腔調,不僅不能起到好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的喪失,削弱黨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入世型”政治社會化模式不但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一個良好的先例,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思考,那就是如何才能開拓創(chuàng)新,打破陳舊的不適應新形勢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代之以科學的、新型的政治社會化方式,以此來補充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些不足。(二)提高警惕,防止文化殖民“入世”后,我國在文化上同西方文化的交流會更加頻繁。在各種各樣文化的不斷碰撞與交流中,西方文化可能會對我國文化形成一種“文化殖民”,從而消解我國本民族文化的特色。這是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入世”主要是國家經濟上的行為,我們的國家會因入世而更加開放。然而,我們還必須對這種“入世”型政治社會化抱有警惕。一些西方國家可能會借入世之機,進行文化殖民,將我國納入西方自由化的軌道。(三)加強引導,推行“以德治國”在提出“依法治國”后,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國”,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號召。就在入世的同時,我國又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地加強道德建設,轉變人們的觀念,形成一個更高信任度的社會,不但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一個基礎,而且還是“觀念入世”的一個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強道德建設,轉變觀念,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緊迫的。一方面,我們還未“入世”,就已經嘗到了“入世”的甜頭,由“入世”而引發(fā)的政治社會化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由傳統(tǒng)政治文化向公民文化轉變。我們還應該看到,這一轉變的進程是長期的,“入世”并不是這一過程的結束,中國面臨的是進一步轉變觀念。新一輪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才剛剛開始,它在中國的影響將更加地變幻莫測,更加地重要,甚至直接決定了我國政治文化在本世紀中的基本樣式。注釋:

[1]《聯(lián)合早報》2001年11月10日。

[2]《聯(lián)合早報》2001年12月12日。

[3]《人民日報》2001年11月10日。

[4]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毅將政治現代化分為建立主權民族國家并實現國家權力制度化、國家政權世俗化、政治民主化三個層面。參見《南方周末》200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