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教學改革論文10篇
時間:2022-10-17 03:19:09
導語:藝術設計教學改革論文10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而全球范圍內的藝術設計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不斷創新和改革。面對越來越高的人才需求,我國教育管理部門以及地方政府給予了藝術院校很多優惠政策,為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促使藝術設計教學向著更加成熟、完善的方向發展。
一、藝術設計學科教學問題分析
當前藝術設計教學雖然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明顯的教學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藝術設計的課程體系設計不夠科學。課程體系的合理設置,對于學科教育教學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也是培養出高素質人才的必要基礎。但如今,我國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在學科設置方面,存在專業公共課與基礎課、專業課與實踐課設計安排不合理的現象。特別是藝術專業課的設置比例遠遠高于其他文化課程。這種課程設置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對相關文化知識的掌握,造成知識結構的不平衡,還會影響到自身知識、技能以及創新思維的拓展能力,容易形成固定、僵化的學習模式。第二,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對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的使用過分重視,缺乏對學生的知識理論和手繪能力的培養。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電子設備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進步。但是如果藝術類學生在進行設計時,過多使用繪圖軟件,并大量使用已有素材展開設計,則不利于自身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思維模式的發散和創新,學生也很難感受到親自動手繪制設計圖中的喜悅感和成就感。過于依賴電子設備進行的設計活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作品整體設計效果,普遍存在作品僵硬、單調、枯燥、膚淺等缺點。除此之外,由于電子設備可以幫助設計專業學生完成難度較大的繪制工作,但同時也會造成學生不去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層次挖掘,從而導致設計的作品缺乏情感和內涵。在如今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更加重視實踐研究,忽視對設計理論的深度思考,導致教學學術氛圍不夠濃厚。部分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行為時,僅僅是要求學生根據傳統的教學素材開展設計,沒有注意到這種教學方式很難滿足社會實際需求,進而使得學生在步入社會后難以發揮在校所學的技能。
二、設計藝術專業教學改革整體思路
在藝術類專業院校中,開展教學改革和創新措施,對于高校未來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創新是一切發展不竭的源泉,特別是藝術類專業院校,更需要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滿足社會和時展的需求。藝術設計具有自身的教學規律,在規范制度的同時,還要給予教師和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具體思路如下:首先,以學校的制度性約束作為達成目標的手段,對藝術設計課程體系進行設計科學規劃。在制度規范階段,必須保證制度具有可實施性,管理者需要具有戰略眼光,從宏觀上對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科學規劃。藝術院校是教學計劃的制定者,需要充分體現出全局觀,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重點突出學科的專業性和特殊性,對課程的整體規劃需科學有效。制定教學計劃時,還要注意到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和交叉性。針對不同環節的教學活動,比如說基礎教學、專業教學以及實踐教學,還需要管理者進行妥善安排,層層遞進。其次,以教師的自主性設計為教學主導,將理論知識、手繪訓練與電子設備輔助教學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何種講解方式、課程怎么設置、如何對學生進行引導,都是教師的職責,藝術設計院校需給予教師充分的信任和空間去開展。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具體安排,在充分完成理論部分教學內容與基礎手繪訓練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計算機等電子設備進行輔助教學。不同的學生對藝術有著不同的理解,教師要對教學方式做到充足把握,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充分發揮自主性,所有的教學活動緊緊圍繞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學校制定制度只是起到約束性和服務性的作用。教學活動是否成功,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是否能形成良好的獨立思考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如果最終達到了制定的教學目標,那么說明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是可行的,具有實用價值;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需要對問題和影響因素進行查找,并提出解決辦法。
三、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從教師層面入手,推進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
時代的不斷發展變革對現代設計藝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藝術設計院校只有培養出具有人文素養、技術能力、科學精神以及藝術創造力的高素質學生,才能滿足社會需求。進行教學改革,不僅是設計藝術實踐所需,也是提高人才質量的必要手段。教育體系只有不斷進行反思和完善,才能促使設計藝術教學更加科學完善。對于設計藝術專業教師來講,如何保證設計人才和設計教育質量的提升,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首先,設計教學思路上的變革。在改革階段,教師有必要針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充分結合以往設計專業教學經驗,從而找尋出更加利于提升設計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教師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儲備,加強基本功,還要與時俱進,積極學習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不斷調整授課方式方法,以求與學生達到相互信任、相互促進的和諧師生關系。其次,從觀念到行為上的轉型。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設計藝術教師必須盡快完成轉型工作,由傳統的單一式、傳教式教學方式,逐漸向引導、監督和協調的方式上轉變。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中,需要對出現的問題提高重視程度,并及時進行解決。例如,是力求創新還是沿用傳統,是西為中用還是立足本土,是強化商業性還是推崇藝術性等問題。由于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現階段很多設計人員比較熟悉的傳統設計技巧正在被科學技術所取代。因此在當下的藝術設計教學中,還需要科學選擇教學重點,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目前,藝術專業教育的方向正在發生變化,由以往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逐漸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傾斜,更加重視和挖掘人的感知性、情感性以及體驗性。在傳統的設計藝術教學中,長時間備受關注的以手繪為主的技術訓練方式,正在被放置于一個更加合適的位置。在轉型階段,需要對教師的教育理念進行全面的調整。理念的轉變沒有硬性的標準,而是需要教師主動對教學活動進行自主創新,從而保證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改革創新取得良好效果。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裁判者,而逐漸向教學引導者轉變;也不再是教學旁觀者,而逐漸成為教學參與者,充分融入到學生中間,與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情感,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學改革提供的是一個入口,并非答案。改革更加強調個體的學習體驗,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教學思路是否明確清晰,是教學改革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前提。需要承認的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具有局限性,有所長有所短。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利用教師自身的長處輔助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教學方式,盡量避免因教師個人的局限而影響教學效果的問題出現。
(二)構建“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開放式教學模式
藝術設計院校需要與具有實力的廣告公司或企業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開展戰略合作,為學生提供優良的實習基地。在解決藝術設計學生實習問題的同時,又為企業提供人才儲備。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便可以與優秀的廣告公司進行接觸,了解市場動態情況,這有利于在畢業之后迅速融入社會中,縮短適應時間。此外,藝術設計院校也可以邀請一些優秀的設計師到學校進行授課,主要是考慮到其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專業能力,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而院校中能力出眾的教師,也可以開設設計工作室,組織學生進行設計實踐活動,同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構建實踐教學與競賽項目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首先,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引入市場競賽項目。院校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廣告或者創意大賽,通過參與競賽活動,市場可以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直接和評判,直觀反映出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而獎勵制度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作熱情。其次,可以在教師主導下構建完整的、仿真的項目結構。通過構建真實的項目結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協作能力。在實踐教學中充分結合競賽項目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通過教學改革,教師對傳統的設計教育模式進行延伸和拓展,充分展示了現代教育開放性和實用性原則。
四、結語
隨著國家對藝術設計專業逐漸提升重視程度,市場對設計人才需求的持續加大,藝術院校必須對藝術設計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加以重視,并采取具體可行的解決措施。同時還需要高校管理人員和教師充分發揮自身作用,落實相關改革措施,保證藝術設計教育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最終培養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能夠推動我國藝術設計水平的高素質設計人才。
作者:陶濤 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宇,代紅陽.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4(12).
[2]陸亞男,魏越.關于設計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18).
[3]袁禹慧.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的思考[J].大舞臺,2013(1).
第二篇:高職環境藝術設計項目化教學改革探討
1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
立足西北地區,面向室內設計行業,以實踐性教學為主,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帶領學生到項目現場觀摩,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觀看與實際動手操作,掌握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善于思考和總結的能力,實現企業與學校的零間距接觸。
2項目化教學模式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的實施
2.1設計教學環節
充分的準備和明確的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環節,充分的準備是上好課的前提,明確的目標是前進的方向,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去完成任務目標,為了目標的完成,采用了項目化的教學模式。授課學時為6課時,通過多媒體的演示,現場學生具體模擬、操作以及教師的講解,理論應用于實踐,做到從“做中學,學中做”,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通過采用項目化的教學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2實施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設計好了之后,就是教學過程的實施,其在教學設計的整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直接體現了教學過程實施的效果,下面以具體的實例進行闡述。
2.2.1明確教學任務,設置情景教學
情景設置。全班同學以學號為順序分為四組,每組5位成員,分別是:一名項目經理,一名設計人員;兩名設計助理,一名工長組成一個設計團隊。其中,教師作為甲方(客戶)配合學生進行現場模擬。現項目經理接到一份室內設計的訂單,內容是:有一對中年夫婦,在西安市某區、某路段買了一套單元房(第二套),面積為130㎡,家庭成員為:夫婦雙方,一名1.5歲幼兒,兩位老人。夫婦為工薪階層,兩位老人退休在家看孩子。設計要求。能夠充分表達客戶的意圖,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設計;充分體現室內設計的風格(結構處理、造型特征、色彩的搭配、材質的選擇等);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體現出設計創新,表達個性特征。
2.2.2圖片、視頻觀摩
教師通過多媒體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對具體的案例進行講解,在這個環節中,穿插引入其中的重點知識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學生對不明白的問題可以提出來,教師做詳細的講解。在此,學生可以了解室內設計的基本內容和設計流程,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開闊了視野。
2.2.3方案設計
根據情景設置中的任務要求,每個小組(設計團隊)來完成室內設計方案。每個團隊的項目經理召開小組會議,向小組成員講述項目任務和客戶的要求,然后小組成員進行討論,主要就風格形式、造型元素、背景墻的設計、照明設置、結構處理以及序列、人流動線等問題進行討論,形成一致看法,由設計人員完成設計。最后,由項目經理審核,并將初步的設計方案交給客戶(教師),由客戶提出修改意見,各小組設計人員再進行修改,最終形成設計方案圖后進行刻盤保存,交客戶(教師)進行競標評選。競標選中的設計圖由設計人員負責向工長進行技術交底工作(以地面、墻面及頂面施工圖紙),主要是照明的位置、結構尺寸、造型要素、結構銜接和細部詳圖等內容,設計人員還要到施工場地進行指導,向施工技術人員解釋圖紙中的相關問題,并根據工程進展狀況進行現場指導與配合,及時解決施工人員遇到的問題,并進行必要的設計調整和修改,保證施工的順利進行。在完成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多次與客戶進行溝通,并且教師這個環節中盡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場地,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適當進行引導。
2.2.4設計方案評價
接下來是到競選評比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每組的設計人員協助項目經理對本公司的設計方案進行闡述,主要是設計過程中遇到什么樣的問題,是如何處理的等,其他小組可以提出相關的問題,設計人員就具體的設計細節和施工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做詳細回答。最后,每組相互評價,各組對設計方案做進一步的修改,產生最優的設計方案。教師在各組闡述和互評的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各組存在的問題,做進一步的講解,這樣,學生更容易明白各自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出現問題應該怎樣進行解決。學生通過互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隨著每個項目的完成而得到不斷的提高。
2.3課堂效果展示
自從課堂上引入項目化的教學方式,與以往的課堂教學相比,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以實踐論證理論,讓學生自己參與,自己動手,通過項目的完成,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理解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道理,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使教學內容與工作崗位需求相結合,能夠使得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知識的運用能力及崗位適應能力等方面得到的很大的提高。另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很多學生能積極參與學院或高校組織的相關競賽,并且利用業余時間或假期到企業或設計公司兼職,參與了很多項目方案設計,與此同時,我們專業畢業的學生到公司能很快適應了崗位工作,得到了公司的認可,同時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提升。總之,這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作者:孫萬香 單位:西安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于正永.淺談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項目化教學[J].大眾科技,2009(03):152.
[2]朱紅雨.高職項目化教學中教學情境創設的實踐[J].職教論壇,2011(11):29-30.
[3]金彥平.高等職業院校項目化課程的教與學[J].考試周刊,2012(07),179
[4]宋麗.對高職院校“項目化教學”研究與探討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3(24):163.
第三篇: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研究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超過以往任何時期。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的招生規模雖然連年擴大,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卻暴露了諸多的問題,本文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目前的教學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圍繞著工作室教學模式對專業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一、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現狀
近些年,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比較大。針對這種情況,高校加大了相關人才的培養力度,但當前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現狀并不令人滿意。
(一)辦學條件不夠完善。近年來藝術設計專業的招生人數連年增加,但許多院校在擴招后軟硬件建設并沒有跟上,特別是在一些民辦學校,教學設施不足的問題非常突出。
(二)缺少優秀的教師資源。專業的發展需要優秀的教師隊伍。我國的藝術設計專業建設雖然得到了政府及社會力量的支持,師資力量還比較薄弱。一些校內教師擔任的教學任務過多,對課程的理解比較膚淺、實踐能力有限,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
(三)課程體系缺少創新。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創新,這樣才能夠更符合社會審美的需要。藝術設計課程體系也要在這種革新中不斷發展,才能夠保證人才的培養質量。[1]目前高校課程體系還是沿襲原有的課程體系,很難跟得上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步伐。
二、工作室教學模式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意義
“工作室教學模式”起源于德國的包豪斯學院,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院的每一門課程都需要一名技術教師和一名藝術教師共同執教,使學生能夠在技術與藝術兩個方面得到雙重的影響。[2]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限制,對設計人才的培養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深受各國推崇。
(一)促進了校企的合作。工作室教學模式下,高校與企業可以相互交流,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教學任務,企業可以派高級技術人才進入高校,承擔學生的技術培養工作,并為學生提供實習的平臺,提高學生實踐的能力。
(二)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在工作室模式下,教師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本職工作,搞好學科建設。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中,高校教師也可以進入企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三)促進了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發展。首先,在工作室教學模式下,高校能夠建立起開放式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實踐的機會大大增加,理論與實踐結合得更為緊密。學生可以直接面向市場,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更有針對性地去進行學習,變被動為主動。[3]其次,在工作室模式下,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內容也有很大的改變,教科書、教學大綱中的內容只作為一種參考,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更為靈活,他們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未來崗位的要求更為了解,實現了知識的全方位拓展。
三、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完善校企合作機制。一般情況下,學校提供教學場所和設備,企業則提供實習基地和行業技術指導,二者有明確的分工,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企業要與學校簽訂相應的合作協議,充分利用企業的硬件資源,讓學生能夠較早地接觸一線設備和行業資源,擴大學生的實踐平臺。
(二)重構專業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符合時代的發展,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課程內容要跟隨行業需求,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其次,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比如開放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
(三)加強工作室的運作管理。高校需要選擇專業的人員來負責工作室管理,教師在自己的教學計劃中也需要體現工作室的特點,把理論知識與真實的案例結合起來。工作室管理者、教師、企業的技術人員共同對工作室的工作進行考核,了解工作室運行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并及時加以解決。
(四)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工作室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為讓學生更好地接觸社會、適應社會,提升學生的就業率。工作室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是否符合學生未來發展需求”為中心,讓學生在校內就可以與社會實踐接軌。總之,工作室教學模式把學校與企業、社會聯系到一起,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因此,我們需要在教學中對工作室教學模式進行改進與創新,使其更加完善,更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
作者:周師羽 單位:長春建筑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靜霞.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研究[J].大舞臺,2015(11).
[2]張鵬.關于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思考[J].大舞臺,2013(05).
[3]孫麗.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12).
第四篇:地方性院校藝術設計創新教學思維探討
摘要:文章中對我國部分地方性院校教育體制改革以來,藝術設計專業招生考試以及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作了的一定的分析與闡述,重點論述了針對問題與不良現象,利用創新思維改革藝術設計課堂教學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藝術設計;問題;創新思維;教學
一、部分地方性院校藝術設計教育招考中出現的問題
自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以來,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藝術設計人才,但部分地方性院校受快速發展思想的影響,出現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短期行為,影響了專業的招考方式與模式。如部分地方高校設置考試題目時多年一成不變,題目類型偏窄,諸如靜物默寫、人物頭像默寫或石膏寫生等,致使出題方式明顯模式化,這必然造成指導學生培訓時的針對性,而忽視藝術訓練的本質規律。加之應試的時限性,很多學生集中于個別城市所辦學習班的集中訓練。由于短期內需完成培訓任務,使教師尋找捷徑應付考試,學生長期接受集訓式快餐訓練,造成學生對物象的理解表象化、概念化,模式化。教師對造型訓練進行提煉和概念化處理,使處于啟蒙階段的學生受到了不良影。學生在其訓練過程中,喪失了自己特有的角度去理解繪畫藝術,機械的完成著作品的表現形式和語言。另外,也有部分地方院校過于追求辦學規模,對藝術生招生無底線降低錄取分,使很多原本缺乏藝術興趣的考生進入藝術專業學習,導致整體生源藝術素質和藝術稟賦偏低,學生學習專業過程中缺少熱情和興趣,學習的盲從性與依賴性增加,缺乏主動學習的狀態。
二、部分地方性院校藝術設計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良現象
1.模仿式現象教學風格相互模仿,教學方法趨于雷同,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沒有傳統藝術教育精粹的個體與個體間的討論與互動,完全理論性的闡述與講授。由于教師自身修養的局限性,對深層次理論缺乏實踐體驗,所以表述過程單調乏味,趨于程式化的語言,無法使學生對藝術的真諦有切身的理解和感悟。
2.教科書依賴現象教師年輕化,缺乏實踐經驗,不敢逾越教科書大致范圍,語言缺乏生動性,內容干巴,過分條理化,沒有深刻性,更沒有感染力,致使課堂氛圍刻板,學生感覺疲乏。由于部分教材未及時更新新的知識內容,教師又沒有直接的社會實踐與體驗,造成所授知識的成舊和過時,不能跟進時代的步伐。
3.課件復讀現象教師在課堂中僅利用出版社發行或網上的課件進行教學,這類教學課件雖具有普遍性,但缺乏針對性,學生通過這種課堂學習只能認識一般的普遍性問題,對實際的設計,尤其是區域性特點較強的案例找不到解決方法和指導依據。教師在教學中形成依賴性,甚至有些教師在放課件過程中只關注課件的播放,而不注意學生的理解進度和消化程度,造成了知識累積的消化不良,忽視了課堂的節奏把握和重點的分析與討論。
4.模式化實訓現象教師利用以往的教學實踐經驗指導教學,形成了一整套模式化的實訓方法,針對每個學生缺乏具體的個性化引導,只對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訓練,在示范過程中利用模式化、概念化、步驟化的訓練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個人的風格嚴重影響著學生的藝術品味以及藝術風格的形成。
三、正視問題,改良現象,創造性、靈活性地進行藝術設計教學
針對目前部分地方性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招生應考的問題,應采取雙向的制度與培訓方式的改革。一是招生考試制度對藝術設計考生的考察范圍適度放寬,在側重考量學生的藝術基礎知識與基本功外,增加考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對藝術的感悟能力。促使各類學校、培訓機構教師在培養學生基本功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創造性能力的培養與開發。另外,部分地方性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應在其現有的辦學條件基礎上,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利用創造性思維的方式進行教學。
1.營造教學的自由環境,充分釋放學生各自的個性潛能。摒棄過份的理論講述、原則性的討論、模式化的確立,多作理論的比較、多元化的觀點分析、藝術作品風格的討論,形成生動活潑、不拘一格的課堂教學形式。在過分指導、束縛、控制的環境中,思維難以擺脫禁錮下的僵化,奇跡難以發生。人的潛能,惟有在身心無比和諧、自由、愉悅的狀態下,才能發揮至最佳水平。法國鐘表制作大師布克即為很好的例證。當年布克因反對羅馬教廷的刻板教規而鋃鐺入獄,在失去自由的囚禁期間,無論如何都制作不出誤差低于1/10秒的鐘表,而之前在自家作坊時,誤差低于1/100秒的鐘表都能輕松造出。直至越獄逃跑后,過上雖環境依舊艱苦但自由的生活時,布克制造鐘表的卓越水準,又奇跡般地恢復了。真正影響鐘表精確度的不是環境的艱苦,而是自由環境下身心的輕松自由度。
2.課堂中不增加學生學習壓力,不強加式的進行審美傾向的灌輸,使學生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進行作業的練習與作品的設計,充分展示學生各自的認識角度與表現方式,引導學生利用各種元素與聯想形式去完成設計作品。過度壓力使人產生過分緊張,而教育,在過分緊張中難以達到預見成效。學生在緊張之下會失去安定感,在這種心理失衡的狀態下,學生的心靈與思維無形之中會形成自我束縛與收縮,從而沒有了主動發展。而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學生的心不被壓力、緊張、固有觀念所牽系,不被目的、概念、規則所裹挾。當輕松敞開心靈直接接觸事物時,才能發現事物的規律,才能感悟到真實、永恒、不受限制的東西。
3.充分主張學生在了解每門課程的基礎理論前提下,進行邊緣學科以及各種不同藝術樣式表樣形式的探索與關聯性研究,不規范作業批改的所謂原則性標準,而是根據不同的藝術樣式,針對性的進行評價與分析,鼓勵學生作創造性的設計方案訓練。規避學生因造型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問題,另辟蹊徑,激活學生的創作靈感和元素利用的靈活思維方法。
4.進行不同學科的、不同規律的、各個時期的各種教學方式的歸納與總結,對不同的科目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其獨特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的方式方法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檢驗,其優點和長處值得我們很好的探討與研究。如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循序漸進等。人具有不同的天資與性格差異,應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教育不同的學生。成才不能拔苗助長,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孔子還從教育實踐中總結出“學”和“思”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這些傳統、經典的教學理念與方法都值得我們認真探討與借鑒。
5.借鑒創新思維的研究成果運用于現代藝術設計課堂教學中
(1)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由一元基點為基礎,通過橫向聯想、縱向聯想把相關事物與概念串成一個有效整體的思維模式。例如,西瓜這一形象可以聯想到藍球,把它分成兩半進行鏤空又可聯想到瓷碗,由西瓜皮上的紋理可以聯想到斑馬,也可以從西瓜的紋理聯想到海帶,又可以由海帶聯想到海洋,這便是發散性思維的基本方式。運用到教學中,便可以把很多難以解釋的概念式理論,用發散性的方式,從事物的各個層面尋找到既生動而又便于理解的詮釋方法。如談構圖問題,我們可以用中國圍棋的布局來進行討論,可以用線與面的分割來加以分析,可以用中國漢字的結構來加深理解,可以用語言的輕重緩急闡述構圖的節奏性以及輕重的層次性。再如,討論色彩的色調問題,可以用舞臺燈光的不同明暗效果以及不同的光照度來解釋,也可以用音樂感進行切入。高明度調的運用可以是西方歌劇中的詠嘆調,明度高,對比大;也可以是中國京劇中高吭的京韻曲調,強烈的音符,造成強烈的對比。而低明度調,可以運用低沉的中提琴音響加以解釋,沉悶、憂郁;也可以運用中國器樂中的打擊樂,渾重的鼓點聲予以比較。
(2)收斂性思維
收斂性思維是通過發散性思維的廣泛聯想之后,對所產生的大量信息,進行緊扣主題的連線穿引后歸結回原點,尋找解決問題最合理方法的思維方式。這一方式運用到教學上便是:教師在進行大量的旁征博引,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大量的相關信息比較之后,用最可取、恰當、明確的元素來詮釋和解決問題。如大自然的重復結構有無數種,樹葉、魚鱗、蜂巣、人體細胞等,都屬于平面構成中的重復形態,但歸根結底,它是骨骼結構的相似存在排列形式而已。那么,藝術設計中的諸如排版問題、標志設計的組合問題、攝影尋找生動素材處理構圖問題等,都離不開構成中的骨骼形態。教師在教學課堂中應充分把握和充分理解各種不同構成概念的基礎上,展開充分聯想,尋找相關聯的元素,最終把相關構成方式提煉出最本質的語言與形式,回歸到原點,使學生理解的概念充滿了內涵和厚實感。
(3)組合性思維
組合型思維的方式是把兩三個以上的事物結構打碎,然后將其重新進行組合形成新的事物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用這種重組法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設計訓練。如圖形創意中,圖形元素與符號、數字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元素圖案,又如包豪斯時期設計的甲殼蟲車,便是利用這一思維的典型作品。設計者把甲殼蟲的形態元素運用于大部分車身,形成了新奇的設計外形,深受人們的喜愛。再如畢加索首次利用自行車的龍頭和座位,誕生了第一個象征牛頭的裝置藝術作品,建立了新的審美體系。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不拘一格,充分發掘學生的能動性,切實利用周邊的事物和材質以及所學的各關聯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后,盡可能尋找各科不同知識、不同表現手法、不同材質、不同事物之間的連接點,組合成新的設計形態和設計作品。
(4)逆向性思維
所謂逆向思維便是利用事物的正面推導出該事物的反面或側面,利用不同的側面與反面折引出事物的不同層次,立體的反映事物的矛盾狀態,從而更好的揭示其本質,以便抓住主要矛盾。從哲學視角出發,只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其它次要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事物的矛盾性,讓學生在其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抓住事物的本質,學會分析主要矛盾所在,在逆向思維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例如,平面設計作品中,福田繁雄便是利用矛盾空間法設計出很多優秀作品,最著名的war(戰爭)便是反向思維應運的典型作品,作品中淺黃色的背景,黑色的炮管,射出一枚反向彈頭,來說明一極其深刻的道理,即制造戰爭者必被戰爭所毀。教師在教學中也應充分利用事物的矛盾和概念的矛盾來完成設計理論的闡述,引導學生在事物的正反面以及事物的不同層面,尋找解決問題的元素和方法。
四、結語
總之,藝術設計的教學方法與方式,應依據各自院校師資力量的不同,因時因地制定出各自具有特色的培養方案,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不強求統一的評介體系,但強求設計作品最終藝術風格以及設計的實用性和感染力。不同區域、不同時間使用不同的定位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各自的潛能,使學生在沒有任何枷鎖與壓力的環境中,釋放創造力。教育,必須脫離固有模式的桎酷與束縛,在自由中產生。惟有自由狀態下的人,才有用生命去感悟的閑暇,感受創造的快樂,感動于創造的成果,領悟自以為有價值的生命質感。惟有此時,靈感在跳躍,思維在飛揚,創造潛能在潛滋暗長。
作者:謝玲玲 單位:宜春學院
參與文獻: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第六篇: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內容與改革
1了解藝術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目標
藝術基礎課程是培養全能型設計人才的前期教育,基礎課程的學習不僅是設計人員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更是形成基本素質、培養藝術修養的關鍵。它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素描寫實、色彩調配、創新思維、形態寫生、點線面的基本運用等等。設置藝術設計基礎課程的目標有三大步:第一,掌握基本理論。通過對基本理論的掌握加深他們對于藝術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造型語言能力和創意能力等。第二,訓練基本素質。一個優秀的設計人員必須要具備專業的基本素質,也就是藝術修養。藝術修養的深淺決定著創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基本素質的訓練與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充沛的情感表達力都是在這個基礎階段培養出來的。第三,培養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是進行藝術創作的必要條件。技能不同于技巧,技巧是技能的升華,是基本技能運用的集中體現。換句話說,只有熟練掌握基本技能,設計人員才能運用不同的技巧進行藝術創造。
2掌握目前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21世紀成為了最具影響力的時代。科技、知識發展迅速,企業合作與發展也逐漸與國際接軌,各個行業的競爭也愈發地激烈了。在全新的時代下,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當前的教育模式出現了與時代不相符的地方,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盲目加課導致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各大高校為了提高自身的影響力,打造出“金牌”專業,“野心”也變得越來越大,引入了許多新的課程,意在增大學生的知識層面。殊不知,這樣盲目加課的做法,不僅導致了課程設置的不合理,還給學生增大了壓力,產生混亂感。第二,部分教師專業水平差,學生難以掌握知識。藝術設計基礎與語文數學的基礎知識不同的是,藝術是一門比較抽象的科目,它的很多理論都晦澀難懂,并且不符合邏輯,常用情緒化的方式表述概念,按照常人的思維很難理解透徹,例如康定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梵高的繪圖理論等,本身這些內容學起來就比較困難了,但是由于老師的專業水平不高,理解層面不深,無法幫助學生們從多方面理解和運用這些內容,學生的知識體系模糊不完整,整體的學習水平也不高。
3探究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
目前,許多學校打著“教育改革”的旗號,最終取得的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因為他們忽視了基礎課程的改革,是“換湯不換藥”的做法。課程設置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和基礎,對培養優秀人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對于基礎課程的改革,我們必須要重視起來。第一,提高對于基礎課程的重視度,培養學生勤奮的學習態度。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藝術設計也是一樣,它是一項技藝性非常強的專業,對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們必須要重視基礎課程的教學力度,對教育負責,對學生負責,不能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而失責。同時,要培養學生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目前的學生大部分為90后,他們物質條件優越,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從而也滋生了他們懶惰、虛榮的心理,教師們要告訴學生,要想讓自己的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就必須擺脫浮躁虛榮的心態,拋去繁榮世界的誘惑,勤加練習才可以。第二,規劃課程遵守設置原則,形成開放式教育系統。我們要本著“適應、實用、結構、綜合、發展”的原則進行基礎課程的設置,我們既要保證所涉及知識層面的廣泛度,又要注重基本知識的全面掌握,所以我們要調整課程節奏,把握課堂時間,做到收放自如,同時要掌握好不同課程間的銜接性,把所有的知識串起來,形成一個相對開放、靈活的教育模式,這樣學生們就會產生一種連貫性,也便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第三,突破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現在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我們不能再采取之前傳統單一的灌輸模式,而是要進行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和鼓勵每一位學生的想法,采用多媒體、趣味游戲、小型辯論會等方式加強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刺激學生的熱情和創意。基礎教學改革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學生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從而正確地、全面地理解藝術的本源和價值。在藝術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要加大基礎內容的學習力度,從而打下堅實的基礎,構建全面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從基礎學習階段開始逐步培養一個優秀設計人員該有的藝術素養和專業技能。切不可盲目追求課堂新意而扭曲了課堂的本質,使課堂教育失去了意義。
作者:劉燁 單位:南華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夏燕靖.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本科專業課程結構的探討[D].南京藝術學院,2007.
[2]段鵬.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
[3]吳寒.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在工業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8.
[4]夏艷萍.甘肅省高等學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
第七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主題在項目設計中的重要性
通過調研大型裝飾企業,參考其設計方案和設計流程,筆者發現,項目投標策劃書在項目投標中舉足輕重。一個項目的設計方案并不是單純地以設計圖紙效果為主,更多的是對項目的整體策劃。在投標過程中,各家投標企業都會盡可能地拿出最優秀的項目設計策劃書。以酒店設計為例,項目設計策劃書包括考察項目的建筑及周邊環境、酒店管理品牌、提出設計主題,確定設計風格和推演設計元素、造型、色彩,最后才提出設計方案。在競標方案的講述過程中,也不是直接講述方案的設計圖紙,而是將方案設計冠以明確的主題,從主題延伸出設計的風格、元素、色彩,講述這些風格、元素、色彩如何運用在方案設計中,最后引出完整的設計方案。方案匯報更多時候就像一場小型的演講,配以優美的圖片和多媒體展示手法,如同講述一段故事,將項目設計娓娓道來。相比以往“看圖說話”的競標方式,這樣的方案講述更能抓住投資方的心。這就要求設計團隊在項目設計中不能只盯著設計圖,更應著眼于項目整體策劃。多數企業較為看重畢業生的繪圖能力,畢業生若想有更好的發展,對項目整體把握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方法不能局限在“看圖說話”的階段。畢業設計作為檢驗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專業知識的綜合實踐課程,應該與實踐相結合,與市場的需求接軌,學習企業的設計經驗、工作流程。高校只有了解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各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對畢業設計的重視程度不斷上升,每年都有針對畢業設計的競賽。不僅有很多高水平的論文探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也有不少高校進行了實踐方面的探索。專業教師在教研活動中也經常探討如何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進行教學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就業。目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更像專業課程的重復,最后加以總結。這種畢業設計模式對學生創新能力、就業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學生拿到項目建筑藍圖就開始規劃平立面,缺乏對方案設計的整體把握能力,最后呈現的效果往往不夠理想。面對設計任務無從下手、設計的目標不強、主題不明確、設計形式單一、缺乏創意,這些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面對畢業設計時經常出現的問題,這影響了畢業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畢業設計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最后一門綜合實踐課程,要求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完成整體的方案設計。在這個過程中,最后的方案的設計效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畢業設計環節學到了什么,為將來的工作打下了多少基礎。如果只延續原來的專業課學習方法,那么畢業設計就變成了專業課程的重復,無法體現培養學生專業化、多元化、個性化的教學要求。
三、基于主題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實踐
我們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教學改革實踐,將主題引入畢業設計。這里所說的“主題”是指一種設計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對設計項目進行大量的前期資料的收集,對建筑本體及其地理位置作詳盡的考察,通過頭腦風暴等方法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設計主題,從所提出的設計主題推演出可以運用在項目設計中的風格、元素、色彩等,最后在項目設計過程中將這些元素、色彩合理運用的過程。在這里,主題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設計方法,是引導學生完成前期資料收集,方案概念的提出,主題歸納,設計元素、色彩、造型的提取和運用,最終產生一套完整的設計方案的過程。一些設計作品每個空間看起來都不同,沒有延續性,這就是沒有在設計中運用主題造成的。如果將設計主題延伸到每個空間的設計中,最終形成的方案就會是完整的、具有延續性的方案。
1.教學改革思路
本次教學改革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進行改革,將主題引入畢業設計,讓學生掌握“項目調研—資料收集—項目分析—提出主題—歸納元素、造型、色彩—方案設計—方案修改—最終方案定稿與展示”的設計方法和設計流程。在這一過程中,設計主題應由學生提出,而不是教師擬定。主題可以幫助學生獲取、積累、整合知識,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畢業設計中運用主題的初衷是向企業取經,將企業做項目設計的經驗引入畢業設計實踐教學,改變以往教學模式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讓學生學習企業在項目設計中的做法和流程,真正實現學生畢業后的“零距離”就業。
2.教學改革關鍵
本次教學改革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兩個方面:(1)主題的提出主題的提出是關鍵之一,是在對前期調研資料的整理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主題、歸納元素和色彩的過程,是設計中最艱難的一步,也是激發設計靈感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營造探尋設計靈感的氣氛,針對每名學生的想法提出參考意見。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探索和集體交流進行設計主題的探索。(2)主題的表現如何將提取出的元素、色彩運用在設計中,體現設計主題,是教學改革的核心。這一過程是將所提取的設計元素從空間、造型、色彩、照明、材質等方面進行創意設計研究的過程。可以采用師生互動交流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活躍設計氣氛,最終形成能夠體現主題的、有創意的、可行的設計方案。
3.教學改革實施過程
我們采用的案例是本次教學改革中的優秀學生案例。學生將主題貫穿設計的整個過程,通過對主題的深度把握和創造性運用,設計出一系列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設計作品。(1)項目前期調研本次畢業設計給出的項目設計建筑為真實案例,是蘇州市某科技園一層樓面。學生以真實的建筑為畢業設計的建筑載體,對項目所在地作實地考察和調研。考察內容包括:建筑選址及周邊環境,建筑朝向、樓層及建筑本體,內部空間結構,等等。要求學生列出相關數據,進行建筑分析,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制作SketchUp模型,分析建筑內部結構和建筑的優缺點。本次畢業設計要求做辦公空間設計,學生圍繞辦公空間展開了相關資料的收集。通過查找相關資料,確定所設計的辦公空間類型,并且為辦公空間命名,即所設計的公司的名稱(可以是虛構的公司,也可以是實際存在的公司)。針對確定的公司進行深入的調研:了解公司的產品、特色、部門結構、運營模式等,收集相關資料為后期的設計作準備。前期資料的收集是設計的基礎,這部分內容相當重要,后期項目設計都建立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實際項目設計中,前期策劃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只為了解客戶的需求,為客戶規劃合理而舒適的空間。以辦公空間為例,優秀的設計不僅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而且能夠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提高公司的運營能力。設計師要想客戶所想,客戶沒想到的也要替客戶想到,這才是優秀的設計師。(2)主題的提出主題的提出是設計的重點,也是貫穿設計始終的靈魂。在本次畢業設計中,學生采用集體討論的形式進行頭腦風暴,針對每名學生想實施的辦公空間設計進行發散性思維討論。如,某學生的辦公空間名為“ODC創意廣告工作室”,學生針對這個公司的運營性質、產品特色、品牌LOGO進行了一系列討論和聯想。學生聯想到跳躍的色彩、origin、裝飾主義、風格派等,最后確定主題為“印象•蒙德里安”,從蒙德里安的一系列繪畫出發,將其色彩與結構運用在后期設計中。本次教學改革針對設計課題讓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集體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確立自己的設計主題。(3)元素、色彩、材質的歸納與選擇提出主題后要將主題落實,即運用在設計中。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針對各自的設計主題再次進行資料收集和發散性思維討論,歸納出可以運用在設計中的設計元素、色彩和材質。如,某學生確立設計主題為“印象•蒙德里安”后,查閱了大量蒙德里安的相關資料,包括蒙德里安的生平介紹、繪畫風格、代表作品等。如,從《紅、黃、藍的構成》尋找設計靈感,在設計中可以運用大面積的白色穿插紅色、黃色、藍色以豐富空間色彩,設計元素以幾何圖案為主,材質可以選擇彩色玻璃、烤漆等。在這一過程中,對主題的再分析、再討論是非常關鍵的,如何從選定的主題中推演出可以在設計中運用的元素、色彩、材質是設計主題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4)方案設計與最終展示經過前期的資料收集、方案策劃、主題提出、元素色彩材質的歸納,才可以真正進入方案設計階段。有了前期的充分準備,方案設計就變得簡單而順理成章。在整體布局和每個空間的設計中運用前期歸納出的元素、色彩、材質,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有延續性的設計方案。如,某學生在方案設計中將蒙德里安的幾何構成圖案運用在平面布局、地面材質拼花、隔斷裝飾、玻璃隔墻等處,將紅、黃、藍色彩穿插于立面裝飾中,通過虛與實的材質對比營造空間環境,很好地體現了自己的設計主題。
4.問題與解決方法
本次教學改革并非一帆風順,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師生精誠合作,將這些問題一一解決,本次教學改革得以成功。(1)主題的選取在主題提出環節,學生興致很高,討論非常熱烈,針對每個主題提出了很多想法,最終使用哪個主題需要設計者本人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指導教師應從旁引導,避免學生因選擇難以轉化為實際的主題而導致后期設計無法深入。(2)主題的轉化如何將主題轉化為實際的設計元素、色彩、材質是本次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一些學生選定主題后發現很難將主題轉化為實際的元素、色彩、材質。這有主題選擇的原因,也有學生自身設計能力不足的原因。這一階段需要指導教師耐心輔導,幫助學生找到主題轉化的方法。
四、結語
本次教學改革實踐得到了相關專業教師的大力支持。通過本次課題設計,學生深入了解項目設計的流程,學會了前期策劃的方法和將主題貫穿設計的始終,增強了團隊合作能力,提高了設計能力,為今后更好地進入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楊芳 單位:蘇州市職業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女仙,陳薇薇.主題教學法在展示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家具與室內設計,2011(6).
[2]梁躍芝,李賜生.基于專題設計的主題設計教學法研究.家具與室內設計,2012(11).
[3]梅文兵,李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教育與職業,2011(11).
第八篇: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1永州地域文化簡述
筆者所在的湖南科技學院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永州又名零陵,《史記?五帝本記》載:“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由于地處湘江和瀟水匯流之處,所以自古又稱“瀟湘”,是湖南四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及兩千多年的建制歷史,是一個歷史遺存非常豐富的地區。永州境內有“永州八景”、柳子廟、寧遠九嶷山-舜帝陵、祁陽浯溪碑林、雙牌陽明山、東安舜皇山等著名景點,是黃蓋、懷素、周敦頤、何紹基、李達等歷史名人的故鄉,也是柳宗元、歐陽修、陸游、徐霞客筆下描繪的神奇地方。永州文化底蘊深厚,比較有特點和知名度的虞舜文化、柳宗元文化、理學文化、女書文化、瑤文化、瀟湘(零陵)文化,這些文化共同構建了永州燦爛的地域文化寶庫。得益于永州厚重的人文歷史資源,學校對永州地域文化的發掘研究傾注了大量精力,先后建立了柳宗元研究所、舜文化研究所、濂溪研究所、女書暨瑤文化研究所、永州歷史文化研究會等研究機構,大力推進地方文化發掘和研究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2永州地域文化與藝術設計教育相結合
我們從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及其依附載體的產生和發展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設計思想和意味,正如人類發明了各種工具和器物一樣,這就構成了地域文化與藝術設計相結合的共同基礎。永州地域文化是這一地區自然與人文風貌的文化現象,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本土特征,如果將其與藝術設計教育相結合,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嘗試:一是內容的結合。正如前文所述,永州地域文化是在歷朝歷代千百年的變遷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這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有其鮮明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在與藝術設計及其教育相結合的時候必須進行文化內容的歸納和提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應有的態度和方法二是形式的結合。永州地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總會依附于這樣或那樣的載體進行體現和傳承,這些載體也都有其時代性。在與藝術設計及其教育相結合的時候需要用一些新的形式進行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以符合時代的特征和當前大眾的審美需求。
3基于永州地域文化的藝術設計教學改革實踐
近些年來,學校不僅在永州地域文化的發掘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同時充分發揮藝術設計學科的作用,積極推動藝術設計及其教育與永州地域文化的結合,使其服務于地方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經驗。
3.1構建教學改革平臺,打造地域文化的藝術設計創新基地
永州地域文化與藝術設計及其教育相結合的理念要落到實處,最好的方法就是構建一個基于地域文化的藝術設計創新基地。這一基地正是依托學校已有的省級“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而建立。該訓練中心是湖南省教育廳設立的“2012年省級實踐教學建設項目”,是在湖南科技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原有“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藝術設計專業實驗室及藝術教學實訓中心的基礎上建立而來。為了構建和突出永州地域文化的特點,我們新建了永州旅游紀念品創新設計實驗室、名作陳列與臨摹實驗室、大學生科研項目創新實驗室、全國大學生設計大賽創新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和學生創新訓練場所。在課程設置和內容設置方面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永州地域文化方面的繪畫創作和專題設計,例如在美術學專業中開展“永州印象”主題的繪畫創作,通過國畫、油畫、水彩和版畫的形式描繪永州地區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風俗習慣;在產品設計專業中開展永州旅游紀念品創新設計項目,通過設計和開發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產品來推動永州地域文化的傳播。
3.2加強產學有機結合,構建服務地方社會的藝術設計實踐教學體系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逐步加強產學的有機結合,積極構建服務地方社會的藝術設計實踐教學體系,這一體系的突出特點就是將永州地域文化納入到藝術設計的實踐教學中來。我們通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更多在永州本地進行實踐的機會,使其提升專業技術應用技能的同時,培養發散型思維能力及綜合思維能力,發掘他們潛在藝術理解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我們提出了“藝術服務地方”和“設計服務地方”的口號,充分發揮學校在藝術和設計領域的專業優勢,積極探索服務地方發展的途徑和模式。借助永州市建設“零陵古城”的發展契機,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的教師紛紛參與到與地域文化相關的設計實踐工作中來。其中表現突出的是環境設計系的姚輝老師,多年來,他一直癡迷于如何利用富于永州地域文化的環境設計來實現古城新貌。地方政府提出建設“零陵古城”的發展目標之后,以朱洪軍、曹先兵、老鐵(原名鄧善華)為代表的當地藝術家紛紛涌向柳子古街創建自己的私人藝術工作室,而擅長“三舊改造”的姚輝,則應藝術家們的邀約,成了擔綱打造古街藝術家工作室的第一人,并最終憑借“拙堂”和“煙波草堂”的改造實踐,用藝術家的眼光和手法,賦予了柳子古街別樣的風致和情懷。在藝術設計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創新活動主要包括利用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平臺例如省級和校級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等進行,大部分項目都注重突出永州地域文化特色,服務永州地方經濟,例如多年來我們一直指導學生利用永州的竹資源和竹文化進行創新設計和研究;同時也包括利用國內外各大賽事進行設計創新和實踐;此外,通過學生自主創業服務永州地方經濟,例如由我院學生創辦的設計工作室每年都承接大量本地的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領域的設計業務。
3.3推動地域文化研究,樹立獨具特色的藝術設計研究品牌
近年來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教師的科研和教學創新緊緊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突出地方特色”來進行,通過推動永州地域文化的藝術視角研究,樹立了獨具特色的藝術設計研究品牌。女書文化是永州地域文化的一張靚麗的名片,利用女書文化進行藝術創新設計和研究是我們的重點工作之一,學院以“江永女書”這一永州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為研究對象立項了2項教育部和4項省級科研課題,其他的多項省級科研課題也以永州的其他地域文化為研究內容,形成了我校獨有的“女書藝術研究和設計”品牌。其中較為突出的是陳彥卿副教授,她主持的《女書的藝術傳承與設計應用研究》獲得了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她設計的《女書•印象》成功入選全國第十二屆美術作品大展,是永州市迄今為止獲得該項大展入選的首件藝術設計作品,此外,她還積極進行女書首飾的設計研究,多項設計作品發表于《包裝工程》等核心期刊。此外,為了配合永州建立“歷史文化名城”和大力發展旅游業的政策,從專業特色出發新建了“永州旅游紀念品創新設計實驗室”,著手設計和開發具有永州歷史人文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并推廣。
4結語
綜上所述,湖南科技學院一直堅持藝術設計服務于地方發展的原則,將永州地域文化資源與藝術設計及其教育緊密聯系,通過多種形式直接服務于永州社會發展,使“永州地域文化設計”成果的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在創造文化價值、產品價值的同時,也促進了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提高了學生設計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作者:柏小劍 單位:湖南科技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段紅波.地域文化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運用[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2(4).
[2]廖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藝術設計教學探究—以河南地域文化為例[J].藝術教育研究,2012(15).
[3]于福燕.地域文化資源影響下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再探討[J].藝術教育,2015(5).
第九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建設探討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現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而形成的綜合學科。它以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為指導,旨在創造生態循環的人類理想環境,是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環境藝術設計涵蓋了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裝飾裝修等方面的內容,是一門對人類生存環境整體性設計的學科。
一、學科概述
北京地區設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院校包括藝術類院校、綜合型院校、行業型院校等,其中以藝術類院校居多。筆者通過對北京地區院校的設計專業調研得知,我國院校設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歷史并不長。在現今社會發展條件下,人們對自身生存環境有了更高的需求,使得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需求量變大。到目前為止,北京地區的100多所院校中,有近30所院校開設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其中包括本科院校近20所,高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近10所。由此可以看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短時間內成為了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熱門專業。近年來,社會發展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量與日劇增,使得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招生量也逐年上升。各院校需要順應時展,培養出更多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環境藝術專業學生。由此可見,各院校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如何建立合理而又具有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體系,并探索出符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自身教學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個考驗。從上述問題出發,本文以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為例,對其學科的培養特色進行探討,以期使讀者深入思考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未來發展。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于1999年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下設立,最早名為家具與室內設計專業。在2000年前后,更名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北京林業大學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相對于北京市多數院校而言,設立時間是較早的。2012年,北京林業大學成立藝術設計學院,將校內藝術門類的相關專業和學科進行優化整合,由原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藝術設計系、工學院的工業設計系和信息學院的動畫系合并而成。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新的學院中成為重要的設計專業之一,并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注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且具有高度理論水平、綜合實踐技能和發展潛力的復合型人才。該專業本著開放性、實踐性的原則,結合學校自身的優勢與辦學特色,設定了合理而又特色鮮明的教學體系。該學科的教師隊伍精干,以中青年教師為主,他們思維活躍,創新求知,具有豐富的教學經歷,擁有突出的研究成果,為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2012年以來,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學科每年招生人數穩定在60人左右,每年在校生數量約達240人。該專業畢業生可從事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建筑設計、展示設計、裝飾陳設設計、家具設計等領域的市場開發、方案規劃、設計創意、設計表現、設計施工組織與監理、工藝研發、藝術裝飾、藝術品創作等工作,同時也可在設計管理或教學科研等工作單位就業。
二、學科特色
通過對北京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往屆畢業生的就業調研得知,該專業的畢業生大多在景觀公司、地產公司、室內裝飾裝修公司、國家事業單位工作。并且,該學科的畢業就業率較高。但是在調研中發現,目前依然存在學生在畢業初期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學生畢業后所選擇的就業方向較為集中,導致就業單位的需求比較飽和。二是就業單位更傾向于選擇特色化的人才。現階段我國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同小異,課程體系的設置較為雷同,因此學生具有的專業與實踐能力較為相似。這促使教育者必須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思考。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秉承培養特色人才的目標,充分發揮行業性大學的優勢,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相關學科交叉互相滲透,對學生綜合性與創新性的培養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重視與家具設計學科的聯系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計劃中設置了家具史、家具制圖、家具造型設計、家具制造工藝等與家具專業相關的課程。北京林業大學的家具專業具有行業優勢,家具專業與環境設計中的室內設計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家具造型設計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與家具設計和制造相關的基礎知識,而且在將其與室內設計相結合時,能夠更好地了解家具與室內設計之間的關系,加深對室內設計的理解。同時,學生能夠對自身專業獲得新的認識,并在日后的課程學習中加以整合運用,形成新的設計思維。在家具制造工藝課程的實踐環節中,任課教師帶領學生去家具制造廠、木材制造廠等地進行參觀與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對家具制作材料有初步的認識。北京林業大學的林木資源豐富,木材的知識體系較為完備。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木材廠實習的過程中,能夠對各類木材的習性與使用獲得一定了解,這有助于他們在專業設計時對木材進行合理運用,并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進行創新設計。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與家具專業的學科交叉,能夠突破單一學科自身的局限性,為專業的深入性學習創造縱向的發展空間,有利于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二)重視與園林類學科的聯系
北京林業大學是我國最早建立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學科完整體系的學校,并且在環境、資源和生態等基礎專業的研究領域中都是國內較為領先的。北京林業大學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與園林類專業關系密切,如風景園林、園林植物、生態學與觀賞園藝等學科。環境藝術專業在景觀設計方面依托學校豐富的園林學科知識,學生不僅能夠獲得本專業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同時又有相當多的機會涉及到植物、環境、園藝等領域,這為學生的綜合性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有利于其未來進行創新設計。例如,園林學院設立的“園林講堂”活動,該活動邀請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旅游管理等學科的優秀學者來校做講座,并向各專業學生開放,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此方面受益匪淺。
(三)重視特色課程的發展
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另外,對于特色化人才的培養同樣重要。對此,重視對特色課程的發展是培養特色化人才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對教學體系中特色課程的開發較為重視,例如開設了微景觀設計課程。微景觀設計是采用小尺度的作品,呈現學生對環境藝術設計知識的運用,將前期想法表現在實物作品中。環境藝術設計學生在校時期的課程作業多數都停留在方案層面,對作品實物的呈現較少。然而,當代設計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設計方案能夠轉變為可見的實物。微景觀制作采用較為便捷的方式,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情感,是集理性與感性并重的設計方式。同時微景觀設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并對設計方案具有較好的呈現效果。該課程的設置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拓展學生的設計思維,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創意,挖掘學生個性。對于該課程的設置,環境藝術設計系給予了大力支持,比如增加課程的課時量、對課程展覽進行補貼等。
(四)重視實驗教學環節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它對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創新能力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對此,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藝術專業對學生開設了專業畫室、綜合材料實驗室等。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依托實驗中心,對實驗教學進行深入改革,加設多種注重實踐的課程,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設計方案的實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也為學生的課外興趣活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藝術設計學院的實驗中心不僅能夠保障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以及研究需求,還面向周邊學校、社會企業開放。除課程系統設置外,環境藝術設計系開展各種講座與論壇活動,目的是多層次地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與空間,促進其個性化發展。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學科將總體教學體系與學校特色相結合,致力于成為專業性強、特色鮮明、富有創新性的學科教學體系。該學科依托學校的學科優勢,旨在培養具有綠色生態設計理念、實踐創新能力突出的復合應用型設計人才。結語時代的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應站在行業前端,與時俱進。為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和發展的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北京各院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學科應在學科建設中不斷嘗試新的方式,充分考慮院校自身的辦學理念與專業定位,建立具有自身特色與時代特色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同時,應探索出符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自身教學規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確保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永葆生機。
作者:宋爽 劉冠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參考文獻:
[1]丁密金,程亞鵬.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為例[J].藝術設計,2015.
[2]趙衛東.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9.
[3]霍珺,韓榮.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分析[J].山西建筑,2009.
[4]郭劍琴,張彬.探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新思路[J].藝術科技,2012(2).
[5]楊韶輝.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觀念創新論[J].美術教育研究,2012(7).
[6]邱裕.談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發展趨勢[J].美術大觀,2011(6).
第十篇:藝術設計專業校企互動教學模式分析
一、新時期,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
由于課堂知識和企業所需要的內容有一定的差距,學生對一些機器、參數的了解,僅僅靠假想來學習。藝術設計專業雖然投入了大量經費,購進一些設備,也難以應對時刻變化著的市場需求。學生畢業需要與崗位對接,企業同時又需要可以直接“上崗”的“熟手”,那么校企合作這個平臺,就應運而生了,學生在校企可以直接學習到企業所需要的各種技能。在德國,以教學工廠的模式培訓人才,從簡單的模擬到自己設計創造,以及企業的工作環境,完全在設計實訓室展現,并將兩者緊密融合在一起,為學生創造一個企業真實的學習環境,開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確保課程和企業緊密結合。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工作離不開行業企業的指導,雙方相互依存,不可孤立存在,與公司企業脫軌的教學是不能達到真正的能力訓練目的的。但是,在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以“育人”為前提,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提高為中心,培養德、學、能兼具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學校通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課堂形態的轉變。現在高校不僅有企業課堂、理論實踐一體化課堂,還有以完全實踐為主的課堂。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根據行業需求,以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本著讓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高素質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出發,合理確定基礎課教學的比例,完善基礎課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的系統建設,將職業資格標準和規范融入課程體系。
二、建設滿足校內生產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需要的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的建立,使藝術設計人才與企業對接更緊密。相應的實習、實訓基地的建立解決了學生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學習主體也轉為學生,即自己親身實踐,動手去做,這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本文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建立相應的實訓工作室。
(一)大型繪圖實訓室:學生在自由的操作空間內完成自己的項目設計。專業繪圖工作室給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開拓了更為寬廣的設計思維,學生將公司企業的設計課題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設計。
(二)模型制作實訓室:軟件課程開設對于開拓學生思維和創造能力,誘發設計靈感構思都是相當必要的。該實訓室備有工作臺,多種工具,材質樣板,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訓練。
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校企互動發展,協同發展
“學校把企業引進來,課堂學習任務應用到企業”。校企聯姻,學校通過開門辦學把公司、企業的精華引進,同時又把課堂內容延伸到公司、企業,公司、企業成為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有效參與者,教師的教學空間得到拓展,同時企業在選人用人方面又直接與學校對接。同時,高標準的藝術設計專業實訓基地和企業設計工作室基地,將幫助學生開展“實戰”強化訓練。校企共同商討合作模式,以學生就業和企業發展共贏為理念凝聚合作共識。第一,組建訂單班。公司企業選拔一些優秀設計人才組建冠名班,為公司企業定向培養和輸出設計人才。第二,短期實訓課程。將設計專業學生專業實訓課程與企業需求的人員相結合,使學生在每年頂崗實習期間工學交替,實境實做第三,人力資源共享。學校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設計公司、企業選派中堅力量參與教學,互惠互利。除以上方式外,雙方還會根據發展需要,在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員工培訓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要與企業發展相適應,基于“產、學、研融合發展”的學生實踐能力與素質培養,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和學生工作與教學工作有機協同的發展途徑。協同專業教學改革,以企業實戰項目為載體,構筑課堂整合的通道,衍生了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活動。在協同創新實踐中,從創新能力、團隊協同能力、自主研發能力、設計思維的培養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構建合理的校企互動模式,在當下是十分重要也是相當必要的。
作者:劉麗丹 崔景朋 單位:四平職業大學吉林師范大學
- 上一篇:現代風格裝飾手法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 下一篇:藝術設計與設計藝術之間的辯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