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園環境公共藝術設計論文

時間:2022-04-14 09:18:33

導語:高校校園環境公共藝術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校園環境公共藝術設計論文

1目前國內高校校園公共藝術的基本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國高校校園建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在龐大的校園、奢華的建筑背后隱藏的卻是校園思想文化的貧乏,校園特有的文化內涵正在逐漸的消失和淡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缺乏個性,設計形式雷同

城市曾有“千城一面”之說,而存在于高校校園空間的公共藝術也有此趨勢.目前現代主義設計思潮占據了公共藝術的設計領域,在中國的很多廣場和街道經常會見到一些國外知名設計師的設計作品.這些公共藝術無論在造型、材料的選擇上都趨于雷同,使得人們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面孔,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而公共藝術地域特征的缺失,使得大學校園也失去了個性,導致了不同地區、不同學科的校園景觀陷入了“千校一面”的窘境.這種不分場所的照搬,忽視了作為具有人文理念和學科特色的大學精神,也忽略了場所和公共藝術的共存關系,讓本來是為了體現學校校園精神的公共藝術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價值.

1.2對校園文化缺乏傳承

目前,國內很多院校都是由新老兩個校區組成,公共藝術的設計規劃常常是兩個區域各自為政,沒有聯系和傳承.每所校園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也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每所院校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曾構建過自己的文化特色以及與之適應的校園景觀環境.某些公共藝術更是歷史的記憶,見證著一座學校的成長,同時這些歷史痕跡作為時間線索穿梭于校園,增加了校園的可辯識性,讓校園文化不斷的啟迪和熏陶學生“.授之以漁”的高校氛圍不僅源于學術的存在,更源于潛移默化的文化傳統氛圍的熏陶、對校園歷史的尊重.新校區往往是一味的追求新奇的形式,對學校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理念未能做到傳承和延續,形式上一味的追求新超和時尚,忽略了對原有校園文化的繼承和延續;而很多老校區中的公共藝術造型呆板、主題陳舊老套、景觀綠化無規劃和美感、放置環境背景的選擇雜亂無章等.

1.3設計缺乏人性化

我們經常看見一些公共藝術孤獨的存在于空間中,沒有人會去駐足觀看或是參與其中,究其原因是缺乏親切感或是缺乏人性化設計.存在于高校空間的公共藝術,經常會見到材質或是尺度不夠人性化的公共藝術,原本是為了師生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的元素卻成為人們無視存在或是無足輕重的物品,如石材的具有功能性的景觀椅凳,夏天太熱沒法坐,冬天太冷坐不了.存在于高校校園里的公共藝術要讓生活在其中的師生感到親近,在人-公共藝術-環境的審美場域中,達到公共藝術與人相互共生的關系,從而達到交互的情境.

2安徽工程大學校園環境公共藝術創作的設想

安徽工程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目前,學校占地面積1500余畝,校舍建筑總面積50余萬平方米,學校現有學科涵蓋工、理、文、管、經、法、藝等門類,是典型的綜合性大學.目前校園內公共藝術作品很少,老校區僅有圖書館前的立體雕塑和第一教學樓入口的上世紀80年代所作的木質浮雕.新校區校園環境公共藝術精神集中表現在行政辦公樓前噴泉廣場.這是個開放的空間,六藝柱、湖邊的噴泉平臺、沿湖的公共椅凳以及湖邊的刻有“誠實做人、踏實做事、扎實做學問”校訓的文化石.這個對全校有重要意義的公共空間,其形式簡潔,材質單純,引古思今,表述了學校對科學理性精神的追崇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總體來看,整個校園環境公共藝術作品與校園面積和樓宇的分布并不均勻,新舊校區的公共藝術缺乏整體感和規劃意識.對于一所歷史并不算悠久的高校來說,加強和塑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對于提升外在形象和內在文化素養有著急迫的要求.基于目前學校校園規劃的基礎,在遵循環境與特殊受眾的互動原則的前提下,安徽工程大學校園環境公共藝術創作主要可以從兩種形式入手:長期性公共藝術和暫時性公共藝術.

2.1長期性公共藝術

長期性公共藝術常常會被當做一個特定環境空間的精神地標“.不變性被社會賦予價值.人們總渴望一種固定不變的風格,通過它本身的永久性來傳達永恒的意義”.細數國內外的名校,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都會記存一些該校的公共藝術作品.如清華學堂門口的日晷雕塑,上面篆刻了清華大學的校訓“行勝于言”,北京大學未名湖博雅塔,伯林頓大學校園的情景雕塑……不同類型的高校由于文化理念的差異,在校園建設方面也會呈現出各自的特點.首先從整體規劃入手.根據綠地、場所環境的需求,保證師生在校園環境中的學習、休閑、思考、集會諸方面的活動,營造出校園應有文化意境.諸如結合新校區實地草坪空間、地形,選擇不同自然環境的石頭任其自然的撒落在地面上,形態各異、色彩不同,使人感受一種豐富的自然想象和涌動的青春活力,校園環境的人文色彩在不經意中得以顯示.在處理新老校區的整體性上,由于建筑是學校的主體,是校園文化的主要締造者,校園公共藝術應該與校園建筑形式融合,從而使建筑特點和文化氛圍得到進一步加強.猶如放置的雕塑本身表現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置放的環境由此富有了內涵,令人感受一種校園的歷史與文化的守望.如老校區圖書館是歷史比較長的建筑,兩棟建筑圍合的公共空間一直空置在那里,可以結合建筑的風格設計一組雕塑和景觀小品與之結合,創造出學習的氛圍.功能性的公共藝術往往能達到純粹形式行的更加讓人感到親切.其次,依據學校的辦學理念選擇主題性的表達.高校校園給人們的感受不只是視覺印象,而是一種校園文化精神的張揚.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特色,根據具體環境塑造和表現學校的精神內涵.依據校訓“誠實做人、踏實做事、扎實做學問”的育人理念,可以在校園主門入口處設計一座具有展示學校歷史人文內涵的公共藝術雕塑,讓每個進入校園的人首先就能感受學校蘊含的育人理念.形式上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同時也可在不同的院系門前放置結合院系學科特征的雕塑、景觀小品等,這樣可以給每個院系增添自身的學科特色.在題材上,以“傳道、授業、解惑”為理念,用教育、學習、研究等相關的素材、名人勵志求知進取的精神等諸多內容為對象.最后就是藝術性表達.作為存在于校園環境中的公共藝術,必須保持其文化品位,拒絕平庸無趣的作品.當然校園公共藝術的設立也不能單純追求藝術品的堆砌.針對目前安徽工程大學校園環境公共藝術作品數量偏少的情況,可以在主要道路的兩側、學生宿舍公共區域、以及校園湖面水系兩側增設一定數量的文化景觀雕塑和小品,根據所處的環境選擇富有創意的、有品位的、新穎的,做到與環境相互輝映、相得益彰作品.在保持藝術自身的純潔、唯美的同時,作品更應注重引導學生感受高尚的情操、追求完美理想的形式.

2.2暫時性公共藝術

對于大學校園這樣一個具有文化語境的教育場所來說,暫時性的公共藝術就要創造更多的臨時的教育情境空間、教學空間,同時擔負起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傳播.暫時性公共藝術從開始設計到完成展示,經歷的時間都較短“.瞬間的真實性可能是最具說服力的”.這個特點對于安徽工程大學這樣一所作為擁有藝術設計學科的綜合性高校來說,可以為課程教學帶來很多創造性的授課方式.目前藝術學院有環境藝術、平面設計、廣告和工業設計等專業,實踐性都很強,很多課程作業都是以實體的形態展現出來.比起放作業放在藝術展廳里,還不如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如環藝專業的公共藝術、三維設計、景觀設施等課程都是產生優秀公共藝術作品的重要來源.同時,對于發展中的學校來說更是對外展示教學成果的平臺,是宣傳自己、展示自己的良好途徑.在創作空間的選擇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教師結合專業課程在校園公共空間中選取合適的空間場所進行主體性的公共藝術創作.這些公共藝術會隨著不同課程而不斷更新變化,給校園環境帶來新鮮感和活力.二是利用即將需要規劃的地點在其中先放置實驗性的公共藝術作品,由教師授課,結合課程內容進行公共藝術創作,從學生創作的眾多方案中選取最佳創意方案進行集體創作,選用簡便易得的材料,由學生動手進行方案的實施.如在連接東西校區的快速通道橋面上的空間,可以根據現有空間布局進行課程訓練,如景觀小品、三維設計練習等,這樣既能豐富課程也能對校園環境的改造起到作用.課程作業轉變為暫時性公共藝術的方式,學生更樂于接受的,也會更好的發掘學生學習和創作的潛力“.時間性放棄了對永久性的追求;隨著在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多,作品的堅固與固定地點的展示越多越不受藝術家的鐘愛,他們更喜歡在特定時間和地點內創作作品.對藝術家來說,創作變得更加輕松了;對大眾欣賞者來說,作品也更加豐富了,并期待隨時隨地出現的新奇.”生活在大學校園里面的是一群思想活躍、精力充沛的年輕人.作為高校的校園環境空間公共藝術不僅僅有美化功能,更肩負著育人的功能.因而,對于創作主題的選擇尤為重要.一般來說,暫時性的校園環境空間公共藝術作品創作常選擇與某個事件或主題活動相關聯的.這樣的形式在一定意義上比起說教來的更加讓學生從心底接受,對學生的思想更具備批評和干預的功能.如以“文明”為主題的環境空間公共藝術創作,學生可以結合身邊人的行為與周圍的環境進行創作,如食堂、銀行等經常出現不文明現象的地方.作品呈現后會讓師生有所體會、有所感悟,做到公共藝術與人的互動,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而,在大學校園暫時性的公共藝術的設計創作上,除視覺形象上的認同感之外,還要在文化語境上讓公眾產生認同感.同時,暫時性公共藝術可能也有一種意愿,就是來表達那些永久性項目艱深的概念和當下的問題.暫時性公共藝術也能夠展現更多長久性公共藝術無法體現的校園文化,是對校園文化類型的一種補充.

3結語

大學校園環境的公共藝術以多元的方式展示著藝術的無處不在,創作中必須從學校的整體規劃出發,遵循教育為先的文化語境,堅持與環境相一致的基本觀念.除了考慮設計中的人性化、風格的協調性,還應考慮環境對師生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長期性和暫時性兩種創新型設計形式的互補,創造出宜人的校園環境,讓身處其中的人不斷地去思考、記憶和憧憬,從而將公共藝術承載的校園精神和文化內涵有效的傳達,最終達到提高認知和塑造學校獨特性格的目的.

作者:王芳孟梅林單位:安徽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