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措施

時間:2022-05-10 03:27:50

導語:農田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田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措施

【摘要】作為土地整理項目的龍頭,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當前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著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的有效實施。本文在系統介紹規劃設計主要內容及依據原則的基礎上,對當前影響規劃設計的制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制約因素提出了應對措施和解決思路。

【關鍵詞】基本農田土地整理規劃;制約因素;應對措施

為緩解當前我國人地矛盾,解決土地利用問題,一直以來我國將土地整理作為促進土地合理利用,調整土地利用結構,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重要手段,積極推進。土地整理是一項巨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而規劃設計是土地整理項目的龍頭[1],沒有系統科學的規劃設計將直接影響土地整理項目作用的發揮。從1998年我國大規模開展土地整理以來,已經積累了很多土地整理工作經驗,規劃設計水平也不斷提高,但是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制約,土地整理規劃設計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1規劃設計的內容和原則

1.1規劃設計的內容。作為土地整理順利開展的重要依據,土地整理規劃設計內容包括:①分析項目區的基本情況、水資源供需平衡、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土地開發整理潛力等;②制定土地整理的總體目標、具體任務,落實土地開發整理的各項指標;③確定項目區土地利用類型和方向,合理配置區內土地資源;④建設和完善各種配套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⑤合理布置項目區土地平整、農田水利、農村道路、電力設施、農田防護林等各項工程;⑥通過技術、經濟論證,確定規劃方案;⑦擬定規劃實施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1.2規劃設計的原則。1)提高土地利用率、產出率的原則[2]。基本農田整理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通過對田、水、路、林、村的整治,減少未利用荒地、沙地、鹽堿地、低效閑置的土地,擴大可利用土地的規模;通過完善農田耕作的基礎設施,改良土壤,實現增加農作物產量的目標。2)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制定土地整理規劃方案時必須從長遠利益出發,既要保證整理后增加收益,又要改善生態環境,體現經濟、生態與社會相結合的原則。3)統一協調原則。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必須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相關部門的各項規劃協調統一,從全局考慮,使各工程設計與相關規劃有機結合起來,使基本農田整理規劃與有關規劃相協調。4)因地制宜原則。土地整理必須從實際出發,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項工程,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改善土地利用條件和土地質量,因地制宜,綜合規劃。

2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1)設計方案與實際不符,得不到農民的贊同。設計單位在規劃設計土地整理方案時,未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脫離實際情況,致使施工過程中頻繁變更設計,影響了項目的施工進度和質量。同時,道路、農田水利工程的重新布局與農民原有生產習慣形成沖突,規劃方案往往得不到農民的贊同。2)土地整理后效益不高。許多項目區土地整理后,仍然采用小農生產的模式,短期內無法實現規模化耕作,農民收入增加并不明顯,土地整理的高效益體現不出來。3)客觀制約因素。形成這些問題的客觀因素包括基礎資料欠缺,與相關部門協調不夠,小農耕作方式的限制等。基礎數據資料不準確,嚴重影響到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準確性。規劃設計部門與土地部門、水利部門、交通部門、環境保護部門之間缺乏實踐性協調工作,也不利于土地整理達到實施最佳規劃方案。長期形成的農業耕作制度以及小農經濟思想與規劃要實現的農業規模化的前瞻性目標存在著嚴重沖突,增加對規劃的種種限制,大大降低了規劃的起點,降低了項目實施后的效益。4)主觀制約因素。目前我國缺少土地整理方面的專業人才,是主觀方面的制約因素。一是缺少專業的規劃設計單位。有的設計單位制定的規劃紙上談兵,不能指導工程實施。有的片面追求單位效益的最大化,不能對每個單項工程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實際測量,制定規劃方案千篇一律,與現狀不符。二是地方政府申報思想不正確,片面追求資金。部分地方政府把土地整理項目資金當成扶貧款,項目批復后不按照規劃設計施工,隨意變更規劃設計和預算,造成施工設計和質量與項目申報時的規劃設計大相徑庭。

3應對措施

1)健全完善土地整理項目管理制度。加強對土地整理項目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變更設計、施工、監理以及驗收階段的管理,尤其完善土地整理項目的各項標準和管理制度,增強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益。2)重視前期資料收集整理工作,提高測繪精度及數據的準確性。前期時間倉促,投入不夠,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數據不準確。應適當提高前期投入比例,提高對測量結果的審核要求,為以后規劃的制定提供良好的基礎。3)將鄉村振興的思路納入規劃體系中。在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有利于提高農民通過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積極性。近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通過改造舊的村莊,加強農田設施建設,可以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田生產能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擴大經營規模,促進農業的機械化和規模化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土地整理規劃除了要大力開展基本農田整理,加快建設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還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鄉村振興上下功夫,徹底改變當地農業生產條件,改變農民舊有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4)做好與其他規劃部門的實質性協調。改變土地整理由國土部門一家單打獨斗的局面,土地、農業、交通、環保、水利、林業等部門都要參與到土地整理中。進行土地整理項目規劃時,要認真了解相關部門的規劃,盡量使規劃方案達到最優。在進行田塊劃分時,要注意田塊的規劃用途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用地分區要求,與農業部門確定的農業結構調整方向是否一致,水利工程建設與當地水利部門配合實施,整個項目的實施取得環保部門的同意。當規劃與相關規劃不協調時,應充分聽取有關部門的意見,做好協調工作,保證規劃的順利制定和實施。5)加強公眾宣傳,提高公眾素質。對公眾尤其是對農民要深入普及土地整理的意義以及長遠目標,讓農民確實感受到土地整理的優越性,提高農民的整理意識。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申報、規劃設計階段,多聽取項目區農民的意見建議,讓農民參與到土地整理整個過程中,設計方案要體現公眾的意愿,盡可能與公眾利益一致,從而保證規劃的科學合理。

參考文獻

[1]沈陽年.土地整理規劃設計和實施管理問題探討[J].國土資源導刊,2006(2):41-42.

[2]高向軍.土地整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148.

作者:蔣福強 單位:光山縣國土資源局土地整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