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重金屬污染現狀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2: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田重金屬污染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0 前言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式非常嚴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農田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屬污染。據報道,目前我國受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而積近2000萬平方千米,約占總耕地而積的20%;其中工業“三廢”污染耕地1000萬平方千米,污水灌溉達330多萬平方千米。重金屬不能被土壤微生物所分解,易在土壤中蓄積或轉化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特點為長期累積效應、隱蔽性、不可逆性和一定的交互作用。土壤受重金屬污染后,影響農作物并通過食物鏈等影響人體健康,造成中毒危害。另據國土資源部的最新調查顯示:每年我國約有1200萬噸糧食被重金屬所污染,這些糧食足夠養活4000萬左右的人口,并且這種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對農田重金屬污染的治理顯得尤為迫切。當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工程措施、物理化學方法、化學修復方法、以及生物修復方法。本文將重點介紹生物修復法在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中的研究進展,同時對生物修復法治理農田重金屬污染的研究前景進行展望。
1 簡介
生物修復法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降低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或使其完全無害,從而使污染的土壤局部地或完全地恢復到原始狀態。其優點有:成本低、不破壞土壤生態環境、可以回收再利用貴金屬、造成二次污染機會較少。缺點有:周期長、一種植物一般只能提取一種或者幾種重金屬、而植物固定只是將重金屬暫時固定,如果土壤環境發生變化,重金屬的毒性作用還有可能再次出現[1]。
2 生物修復法的分類
生物修復作用治理農田重金屬污染方法可以分為動物修復法、植物修復法以及微生物修復法。它們有著不同的優缺點。因此,在利用生物技術處理重金屬污染時,要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2.1 動物修復
動物修復是指土壤動物群通過直接的吸收、轉化和分解或間接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長等作用而修復土壤污染的過程。有關動物修復的研究報道較少,主要集中在有機物和農藥污染土壤的修復(如利用蚯蚓等修復)和富營養化水體的修復(如利用濾食性貝類、棘皮動物、河蟹等修復),對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動物修復機理仍處于探索階段[2]。
2.2 微生物修復
利用土壤微生物的蓄積和降解作用來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是一種高效的途徑。國內外許多研究己證明,菌根在修復遭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方面發揮著特殊的作用,他們減輕了植物在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的受害程度[3]。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微生物修復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對重金屬的親和吸附或轉化為低毒產物,從而降低重金屬的污染程度[4]。利用微生物(藻類、細菌和酵母等)來減輕或消除重金屬污染,雖然微生物不能降解和破壞重金屬,但是可以通過改變它們的物理或化學特性而影響金屬在環境中的遷移和轉化。其修復機理包括表面生物大分子吸收轉運、細胞代謝、空泡吞飲、生物吸附和氧化還原反應等。微生物對上壤中重金屬活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溶解和沉淀作用;②生物吸附和富集作用;③氧化還原作用。微生物修復技術種類繁多,可進行異位修復、原位修復以及原位/異位聯合修復。其中,原位修復操作簡單,對原有的土壤環境破壞程度低。微生物修復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氧氣、pH、溫度、水分等均可影響微生物活性進而影響修復效果,其田間試驗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因此,為降解菌提供適宜條件以促進其生長繁殖至關重要,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2.3 植物修復
植物修復技術是指通過植物自身及共存微生物體系,修復和消除由無機廢棄物和有機毒物造成的土壤環境污染的一種技術。
我國野生植物資源豐富,生長在天然的污染環境中的耐重金屬植物和野生超積累植物數不勝數。因此開發與利用這些野生植物資源對植物修復的意義十分重大。有關資料表明,大量植物對重金屬Cr,Cd,Co,Pb,Ni,Cu,Zn等有很強的吸收積累能力。比如國內有人利用白菜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如叢孚奇等將白菜用于鑰礦區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研究,結果表明磷酸氫二鈉一檸檬酸緩沖溶液能顯著提高白菜的地上部富集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能力。李玉雙[5]等以沈陽張士灌區重金屬污染上壤為修復對象,采用盆栽試驗,研究了乙二胺四乙酸(EDTA)對白菜富集重金屬及其生長狀況的影響。結果表明,EDTA能夠提高白菜對上壤中Cu,Cd,Pd 和Zn的植物提取效率。
但是,由于超富集植物一般只能積累某些重金屬元素,植物物種的選取受到不同地理氣候條件的限制,同時富集植物和超富集植物生物量一般較少,生長速度慢,積累效率低。所以,利用野生抗性植物進行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治理還未取得理想結果。這就需要相關科研人員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求早日獲得生長周期短,能吸附多種重金屬,積累效率高的重金屬富集吸收植物。
2.4 綜合修復技術
由于每個地區的污染物來源不同造成各地污染情況有很大的差異。只用一種修復技術往很難達到目標。因此,開發復合修復方法成為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的主要研究方向[6]。現今開始投入應用的復合修復技術的主要類型有動物/植物聯合修復、化學/物化一生物聯合修復以及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
3 展望
生物修復技術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以其低成本、高效率、適用范圍廣和無二次污染等優點已成為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治理中的一個全新研究領域和國內外有關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但是由于其起步晚,難度大,其大部分研究還處于實驗室階段,尚不能有效地應用于重金屬農田污染的治理中去,但隨著不同學科(遺傳學、土壤學、生態學、化學、生理學、環境保護學和生物工程)的相互配合。我們相信該技術會日趨成熟,并且為重金屬污染農田的治理貢獻出巨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肖鵬飛,等.土壤重金屬污染及其植物修復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1(3):279-283.
[2]李宇飛.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1.34(12H):148-151.
[3]王真輝.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及其生物修復技術[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2:386-387.
[4]閻曉明,何金柱.重金屬污染上壤的微生物修復機理及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2,30(6):877-879,883.
篇2
關鍵詞:濱海新區;重金屬;土壤污染;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5.013
土壤環境的安全問題是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的核心,土壤污染與防治已成為環境科學和土壤科學共同關注的熱點[1]。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潛伏性、滯留時間長、移動性差等特點,從遭受污染到產生后果有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因此,對于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監測已成為農業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分析監測土壤重金屬元素的含量變化和分布特征,可為調控土壤重金屬的活性與毒性、制定合理的控制標準及選擇修復技術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2-4]。天津市濱海新區原來是農業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郊區開始出現較大規模的企業,其產生的廢水、固體廢棄物數量明顯增加,污水排放及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擴散,導致水環境不斷惡化。地下水污染、污水灌溉及堿渣擴散也使得污染物直接或間接進入土壤,影響到土壤環境質量,成為該地區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5-7]。近年來,隨著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土地利用轉型使得原有的土壤污染壓力得到一定的緩解,但現有的基本農田中依舊存在污染的風險。因而,系統地開展農田重金屬污染狀況的調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目前,在濱海新區的環境監測部門中,針對大氣、水體和固廢的監測已積累了豐富的資料,而對于土壤污染的數據還相對較少。所以,適時地補充該地區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與分布的信息顯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濱海新區現有的部分基本農田、果園、菜地和濕地土壤為研究對象,擬通過分析土壤中重金屬含量,了解其主要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期為正確認識該地區的土壤環境現狀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樣品采集
按照土壤的利用現狀選擇了農田、蔬菜地、果園及濕地4種類型的土壤。土樣采集于2009年8月,采樣點分布如圖1所示。采集0~20 cm的表層土壤樣品,自然風干后磨細,過0.25 mm土壤篩。土壤理化性質參見文獻[8-10]。不同土壤樣品的pH值分布為:農田土壤中6.5~7.5之間和>7.5的樣品各占50%;菜地土壤均為6.5~7.5之間;果園土壤均>7.5;濕地土壤90%為6.5~7.5之間,10%為>7.5,并以此作為選擇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的依據。
1.2 測定方法
土壤中重金屬Cu、Zn、Pb、Cd、As、Hg、Cr、Ni全量的分析測定按照《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l5618―1995)[11]和《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 166―2004)[12]規定的步驟進行。所用試劑均為優級純或分析純。土壤中銅、鋅、鎳、鉛、鎘、鉻采用鹽酸―硝酸―氫氟酸―高氯酸體系消解,原子吸收及分光光度法測定;土壤總砷和汞采用硝酸―高氯酸消解,原子熒光光度法。
1.3 土壤污染評價因子及方法
研究區土壤為城郊土壤,根據國家標準《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GB/T 18407.1―2001)[13]、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11],選取國標中的8種元素(Cu,Zn,Pb,Cd,As,Hg,Cr和Ni)作為評價因子。評價方法采用單項污染指數和Nemerow綜合污染指數法[14]。依據土壤樣本pH值測定結果,標準限值采用土壤二級指標中相應的pH值要求(pH 6.5~7.5及>7.5的數值),農田和蔬菜地以農田的標準比對,果園土壤采用對應的果園標準,濕地土壤采用國家標準中相近的稻田土壤標準進行比較。土壤污染等級劃分參照夏家淇[15]及姜芝萍[16]報道的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重金屬分布特征
天津市濱海新區不同利用狀況下土壤中8種元素含量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研究區域內土壤重金屬含量較天津土壤重金屬背景值[17]有明顯的增加,Cu、Zn、Pb、As、Hg、Ni的測定平均值分別為背景值的2.19,2.30,2.39,1.66,12.46,2.47倍,Hg的增加量最大;Cd和Cr為背景值的0.87和0.99倍,與背景值相當。
2.1.1 土壤中Cu含量變化 在4種土地利用類型中,農田土壤中銅含量的平均值達到50.10 mg?kg-1,菜園土壤中為58.59 mg?kg-1,果園土壤中為71.33 mg?kg-1,濕地土壤中為53.90 m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Cu含量變化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農田和濕地土壤中不同采樣點之間差異較大,而在蔬菜地之間差異較小,果園土壤中總體上大于其他類型的土壤。濕地中的S19樣點含量最高,達到128.83 mg?kg-1,這與其處于堿渣堆附近的位置有關。農田采樣點中的S5~S7和濕地中的S25及S26的銅含量相對較低。
2.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Zn含量變化 不同利用類型土壤中,農田土壤中鋅含量的平均值達到104.3 mg?kg-1,菜園土壤中為160.1 mg?kg-1,果園土壤中為127.0 mg?kg-1,濕地土壤中為156.6 m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鋅含量變化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看出,農田中除S3和S4樣點含量較高外,其他樣點集中在80 mg?kg-1上下;5個菜地土樣的總體含量較高,含量分布在142.87~182.26 mg?kg-1之間;2個果園土壤中鋅含量分別為109.5~144.5 mg?kg-1,顯著低于菜園土壤中的含量;10個濕地土壤中含量差異較大,含量在106.1~247.4 mg?kg-1之間,其中S19樣點的含量最高。
2.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b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鉛含量變化如圖4所示。由圖4可以看出,農田土壤中的平均值達到29.71 mg?kg-1,但S3和S4樣點的含量顯著高于于其他樣點;菜園土壤中平均為49.23 mg?kg-1,各采樣點的鉛含量在40.15~53.74 mg?kg-1之間,總體上含量較高;果園土壤中為35.14 mg?kg-1,盡管2個樣點分布在海河南北,但二者之間差別較小;濕地土壤中平均為44.01 mg?kg-1,除S17和S19樣點的鉛含量達到73.84和85.67 mg?kg-1外,其他點的含量均在20.08~49.35 mg?kg-1之間。
2.1.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d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鎘含量變化如圖5所示。由圖5可以看出,農田土壤中的平均值達到0.086 mg?kg-1,菜園土壤中為0.325 mg?kg-1,果園土壤中為0.131 mg?kg-1,濕地土壤中為0.137 mg?kg-1。在全部25個采樣點中,鎘含量在0.060~0.336 mg?kg-1之間,平均值為0.139 mg?kg-1,低于天津市土壤鎘背景值(0.16 mg?kg-1)。農田土壤的含量均較低,菜園土壤中有4個樣點超出背景值且含量較高(在0.228~0.303 mg?kg-1之間)、果園和濕地土壤中,除S19樣點含量較高外(0.336 mg?kg-1),其他樣點均低于土壤背景值。
2.1.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As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砷含量變化如圖6所示。在4種土地利用類型中,農田土壤中的砷含量平均值為14.97 mg?kg-1,菜園土壤為15.92 mg?kg-1,果園土壤為13.54 mg?kg-1,濕地土壤的砷含量最高,達到18.36 mg?kg-1,但除S19樣點含量較高(31.51 mg?kg-1)外,其他樣點在11.71~20.51 mg?kg-1之間。總體上看,土壤砷含量分布比較均勻,但超出了土壤背景值。
2.1.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Hg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汞含量變化如圖7所示。在4種土地利用類型中,農田土壤中Hg含量平均值為0.360 mg?kg-1,菜園土壤的砷含量為0.707 mg?kg-1,果園土壤為0.271 mg?kg-1,濕地土壤的砷含量最高,達到0.768 mg?kg-1。由圖7可以看出,農田超出背景值的有3個樣點,菜園和果園中超出背景值的有4個樣點,而在濕地土壤中,90%的樣點超出背景值,表明濕地土壤中汞的累積比較顯著。
2.1.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r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鉻含量變化如圖8所示。4種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中,菜園土壤中鉻的平均濃度最高,達到75.26 mg?kg-1,其次為農田73.24 mg?kg-1,果園土壤中為71.06 mg?kg-1, 濕地土壤中為69.22 mg?kg-1。在25個樣點中鉻含量超出背景值的點占38.5%,但總體的平均值為71.86 mg?kg-1,低于背景值72.65 mg?kg-1,不同樣點之間的Cr含量分布比較均勻。
2.1.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i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鎳含量變化如圖9所示。4種土地利用類型中,菜地土壤的鎳含量平均濃度達到最高76.10 mg?kg-1,其次為濕地土壤71.90 mg?kg-1,農田和果園土壤含量分別為59.36 mg?kg-1和50.28 mg?kg-1。與天津市土壤背景值比較,在供試的25個土樣中Ni含量均遠遠超出背景值,反映出土壤Ni含量的變化是影響該區土壤環境質量的要素之一。與其他元素類似,在農田中的S3~S4樣點、菜地中的S10~S13樣點及濕地中的S17~S25樣點檢出的Ni含量顯著高于其他樣點,反映出其污染途徑具有相似性。
2.2 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評價
以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為基礎,通過計算單項污染指數和Nemerow綜合污染指數,得出濱海新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重金屬對土壤環境質量的影響現狀(表2)。依據土壤樣本pH值測定結果,標準限值采用土壤二級指標值,農田和蔬菜地以農田的標準比對,果園土壤采用對應的果園標準,濕地土壤采用國家標準中相近的稻田土壤標準進行比較。
從單項污染指數來看,采樣區的25個土壤樣本中Cu、Zn、Pb及Cr的Pi值均小于1,表現為清潔;除濕地土壤中S19樣品外,Cd和As在其他24個樣本中也達到清潔水平。樣品S19的PCd和PAs分別為1.121及1.260,屬于輕度污染,這與該采樣點位于過去的曬鹽場地附近有關。Hg和Ni是該地區污染率較高的元素,在25個樣本中有16個達到輕度以上的污染水平,污染率均為64%,其中S19的Hg污染達到中度污染水平,表明該地區的Hg和Ni存在較大的污染風險,并且Hg和Ni的污染分布具有同步性。從不同利用類型土壤中的分布來看,農田的輕度污染率為37.5%,蔬菜地為80%,果園屬于清潔,濕地土壤中為90%。分析其污染的原因,Hg和Ni污染與該地區污水中Hg和Ni排放有密切關系。濕地土壤主要分布在鹽場、河口區域,排污河及海河水質污染是導致超標的主要原因。蔬菜地灌溉量大,灌溉水污染可導致土壤中累積量增大。從樣點分布看,農田中的S3和S4、菜地中的S10~S13均分布在海河附近,所以存在較大的污染風險。
從綜合污染指數看,25個樣本中8%屬于輕度污染,包括菜園土壤S10和濕地土壤S19;綜合指數超過警戒級閾值(>0.7)的樣本數占52%,包括了農田中的S3和S4樣本,菜地土壤中的S11~S13,濕地土壤中的S17、S20~S26樣本;樣本中達到安全級別的占40%,以農田和果園土壤為主。
3 結論與討論
土壤重金屬的來源受成土母質、氣候、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土壤、特別是人類活動較為頻繁、容易受到擾動和污染的各種農用土地[18]。在針對土壤環境問題的研究和管理過程中,我國相繼公布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確定了Cu、Zn、Pb、Cd、As、Hg、Cr及Ni等8種重金屬和類金屬元素的含量限值,為土壤污染評估提供了必要的判別參考依據。由試驗結果可知,除Cd和Cr外,其他元素的平均值均超出公布的天津市土壤元素背景值,其原因一方面與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現存濃度或許較30年前有所增加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當年背景值測定時選取的采樣地點和土壤類型有關。本研究主要是以濱海新區的土壤為研究對象,而背景值可能包括天津市較大的土壤范圍,其土壤類型會有一定差別,因此,利用背景值僅僅是一種評估污染狀況時的參考,而更主要的是以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為依據。
在監測的數據中,濱海新區不同類型土壤中Hg和Ni存在較大的污染風險,在25個樣本中的污染率均為64%,污染分布具有同步性,并且主要分布在菜地和濕地土壤中。這一現象或許與人為活動導致的水污染有一定關系。在濱海新區特定的土壤環境下,其土壤以砂質為主,土層薄,導致水與土壤交換過程加劇,海河水系帶入的污染物及過去曬鹽過程引起的水與土壤中物質交換增加也許是其土壤中Hg和Ni元素積累量變化的重要原因。同時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重金屬含量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差異,農田的輕度污染率為37.5%,蔬菜地為80%,果園屬于清潔,濕地土壤中為90%。綜合污染指數評價的結果表明,25個樣本中8%屬于輕度污染,超過警戒級閾值的樣本數占52%,達到安全級別的樣本占40%。總體上表現為農田和果園土壤比較清潔,而蔬菜地和濕地土壤中存在一定的污染風險。
關于土壤污染狀況的評估問題,目前學者們也有新的認識和共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含量(總量)高低不僅僅是判別土壤是否被污染的唯一依據,而要結合污染物受體是否產生危害及危害性的大小進行全面評估[19-20]。生物是土壤中的主要受體,污染物是否對生物產生毒害效應也需要結合土壤中污染物的存在形態、生物的蓄積量和毒性表現形式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評判[21-22]。因此,監測土壤中重金屬的現存量對于評價土壤可能存在的環境污染風險具有一定的意義。依據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限值可知,其超標量越大則污染的風險亦越大。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農業領域戰略研究組. 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
[2] 羅金發, 孟維奇, 夏增祿. 土壤重金屬(錫,鉛,銅)化學形態的地理分異研究[J]. 地理研究, 1998, 17(3): 265-272.
[3] 王家兵. 天津城市發展中的若干環境地質問題[J]. 地質調查與研究, 2004, 27(3): 164-168.
[4] 周啟星, . 我國農業土壤質量基準建立的方法體系研究[J]. 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2012, 20(S1): 38-44.
[5] 馬興, 胡萬里, 邵德智, 等. 海河塘沽段水污染指數變化及其原因分析[J].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08, 19(1): 69-76.
[6] 陳霞. 塘沽區污水資源化利用對策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7.
[7] 劉新菊. 用循環經濟理念促進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8.
[8] 杜微, 曲東, 王靜, 等. 天津濱海新區不同土壤的生物學性狀及土壤質量評價[J]. 西北農業學報, 2011, 20(4): 200-206.
[9] 馬文梅, 王靜, 曲東, 等. 天津市塘沽區不同土地利用狀況下土壤鹽分變化特征[J]. 西北農業學報, 2011, 20(12): 152-157.
[10] 杜微. 天津市塘沽區不同利用類型土壤生物學特征及其土壤質量變化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1.
[11] 國家環境保護部, 國家技術監督局. GB 15618―1995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1995.
[12] 國家環境保護部. HJ/T 166―2004 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S]. 北京: 中國環境出版社, 2004.
[13]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GB/T 18407.1―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蔬菜產地環境要求[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1.
[14] 丁桑嵐. 環境評價概論[M].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1.
[15] 夏家淇.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詳解[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6.
[16] 姜芝萍, 楊俊衡. 城市重點污染區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標準探討[J]. 安全與環境工程, 2010, 17(1): 57-60,64.
[17]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中國土壤元素背景值[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0.
[18] 鄭袁明, 陳同斌, 鄭國砥, 等.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銅的積累及其污染風險[J]. 自然資源學報, 2005, 20(5): 690-696.
[19] 宋玉芳, 周啟星, 宋雪英, 等. 土壤整體質量的生態毒性評價[J]. 環境科學, 2005, 26(1): 130-134.
[20] 夏家淇, 駱永明. 關于土壤污染的概念和3 類評價指標的探討[J].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06, 22(1): 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