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1: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礦業用地;復墾
中圖分類號:F323.24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4月30日
礦業土地復墾是礦業用地的核心問題之一,礦業土地復墾直接影響到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礦區土地合理利用。據統計,我國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都來自礦產資源。礦山開采已成為我國生產活動與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隨之出現的一批礦業城市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能源、資源的支持。但是,伴隨著工業時代的進程,這些城市部分出現了結構性衰落、功能性衰退和物質性老化,甚至有些工礦區已淪為棄置地。摸清礦業用地數量,進行礦業用地復墾不僅有利于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還可以改善礦區生態環境,而且對促進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礦區土地復墾技術概述
礦區土地復墾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土地復墾規劃技術、土地復墾工程技術、土地復墾生物技術。
1、土地復墾規劃技術。土地復墾規劃技術主要包括以復墾方向決策、工程措施選擇為主的總體規劃和主體工程設計、配套工程設計在內的工程設計。
2、土地復墾工程技術。土地復墾工程技術主要包括以矸石充填復墾、粉煤灰充填復墾、其他充填復墾為主的充填復墾和以疏排降復墾、挖抬平復墾、梯田式復墾等為主的非充填復墾。
3、土地復墾生物技術。土地復墾工程技術主要包括土壤改良的生物技術、生態工程技術和快速植被恢復技術。
礦區復墾方式,依據所處的生態環境、土地破壞的方式和土地利用現狀,一貫采用的復墾方法有兩種:工程復墾和生物復墾。
1、工程復墾。工程復墾以工程技術手段為主,采空區主要采用回填、覆土等整理技術。針對排土場、廢棄物壓占地一般采用機械進行土地平整,調整和固定邊坡等技術。在此基礎上,將植被采用穴植、條植的技術進行土壤改良,植被一般依據當地的氣候和環境條件選擇適宜的、速生的品種。
2、生物復墾。生物復墾是一種綜合復墾技術,要依據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環境學、土壤學等相關專業相結合,共同作用的一種復墾方式,主要有:改良土壤、植物栽植、農林業發展等方案,這種技術對于改善生態環境、還原系統平衡、恢復土地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具有很好的作用,已成為現在最為提倡的復墾技術和研究熱點。
二、礦區主要土地復墾工程設計及施工工藝
1、表土剝離。礦區的復墾過程始于礦區土地利用。首先應將擬破壞或占用的土地表土進行剝離,剝離的表土用來快速恢復地力、滿足植物生長的需求。所剝離的表土不僅包括耕地的耕作層,也包括園地、林地、草地的腐殖質層。表土剝離厚度一般根據原土層厚度、復墾土地利用方向及復墾土方需求量確定。對于位置集中、剝離厚度較大、便于機械操作的區域,可采用機械剝離。對于地形復雜,機械施工困難的區域采用人工剝離。對于剝離后表土一般放置于臨時表土堆放場,需要做好臨時防護、養護工作。一般表土剝離的施工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圖1)
2、裂縫充填。裂縫充填主要是針對井工開采而言。由于礦區進行多層或分層開采,隨著工作面的不斷向前推進,地表會發生變形產生裂縫。對于輕度裂縫一般可就地進行平整。對于中、重度裂縫,應取回填物進行充填。在充填部位或削高墊低部位覆蓋耕層土壤。對于尚未穩定的沉陷區域,充填后應略比周圍田面高出5~10cm,待其穩定沉實后可與周圍田面基本齊平;在充填裂縫距地表1.0m左右時,每隔0.3m左右分層應用木杠或夯石分層搗實,直至與地面平齊。裂縫充填施工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圖2)
3、土地平整。土地平整主要針對露天礦的排土場、井工開采的裂縫區、沉陷區。主要指對排土場進行平整或消除開采造成的附加坡度以便于耕作及排水。對于低潛水位不產生積水的沉陷區域,可采用一般的方法進行簡單的平整即可;對于丘陵區,地面沉陷形成高低不平且坡度較大的地貌時,可沿等高線修整為梯田。土地平整施工工藝流程,如圖3所示。(圖3)
4、田間道路。田間道路主要分為田間道和生產路兩類。復墾區道路應滿足復墾工程和耕作時的人行與農業運輸要求。
田間道路應可通行大車和小型農用機動車,每平方公里布設約為3km。生產道路為田間耕作通行道路,每平方公里布置5km。對于原有道路產生破壞的,進行維修。田間道路施工工藝流程,如圖4所示。(圖4)
5、灌排設施。灌排設施主要包括水源設施(蓄水池、半地下式水窖等)、田間灌溉設施及排水設施。在一些干旱地區,進行復墾時必須充分考慮當地降水情況、水利設施狀況及土壤的保水蓄水與抗旱能力,減少因旱災影響當地農業生產的歉收及給人畜用水帶來的困難,在適宜地區可以考慮修建集水設施。
田間灌溉設施,主要根據當地的灌溉情況,對開采造成破壞的灌溉渠道進行整修或重建,一般根據其控制灌溉面積計算渠道斷面,確定渠道的規格。灌溉渠系一般均沿道路布置。
田間排水設施,主要為防止雨季道路兩側產生積水,對周圍耕地產生影響,一般在道路兩側或一側布設排水溝。主要根據匯水面積確定排水溝斷面尺寸。灌溉渠道施工工藝流程,如圖5所示。(圖5)
排水溝施工工藝流程,如圖6所示。(圖6)
從復墾工程的緊迫性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表土剝離、裂縫充填工程需要及時進行。當礦山企業根據生產進度安排需要占用優質農用地時,必須及時地進行表土剝離,防止未剝離直接壓占的情況,使珍貴的表土得以保存,為后期復墾提供條件。當資源開采產生裂縫時,需對裂縫進行及時的充填,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對于土地平整、田間道路、灌排設施、生物措施等工程可以待項目區穩沉后采取措施統一治理。
依據土地整理的經驗,一般項目開工后,遵循以道路鋪筑為先導,以土地平整為主線,以灌(排)渠施工為重點,配套設施及時跟上的原則。所以,考慮各工程自身特點,土地復墾工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先后順序:以裂縫充填為基礎,以道路鋪筑為先導,以土地平整為主線,在此基礎上進行灌排設施布置、農田防護林網建設。
三、河北省礦區主要土地復墾生物措施
礦區土地復墾生物措施與土地復墾工程技術措施均為土地復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復墾工程技術可以直接產生經濟效益;而采取土地復墾生物措施則可以間接創造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土地復墾方案中的生物措施主要包括:土壤改良、快速植被恢復、農田防護林網建設等。
1、土壤改良。土壤改良主要指增施有機肥料,如漚肥、土雜肥、人畜糞尿等。增施有機肥有助于改良土壤結構及其理化性質,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施肥時,可將有機肥料與化學改良劑、化肥等結合使用。但需注意肥料的交叉作用,避免混施造成肥效降低或失效。
種植綠肥牧草和作物也可用于土壤改良。新墾土地準備辟作農田時,可先種幾年綠肥植物,改良土壤、培肥土地,然后再種植大田作物。可在一個輪作周期內進行草田輪作,適當安排種植一段時間牧草的種植改良土壤。或采用草田帶狀間作,即在坡地等高線方向,以適當間距劃分若干等高條帶,每隔1~3帶農作物種植一帶牧草,形成帶狀間作,牧草帶能夠攔截、吸收地面徑流和攔泥掛淤,明顯減少水土流失。
2、快速植被恢復。礦區土地復墾的直接目標是為礦區土地利用服務,因此應因地制宜盡快使礦區土地恢復到可利用的狀態。在考慮礦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及氣候等因素的同時,考慮樹種的適應能力、固氮能力、根系情況、生長速度、成活情況;選擇樹種或草種。一般應采用本土化樹種或草種。
3、農田防護林網建設。農田防護林規劃是農田規劃和生產布局的組成部分。一般需確定防護林的類型、分布、林木覆蓋率、占地比例等。
農田防護林工程一般可考慮在田間路與生產路的單側或兩側、項目區周邊處種植樹木;也可在引水渠、排水溝兩側及溝底種植花草。這樣既可以美化環境、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以調節農田小氣候。林木栽植施工工藝流程,如圖7所示。(圖7)
篇2
關鍵詞:商南 口糧田 建設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ShangNaXian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was discussed, and the proposed, land leveling, perfect establishe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increase the land fertili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quality, ensure stable grain production.
Key words: ShangNa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F76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概況
商南縣地處陜西省南部的商洛市東南部,秦嶺東南麓,屬長江水系的丹江中下游地區。總土地面積2315.61km2,占陜西省的1.1%.商洛市的1.9%,是商洛市面積最小的一個縣。商南縣地形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地勢由北到南呈高―低一次高之勢。全縣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性大陸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825.6mm,縣內最大的河流丹江,從中穿過,將全縣分隔為丹南和丹北兩部分。全縣轄16個鄉鎮,164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23.95萬,其中農業人口14.39萬,非農業人口9.56力。2010年全縣完成千農業生產總值29.61億元,財政總收入達2.3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981元,是國家扶貧重點縣。
2商南縣基本農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基本口糧田總量不足,難以滿足糧食生產需要。基本口糧田是退耕還林區群眾生活的基礎。加快建設高產穩產基本口糧田,對于鞏固退耕還林(草)成果,促進后續產業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長久以來,因為商南縣財政困難,使得糧田建設投入嚴重不足,發展不平衡,使得商南縣基本口糧田總量不足,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構成潛在挑戰。
2.2由于地域條件所限,使得商南縣基本口糧田質量偏低,水利配套設施不全。根據調查,商南縣退耕區現有基本口糧田18萬畝中有9萬多畝達不到前述基本農田標準,約占基本口糧田的50%。這些不達標的低標準基本口糧田,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在“四田”和灌溉面積中,達不到省上和國家標準的面積一般在40-60 %左右,比例非常大。需要通過改造提高、配套水利設施,使其成為高標準基本口糧田,達到穩產高產。
2.3土壤貧瘠,影響糧食產量的提高。商南縣屬于典型的土石山區,植被覆蓋率較高,土壤有機物資源比較豐富。但山區耕地土層薄、坡度較大,主要耕作土壤為壤土、砂壤土和淤土,水力侵蝕嚴重,有些耕地已無土壤,只能在風化巖石母質上耕作。由于土壤膠粒貧乏,吸收性弱,保水保肥能力差,作物養料流失大,使得糧食單產低且不穩,經濟效益差。所以提高土地質量是該縣建設口糧田不可忽視的部分,要增加投入,對此面積有步驟,有計劃完善、配套,提高其土地生產能力。
3建設目標、規模與工程布局
3.1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1)堅持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把解決好退耕農戶的長遠生計問題作為重點,區別輕重緩急,優先解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困難退耕農民的吃飯和增收等生活、生產問題,切實保證具備條件的退耕農戶的基本口糧田建設,側重安排生態保護重點地區建設項目,優先抓好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的建設,由易到難、分步實施。
(2)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圍繞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這一核心,在分析需求和建設可能的基礎上,確定不同建設重點,以新修石坎梯田、河灘造地、土地平整、溝道川臺化、田間水利配套設施為主。
(3)堅持建設、保護與管理的有機統一。實行“邊建設、邊保護”,“保護重于建設”,建一處、成一處、利用一處,鞏固一處。
(4)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規劃要與新農村建設規劃、農田建設規劃、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規劃、小型水利工程規劃等相銜接,在考慮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制定本規劃。
(5)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意愿,規劃項目尊重和體現退耕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在退耕活動中的參與權和監督權,走國家支持和農民自我發展的道路,動員退耕戶積極參與口糧田工程建設。
(6)堅持以新修為主,新修和加工提高并舉。在完成新修規劃任務的同時,必須重視完成投資少、效益高的各項原有低標準口糧田的加工提高任務,以提高耕地質量,提高農業生產綜合能力,不斷增加群眾糧食和經濟收入。
3.2建設任務
根據商發改發(2009)540號文,商南縣2012年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基本口糧田建設總任務30500畝,其中新建基本口糧田面積5500畝,改造提高基本口糧田面積11500萬畝,田間設施配套5000畝,土壤改良培肥地力8500畝。按照建設原則和任務,商南縣2012年口糧田建設規劃涉及7個鄉鎮49個行政村。通過口糧田建設,使項目區人均高標準基本農田由0.23畝提高到0.9畝;基本農田平均畝增產80公斤,人均產糧達到400公斤,增產效益顯著。
3.3耕地利用優化方案
依據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結合退耕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向,本著以人為本,按照近村、近水、近路擇優選擇立地條件較好、土壤肥沃、交通方便的耕地優先建設基本口糧田,項目建設規劃必須圍繞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產出率、保證當地糧食安全為前提。
4工程設計
4.1新建基本口糧田
新建基本口糧田以實施坡改梯為主,即新修水平石坎梯田,進一步挖掘土地潛力,增加高標準基本農田面積。經調查,具備修水平石坎梯田條件的坡耕地,地面坡度大多在10°~15°之間。本次規劃新修水平石坎梯田面積5500畝。坡改梯工程布置在各村小于25°的土質好,土層厚,光照條件足,距村莊較近、臨近水源、交通便利,有利于耕種、便于收獲的坡耕地上;同時還應考慮田幅較寬(不小于5米)、地塊集中連片,按照沿等高線布設,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田面活土層不低于50cm厚的要求。梯田工程應按照《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范 坡耕地治理技術》(GB/T16453.1―1996)進行設計。防洪標準采用10年一遇3~6小時最大降雨(采用10年一遇6小時最大降雨量46mm)。根據現狀地形和梯田設計要求進行斷面設計,確定出梯田田面寬度、田坎坡度,再確定出田坎高度、田面毛寬和凈寬。
4.2改造完善基本口糧田
據調查統計,在全縣現有基本口糧田中有20-40%達不到標準,主要是土地不平整、灌溉保證率低、水、肥流失嚴重、群眾耕作不便,群眾要求改造提高意愿強烈。依據實際情況,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土地平整。土地平整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對立地條件較好、土層較厚、坡度較緩(8°―10°)的地塊進行土地平整,使土地能夠連接成片,達到田面基本平整,以滿足農業生產、灌排和農田機械化作業的需要。
土地平整以規劃田塊為平整單位,采用散點法進行計算。計算過程如下:①在田塊中取出田塊中的最高點、最低點、次高點,次低點以及一切能代表不同高程的各個點hi②根據上述高程點求取田面平均高程為Ha。③上述高程中,大于Ha的是挖方,小于Ha的是填方,算出各點與Ha的差數為挖填的深度。
4.3田間配套設施
2009年度項目區7個鄉鎮49個行政村中,退耕農戶賴以生存的基本農田面積為3.31萬畝,其中包括高質量標準農田1.0萬畝,待改造提高的低產基本農田2.31萬畝,這些待改造提高的農田地力差、水利設施不健全、單產低、水土流失嚴重、旱澇災害頻繁。為有效解決退耕還林缺糧戶后續生計問題,切實保障退耕還林區糧食安全,作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一項戰略舉措,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糧食單產十分必要。當前,各級政府按照中央1號文件把“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工作,國務院也出臺了《關于規范和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工投勞的有關政策的意見》等支農惠農政策,為口糧田項目中田間配套設施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年度項目區規劃的田間配套設施工程所在地天然地表水資源豐富,可無壩引水,適宜自流灌溉,工程運行成本很低,且經濟適用的U型渠道節水明顯。
4.4土壤改良培肥
規劃針對商南縣基本口糧田的實際情況,按照群眾意愿,地塊選擇在海拔低、距離村莊近、交通方便、地面坡度小(5°―8°)、土層薄、集中連片,易于灌溉、大多可自流灌溉,且是當地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采用加厚土層和農耕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增加土層厚度,達到保水、保肥的目的,使之高產穩產。 針對全縣基本口糧田土壤的實際情況,土壤改良培肥地力以地塊覆土為主,即在耕作土層厚度小于50cm的地塊上覆土,使耕地土層厚度達到50cm以上。土質為壤土。在項目區推廣先進農耕農藝措施,即旱地聚土壟作覆蓋栽培技術,嚴把“聚土作壟、溝內培肥、立體利用及規范種植、壟溝互換、覆蓋栽培”五關,達到改土、培肥、保墑、防蝕、抗災、改制、增產于一體。在每年播種前及播種期間,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廣泛宣傳,組織發動群眾,以施用有機肥為基礎,以測土配方施肥為核心,大力推行秸桿還田,加大培肥力度,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篇3
農田水利主要是灌溉和排水,兼及中小型河道整治,塘壩水庫及圩垸建設,低產田水利土壤改良,農田水土保持、土地整治以及農牧供水等。由于各農業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方式千差萬別,需要進行農業水利區劃和相應的灌排系統規劃。勘察工程是水利建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是對整個工程實施宏觀調控的有效措施。農作物種植必須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物對地質條件的要求比較嚴格,不同地區都有其事宜的農作物。通過前期勘察可以熟悉地區的生態地質情況,弄清農田區適合種植哪些品種的作物,幫助農民選擇最佳物種以創造預期的收益[2]。水利工程勘察掌握地質條件之后,向施工單位反映農田區存在的地質問題,擬定水利建造方案時可避免地質造成的危害,特別是地質災害引起的水利病害。勘察工程作為水利建設的一部分,其不僅是對原種植區實施系統性地勘探,更是為了指導水利項目作業,幫助施工人員控制好農田水利的施工質量,保證水工建筑物輸水、排水等功能的正常發揮。例如,勘探工程收集了大量與農田建設相關的數據,提供給施工單位后編制出與農田區相配套的建造方案。經勘查數據分析,綜合地指導了農田灌溉區設施的改造,方便了現場施工流程的有序進行。水資源是農田種植的必備條件,持續供應水資源有助于提高種植區作物的產量、質量,協調了周邊農業用水地高效分配。勘察工程利用現代勘測科技,對農田各方面條件實施詳細地勘察評估,以效益優先為原則提出可行的設計方案。例如,渠道是灌溉區輸送水資源的關鍵設施,勘測工程對水利渠道的分布、線路、位置等都進行了詳細地規劃,正式運行后提高了水資源調度的效率,協調了農業用水的科學分配。
新型水利勘察系統的應用分析
由于水利工程結構的復雜性,施工單位必須要按照行業標準規定擬定施工計劃,并且通過相關的勘察檢驗工作,引導現場作業按照規定的流程執行。傳統水利勘察僅簡單的安排人員操作,并未融入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而影響了水利勘察的成效。筆者認為,勘察單位要將先進科學技術應用于勘察系統,這樣才能真實地反映出農田區的地質狀況。新型勘察系統的具體流程:地質勘探系統由多種軟硬件設施構成,其將信號接收器、發射器等設定在收發信息的兩個端點,由用戶執行撥號方式實現數據傳輸。不同勘探工程的操作目標不一樣,各個企業需要收集的信息內容是不同的,收集實用信息是水利勘察系統處理的基本流程[3]。例如,勘察人員要結合現場測量所得的數據信息,利用計算機平臺記錄每一項數據的內容,保證了水工單位有足夠的工程信息量。地質勘察系統偏向于圖像格式信息的應用,使用地質圖像反映出水利工程建設的實況。地質勘察系統應用階段,要經過數字處理平臺篩選、分類原始數據,農田水利信息篩分的各個內容是互相有聯系的,而不同信息之間也要經過相應的轉換,這是水利勘察作業的必經環節。地質勘探系統配備的計算機帶有轉換器,可以把數據轉變為適合圖像生成的信息,加快了水利勘察信息處理的運作流程。農業水資源開發中,前期勘探是對地質狀況的綜合考察,勘探系統收集到數據信息后要經過多道程序處理,才能制作成最清晰的水利信息內容。處理數據信息時,計算機編程人員應注重數字編碼的調整,盡可能使最終生成的處理結果清晰度達到最高,使灌溉區種植活動有明確的參考指導。例如,勘測系統建立數字模型之后,將水利信息錄入數字模型而展開分析,降低了人工分析引起的失誤率。勘探系統對數據信息自動化處理之后,要對生成的工程信息進行檢查核對,避免錯誤信息而誤導了現場施工作業。農田水利勘探系統改變了過去地質信息獲取的方式,由數字化勘測儀器連接數據中心,便能高效率地完成勘測作業。存儲是數字勘探系統操作的最后一步,原始數據經處理后要存儲在預定的數據庫中,方便施工單位對水利信息的調動與分析,這是加快水利期勘察工程建設的實用對策。
基于勘測工程的水利施工管理
我國對于水利工程建設還需注重多方面的管理,以保證項目施工取得預期的成效。增加農業投入,繼續興修農田水利工程,逐步擴大灌溉面積,以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廣應用新技術,厲行節約用水,包括改進地面灌溉技術,發展低造價噴灌、滴灌,大力推廣管道輸水灌溉等,提高灌溉效率[4]。加強排水,重視鹽堿地、沼澤地和冷浸田的改良以及除澇、治漬工作,促進農田水利進一步發展。
篇4
[關鍵詞]中低產田 改造 可行性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S7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4-0344-01
一、隰縣的地理位置及資源優勢
隰縣位于晉西呂梁山南麓,臨汾市西北,屬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總耕地面積31.92萬畝,農民人均耕地3.86畝,在耕地中:高產田0.6萬畝,中產田6.7萬畝,低產田24.62萬畝,中低產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98.19%,嚴重制約著我縣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隰縣實施中低產田改造的必要性
改造中低產田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綜合治理地力、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實施中低產田改造一是糧食安全生產的需要。二可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變“三跑田”為“三保田”。三可以促進旱作農業的發展。四可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提高土、肥、水、光和熱等資源利用率。五可以促進生態農業發展,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六可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發揮地域優勢,實行有機、無公害農業生產。在隰縣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工程,走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是惠民、穩農利國的一件大好事,勢在必行。
三、隰縣實施中低產田的可行性
(一)項目承擔單位的基本情況
1、隰縣農委現有專業技術人員67人,(中級專業技術職稱22人,助理技術職稱45人)技術力量雄厚,農學、土肥、植保等各類人才齊備。
2、農業科技服務網絡健全,縣以農委為中心,省以農科院隰縣試驗站為依托,農民培訓中心為橋梁,以鄉農科站為紐帶,以村農民技術員為骨干帶頭示范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
3、隰縣農委有完善的土壤化驗室,可進行土壤有效成分常規化驗工作。
4、多年來,隰縣農委先后組織承擔實施了省農業“雙千”工程、省農業“九五”期間等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高效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研究項目,積累了豐富的實施項目的工作經驗。完全有能力承擔好中低產田改造項目。
(二)農田基礎設施狀況及耕地資源利用存在主要問題
一是隰縣70%以上耕地是坡耕地,由于長時間雨水沖刷形成內高外低的地塊,造成田面不平整,水土流失嚴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二是田面坡度2度左右的約占26.8%,田面坡度4-5度左右的約占73.2%;并且田埂年久失修,田埂破損嚴重。因此坡耕地整治與培肥模式實施是解決該區域農戶溫飽問題的迫切需求。
四、中低產田改造的技術方案分析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山西省中低產田改造規劃》、《山西省新增1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土肥水資源利用率為中心,以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通過實施工程、農藝、生物、化學等多種綜合配套措施,有效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條件和農田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地力基礎。
(二)、設計原則
1、堅持因地制宜、規模實施的原則
針對耕地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因地制宜采用適合當地的綜合高效措施,集中連片實施,充分發揮項目實施的示范效果和規模效益。
2、工程、農藝、化學、耕作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在項目區鋪設輸水管道、里切外墊、整修地埂、修筑田間道路,大片實施秸稈還田和機械深耕,施用抗旱保水劑和土壤改良劑,增施有機肥,實現工程、農藝、措施相結合,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綜合治理效能疊加,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坡耕地土壤綜合治理與保護環境相結合的原則
在采用各種土壤綜合治理技術措施過程中,要盡可能充分利用降水資源,努力提高自然降水資源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減少水分流失,充分提高土壤肥力。
(三)、中低產田改造的農藝措施
1、玉米秸稈還田。秸稈還田是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發展持續農業,旱作農業的重大措施;是節本增效、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綠色食品發展的有效手段。秸稈還田可提高土壤養分含量,增加產量。
2、增施精制有機肥。增施精制有機肥可以顯著改良土壤和提高產量。為農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生態環境,達到培肥土壤、穩產高產、增產增收的目的。
3、測土配方施肥
通過采集土樣,分析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緩效鉀、有效鋅等14項,同時使用化肥深施機進行化肥深施,提高化肥利用率。
五、項目建設目標
(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目標
通過項目區實行管、路綜合治理,項目區實現“管相連、旱能灌、林成網、路相通、生態良”的目標,使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產出率、科技貢獻率全面提升。
(二)、土壤肥力、土、肥、水資源利用目標
項目區土、肥、水資源利用目標要實現“四個提高”。即:耕層厚度達到30厘米,土壤基礎地力提高一個等級;化肥利用率提高3-5個百分點;水資源利用率提高10百分點;土壤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份額提高10個百分點。
(三)、糧食生產能力目標
綜合治理后的農田按種植糧食產出量確定生產力水平,使改造后的坡耕地,變為高標準的旱作農田(部分變為水澆地),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玉米產量旱地畝均增產60公斤,水澆田畝均增產150公斤。
(四)、生態環境目標
篇5
關鍵詞 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現狀;對策;江蘇連云港
中圖分類號 S1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2-0289-03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為此,連云港市各級農業部門把耕地質量建設作為發展優勢農產品產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關鍵措施來抓,認真貫徹耕地保護與建設的相關政策法規,按照當前與長遠相結合的原則,建立連云港市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投入引導、規劃指導等長效機制。通過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實施和先進技術推廣,耕地質量得以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1 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回顧
1.1 建立健全耕地質量建設管理的長效機制
1.1.1 建立耕地質量管理聯席會議制度。連云港市農委組織成立耕地質量建設領導小組,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成員會議,建立健全耕地質量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會商、解決耕地質量方面的重大問題,并通過各種形式落實任務和責任,推動工作落實。
1.1.2 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形成耕地質量建設的良好氛圍。近年來,連云港市各級涉農部門切實加強領導,利用多種形式,宣傳落實《連云港市耕地質量管理辦法》《連云港市縣區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等法律法規,形成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的良好氛圍。
1.2 積極開展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工作
1.2.1 組織實施耕地質量等級劃分工作。按照江蘇省農委開展耕地等級劃分、中低產田類型調查等相關要求,及時組織召開全市耕地質量等級劃分工作會議,組織有關專家深入調查,根據基礎地力、耕作條件、基礎設施、主要作物生產能力等開展耕地質量調查與評價,進行科學的等級劃分,制定合理的耕地質量建設規劃。
1.2.2 初步建立區域性耕地質量管理信息系統。根據連云港市不同農區生態環境、土壤類型、耕地制度等,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塊,分層次建立農作物土壤肥力、農田環境質量等耕地質量定位動態監測點20個,主要分布在水稻土、潮土、濱海鹽土、砂姜黑土、棕壤5種耕作土壤上,基本覆蓋連云港市主要土壤類型。在耕地質量監測中嚴格按照《江蘇省耕地質量監測方案》要求,規范操作,嚴格試驗、逐項分析,確保土壤肥力監測數據的準確可靠,為全市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提供可信的基礎數據。并分年度撰寫連云港市耕地質量監測報告,為連云港市基本農田保護、耕地質量建設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及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可信的基礎資料。
1.2.3 將部分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開發。連云港市政府出臺關于將部分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意見,將部分土地出讓金用于耕地質量建設的政策,體現了“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為農業部門切實履行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職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1.2.4 整體推進測土配方施肥。自2005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以來,全市按照“試點啟動、區域調查、全面開展”的步驟,開展新一輪土壤普查與質量評價工作。根據調查結果,四縣先后建立縣域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主要作物施肥指標體系,有效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和糧食產量的增加,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截至2010年底,國家、省先后下撥項目資金1570萬元。通過多種形式培訓830多次。累計參加人數5.162萬人次;發放施肥建議卡逾273.919萬份;采集土壤樣品38602個,植株樣品5616個,檢測土壤有機質、全氮等19個項目,累計分析化驗大、中、微量元素等46.59萬項次;在不同土壤類型、不同作物上開展“3414”等各類試驗示范2568個;建設萬畝示范區29個、干畝示范片136個、百畝示范方288個,發展示范大戶1320多戶。累計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53.75萬hm2,研制并推廣主體配方28個,推廣專用配方肥29.64萬t,應用面積47.04萬hm2。氮肥利用率提高4.89%,磷肥利用率提高2.32%,鉀肥利用率提高2.55%,減施肥料總量為82790.208t,累計節本增效14.8億元。土壤肥力得到較大的提升,與1982年相比,連云港市土壤全氮含量上升0.211g/kg昏有機質含量上升927g/kg。
1.2.5 大力推廣土肥新技術。根據不同土壤的主導障礙因素,按照灌溉改良型、鹽堿耕地型、障礙層次型、瘠薄培肥型中低產田類型,采取農藝、生物、工程相結合的措施進行改造,不斷提高中低產田肥力水平,實現中產變高產、低產變中產的目標,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先后實施“百日增肥”、“補鉀工程”等重大項目,推廣精確施肥、有機質提升、保護性耕作和秸稈還田,化肥深施等耕地質量保養綜合技術,年推廣秸稈腐熟還田1200hm2,微量元素葉面肥逾120t。促進耕地用養平衡,遏制農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趨勢。
1.2.6 擴大有機肥推廣應用范圍。截至2010年底,累計推廣商品有機肥8.4萬t,在糧食蔬菜等經濟作物上應用面積為4萬hm2,節約純N63.00kg/hm2,P2O524.30kg/hm2,K2O 29.25kg/hm2;糧食作物平均增產12.8%以上。蔬菜作物增產24.3%以上,平均增產增收1473元/hm2,累計增加效益5892萬元。同時全市積極積造有機肥,年均積造優質有機肥600萬t以上。
1.2.7 高點定位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連云港市農委以現代農業發展為目標,統籌規劃,精心組織,集聚合力,整體推進,強化考核,集中力量建設永久性的高標準農田。一是各項目標任務層層分解,步步落實;二是因地制宜,高點定位,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制定具體方案;三是將項目完成情況作為年終綜合考評的重要依據;四是整合測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機肥推廣等項目資金集中連片建設,確保項目資金整合最優化、使用最大化、效用最高化;五是嚴格對照標準,確保項目實施一片、優質一片、成功一片,達到“項目建設集中連片、糧食為主經作示范、提高標準強本固基”的建設特色。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標準農田面積14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6.24%。
2 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存在的問題
2.1 科技服務能力無法滿足耕地質置建設需耍
由于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善,導致耕地質量管理與技術推廣服務功能不足,科技服務能力下降。主要表現:一是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20年時間,由于土壤利用強度增加和外源物質的大量投入,使土壤質量變化劇烈,原有的土壤理化性狀數據普遍過時。不能代表現今的土壤質量現狀;二是全市耕地質量信息處理與管理系統尚未建立,不能滿足對耕地質量宏觀監管和分類指導的要求,難以做到對耕地質量進行預報預警和對耕地質量實行有效監管;三是耕地質量監測投入過低,監測點過少。連云港市耕地質量監測點僅有20個,與省農委按1:2:3比例要求的100個相差甚遠,無法滿足耕地監測的需要。
2.2 部分地區耕地重用輕養造成質量退化
一是補劃與占用的基本農田質量不相當,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占用基本農田,而補劃的基本農田及復墾的土地質量普遍不高,以劣補優、以次充好現象嚴重,綜合等級落差在1-2個等級;二是西部丘陵崗地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水土流失較重;三是耕地土壤緩沖性能下降,造成部分耕地質量下降或隱性下降。由于長期實行少免耕制度,土壤物理性狀普遍變差,耕層厚度日益變淺,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減少。耕層變淺,影響土壤耐旱、蓄水、降潰等抗逆性能,土傳病害增多,土壤抗御自然災害的緩沖性能明顯下降,水資源和肥料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農本居高不下。四是土壤養分非均衡化。由于對農田的有機肥投入不足、重氮輕磷少鉀的現象依然存在,中、微量元素入不敷出,導致耕地養分不平衡性增大,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五是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問題日趨突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旅游業的發展,工業“三廢”的排放及生活垃圾日益增多;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過量施肥、盲目用藥的現象嚴重,農藥、化肥、農膜等化學投入品在土壤中的積累也日益增多,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問題日趨突出,耕地土壤污染面積不斷擴大。導致根際土壤微生態環境惡化,土傳病害和生理病害增多,不僅增加防病治蟲的成本,也對土壤環境和農產品質量造成影響。據調查,受重金屬、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面積已達10%以上,接近警戒線面積的12%。
2.3 農業投入不足。制約高標準糧田建設進度
對耕地質量建設投入不足,僅靠少量項目資金難以維持,致使田間基礎設施普遍薄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溝渠林田路不配套,灌溉排水效能低下,有的甚至完全喪失功能,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影響高標準糧田建設速度。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標準農田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36.24%,低于全省39個百分點。特別是農業措施方面的投入過低,例如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項目,投資標準僅為7500元/hm2,與高標準農田要求的投入18000元/hm2相差甚遠。
2.4 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低限制土地貢獻率
現代農業先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必須以農機作業為手段,通過技術與裝備的有效集成,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的貢獻潛能。目前,連云港市農業裝備以小型機械為主,動力不足。配套水平低,主要生產環節機械化水平低,難以支撐農業科技貢獻水平的不斷提升,不能適應現代農業新技術推廣普及的發展需要。例如:積造施用有機肥仍以傳統的人工措施為主,勞動生產率低;化肥施用也以撒施為主,缺乏深施器械,氮肥利用率長期徘徊在30%;缺少深耕機械,難以改善土壤通透性能和協調水、肥、氣、熱功能;缺少反轉滅茬、粉碎秸稈等高效還田機械,造成秸稈焚燒現象屢禁不止,不僅污染環境,對交通安全和人民財產構成威脅,而且也浪費大量的有機肥資源。
3 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的對策
3.1 建立耕地質量建設長效機制
一是建立耕地質量監管機制。加快制訂耕地質量建設規劃和具體管理措施,推進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完善耕地質量的責任追究制度、定期檢查制度、質量跟蹤制度、占補平衡質量驗收制度和耕地質量建設獎懲制度等各項制度。各級農業部門相應成立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的專項機構,確保農業部門職責履行到位。加強補充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從根本上改變對補充耕地質量建設不重視、質量管理不到位的狀況。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聽取農業部門對耕地質量建設的指導意見,在項目驗收時把補充耕地質量評定意見作為重要的驗收依據。二是建立耕地質量建設的投入機制。盡快研究落實土地出讓金用于耕地質量建設的專項資金。三是建立耕地質量護養機制。貫徹“全面規劃、合理利用、用養結合、防止污染、綜合治理、高效監管”的方針,強化耕地凈化與地力培肥工作。根據不同的污染物源、不同的污染程度分別采取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和物理化學修復等措施,使其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要求標準,恢復和改善其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農業發展能力。依法嚴厲查辦假肥料、假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確保農業用上“安全藥”、“安全肥”;防止和減少工業點源、農業面源及生活垃圾、污水等對農田的污染;開展一系列耕地質量保護與改良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引進、推廣先進施肥技術,引導農民合理施用肥料、農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合理運籌施肥比例,科學配置肥料資源,全面提高科學施肥技術的到位率,提高肥料利用率,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產品品質,以達到節本增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目的。
3.2 構建全市耕地質量信息管理系統
結合連云港市實際,積極爭取土地出讓金中的部分資金用于地力監測,實現耕地質量保護“四個能力”的較大提高,即盡快提高耕地質量預警預報能力、全面提高耕地質量保護科技服務能力、穩步提高基本農田糧食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基本農田抗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擴大市、縣2級配套監測點規模,實行常年定位監測,確保省、市、縣耕地質量監測點比例達到1:2:3,構建全市耕地質量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全市耕地質量進行實時、動態、長效、有效監管目。動態掌握全市耕地質量變化趨勢,實現對耕地質量變化的預警預報;建設市、縣2級耕地質量監測預警區域站每個監測站含若干個監測點;建立縣級耕地質量監測數據處理中心。負責縣域范圍內監測數據的處理、存儲、傳輸及縣級耕地質量管理信息系統數據更新;建立1個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綜合監測站;改造市級土壤肥料化驗室。更新和完善監測儀器設備。提高其對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和環境質量指標的分析化驗能力;建立市級耕地質量監測數據處理中心。負責市級范圍內監測數據計算、存儲、傳輸、匯總和區域耕地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更新。提高耕地質量預警預報能力,形成網絡健全、層次分明、手段先進、功能齊備、管理規范、與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耕地質量監管體系。查清全市耕地質量狀況,調查全市主要耕地污染的類型、程度、范圍以及耕地質量退化的類型、面積和程度,對主要耕地質量分等定級和土宜性評價,為農業結構調整、優勢產業的發展
以及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地土壤環境質量基礎資料。
3.3 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建設基本農田建設示范區
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和耕地質量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進一步加強全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辦法》《耕地質量管理辦法》的宣傳、貫徹和落實力度,確保農業部門的職責履行到位,全面推進全市耕地質量管理工作向良性方向發展。通過進一步改善基本農田田間基礎設施,推行節水灌溉措施,調節土壤水肥氣熱功能,示范區田塊整理及灌溉設施符合“擋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排灌分開”的要求,中等旱災年份糧食減產風險在8%以下。旱作地區土壤的保墑能力進一步提高,農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水網地區農田排澇降漬能力顯著增強。示范區基本農田地力水平提高0.5-1.0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速效磷、速效鉀含量達到標準糧田下限標準。糧食平均單產在現有基礎上提高750-1500kg/hm2。建設障礙型耕地土壤改良工程示范基地。復墾型耕地土壤熟化工程示范基地,污染型耕地土壤修復工程示范基地,綠肥良種繁育基地,盡快出臺有關秸稈還田鼓勵政策,對完成秸稈還田指標的給予物質獎勵,對焚燒秸稈的給予經濟處罰,確保大量秸稈回歸農田。
3.4 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
以糧食核心產區為重點。集中力量建設永久性的高標準農田。提高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達到“擋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排灌分開”的要求,增強水網地區農田排澇降漬和旱作地區土壤的保墑能力,農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中等旱災年份糧食減產風險在8%以下。全面實施“增、提、改、防”等綜合措施,重點推廣平衡施肥、保護性耕作等先進保養技術,用地養地相結合,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制定有機肥積造施用、秸稈還田、綠肥種植、精制有機肥推廣、城肥下鄉等一系列激勵措施和扶持政策。建設土壤改良、熟化、修復等示范基地,利用生物、物理、化學等措施,有針對性地對污染性土壤進行修復、對障礙性土壤進行改良、對脊薄土壤進行培肥。同時擴大水稻在糧食生產中的比重,對低洼易澇地、低坡旱田和灌區末梢等區域。加大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逐步壓縮旱作面積,擴大早改水實施面積,“十二五”期間全市旱改水面積2.67萬hm2。
3.5 加大整建制推進力度,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貢獻率
加大糧、蔬、果、茶等農業生產核心區為重點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力度,實行整建制推進,并建立相應的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全面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貢獻率。通過精確施肥參數采集體系、精確施肥高新技術試驗示范體系、科學施肥指導體系三大體系建設,構建全市主要土壤養分豐缺指標和施肥指標體系。重點搞好全市肥料信息網絡、施肥科技入戶培訓工程及新型農化服務聯合體建設,加大新型肥料的推廣力度,確保肥料利用率提高5個百分點,化學氮肥用量削減40%以上,以降低施肥成本,節約資源,減少施肥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篇6
一、項目建設地點、范圍和內容
*縣20*年度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計劃治理面積2.15萬畝,其中:節水示范基地1.65萬畝,優質果品生產基地0.5萬畝;計劃總投資762萬元,其中:市以上財政投資550.76萬元,縣財政配套67.44萬元,單位及群眾自籌資金143.8萬元。
1、項目建設地點、范圍
本年度項目區主要涉及趙莊、孫樓、大沙河、師寨、宋樓、范樓等六鎮的部分行政村。趙莊項目片位于趙莊北部的夏王莊村,治理面積0.5萬畝(包含縣農業局實施的示范園0.1萬畝);孫樓項目片位于孫樓西部的張莊、沙元2個行政村,治理面積0.45萬畝(包含縣實施的苗圃場);大沙河項目片位于大沙河果園的五分場,治理面積0.2萬畝;師寨項目片位于師寨鎮北部的李莊村,治理面積0.3萬畝;范樓項目片位于范樓鎮北部朱灣附近的瑞*公司生產示范基地,治理面積0.2萬畝。以上五鎮的治理任務均為節水示范基地。宋樓項目片位于宋樓鎮西部的史大樓、宋樓2個行政村,治理任務為優質果品生產示范基地0.5萬畝。
2、項目建設內容
⑴水利措施:計劃總投資435.84萬元,主要用于新建排灌站5座、大溝橋20座、中溝橋20座、小溝橋49座、過路涵13座、節制閘11座、渡槽6座、跌水224處,新打機電井10眼,襯砌防滲渠1177米,鋪設地下輸水暗管4400米,推廣小管出流及半固定式噴灌面積2342畝,架設農電線路5080米,購置移動噴灌機29臺等。
⑵農業措施:計劃總投資216.76萬元,主要用于修筑田間機耕砂石路10.98公里,改良土壤1.24萬畝,新品種引進推廣750畝,購置聯合收割機和田園管理機12臺,以及生物制劑和果品套袋技術的推廣。
⑶林業措施:計劃總投資73.17萬元,主要用于營造農田防護林1000畝,建苗圃150畝。
⑷科技推廣:計劃總投資23.58萬元,主要用于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新品引進示范和農民技術培訓等。
二、項目實施的方法
按照國家及省、市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實施管理的要求,我縣今年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的實施仍實行招標采購和單位自營兩種辦法。
1、招標采購:主要是對土建工程、節水工程的招投標,以及有關物資設備的招標采購。
⑴土建工程的詢價招標。該項工作主要由縣組織進行。大、中溝以上建筑物、防滲渠、地下暗管,以及田間機耕砂石路主要由具有三級以上資質施工企業實施;小溝級及田間配套建筑物、機電井、農電線路等由鎮級實施。
⑵節水工程的招標采購。該項目主要由市開發局組織招標采購,主要包括小管出流、半固定式噴灌、移動噴灌機等。
⑶物資的招標采購。該工作由市級組織實施,主要包括水泵、柴油機、農業機械等。如果市局不能進行,由縣自行采購。
2、單位自營工程。項目工程主要由各項目鎮和有關單位自主經營實施,主要包括土壤改良、新品種引進、苗圃建設等項目。
三、項目實施步驟及時間安排
1、八月份,根據市局年度計劃批復精神及概(預)算審批情況,計劃用1周時間對各個鄉鎮單項工程逐一定位并核算投資,為下步工程的實施打下基礎。同時,根據核查情況對鄉鎮下達年度計劃批復。
2、九月初做好縣級土建工程詢價招標文件的編制工作,并發售標書;9月25日左右進行開標、評標,選定施工單位。同時向市局上報節水灌溉項目實施方案,督促指導鄉鎮做好自營工程的實施工作。
篇7
【關鍵詞】土地開發;復墾工作
一、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工作的重要性
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工作是指運用財政專項資金,對農村宜農未利用土地、廢棄地等進行開墾,對田、水、路、林、村等實行綜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的行為。
(一)土地整理是解決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問題的重要手段
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目前我國實現現代化的一個薄弱環節。土地整理則是國家直接出資建設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整理不僅可以改變中低產田的面貌,還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建設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網、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農田標準化、生產專業化、操作機械化和農藝規范化的現代化農業園區的目標。
(二)土地整理是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
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自實施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以來,已在半數以上的國家貧困重點縣安排了項目,累計安排中央資金超過40億元,對促進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對村、田、水、路、林的綜合整治,可以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條件,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土地產值,從而達到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標,最終實現農村全面發展。
(三)土地整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支撐
我國農村建設缺乏規劃約束,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農村人口的增加,出現了村莊外延式擴張,侵占耕地,存在著不少“空心村”。進行村莊整理,使村莊向中心村集中,可以節約土地、調整出耕地,可以改善居住環境和條件,有利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利于農村社會的長期穩定和全面發展。
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工作的現存問題
(一)部分村民對土地開發整理認識不夠
農民普遍知道土地開發整理是政府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但他們對項目建設標準期望過高,期待土地整理能夠解決他們目前生產與生活中的所有問題。由于土地整理項目本身投資有限,施工單位只能按設計施工,不可能滿足項目區所有農民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村民以施工沒有達到標準為由對施工單位產生不滿情緒,導致工程建設過程中出現村民擾工,阻工現象。為此項目管理部門不得不花費大量人力、財力進行協調解決,增大了項目投資,拉長了項目建設工期.
(二)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生態環保意識差
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是一項周期長且投資金額大的工程,一些地方,為了縮短工期,急于當年開荒、當年收益而不考慮當地的氣候環境、水土環境,導致毀林地而重新開荒、破壞果園重新開發的奇怪現象,或者是只考慮到平整地塊的方整、美觀而忽略了河流、山地等原生態的規劃,以至于隨時間的推移使當地的環境逐步惡化,再一次耕地變荒地,其結果只能是短期受益,長期失利的不良局面。
(三)開發整理后的后續管理跟不上
土地開發整理的后續管理相當重要,后續管理跟不上,將前功盡棄。后續管理主要包括開發整理新增耕地的權屬管理、后續管理資金、質量跟蹤體系等。后續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有地無主、有主無錢,致使基礎設施的維護和土壤地力培肥受到很大影響,有可能使耗巨資新增的耕地重新面臨撂荒的隱患,造成開發――撂荒――開發的惡性循環。
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工作的現存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宣傳,爭取農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
通過各種渠道廣泛宣傳,讓廣大干部群眾知道我縣耕地數量少、質量差、減少快、后備資源貧乏的實情,爭取農民群眾對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理解,對土地開發整理工程施工單位的支持,提高農民群眾對土地開發整理的參與性和自覺性,變“要他整”為“他要整”,“搶著整”。通過宣傳,爭取農民群眾強有力的支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建設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強基礎建設,提高土地開發整理的整體水平
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土地開發整理的資源調查、評價和監測;開展土地開發整理領域的基礎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地方實際的土地開發整理標準體系;加快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管理的信息系統建設,實現管理網絡化;加強土地開發整理實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增加土地開發整理的科技含量;學習借鑒外地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健全專門機構,加強人才培養,全面提高土地開發整理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在規劃設計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1、減少混凝土材料的使用
輸配水渠道防滲材料盡量
不用或少用混凝土,排水溝道不應該采用混凝土襯砌,對于沙性土質的排水溝,可采用混凝土網格護坡與網格中間種草,既可排除地下水,防止鹽漬化,又可防止邊坡坍塌,加固排水溝結構和防止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為水生生物如青蛙、魚、蝦、泥鰍以及水土中的微生物等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同時也維持了溝渠水體的自凈能力;田間道路也應盡量少用混凝土路面,尤其是不通農業機械的生產路,應該采用素土路面。
2、耕作層保護和土壤改良
在土地平整規劃設計時,盡量采用局部平整方案,以減少對耕作層的破壞;針對不同的地形條件和耕作田塊類型,選擇合理的平整施工方案,并做好表土剝離和表土回填,以保證熟土在上,生土在下,從而保持農田地力;對于新增耕地,應采取物理、生物和化學措施,進行土壤改良,盡快提高耕地質量。
3、重視農田防護與生態保持
因地制宜地采取農田防護和生態保持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自然災害的發生,防止耕地質量下降,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從而達到生態、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如沿道路、河溝植樹種草,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農田小氣候;在丘陵地區,合理修建截流溝,營建坡面防護林,沿田坎種植灌木、草皮,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如在規劃設計中,盡量保留原有的零星坑塘、濕地以及河灘,減少溝渠硬化;通過農田防護與生態保持措施,最終形成可持續利用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
(四)加強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后續管理
(1)加強權屬管理。土地開發整理不僅涉及到土地的調整和權屬的變更,牽涉到國家、集體和農戶的利益。因此,土地開發整理必須在“尊重現實、照顧歷史、有利生產、有利穩定”的原則下,做好土地重劃工作,確保各土地權屬主體利益。土地權屬變更后,要及時進行變更登記。(2)加強土地用途管理。開展土地開發整理是針對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而提出的。但是,增加耕地并不是惟一目標,對于整理后土地的用途,應當堅持“以市場為中心,以效益為準繩”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要與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相結合,提高投資效益,推進市場化進程。(3)積極開展新增耕地土壤評價工作。加大新增耕地質量管理,對項目實施實行后續跟蹤監管,最大限度的發揮新增耕地效益;積極推行新增耕地土壤評價工作,嚴格按照建設項目占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進行耕地“占補平衡”,對新增耕地質量不達標或拋荒、閑置新增耕地的,對照耕地保護和土地開發整理目標責任考核辦法進行問責。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機械化聯合整地 機具 研究 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 S22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934003
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關鍵在耕地質量。機械化聯合整地技術及機具的研究項目就是根據我國目前耕地的實際情況和農業生產的特點以及拖拉機保有量的實際提出的。
1 我國目前耕地質量的實際情況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國家之一,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52% ,旱作農業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50% 。近年來,由于我國長期采用平翻耕作,耕地形成了厚厚的犁底層,犁底層厚度可達8~15cm,總孔隙度比耕作層減少10%~20% ,嚴重阻礙了耕作層與下層土壤之間水、肥、氣、熱梯度的連續性,降低了土壤的抗災能力。尤其是出現大降水、急降水時,降水不能迅速滲入,在地表形成徑流,造成水土流失,土壤結構惡化,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目前,我國耕地退化面積已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從耕地質量上看,耕地質量逐步退化。農業部的一份材料顯示,東北黑土層厚度已由開墾初期的80~100 cm下降到20~30 cm,黑土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26.7g/kg,與30年前相比減少了12 g/kg,降幅高達31%;華北平原耕層厚度15~19cm,比適宜的22cm淺3~7cm。為此,農業部將大力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養分平衡、質量修復為主要內容,以高標準農田工程為建設重點、解決耕地質量問題為實施重心,著力提升耕地內在質量,為糧食和農業生產夯實長遠基礎。
2 機械化聯合整地技術及機具的研究
面對耕地惡化現象,各級政府和農民越來越重視耕作方式的改進了。如何在不翻轉土壤的條件下完成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層、加深耕作層,達到調節土壤的三項(固、液、氣態)比,改善土壤結構,減少土壤侵蝕和提高蓄水保墑能力的課題被提到重要位置。
機械化聯合整地技術及機具的研究項目是將耕整地作業中的幾個項目聯合起來進行田間整地作業,旨在保證耕層厚度,打破犁底層影響,減少機具作業次數、減輕機具對土壤的有害壓實和破壞,縮短作業周期,節約人工,減少能耗,爭取農時等。同時,在一定的氣候條件下,還有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和濕度,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大功率拖拉機的普及為機械化聯合整地技術及機具的研究創造了條件,使此項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2.1 前期準備工作
如何保護和提高耕地質量是我國農業目前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
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保障糧食安全必須跨越的一道坎。 地力就是糧食增產潛力,耕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所在。但是,由于我國傳統農業的過度耕作,加劇了耕地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惡化,且這種趨勢仍在不斷惡化。耕地破壞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嚴重危害著農業的穩產高產,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近年來,為了保護和提高耕地質量,我國對耕地質量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農業部門廣泛推廣應用秸稈還田腐熟、綠肥種植、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一種新型耕作技術被逐步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深松整地,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有助于提高耕地質量。經過努力修復,保護性耕作的耕地含水率普遍能夠提高2%~8%。
通過多年的調研,認識到制約中國耕地質量的3大突出問題是:東北黑土層變薄、華北耕層變淺、西北耕地鹽漬化,并且這3個問題日益突出。為解決土壤耕層變薄問題,遼陽市農機技術推廣中心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聯合整地技術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深松、粉土、滅茬、旋耕、起壟和鎮壓的聯合作業模式。保證機具一次作業完成全部整地工作,減少了機具進地次數,提高了機具的作業效率,實現了保墑搶農時,節本增效和節能減排的目的。組織多名從事農業機械研究的骨干力量先后對東北三省、北京、山東等地進行詳細調查。走訪多家科研單位,聽取了有關領導部門、科研部門、農民的意見,同時查閱了國內外有關機具的大量資料并吸取同類機具的優點,經過反復論證,并多次聽取專家和主管部門的意見,在執行有關國家標準的前提下,制定了技術方案,并生產了樣機,在實際生產中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修改設計,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經過將近一年的緊張工作,完成了樣機圖紙的設計。
2.2 研究設計過程
為把這項工作開展好,堅持從實際出發,多次到各地了解情況,進行廣泛的市場調查,根據用戶實際需要,考慮目前農村動力情況,在充分醞釀的基礎上,經過幾輪的方案論證和對比分析總結,初步確定了機械化聯合整地機具的設計方案。機具簡圖和作業圖片見圖1。
經過深入細致的調研工作,確定了機具的總體設計方案。總體方案確定以后,項目組成員加班加點,嚴格按照相關國家標準要求進行設計和圖樣繪制。在繪制圖樣的過程中,借鑒開發農機具的經驗,進行多次關鍵部件的試驗和考核,同時盡量采用了通用件,合理地考慮了加工和裝配工藝,盡量降低機具的生產成本,便于廣大農戶接受。借鑒以往成果如圖2。
2.3 樣機試制
圖樣完成以后,通過幾輪的校對修改和標準化審核后,及時投入到樣機試制中及試制。在樣機試制過程中,研發人員堅守生產一線進行檢查指導,并在改進加工及裝配工藝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整個試制過程設計人員進行全程現場跟蹤指導,做到發現問題,及時修改解決,確保樣機試制質量并按期完成試制任務。
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機械化聯合整地技術及機具的研究與應用的特點和各部分的工作內容,力求結構簡單實用,確保農藝要求。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針對每一部件做好詳細的觀察記錄,做了大量具體而有成效的工作,為機具的修改和完善打下基礎。
2013年8月完成第1代樣機的試制,通過調試和對有關部件的進一步改進,于9月中旬進行了試驗。針對試驗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改和完善。實驗表明,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要求。試驗效果較好。試驗過程中發現固定架強度不夠、懸掛點偏后等問題,并及時進行了加強和修改,從而使樣機結構趨于了合理,機具可以無故障地正常作業。于2014年4月進行了高強度整地試驗和正式作業。并按照試驗大綱要求測試了相應的實驗數據,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要求。經過近兩年的試驗作業和強化作業,對機具進行了兩次加強處理,使機具能夠較好地適應各種土壤作業。從樣機設計和試制的結果來看,樣機整體結構設計緊湊,動力配備合理,生產率較高;從樣機試驗及其作業效果來看,能夠很好地滿足農戶及農藝要求,受到用戶的好評。
3 機械化聯合整地技術應用分析
篇9
關鍵詞 農業廢棄物;處置;資源化利用;現狀;展望
中圖分類號 X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0-0209-01
農業廢棄物是指農業生產和再生產鏈中資源投入與標的產出在物質和能量上的差額,是資源利用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和能量流失份額。農林廢棄物是農業和林業生產與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數量巨大,具有可再生、再生周期短、生物降解、環境友好等優點,是重要的生物質資源[1]。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作物產量提高、畜禽養殖量增加、農產品加工產業快速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不斷展開,農業廢棄物總量和種類呈上升趨勢,特別是近10年來,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農村青壯年勞力的流失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土地流轉已大勢所趨,對于可用作燃料和肥料的農業廢棄物利用率越來越低,導致農業廢棄物隨意遺棄的現象日趨嚴重。
1 農業廢棄物的主要特點及處置現狀
我國農業廢棄物主要由4個部分構成,分別是養殖業廢棄物、種植業廢棄物、農村生活垃圾和農業加工業廢棄物[2]。養殖業廢棄物包括畜禽糞便和欄圈墊物等;種植業廢棄物包括農田、食用菌種植及果園殘留物,如作物的秸稈、菇渣、蔬菜的殘體或果樹的枝條、落葉、果實外殼等種植業廢棄物;農村生活垃圾包括農村居民生活廢棄物,如人糞尿和生活垃圾等;農業加工業廢棄物包括農副產品加工后的剩余物,例如稻殼、麥麩、玉米芯、鋸末、秸稈、樹皮、果殼、蔗渣、畜禽糞便、菇渣、酒糟渣、中藥渣等,來源于動植物,主要是由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組成。
目前,我國每年畜禽糞便產生量約25億t,農業生產中植物性廢棄物排放量逾20億t,而浙江省畜禽規模養殖巨大,僅生豬飼養量就高達3 150萬頭,占肉類(畜禽)總量的76%,且規模化飼養量達70%以上,估計畜禽養殖廢棄物的排放量高達3 500萬t左右,僅浙江省每年農業生產中植物性廢棄物總量約1 000萬t,僅瓜果蔬菜的設施栽培面積已近13.33萬hm2,產生植株殘體逾500萬t;作為浙江省農業支柱產業之一的食用菌年產約70萬t,每年約有50萬t食用菌生產廢棄物,其中麗水地區食用菌產業產生的菌菇渣約25萬t;農產品加工廢棄物更是量大面廣,各地均有分布。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食用菌栽培菇渣及農產品加工等農業廢棄物產生量大且比較集中,其中富含有機物和多種礦質元素,而氮、磷、鉀等植物需求的養分較高,并具有一定的持水、透氣和吸附能力,這些有機廢棄物利用率不到30%。浙江省農林廢棄物數量多、利用方式簡單、利用效率低,農林廢棄物引發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傳統生產模式的稻油秸稈,由于二茬種植間隔時間短、還田效果差、勞動力成本高等原因,廢棄物往往被丟棄在田邊河岸或燒掉,近年來蔬菜殘體產生量大而集中,既沒有專門的場地堆放和處置,又沒有簡便易行的處理方法,一些農業園區周邊田間地埂及河道堆積如山、焚燒非常普遍,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環境污染,農林加工廢棄物的隨意堆放,更易造成病原菌和蚊蠅害蟲的滋生繁殖,增加農村生產及生活環境中病原菌和害蟲的數量,對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污染周邊空氣、水體和土壤,導致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如何有效地充分利用這類龐大的自然資源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2 農業廢棄物研究、處置及利用技術
2.1 作為生物質能源材料
農業廢棄物作為生物質能源的一部分,其開發和利用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是能源研究和環境領域的新熱點。農業廢棄物多數為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及其衍生物,與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相比,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可再生性,其來源于動植物,可以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行再生,與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都屬于可再生能源;二是通過合理的利用、科學的規劃可以實現其可持續性;三是作為農業大國,生物質種類多樣、分布廣泛、資源豐富;四是利用方式多樣性,目前農林廢棄物的利用主要是采用熱轉化、生物轉化等方法,將其轉化為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含氧燃料以替代化石燃料;將木質廢棄物經高壓,壓縮成棒狀、顆粒狀的質地堅硬的成型物,該成型燃料可以用作鍋爐、家庭取暖等;還可以通過直接氣化,將其轉變為電能進行利用。因此,農業廢棄物再利用不僅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必要性。大力提倡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不僅可以節約化石能源,緩解能源供給矛盾,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同時也是保護環境實現環境友好社會的需求。
2.2 農業廢棄物通過堆肥化處置回歸到農業再利用
2.2.1 畜禽養殖廢棄物堆肥化處置生產有機肥及其專用肥。基于農產品安全生產對有機肥的巨大需求、高蛋白飼料源短缺等現實情況,結合畜禽養殖排泄物的特點和特性,通過豬、雞糞繁殖蠅蛆養殖生物脫水處理工藝、牛糞添加吸水的農林廢棄物纖維素類輔料,高溫好氧發酵堆肥化處理及有機肥產業化方式,快速使這些廢棄物腐熟、穩定,經干燥、粉碎等工藝獲得優質的蠅蛆生物蛋白和商品有機肥料(符合NY525-2012),在作物施肥、土壤改良及耕地地力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和中低產田改造中發揮積極作用,并進一步開發多種功能有機肥、多種作物復合專用肥等產品。
2.2.2 農林生物質廢物堆肥化生產土壤改良劑、育苗及栽培基質。將山核桃殼、鋸末、枯枝落葉、菇渣、藥渣等農林廢棄材料經過機械粉碎處理,并進一步經堆肥化發酵腐熟和消毒處理,這些廢棄材料經發酵腐熟后,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質,富含有機物、氮、磷、鉀及多種礦質元素,并且具有良好的持水、透氣和吸附能力,可以改善黏性土壤的團粒結構,使土壤疏松,增強土壤的通透性、透水性和持水能力,利用其吸附作用可以減少養分的流失,作為優良的土壤改良劑;不同農林廢棄物腐熟穩定化后按照一定的配比配制成不同配方的育苗及栽培基質,可在原有草炭營養基質配方基礎上替代草炭等不可再生資源50%~100%,降低了成本,在多種瓜果、蔬菜及花卉苗木上應用表現良好,是今后城市道路綠化、邊坡綠化、市民陽臺綠化及屋頂綠化的優質土壤替代品。
2.3 農林廢棄物在環保廢水、廢氣處理中的應用
農林生物質廢棄物(如花生殼粉、木屑、椰殼、甘蔗渣、玉米芯、樹皮、茶葉等)分子結構多樣,分子內活性基團選擇性大(如殼聚糖、木質素纖維等),易于采用不同的改性工藝來制備結構多樣、針對不同廢水、廢氣的吸附劑,吸附廢水、廢氣中的染料、重金屬、顆粒及有毒、有害物質等,農業廢棄物具有來源豐富、可再生、無毒性、成本低、可生物降解、制備工藝簡單等優點,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環境友好,使用后的生物吸附材料排放到環境前,不用做進一步的處理,可以在吸附操作后進行焚燒而不造成環境污染[3],是環境保護中一類經濟實用、來源廣闊、可再生的優選材料。
2.4 農林廢棄生物質炭化技術及生物炭開發利用
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中的雙重作用成為當前環境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4]。利用農林廢棄物進行生物炭開發利用是當前國際農業土壤固碳、廢棄物環境治理、資源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低碳農業核心國際競爭技術。該技術是研究開發各類農林廢棄生物質炭化技術并推動生物炭產業化,可有效緩解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碳排放增加、環境污染加劇和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等一系列現實生態環境問題。《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已將農林生物質綜合利用技術列入優先發展的研究領域之一。《浙江省農業生物技術科技專題方案》(2011—2015年)指出,農業廢料和能源植物等成為產業創新的焦點,生物工程技術成為主導的技術創新路徑。以生物質炭化技術及生物炭高效生產及系列生物炭產品開發應用為抓手,生物炭具有多孔性、巨大表面積及羧基基團,因而具有較大的離子交換量(CEC),具有較強持水能力及更高的養分保持能力,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能改變土壤的生物質種類、生物活性,提供肥料利用率,必將促進土壤固碳減排,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 農業廢棄物利用的發展前景及展望
近10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業廢棄物處理利用技術的研究和投入逐年增加,但集中處置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規范還遠沒有到位,不僅使大量農業固體廢棄物可再利用資源白白的浪費掉,而且還造成了農村環境污染,加大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壓力,更不能適應當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農業廢棄物日益增多與處理技術滯后的矛盾,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生態建設的瓶頸因素之一。我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開展農林廢棄物的再利用,不僅可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減輕農林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還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有助于解決環境問題和“三農”問題,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的可持續發展,對建設“美麗中國”具有積極的社會和經濟意義,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美好,必將成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之一。
4 參考文獻
[1] 田赟,王海燕,孫向陽,等.農林廢棄物環保型基質再利用研究進展與展望[J].土壤通報,2012,42(2):497-502.
[2] 陶思源.關于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問題的思考[J].理論界,2013(5):28-30.
篇10
關鍵詞:土地整理;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探究
現階段,我國的土地整理只是單純的追求增加耕地的數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導致土地被開發整理后質量較差,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甚至會對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后果。所以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才能真正把土地整理的目標實現。
一、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
1、利于土地整理綜合效益的提高
在土地整理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對提高土地整理的綜合效益非常有利。歷史表明,如果不重視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慘重的。因為土地整理是一種綜合性活動,涉及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不合理的開發建設,產生的社會后果會很嚴重。
2、利于保持區域的生態平衡
在土地整理中,要建設大量的工程,就會使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使生物的棲息地減少,會使生物的多樣性受到影響,進而打破區域內的生態平衡,因此,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就能有效的改變這一局面。
3、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土地整理的開展,目的就是改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積極開展土地整理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建設,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促進新農村和諧發展。
二、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1、資金投入不足
據相關調查顯示,在土地整理過程中,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道路、溝渠的建設中,用于生態環境建設的資金不僅所占比例較小,而且僅是用于防護林的建設,對區域內自然、人文景觀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等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缺乏充足的資金投入會嚴重阻礙生態環境的建設。
2、土地整理對植被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人們只追求耕地數量、質量的提高,因此不斷地對荒地進行開發,大面積的進行土地平整行為,表面看起來使土地的墾殖率快速上升,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對生態環境的不重視,忽略了在這一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使得理論研究滯后,缺少具體的實施措施,造成在土地整理的實際工作中,區域內的各種原生、次生的自然植被不斷退化,數量急劇下降,甚至一些人工的植被面積也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單一的農作物。因為改變了區域內的地形地貌,占據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不利于他們的生殖繁衍,使生物的多樣性遭到破壞,進而影響了該區域的生態平衡,另外,在土地整理中過分強調道路、溝渠的順直、硬化,不僅降低了景觀的觀賞性,也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日益簡化,生物種群越來越單調,致使病蟲害的發生的頻率加快,強度增加。理論落后對土地整理項目的生態效益的評價比較粗略、不具體,特別是一些大型項目建設,也缺乏可行性分析。
3、水土流失嚴重
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大量的土地被開發、平整,使土地原有的生態條件得到改變,雖然新的生態系統逐漸建立起來,但是耕地面積的不合理擴大,干擾并打破了長期以來自然形成的生態平衡,使得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降低了生態系統的緩沖性,使原有的生態系統不堪一擊,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所以,在土地整理中,對土地資源應該進行嚴格的評價,選擇適宜的對象用以開發,采取妥善的措施,盡最大的可能使水土流失的面積減少。
三、改善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的對策
1、加大投資力度,為環境建設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
土地整理的資金投入量非常大,而利潤回收的周期又很長,所以現階段,要想方設法拓展資金渠道,保證資金來源多元化,比如調動社會資金參加土地整理生態環境的建設,引入市場機制,形成土地整理良性的投融資機制,走出一條穩定多元的社會化和產業化土地整理融資道路。
2、采取多種措施保持生態環境
為了使生態環境與社會環境、經濟發展取得良性循環,應該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保護生態環境。首先從全局的角度制定好規劃,區域內原來有的濕地、水坑池塘等盡可保留;盡可能保持溝渠原來多變的斷面形狀;減少硬化,為生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同時加強農田防護措施,形成人工和自然相結合的生態系統。其次,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水土流失的防治。如在道路、河流的周圍植樹種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另外,開展好土壤改良工作。在土地平整的過程中,采用局部平整方案,能夠對耕作層減少破壞;表土剝離后及時回填,使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使農田出產能力不會降低;采取物理、化學等措施,使新增耕地的土壤得到改良,提高土地質量。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重視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研究,建立科學、系統的評價模型,分階段評價,使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降到最低,做到土地整理的生產條件與生態環境同步建設,保證土地整理項目向生態友好方向發展,從而實現保護土地生態系統的目的
3、合理制定土地整理的對象,加強土地整理后續管理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應對土地整理的對象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包括利用率較低的耕地和其中各類廢棄地等等。在土地整理中,對每一個對象都應有針對性。如濕地是一種自然景觀,所以不能大規模的開發濕地,既保護了濕地,也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把對山坡荒地的整理作為重點,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另外,在土地整理的后續管理中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推廣節水灌溉,提高水、肥利用的效率;推廣新品種,控制污染,建立起有利于生態保護的耕作制度,大力推廣綠色農業。
四、結束語
在土地整理中,不能為了增加耕地面積,忽視生態環境的效益;也不能只局限于局部地區土地資源的利用,忽視整個區域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整理應當保證土地整理在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獲得最大的生態效益。
作者:吳萌 單位: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
參考文獻:
[1]李巖,歐名豪,趙庚星.土地整理的區域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生態環境學報.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