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區分處理學術論文的策略

時間:2022-07-09 08:40:05

導語:科技期刊區分處理學術論文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期刊區分處理學術論文的策略

近年來,多起關于國際知名期刊對中國科研工作者涉嫌學術不端論文進行“撤稿”處理的事件在微信等公眾平臺被報道和轉載[1];2021年1月21日科技部《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2],在公布多篇科技論文涉嫌造假被舉報的結果后引發社會熱議[3],學術存疑論文成為關注中心。十大事件中,《Nature》封面文章“史上最小恐龍化石”的撤稿在新聞里與其他學術不端事件相提并論,但從最終撤稿聲明[4]來看,該論文出現的問題并不能定論為造假,更類似學術爭論或觀點錯誤。對于科技部的通報,也有時評[3]提出疑問和思索:“怎么做論文不是造假、怎么做就是造假了?”在關注公眾輿論對中國學術不端行為進行批判的同時,作為期刊出版者,我們應注意到:無論新聞媒體總結的“十大學術不端/撤稿事件”,還是科技部關于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告,均有涉及學術存疑論文,如何區分和處理類似事件值得我們全面觀察和思考。雖然國外有規范[5-7]在定義學術不端或科研不端行為中提及應注意區分誠實錯誤(honesterrors,亦有譯為“無心之失”)或意見分歧(differencesofopinion),但國內研究[8-12]主要針對已被認定的學術不端行為,包括學術不端的定義、分析、對策,以及根據檢測系統、撤稿處理等措施來分析其防范或遏制情況,部分文章[8,13]在分析學術不端時提及數據的無意錯誤或科學探索的“試錯”特征,但沒有對期刊如何區分處理學術存疑論文進行詳細明確的分析。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ORI)審查的指控[14]中,1994—2004年的259起調查案件有49%被最終認為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2004年289名舉報者中只有51%的人指控的情況被證實為學術不端。被舉報的學術存疑論文有一定概率并沒有不端行為或無法證實有不端行為,此外,針對如何處理不準確指控或如何證明無罪的文獻也很少[15]。對于明確的學術不端行為,遵照相應的規范或規則進行調查處理即可,但是實際操作中有較多論文事件涉嫌但難以明確學術不端,因此有必要界定學術存疑論文的分類和特征,探討區分處理的策略,有助于科學嚴謹地對待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過程中的學術問題,在促進科研誠信的同時保護科學探索的試錯本質,集中力量精準打擊不端行為,凈化學術環境。

1學術存疑的定義與分類

學術存疑是指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的論文在學術有效性上受到質疑但不能證實學術不端行為的一類特殊情況。根據其性質或來源,最終可區分歸入潛在的學術不端(懷疑但證據不足)、誠實錯誤、學術爭議或觀點錯誤和研究質量低劣等問題。

1.1潛在的學術不端

從國內外各種指南規范等看,學術不端的定義至今沒有完全統一,但其共同特征在于這類問題是作者帶有明顯意圖的行為所致。根據美國科學編輯理事會(CSE)、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CMJE)和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英國制藥工業協會(theAssociationoftheBritishPharmaceuticalIndustry)、世界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資助基金之一惠康基金會(theWellcomeTrust)等規定[7,16],作者“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等故意作為均屬于不端。但事實上有些論文是否存在不端行為,往往難以甄別和證實。例如,趙麗瑩等[17]提出的部分“灰色不端行為”,作者在基金標注、共同署名上可能有不實或隨意標注,科研結果進行切片發表等;或者部分記錄丟失無法提供原始數據鏈[18],作者根據某一標準對部分數據識別為異常并剔除,研究論文表現出支持某理論的明顯傾向性等。

1.2誠實錯誤

絕大多數期刊協會或出版組織在定義不端行為時會特意指出,應當將誠實錯誤或意見分歧區分出去。其中,誠實錯誤一般意味著無意過失,ICMJE認為這是“科學與出版的一個組成部分”。這類問題多數來源于研究過程或出版過程,可能會導致學術有效性受到質疑,具體包括:數據收集、分類、統計分析錯誤;漏寫某些具體參數或步驟;拼寫錯誤,圖片放錯位置或作圖有誤,圖片中標記錯誤,如左右或上下標反等。對于這類問題,在進行核實和處理時,重點在于問題的嚴重性,是不影響論文結果和結論,還是影響部分內容,或者甚至導致整體研究完全偏離原先的解釋和分析?不同嚴重程度的問題應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1.3學術爭議或觀點錯誤

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和爭論的重要舞臺,負責任的批評和異議是科學得以自我糾正和不斷進步的重要基石。意見分歧中往往存在學術爭議,可能因此發現錯誤,也可能是一時的誤解,屬于正常的科學探索過程。科學家創建的理論和實施的實驗不可能完美無瑕,他們發表的論文雖然經過了現代同行評審制度的廣泛審視和嚴格評價,但依然可能有錯。隨著現代各種先進技術手段的不斷涌現,很多以往的預測或理論被證偽或無效,但這樣的學術觀點錯誤不能也不應當簡單歸入不端行為。如心理學史上著名的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他基于個案研究數據建立的精神分析理論,隨著現代心理學在控制實驗學和統計學等技術方面的發展和完善,因無法證實其有效性而逐漸淡出現代心理學的主流。

1.4研究質量低劣及其他

有些研究因設計方案缺陷或在實驗方法中取樣、建模或分析時不夠嚴謹,如樣本污染等[19]導致結果或部分結果不可靠或不可重復,或新證據的出現[20]證明當時理論或模型的不準確。惠康基金會對研究質量問題的態度最為寬容,其規定[21]認為,質量糟糕的研究如果沒有欺騙意圖,則不屬于不端行為。如2020年1月印度研究者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聲稱COVID-19病毒因其獨特插入序列而與HIV病毒有著不尋常的相似性,疑為非自然來源,這篇論文在研究設計和分析上質量粗劣,是極不嚴謹且選擇性使用數據的典型案例,最終以作者撤回稿件而結束。但也有對研究質量要求嚴格的組織,對論文是否披露利益沖突和是否遵守倫理規范有著極其明確標準,其中最為嚴格的定義由2000年召開的英國生物醫學研究不端行為聯合協商會議[22]提出,參與者包括醫學委員會、行業協會、基金會和工業協會等至少10家英國組織。根據要求,研究者行為只要不符合倫理規范和科學標準,無論有意或無意,都被認為屬于不端范疇。總體來說,雖然學術造假的事件發生率有據可查,但對于謬誤指控,其可能性并非不存在。科學探索的過程實質上只能在某一時間段獲得某一暫時性真理,創新需要冒險,肯定會犯錯。即使是執行同行評審制度的科技期刊,也無法保證出版論文的信息都必然正確,正規出版的期刊論文質量也難免參差不齊。在此基礎上,科學家根據不斷出現的新知識來批判性地評價之前的各種假設和結論,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應是科學討論的參與者。

2區分處理的基本原則

作為出版者,期刊的首要任務在于為讀者提供準確信息并盡可能保證這些信息能得到正確使用。在區分學術存疑論文的基礎上進行區分處理,既有利于鼓勵科研人員敢于誠實報道而不害怕被污名化,也可以集中力量讓已被證實的學術不端得到認真處理,不會因為打擊面大而難以開展工作,有助于學術成果乃至學術界獲得社會的認可和信任。由于科學研究的廣度和多樣性,目前并不存在單一的公認方法來解決處理學術質疑論文,但國外較多的具有豐富經驗的編輯出版組織,如ICMJE和COPE,提供了一些實用性很強的規則框架,有利于國內期刊根據自己的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具體流程并公開,倒逼作者嚴格遵守科研規范,減少因原始數據保存不善或研究質量不佳等原因造成的學術存疑現象。論文學術有效性被質疑后,期刊應當先在編輯部內部進行調查。事實上,在現有的學術不端檢測手段和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一般性的學術造假,如文本抄襲、圖片造假或篡改,以及切片式發表等,都可以得到核實。當學術存疑論文事件發展到需要期刊向作者正式發文提出欺詐或造假的懷疑,或向作者單位反映情況要求調查時,往往是比較正式的指控。特別在涉及研究機構后,無論論文作者是否有錯,都易導致較大的負面影響或來自作者的反指控,會使期刊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應付出版主業之外的事務,也容易因矛盾激化而難以真正解決問題。必要時,對于無法定論的存疑,期刊應與相關機構進行合作,并關注調查進展,及時跟蹤報道。無論最終采用哪種方式處理學術存疑論文,期刊應以如實說明為行動準則,保證讀者獲得全面準確的信息,在已被提出數據有問題或被證實有誤后還不斷出現錯誤引用可視為期刊的失職。

3區分處理的具體措施

根據以上定義和原則,對于學術存疑論文,首先要界定的關鍵點在于是否確實有問題,是屬于缺少詳細原始數據情況下的誤解還是學術觀點上的差異(學術爭議),有無研究本身的質量缺陷。其次,如果有問題,那么這個問題屬于不端行為,還是誠實錯誤?是否存在人為操縱或抄襲等?不能重復是否足以判定學術造假?當某一存疑論文停留在多方聯合調查也暫時無法認定造假的階段時,出版者將這些論文歸入學術爭議范圍更為合適。

3.1方法和流程

對于學術存疑論文中明確存在的問題,科技期刊可根據輕重程度區分處理。國外期刊常見的做法有勘誤、更正、撤稿或部分撤稿等,一般在期刊網站的出版規范中有著清晰規定,國內期刊在這方面工作稍有欠缺,但也有典范,如《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為了更好地規范撤稿處理,制定了撤稿流程圖并在網站公布[23]。對學術存疑論文進行具體處理時,對于不能證實的不端行為,應謹慎處理,不宜輕易定論為造假,但對于確實存在問題的論文應通過“關注”或“通信”文章對讀者進行必要的提醒和情況說明,如有錯誤應及時更正或撤回。對于無意過失,重點在于終止錯誤信息的傳播,并對論文作者在學術規范上提出嚴格要求。對于研究質量問題和觀點分歧,應鼓勵質疑和爭論,鼓勵學術爭鳴,經得起質疑的論文成果才值得尊重;如果觀點錯誤或研究質量低劣導致研究結論不可信,應及時撤回論文的部分內容或全部內容并提出密切關注;期刊可以通過發表相關論文的評論來提醒讀者關注數據的有效性和重復性,也可以通過發表相反結果的論文讓讀者獲取更加全面的信息。對于漏寫利益沖突或倫理證明文件,可以通過勘誤進行更正,但對于嚴重利益沖突或不遵守倫理要求以至于影響到論文研究內容和結論,則應歸入質量低劣進行相應處理。本文對學術存疑論文的區分處理流程的總結見圖1。

3.2實際案例借鑒

國外期刊如《Science》等有時通過“編輯關注(editorialexpressionofconcern)”來提醒讀者注意某篇文章介紹的方法或數據可能存在嚴重問題。《CancerResearch》在撤稿聲明中不僅標出被撤稿件的題目和卷期,而且對于爭議較大的稿件,明確寫出其撤稿原因在于作者無法復制哪些數據,而哪些數據可以繼續分析,哪些作者同意撤稿,哪些作者不同意撤稿,哪些作者無法找到。處理時需要把握的界限在于及時、誠實地反映論文現狀,明確指出問題在何處,對結果或結論產生何種影響,以便論文成果得到正確對待和利用。國內科技期刊整體影響力相對偏低,因學術疑義被關注或被發現的論文相對偏少,另外可能因科研誠信和出版倫理規范體系還不健全,以及社會效益或經濟利益等顧慮,對學術存疑進行關注或撤稿的公開聲明也少;另一方面,國內科技期刊尤其知名高校、中國科學院、中華醫學會等機構主辦的期刊在新形勢下特別重視和三審等出版前防范措施來把控論文質量,對減少撤稿現象有一定幫助。如筆者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編輯部,有一篇文章在排樣時有作者質疑署名資格,提出因第一作者疏忽導致另外某單位的2位科研人員在作者列表中被省略,應予添加,編輯部參考CSE和ICMJE對作者署名資格及增減作者處理流程,請通信作者提供被添加者的具體工作證明和貢獻聲明、全體作者同意書以及新的版權協議,并獲得研究所在單位對署名資格達成一致的認可,最終完成作者補充。此外,也有同行評審專家對論文部分內容提出質疑后,編輯部高度重視,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數據,包括試驗品各階段照片和實驗具體記錄等,不能提供者則建議撤稿或予以退稿,等獲得切實的新內容后重投。對于出版后論文遇到類似情況也可以參照這種區分處理方式,但在處理時需要勘誤或進行撤稿等。

4結束語

學術存疑論文涉及科學技術專業性很強的成果問題,如何區分和判斷,并給出公正可信的結論?這些問題牽涉科學共同體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從期刊出版的角度出發,嘗試區分不同性質的學術存疑論文,并對此提出相應管理策略。科學客觀地分析情況,公正地確定疑義性質,既不以學術地位的強弱,也不憑社會壓力的大小,更不因感情用事和想象臆斷定錯,在規則框架內依據事實進行判斷和處理,形成能夠有效運行的長期機制,促進學術誠信建設和精準打擊學術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