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編輯內涵

時間:2022-07-13 03:40:14

導語:科技期刊編輯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期刊編輯內涵

工匠精神包括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是一種敬業的工作態度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中外歷代匠人對造物品質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表述[1]。瑞士制表、德國制造幾乎成為工匠精神的代名詞。我國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但社會風氣日益浮躁,期刊編輯出版行業也不例外。我國有4000余種科技期刊[2],發表了大量科研論文,其中也不乏粗制濫造之作。這與編輯工匠精神的錯位與缺失有較大關系,有關科技期刊編輯的素養已有較深入的論述[3-6],有關工匠精神亦有報道[7-8],而有關編輯工匠精神的研究論文尚少[9]。為此,本文以林學類期刊編輯實例出發,通過分析編輯工匠精神的內涵,探討新時期編輯工匠精神的培養,以期提高編輯能力與期刊質量,更好地為作者、讀者及社會服務。

1編輯工匠精神的意義與內涵

1.1正確認識踐行編輯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現代精準制導、航空航天、通信探測、生物技術等不同行業,以及從宏觀到微觀領域的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均依賴于科學技術創新,離不開科技成果的編輯出版交流,離不開編輯、尤其是科技期刊編輯的工匠精神。培養新時期編輯的工匠精神是時代對編輯工作者從業的要求,也是編輯工作者“與時俱進”的自身需求。

1.2正確理解編輯應具備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靈魂是匠人專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質,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行業精品,編輯的工匠精神是編輯對期刊、論文、網站等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其核心是對品質的追求[7]。中國古代師傅帶徒弟成就了大批技藝精湛的工匠,造就了中國古代文明;近代德國在高端制造業追求卓越成為他們在國際競爭協作體系中的最佳落腳點[1]。編輯工匠精神包括編輯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實質內涵就是的質量,包括學術質量與編排印刷質量。現代工業、農業、醫療衛生、航空航天均進入大數據、云計算時代,精準成為科技工作者與科研產品的最基本要求。科技期刊供科技成果交流與發表,科技期刊及其編輯則成為科研人員、科研活動、產業、產品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橋梁與紐帶。新時期科技期刊編輯工匠精神的內涵就是精準、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將品質努力提高到99.99%236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www.cjstp.cn乃至更高。在追求完美品質的道路上要不惜時間和精力,保證態度嚴肅謹慎,工作細致周全,注重細節,確保每篇論文、每期刊物的質量;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耐心、專注、持之以恒,堅決保證對品質高標準、嚴要求[7]。

1.3編輯工匠精神的內涵應因人而異

編輯的工作就是服務,為作者、讀者及國民經濟建設提供全方位、全鏈條的服務。對于工匠精神,不同的編輯人員應有所區別。所有編輯需盡快完成當代編輯角色的科學定位與轉換,要從日常化、程序化、簡單化向標準化、規范化、精準化轉換。新入職編輯要求具有編輯的基本素質,包括精神倫理與編輯實務技能,即應加強培養工匠精神和職業倫理,學習先進技術,掌握過硬技能,開拓理論視野,最終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編輯[10]。編輯的基本素質是要在忠實于原文、原作者的基礎上規范論文,但這并不表明編輯對投稿論文學術質量無所作為。期刊征稿簡則上往往會注明編輯有權對論文進行必要的修改。編輯要對論文的政治性、學術性、規范性等把關,所以不要把編輯工作看作為認識字、坐得住、對對紅的簡單工作。一個好的編輯應該首先努力成為一個行業的專家,成長為一名專家型的編輯,以便真正做好編務、辦好期刊。對于老編輯而言,其業務熟練、動作規范,但倘若就此滿足,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改稿、編排、審定、付印,久而久之會感覺遲鈍,思維衰退。編輯手法一旦成了“一定之規”,編輯就會變為“編輯匠”。瓦匠、木匠、鐵匠之所以稱為匠,是基于他們所掌握手藝的熟練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稱謂;可是“編輯匠”一詞卻略有貶意。顧名思義,傳統意義上的編輯就是“編”和“輯”,是各類文稿的“加工者”和“把關人”[11]。我國正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強力邁進,“差不多”的思維要不得,同樣,編輯工作需要投入編輯的智力勞動,來不得半點得過且過。科技期刊發表報道的是最新科研成果,一般與純文字、文學類論文差異明顯,高新是論文的特點,快速、及時、精準是發表的基本要求,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載體,編輯則是橋梁。科技期刊編輯除應該具備一般編輯的基本素質之外,還應該懷有更高的要求。無論是新老編輯,都需要重新認識新時期發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編輯實務中踏實踐行工匠精神,辦好期刊,努力為讀者與作者提供優質服務。

2科技期刊編輯工匠精神的培養

2.1職業精神的培養

2.1.1基本工匠素質

工匠精神不僅是一項技能,還是一種精神品質[9],新時期需要構建良好的編輯職業精神[12]。德國制造質量的蛻變是基于“法律-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日本制造打開歐美和全球市場是基于20世紀60年代實施的“質量救國”戰略[9],均以工匠精神為主旨。新時期編輯首先應該具有工匠精神,同時具有工匠技能。培養工匠精神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是人才培養與社會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能力與品質的需要[8]。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編輯通過自己的腦力勞動審查論文,就是鑒別作者實驗研究、思維成果以及科研價值,對審稿通過的論文給予進一步加工,使其更完善。促使這些成果實現社會價值,同時也實現編輯的自身價值。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定的每年72學時業務學習就是非常必要的業務培訓,值得堅持并強制要求,基層單位則要從編輯參加學習的時間、經費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與保障。

2.1.2編輯觀念

老編輯雖然編輯業務熟練,但往往會有經驗主義、見怪不怪等馬虎思想;新入職的年輕編輯思想活躍,精力充沛,但往往需要培養耐心與細心;而近年來有許多從科研教學崗位轉入編輯崗位的人員,他們具有科研教學的經驗,有寫作、的體驗,多數遇到過退稿、退改,或曾收到審稿專家與編輯的大段意見與建議,或曾數次投稿,數次退稿或退改,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有利于做好編輯工作。無論哪一類編輯人員,都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為作者服務、為讀者服務、為學術發展服務的思想。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編輯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文字處理軟件、計算機自動校對系統、文字復制率檢測系統、參考文獻編校系統等極大地便利了編輯工作,然而編輯才是主體。針對近年來的學風浮躁,在倡導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的基礎上,需重視并強化編輯的主觀因素,充分調動與發揮編輯的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工匠精神,對投稿論文精益求精,對有創新的論文成果予以呵護并加快發表,而對粗制濫造的論文果斷說不,叫停快餐式論文,維護學術發表的科學準確與公平公正。現代通信技術發達,編輯人員都能夠較熟練地應用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與資源,編輯學會、協會、各編輯部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問題討論,引導編輯樹立正確的觀念,弘揚正能量。

2.1.3奉獻精神

新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成“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搞教學科研的不如搞房地產的”“做編輯的不如搞科研的”現象,編輯實際收入與社會地位相對不高。置身于如此商品化的社會環境中,除加強編輯培訓、管理與考核以外,有關部門宜適當考慮采取措施調動編輯積極性,讓編輯生活得體面、有尊嚴,讓編輯有健康的競爭環境,有相對平等的權利獲得獎勵、職稱晉升的機會,把科技期刊編輯歸類為科研教學隊伍的一部分[5],鼓勵編輯開展編輯業務學術研究與交流,不定期為編輯提供參加國內外學術合作研究與交流的機會。讓面對“白卷青燈”的編輯不再有為他人作嫁衣、社會地位低人一等的感覺,以使編輯積極主動地學習業務,踏實工作,踐行工匠精神。應倡導編輯向先進人物學習,保持高風亮節,不受“拜金主義”的影響,不為名利所動,應正確對待并處理好地位與待遇偏低等問題,不斷增強工作責任心,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努力辦好期刊,發揚敬業精神及無私奉獻精神,為教學科研、作者及廣大讀者服務[13]。

2.2職業技能的培養

2.2.1策劃能力

編輯傳統的“編”與“輯”的功能已經遠遠不夠,信息化時代要求編輯轉變職能。新時代編輯應首先做個優秀“策劃人”,策劃深化報道主題,強化輿論導向。不僅要具備傳統的質量意識、讀者意識和服務意識,還要具備并確立策劃意識、導向意識、創新意識、超前意識、時效意識、價值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及品牌意識等現代意識。編輯現代意識的核心是策劃意識、超前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包括掌握現代化的傳媒技術,努力放大“原創”元素[11]。編輯應該是一個出版潮人,不僅要運用傳統紙質出版,還要結合多媒體、微傳播,提供出版“后服務”,如知識板塊凝練、專業目標精華推送。可在紙質出版物基礎上,建設維護好網站。網站除設立作者注冊、投稿、專家審稿、編輯辦公等模塊,目前多數期刊網站還提供在線發表、優先線上發表、過刊論文開放獲取等,但還需要編輯對已模塊化、對某專業領域論文成果集成,接受或邀請業內專家綜合述評,提供板塊式推介服務;建立專業領域作者、學者數據庫,有選擇、有目標地開展微網推送等創新性服務。這樣,在傳播知識信息的同時,也可以擴大期刊的影響力。科技期刊編輯能力培養需要編輯了解國際科技前沿,這就要求編輯必須具備較強的外文文獻閱讀能力,隨時了解所在學科領域的學術動態與進展,一方面提高自身欄目編輯的理解與判斷能力,另一方面必要時將最新進展推送給作者群,策劃欄目或主題,以便于把刊物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所以,新時代呼喚編輯準確定位,轉換角色,盡快成為具備策劃力和工匠精神的現代編輯。

2.2.2前瞻能力

近些年來,人們追求“短平快”的即時利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導致產品品質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往往就是缺乏工匠精神。科技期刊編輯不僅僅要熟悉編輯業務,還應該是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13-14],以適應策劃選題及審稿編輯之需。新進編輯必須具有相關專業碩士或博士學位,老編輯要努力學習,爭取機會進修。撰寫與配發論文編者按語、論文導讀或本期導讀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有利于推介論文,發揮期刊的導向作用,也是對編輯的組織與綜合能力的考驗,更是提高編輯學科專業水平及寫作能力的良策[15]。科技論文質量差常因為缺乏有效實驗重復,實驗僅做一次或一個周期就撰文投稿。科研論文堅持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作者從實驗設計到論文投稿,均需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人們常說科技論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設計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即通過優秀的實驗設計及精密的實驗,最終總結分析實驗結果,發現規律與問題,從而形成論文。編輯在策劃、組稿、初審程序中,應當按照工匠精神的精髓要求,為作者的科研選題、實驗設計、數據收集與分析、論文撰寫與投稿等開展全程服務指導。近年來,在《西北林學院學報》編輯過程中,先后發生多起論文終審通過,安排刊期后,發現主要內容已經發表或發表前作者撤稿的現象。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個別學生作者擔心退稿或投稿命中率低,不從論文質量源頭完善,而是一稿多投,或等不及審稿而轉投較低影響因子的期刊。如果編輯不具備工匠精神,類似問題未能及時發現,將會造成重復發表,后果難以彌補。可見,科技期刊編輯過程一方面要加強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另一方面要廣泛培養編輯發現問題的前瞻力,防患于未然。鑒于此,《西北林學院學報》編輯部針對大學生、研究生開展科技論文寫作系列講座或報告,如論文的規范性投稿、優秀論文述評、論文編校案例分析、實驗研究與論文寫作的規范性、學術不端行為案例分析,受到了有關師生好評,同時發揮了編輯的特長,促進了編校工作。因此,編輯部或期刊社可以單獨或與研究生院、教務處、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合作舉辦“學生與工匠精神”的征文比賽或演講活動,或在學報網站編讀園地舉辦“作者與工匠精神”類似的征文或討論,以提高作者、特別是學生作者的品質意識。編輯可以將本刊或國際頂級行業刊物的優秀論文作為樣板,解剖分析,或開展本刊年度優秀論文評選與獎勵,以身邊的優秀作者、優秀論文為示范,塑造作者及編輯的工匠精神。

2.2.3求實能力

編輯實務包括策劃、組稿、初審、外審、退修、終審、編輯排版、校對、發表等環節。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編輯努力踐行工匠精神。編輯過程中,不但要按照期刊格式規范論文,增補缺項,如參考文獻缺項(缺卷、缺期、頁碼不全),還要糾正論文中的學術概念、計算數據的表達分析、語言等問題。《西北林學院學報》編輯過程及對林學類期刊審稿中經常發現,存在作者學術概念不清楚問題。如不定芽與腋芽、消毒與滅菌等概念混淆,多樣本比較分析不用多重比較,而用t測驗兩兩比較等方法學問題;有些作者寫作語言欠規范,如:兩個地區某實驗結果分析,作者表述為“某地與某地差異顯著”,實際應該為“某地與某地的某種實驗結果差異顯著”;“將直徑小于2~5mm的根定義為細根”應表述為“將直徑小于2mm的根定義為細根”,“截至目前為止”宜簡化為“截至目前”,將“類型劃分時遵循如下幾個原則。”宜簡化為“類型劃分原則:”,“播種前用蒸餾水浸種24h,浸種結束后開始播種”宜簡化為“用蒸餾水浸種24h后播種”。可見,編輯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對論文格式規范化,也需要編輯補正學術問題、簡化語言表達。可以通過行業學會的學術交流,編輯部內部的交流,編輯個人在編輯實踐中的總結積累等方式,提高編輯在論文編輯過程中的業務能力。

2.2.4校對能力

看起來校對似乎與編輯的工匠精神關系并不大,其實,對校對工作馬馬虎虎也是編輯缺乏職業道德的表現,會導致出版質量問題。現在許多學報無專職校對人員,責任編輯亦是責任校對。科技論文常有復雜的公式圖表、較多的數據,在編排過程中難免出現錯排漏排[16]。因此,必須培養編輯一絲不茍、認真嚴肅地做好校對工作的能力,把縱然微小的錯誤消滅在校對過程之中。校對工作無小事,再細致也不過分,要把工匠精神體現在校對中。《西北林學院學報》為了強化編輯校對,同時采取請作者對編修稿word文檔與清樣pdf稿兩次校對,即使無修改,也要求作者回復編輯部,這樣,常會發現編輯或作者自己不能夠發現的學術或表達問題,從而盡早完善或改正,也給編輯和作者一些警示。

2.2.5疑難問題處理能力

1)“人情稿”處理能力每一名編輯都具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領導、老師、同學、同事、學生及朋友,因為畢業、職稱評審、項目驗收、年度考核等需要,少不了托人情、找關系[14]。編輯必須堅持“在質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一視同仁地處理名家約稿或自然來稿,正確處理“人情稿”“關系稿”,對達不到學術標準的堅決退稿,對學術質量好但寫作欠規范、表達分析不到位的堅決退修,直至達到發表要求。若依人情發表質量不盡如人意的來稿就是編輯缺乏職業道德的表現,是對作者的不負責任,同時損害了讀者的利益,也損害了刊物與編輯自己的信譽。2)編輯情緒控制力編輯在初審與編修校對過程中,需要足夠的耐心。對于投稿論文的學術質量把關應以審稿專家意見為主,對與自己學術觀點有異的稿件,應注重聽取審稿專家的意見并咨詢作者;對于語言表達與寫作格式欠規范的論文,要耐心向作者指出。鑒于期刊范圍、版面數等局限,大多數期刊只能發表優秀投稿,有許多稿件未能采用,而這些作者心態往往不同。一些熟人可能由于稿件或推薦的稿件未被采用,對編輯產生不滿;有些年輕作者投稿的劣質論文一旦被拒稿,往往產生偏激情緒,甚至過激言語相向。《西北林學院學報》曾有論文退修總次數超過10次的例子,有時候極個別作者的寫作水平有限、態度不認真,個別學生作者不通過導師與其他署名作者的審閱修改草率提交系統,編排定稿付印前作者撤稿,剛提交印刷作者來電請求修改,面對此類情況,編輯的情緒控制力則尤為重要。多次退修,還達不到發表要求的必須再次退修。編輯要努力做到客觀公正、嚴謹求實,對作者的不理解大可不必解釋,時間會證明編輯人員是為了保障與期刊的質量,也是為了愛護與保護作者及讀者。因此,必須培養與樹立科技期刊編輯寬廣的胸懷,提高編輯的情緒控制力。《西北林學院學報》編審中,采用初審退修、專家審稿后退修、作者修改稿退修、后退修等環節,多次退修只為保障的質量。

3結語

目前,為適應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要求,國家適時在制造業號召發揚“工匠精神”,期刊界也要正確理解編輯工匠精神的內涵,強化科技期刊編輯的工匠精神[9]。中國雖然是科技大國,但遠非強國,由于考評導向,眾多高質量論文流向科學引文索引(SCI)[2]。針對新時期社會風氣浮躁、學風浮躁等現象,通過分析新時期編輯工匠精神的內涵,認為雖然工匠精神一直存在于編輯系統,但是隨著新時期科技飛速發展,期刊出版轉型升級,國內外期刊間比拼影響因子競爭加劇,媒體融合發展,此時強調提出與討論編輯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進而從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兩方面分析了新時期編輯,尤其是科技期刊編輯工匠精神編校能力的培養方法。編輯的工匠精神體現在編輯的策劃、組稿、編輯、審校、排版等階段,與科技人員實驗設計、測定分析、數據收集、論文撰寫、數據分析、結果討論、、排版校對等息息相關。工匠精神是一個期刊、一個編輯部及每名編輯的靈魂。只有有效踐行工匠精神,才能夠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編輯,打造出一個個優秀編輯部,辦好一系列優秀期刊,才能為學科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作出相應貢獻。重點從編輯自身學習的角度討論了編輯能力的培養,還需從社會環境方面營造寬松氛圍,形成“編輯的工作平凡而偉大,編輯的使命光榮而艱巨”的共識,形成編輯工作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是一項事業的共識,讓編輯獲得高度的使命感而勇于無私奉獻[3,16-17]。

作者: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