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三農經濟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3 06:00:00

導語:農村三農經濟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三農經濟管理論文

【摘要】:當前農業、農村、農民中存在相當突出的問題,原因主要是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政策、環境以及農業天然生產要素不適合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三農”問題是我國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關系到改革開放的全局,是能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就要減輕農民負擔,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管理體制的戰略性改革。本文就如何破解“三農”問題和發展農村經濟,提出了一些想法。

【關鍵詞】:三農問題;農村經濟;破解舉措

一、“三農”問題的概念、地位

1、“三農”問題的概念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農村、農民都比較落后,制約著國家的經濟發展,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已經成為現實社會較為突出的問題,我們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簡稱為“三農”問題。

中國農業歷史悠久,以精耕細作為特征的傳統農業,養育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的燦爛文明。但近二三百年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下,農業和農村長期停滯和衰落。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生息,至20世紀40年代,中國農業不僅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而且國內民不聊生,農村凋敝,絕大多數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建國前的戰亂和國民黨的統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農村、農業、農民處境更為悲慘。建國后,為了發展工業,不得不采用剝奪農業的方式來進行積累,使農村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工業,農民生活與城市有極大差距。這種差距的存在,使我們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一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村經濟得到了一次飛躍性發展,很快它的弊端也顯露出來。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方式,使農業機械化的實現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觸及農民利益的情況下解決農業現代化問題?如何改善城鄉差距?都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門話題。

2、“三農”問題的地位

在21世紀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同樣將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征程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保障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取決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與否,解決“三農”問題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任務。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央新的領導集體對“三農”問題尤其重視,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解決“三農”問題。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才能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續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解決農村問題是中國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我國農村雖然有局部的繁榮,但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經濟的雙重擠壓下,中國農村處在破產的邊緣,孕育著社會、經濟、和政治危機。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層會議和政策舉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領導集體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領導集體面臨的問題和擔負的任務與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們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東西”。這其中,對“三農”問題的態度引人關注。

2003年2月8日,《人民日報》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的文章《為推進農村小康建設而奮斗》。這篇文章是在1月7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可以看出“三農”問題在新領導集體整個施政戰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種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這是一次不尋常的農村工作會議,這次農村工作會議中央特別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以及其他3位新任政治局常委曾慶紅、黃菊、李長春都出席了會議,顯示了新一屆中央領導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會議文件對“三農”問題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稱其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會議說:“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事業發展的差距。”中央新領導集體這種“三農”問題的治理理念顯然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背景就是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

二、現有的一些錯誤看法

現在在很多人的意識當中存在忽視“三農”問題的錯誤想法,有的認為目前我國農業能基本保證全國糧食需要就可以了,主要發展工業;有的認為解決“三農”問題只要一段時間抓抓就能立竿見影,不需要長抓;有的認為“三農”問題僅僅是涉及面很窄的問題,只要就農論農就可以解決。這些都是錯誤的看法,實際上“三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改革開放是否能持續進行下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能否實現的關鍵問題,它涉及到各個領域,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需要長期不懈地調整改善,真正下力氣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破解“三農”難題發展農村經濟的對策

1、要在思想意識上重視“三農”問題,要有正確的認識。如何正確看待“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首要問題。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國家富;農村穩、天下穩。深化農村經濟改革、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村穩定,在直面WTO的新格局狀態下,“三農”這一基礎的脆弱,不僅已經對擴大內需、繁榮市場、實現經濟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形成極大制約,而且對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帶來極大負面影響。一些專家曾指出,只有減少農民才能保護農民,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只有減少農民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現代化,才有在下個世紀中葉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據保守統計,目前全國大約仍有5000萬左右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現實的難題和形勢的發展都要求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應加深對解決“三農”問題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要看到中國“三農”問題的要害和關鍵是,在宏觀戰略上要解決好廣大農村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在微觀上要解決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增收問題,這才是在我們這個農村人占絕大多數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重點難點所在。必須把“三農”問題這一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基礎性問題擺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來。

因此,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面對入世的機遇與挑戰,如何著力解決和緩和農民增收這一事關經濟發展全局的矛盾與困難,就顯得大為重要和迫切了。我們對“三農”問題要有正確的認識,一定要重視它,一定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它,要有長期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意識。

2、需要減輕農民的負擔。2002年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繼續堅持采取擴大內需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實現經濟較快增長。黨中央、國務院很重視對減負的治理,對一些地區和部門的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的情況,曾多次文件嚴加制止,但收效不大,全國各地到目前為止仍普遍存在“三亂”現象。減輕農民負擔,開展清費治亂減負的綜合治理,首先,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計委《關于實行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的通知》要求,認真做好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工作。其次,要定期開展復查,注意和防止涉農負擔反彈,切實把減輕農民負擔的每一項工作落到實處。

3、要想發展農村經濟,必須給農民同等國民待遇。我們應給農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權利和國民財富的占用權。城里的一切公共設施都是國家承包了,而農村的一切基礎設施都是農民自己集資辦起來的,產權卻屬于國有。不僅如此,農民用電、打電話比城里貴,農民孩子讀書,老師的工資農民付,城里的教師工資國家付,城里有最低保險,醫療保險,國家的財政只是市民財政。農民只有負擔,農民如何才能富起來?我們應給農民同等的自由遷徙權利。我們應給農民同等的人身和財產的安全保障權利,應給農民同樣的貸款權利。不給農民同等國民待遇,農村經濟無法提高,農民永遠也翻不了身,“三農”問題永遠也破解不開。

4、要把農村經濟搞上去,必須進一步解放農民。歷史證明:每給農民松一個綁,國民經濟就有一次大發展,農村經濟就有一輪高增長。現在,套在農民身上的繩索還有很多,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取消農民離開農村和進入城市的一切收費,取消農村戶口。歧視性的政策和不合理收費極大地阻礙了農民就業和農民增收。取消對農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將來中國農民要有不生產經營的自由。開通城鄉產權交換的渠道,鼓勵“資本家”下鄉做“地主”,農民進城當工人。農民的事,讓農民自己做主。解放農民就是解放最大的生產力,減負仍不是最終的增收目標,只有在農村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完善農村產品產銷的機制,實現的增收,是最有實際意義的,也是脫貧的關鍵。結合各地實際,大力開展綜合農業(林、牧、旅游業)和進行結構調整,大力扶持有市場需求的龍頭產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不能盲目,而是指導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要讓農產品賣個好價錢,這樣農民就能增收了。對于農業的投入要增加,主要用于品種改良和抵御自然災害的工程方面。小城鎮的建設要慎重,有條件的地方要快上,沒有條件的地方,也不能一哄而上。農民進城打工也是一種轉移,工作政府要多指導,組織好。對待民工的問題,也要貫徹《勞動法》對待。只有解除套在農民身上的土地枷鎖,土地才能進入市場經濟、實行規模經營,農業才能進入市場經濟,農產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價格。

5、破解“三農”難題需要因地制異。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制定不同的發展戰略。破解“三農”難題需要新措施:回報農民,尊重農民,依靠農民。

①回報農民———按照國際慣例,中國應該進入“以工補農”階段了。所以,不僅要取消農民負擔,今后要逐步增加對農村義務教育和醫療衛生保健的投入。農村稅費改革應該進一步減少稅費的征收。現在的問題是盡量減少農民負擔。第一,是中國農民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許多發達國家還給補貼,我們更應該扶植他們增強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第二,中國農業GDP的比重僅占百分之十五,卻要養活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根本無力承擔稅費任務。在可能的情況下停止向農民收取一切稅費,用十年時間恢復和提高農村生產力,培育農村土地租賃市場,促進現代農業體系的形成,以應對WTO的加入。加入WTO后,外國的農產品就會沖擊我們的農產品,城市不要本國農產品的時候,不僅是農業、農村、農民的危機,也是國家的危機。為什么我們的農產品價格高?主要的原因是土地承包制限制了農業的規模經營以及由此帶來的機械化、科技水平的差異。美國農業已經農場化了,一般規模是5000畝,我國則是家庭經營,戶均不過六、七畝,最大的戶也不過二、三十畝。為什么我國農業不能規模經營?除了現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沒有把農民出租、轉讓土地使用權的自主權完全還給農民和農產品價格過低過,另一個原因就是:過高的農民負擔抑制了農村土地租賃市場的發育。其實農村改革說簡單也非常簡單,那就是一步步地減少對農民的束縛,給農民以國民待遇。當農民有充分的自由后,很多長期困擾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②尊重農民———重構縣鄉基層政府。我們常說,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個基層政府的構建,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老百姓的要求來構建,絕不可照葫蘆畫瓢。應當按照鄧小平“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按人民群眾意見構建縣鄉政府和政府部門,而不是我們所說的“機構改革”。

③依靠農民———讓人民群眾管理政府。任何一個政府,沒有人民群眾的監督管理,就會膨脹、腐敗,會走向人民的反面。人民群眾怎么管理基層政府呢?第一,官員由人民選舉產生。第二,財政的錢怎么花,由當地組織和民間社團討論,人大決策,政府照著執行,執行過程接受黨組織民間組織和人民代表的監督。第三,公仆違背了民意,人民有權力罷免。第四,政府所有政務必須公開,隨時接受監督、質詢。黨的基層組織,應依靠人民加強對政府的建設領導和監督,黨永遠應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解決三農和農村經濟問題,如果沒有大思路、大前提、新戰略、新舉措,是無所作為的。

6、解決‘三農’問題,一定要跳出來,要有創新的思維。

首先要確立強烈的富民意識,在農民增收上有新突破。從實際情況看,凡是農民增收幅度比較大的地方,增收的動力源主要靠的是勞力轉移、結構調整、土地扭轉、多種經營等。近幾年迅速崛起的個私經濟,已成為推進農業勞力轉移的先鋒,成為解決農村就業的關鍵,成為農民最現實、最直接的致富“亮點”。應該在指導思想上,把這些“渠道”作為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

還要確立強烈的市場意識,在結構調整上有新突破。大力推進綠色農業、三資農業,用現代工業理念“經營農業”。把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作為“經營農業”的“火車頭”,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鎮一業”特色,為農業結構調整導航。

要確立強烈的創新意識,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破除“責任田是保命田”、“種田萬萬年”的舊觀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變”與“土地使用權流轉”對立起來的片面認識,引導農民“以土生財”,把資源轉化為資本,大膽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將土地作價入股,使農民成為股民,確保農民“失地不失業”。讓土地向具有經營資質的種養能手積聚,向具有資本實力的“三資”農業積聚。

參考文獻:

1、沈亞軍《WTO與“三農”》;《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2年第3期

2、鄭慶昌宋國林王東炎《透視“科技特派員”制度——農村科技推廣體系轉變與破解“三農”》;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期

3、朱厚倫《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湖北社會科學》;2002年2期

4、益盛《為入世后“三農”問題尋找答案》;《決策探索》;200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