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農副品加工業現況與策略
時間:2022-07-01 09:08:46
導語:國內農副品加工業現況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在改善民生中轉方式、調結構,讓成效更多地體現在惠民生上,更加堅定不移地推動轉方式、調結構,不斷贏得新的發展機遇。作為農業自然延伸的農產品加工業,肩負著將農業從生產環節向加工、銷售環節延伸的重任,是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產業,同時也是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產業。依托我國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優勢與必要性
眾所周知,農業生產由于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其生產的產品有其特殊性。一是上市時間相對集中,市民購買力增加不大,售價自然降低;二是含水率高,易變質,不易保存;三是返季節生產成本高,且其產品口感差,人們一時難以適應,即使有意購買,也只是微量,由此帶來農戶不知種什么好,收入減少,效益降低,無能力,無資金購機用機。所以,加強農副產品加工項目建設,是拓寬農機服務領域有效途徑。
(一)農民迫切需要農副產品加工
近幾年,農民實際收入減少,增產不增收是一個無爭的事實。種田積極性下降,農機服務之路越走越窄。按照目前的種植結構,基本上是一家一戶,種植面積小,同一作物產品上市時間基本一致,售價低。例如西瓜,上市時節,每公斤售價不到0.4元,這對市民來說是得到了實惠,但對種植戶來講是絕對虧本經營,不賣又不行,放著會變質爛掉。但此季節一過,西瓜的市場價又會上升到每公斤1元以上,按照農戶目前的自身能力是無法保存,只好含淚大甩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雖然使農業有了些起色,但從整體上來講,效果不明顯,農民的實際收入增幅不大,如遇天氣等方面的影響,其收入還會隨之下降。用農民的話來講,是想調整,也跟著調整,但無收效,單獨調整又無能為力,市場不熟,技術、資金又跟不上,即使調整第一年嘗到了些甜頭,第二年馬上有人跟進,該產品又成了滯銷品,年年調整,不斷調整,實在搞不了。由此,農副產品加工顯得尤為重要,農民迫切需要有單位或個人收購他們的產品,有一個穩定的銷售渠道,使之種植有方向,收入有保障,沉下心來,一門心事提高產量和質量。
(二)黨和政府大力支持農副產品加工
全民奔小康,重點在農村,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巳提到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各級不斷加大了對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國家對農業的補貼,巳由對最終產品的補貼,轉向了對生產過程的補貼,重點是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產水平,產品數量上臺階,質量上檔次。同時大力發展農副產品轉化產業。加工、儲藏首當其沖。其一,它可以為農產品找到出路,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田積極性;其二,為就業提供基地,為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保障;其三,可以進一步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的血肉關系,真正將“三個代表”落實到實處。(三)農副產品加工技術日趨成熟通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經過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農副產品加工巳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各種加工技術日趨成熟。水稻、棉花等傳統作物其加工巳不存在問題,目前重點是進一步對深加工的研究;蔬菜、瓜果等時令產品,目前主要是儲存、保鮮,其冷凍技術巳過關,尚需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降低過程成本,以便以低廉的價格獲得廣泛的市場,只要進一步投入力量研究,前途充滿希望。
(四)開展農副產品加工是農機自身建設的需要
開展農副產品加工,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農機部門責無旁貸,同時,對農機自身建設同樣重要。其一,開展農副產品加工,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加工,不僅種植戶可以增加收入,公司也可以增加收入;其二,收購農副產品,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民收入上升,為購機用機提供資金支持;其三,隨著就業門路拓寬,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必然帶來田地向種植大戶集中速度加快,為農機的廣泛使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其四,在基地內,作物種植連片,耕種、管理及各種技術實施(包括農機技術)都可以相對統一進行,為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農副產品加工涉及到千家萬戶,關系到黨的農村政策的落實和農民的切身利益,其組織形式雖然有些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但各地情況不一樣,甚至有些農副產品盡管名稱看似差不多,但所含成份可能會千差萬別。解決好這些問題無論從技術上,資金投入上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但這條路又非走不可,它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促使農機擴大服務領域的必然選擇。
二、國外農產品加工業現狀與特點
(一)國外農產品加工業現狀
2008年全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高達5萬多億美元(食品加工業超過3.6萬億美元),其中美國6000~7000億美元、歐洲5000~6000億美元、日本3000多億美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已位居世界工業的首位。據統計,日本、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家第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都超過了第二產業,更超過了第一產業。發達國家居民生活恩格爾系數為10.6~20%;只有當第三產業占總產值40%時,恩格爾系數才能降低到35~25%,居民的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標準。國際通用標準中介紹,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可以衡量一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程度。據聯合國糧食署統計,每噸加工過的農產品可創收180美元,而發展中國家僅收入40美元。而農業增值的最大環節在于農產品的加工轉化。據調查流通和加工環節的增值最高可達生產環節創造價值的3.6倍。
(二)國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點
1、企業規模超大型化
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多以超大規模的形式發展,其中很多企業為跨國企業如乳業第一巨人法國達能公司的年銷售額為60億歐元,帕瑪拉特公司年銷售額也達到60億歐元。再英國立頓(Lipton)是全球最大的茶葉公司,年銷售總量超過450萬噸,產值約30億英鎊。這些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特點是:跨國、跨地域生產經營;產品涉足食品各個類別;擁有世界化的品牌。
2、投入比例大,技術、裝備水平高
各國政府不斷加大對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公共基礎投資,特別是企業紛紛投身于農產品加工領域,并不斷加大投資,成為投資的主體。以大型國際性企業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經或正在將很多高新技術應用到農產品加工業中,主要表現為:第一,農產品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技術。如菜籽、棉籽、豆餅等餅粕的脫毒及氨基酸、蛋白質分離提取技術;蘋果和柑橘渣、皮提取香精、色素技術等。第二,功能保健食品加工技術。如蜂乳中活性物質的分離技術、螞蟻體中草體蟻醛提取與純化技術等正在成為各國研究開發的重點。第三,植物性蛋白提取加工技術。目前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大豆蛋白的提取與加工上。從其他植物資源如棉籽和菜籽餅中提取植物性蛋白的技術將使人類受益更多。第四,生化技術。酶技術、微生物技術是目前及未來生物技術在農產品加工中應用的兩個主要方面。第五計算機、自控、微電子等高新技術。比如,現代圖像識別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將使水果、蔬菜的挑選、分級依靠計算機來自動完成;利用現代檢測、控制和計算機技術,可以實現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的遠程控制。
3、產、加、銷一體化經營
發達國家通過產前、產中、產后相結合,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目前已實現了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具有生產基地化、加工品種專用化、質量體系標準化、生產管理科學化、加工技術先進化及大公司規模化、網絡化、信息化經營等特點,產生了像瑞士雀巢、美國菲利浦—英里斯等跨國公司。如荷蘭的馬鈴薯育種、栽培、貯藏、加工和銷售有一整套合理的體系,從育種開始就充分考慮產后加工利用的要求,根據用途來選擇種植的品種,對生產者和用戶都有利。
4、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完善
目前發達國家對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實行標準化管理制度,其食品生產已從最終產品檢驗為主的控制方式,轉變為生產的全程質量控制。發達國家的絕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擁有科學的產品標準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多采用GMP(良好生產操作規程)進行廠房、車間設計,對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進行HACCP(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上崗培訓,并在加工生產中實施HACCP規范及ISO(國際標準組織)9000族系規范。其中食品生產已從最終產品檢驗為主的控制方式,轉變為生產的全程質量控制。
三、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現狀
(一)近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1、產業地位逐步提升
從總量上看,我國主要農產品如糧食、水果、肉類、奶類等已位居世界首位;加工原料的日益豐富為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增長,總量不斷擴張。2008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9.6萬億元,占整個GDP的31.9%,有5000多萬農民在農產品加工企業就業。目前全國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6.7萬家,實現總產值3.6萬億元,工業增加值0.9萬億元;在全部工業結構中,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25%,工業增加值占25%,產品銷售收入占24%,企業單位數占34%。“十一五”以來,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年均增長速度為6%,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達8%,與國內生產總值基本保持同步增長。
2、企業數量逐漸減少,平均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企業組織結構不斷改善,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業。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的20%以上是由固定資產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創造的,并有效帶動了同類或相關企業的發展。2007年食品加工企業總數為10,413個,平均每個企業產值為4,588萬元,與1996年相比,企業數目減少了13,但個體規模增加了4倍。國內出現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企業集團,如雙匯、伊利、蒙牛等。
3、區域優勢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空間集聚程度逐漸提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集群,很多地方出現了由眾多農產品加工企業按照專業化分工組成的特色縣、特色鄉和特色村。如河北、河南的優質專用小麥加工和肉類加工,黑龍江的優質大米和大豆加工,湖南、四川等省的水稻和飼料加工等。4、技術、裝備水平有所提高近十幾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微波干燥(殺菌)設備、低溫超微粉碎設備等數百種新設備相繼問世并投入使用,膜分離技術、微膠囊技術等眾多高新技術也逐步應用到了生產中。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加工機械僅占5-10%,整個行業落后發達國家20-25年。
(二)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問題
1、適宜加工的專用品種少
長期以來,我國重視農產品數量和高產,對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發展加工專用型農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的投入嚴重不足,使得農產品品種單一,適宜加工的優質、專用品種缺乏。一方面,國內農產品供大于求,大量積壓;另一方面,又需要從國外進口原料以滿足加工業的需要。
2、農產品加工設備落后,加工水平低
以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推動食品與包裝機械技術向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系統發展。由于加工設備落后,使得加工原料損耗嚴重,如果蔬損耗率高達25~30%,每年浪費超過2億噸;而美國等發達國家損失率僅為1.7~5%。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以原料生產為主,基本上都是低、初級加工。
3、農產品深加工轉化率低
在我國,農產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中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形成“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價格”的局面。
4、資源綜合利用率低
目前,發達國家在農產品加工中,對加工原料進行綜合利用,把農副產品轉化成飼料或高附加值產品。而在我國,每年有5億噸左右的秸稈,1000萬噸的米糠,1000萬噸的玉米芯,700萬噸的蔗渣,2000萬噸的稻殼,這些資源不僅開發轉化的比例小,甚至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5、高新技術未得到廣泛應用
計算機圖象處理、冷凍干燥、微波、遠紅外加熱、無菌包裝、超高壓加工、無損檢測、生物、輻照保鮮等現代高新技術在國外的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而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中大部分還是傳統生產;由于技術、資金和制度等障礙,現代高新技術未得到廣泛應用。
6、加工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偏小
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7萬多家;但在深滬兩市共11家食品類上市公司中,只有50%的總股本超過2億元人民幣。而世界大型的食品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都在100億美元以上,其中食品加工企業50強中最小農業食品集團企業年銷售收入也達38億美元(約合270億元人民幣)。
四、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策
(一)以精深加工為主導,加強對循環經濟技術與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注重下游產品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利用層次。逐步實現由以初級加工為主向以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為主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
(二)建設穩定的加工專用品種和優質原料示范基地,并實現基地的標準化與規模化
一方面根據市場需要及加工品質的要求,引進、篩選、選育適宜的加工品種;另一方面要對我國目前的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建立專門的加工專用優質原料種植基地,并實現基地的標準化與規模化。
(三)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產品加工產業,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一方面應高度重視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應積極引進、推廣、應用高新技術,并加強國外先進設備的消化、吸收和國產設備的自主開發。
(四)盡快建立并施行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和全程質量控制體系
分品種、分行業逐步清理現有農產品加工標準,加快制(修)訂農產品加工標準的步伐,引導企業推行良好操作規范(GM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ISO族系體系等,加強農產品加工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建設,推進我國的農產品加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五)圍繞“餐桌經濟”,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
全國居民每年的飲食消費約為1.6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應圍繞以傳統食品為主的“餐桌經濟”大做文章,傳統食品工業化發展的重點是傳統主食工業化、傳統肉食工業化和傳統豆制品工業化。
(六)加強農產品加工信息體系建設
重點是對各部門、各環節的信息進行集成,建立“國家農產品加工信息數據庫”;同時,建立“國家農產品加工信息應用系統”,進行網上信息、專家咨詢、市場需求分析、網上交易等。
(七)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
在重視生產基地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增加對冷藏、保鮮、包裝、運輸、衛生檢疫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改變重視農業生產設施投入而忽視加工儲運設施投入,及環節分離的投資觀念,有意識引導生產加工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建設,以建設投資引導產業一體化發展。同時,積極實施農產品的綠色營銷策略,才能提高國內綠色農產品生產能力,形成更大的生產規模和更高的產品質量,重新樹立中國農產品新形象,使我國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獲得更多的國際營銷效益。
- 上一篇:中職農林服務三農途徑
- 下一篇:旅游嵌入式營銷優勢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