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研究
時間:2022-01-05 08:30:32
導語: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衢州地區農民收入現狀
1.1收入穩定增長。近些年,衢州地區農民收入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以2016年為例,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8元,同比增加1187元,增長10.0%,增幅較上半年回升。0.4個百分點,居全省第3位,僅次于臺州(10.1%)、麗水(10.1%),從收入增速看,衢州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與全省平均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1.2四項收入齊頭并進一是工資維持穩定增長,以2016年為例,工資性收入增長9.5%,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大,拉動增長5.5個百分點。二是農民轉移凈收入穩步提高,隨著退休人員的增加和退休金標準的持續提高,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2016年上半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轉移性收入達到1246元,增長10.0%,轉移收入已成為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主動力。三是經營凈收入保持平穩增長。2016年上半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經營凈收入2430元,增長10.2%,成為農村居民收入的第二大來源。四是財產凈收入增長較緩,2016年上半年,財產凈收入為88元,增長6.0%。1.3收入差距逐步縮小。衢州六個縣(市、區)都實現了較快增長,農村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其中柯城區以10.4%增長速度領跑全市,開化(10.3%)、江山(10.1%)、常山(10%)、龍游(9.9%)、衢江(9.8%)緊隨其后,增速最高的柯城和最低的衢江差0.6個百分點,增收效果不盡相同。按五等份收入組計算,2016年上半年,20%最高收入組與20%最低收入組收入差距倍數為7.9倍,比去年同期8.5倍,縮小7.1%。1.4增長幅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衢州市特別關注農業發展工作,將農民創收作為政府的重要工作,農民收入顯著提高,增長速度基本處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以上。其中2016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居全省第四。
2新常態下農民增收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收入結構視角
分析當前農村居民增收狀況,主要存在增收速度有所減緩、收入水平較低,收入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2.1增收步伐穩中趨緩。2016年上半年衢州全體居民可支配收入13255元,同比增長8.7%,增速趨緩,較上年同期回落1.6個百分點,其中農民人均收入8675元,同比增長9.5%,增速同比回落1.7個百分點。受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增長平臺下移等因素影響,今年來衢州城鄉居民增收難度加大、增速回落態勢明顯。2.2工資性收入增速回落。工資性收入增長是可支配收入增長的主導因素。2016年調查數據顯示,農村工資性收入增幅同比回落2.2個百分點,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可支配收入的增長。2.3經營收入增速減緩。衢州居民收入增速放緩,排位下降,部分原因是經營性收入增長動力減弱。以2016年為例,受勞動力成本上升及市場需求不振影響,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同比增長10.2%,增幅同比回落0.4個百分點,其中農業經營收入同比下降5.8%,經營戶增收面臨一定困難。以山區毛竹收入為例,雇工成本在100-120元/天,毛竹售價每百斤24元左右,人工成本同比上升20%左右,毛竹價格同比下跌36%,一升一降,對竹農收入影響較大。2.4收入結構不盡理想。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56.6%,經營性收入占28.0%,財產性收入占比1.0%,轉移性收入占14.4%,四項收入結構比例還不協調,不均衡。另外,區域發展還不平衡,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江山市與最低的開化縣相差2179元。2.5就業狀況不甚理想調查資料顯示,2016年全市農村住戶調查樣本戶戶均就業人數為1.92人,戶均就業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0.08個百分點,就業人口比例的降低,直接導致部分居民收入減少,增收困難。
3新常態下推動衢州地區農民持續增收的主要因素
新常態下,隨著衢州城鎮建設及衢州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全面推進,衢州地區農民的收入影響因素必然隨著新的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出現新的影響。按照提出的“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要求,衢州市政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群眾增收放在突出位置,政府要緊盯產業發展項目,分類施策,以產業發展為紐帶,以創造就業崗位為結點,編織衢州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的新網絡,實現“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3.1積極引入政府性投資項目,在持續有力的政策扶持中幫助農民間接增收。政府投資項目既可以改善農村的軟硬件條件,又可以創造就近就業機會,增加農戶收入,要將涉農的政府性投資項目當作一個重要的產業來抓。要結合五水共治、一縣一帶等重點工作,有計劃地彌補農村水利、電力、交通、物流、信息、管網等基礎設施短板,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改善農村投資環境,吸引更多資金投入農業發展項目,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形成“政府引導-民間跟進-農戶增收”的良性循環。3.2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在精耕細作的產業挖潛中促進農業價值提升。要以農戶增收為目標,綜合考慮增強現代化水平、提升專業化規模、提高經濟效益、保證農民增收成功率等四個方面,以“四化”推動一個或若干個重點產業集聚發展。一是信息化推動涉農電商集聚發展。重點可從農產品現代化的流通環節入手,參考沃爾瑪的連鎖模式,優先向民營企業開放市場準入,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降低農產品的流轉成本,增加農民的純收入。二是高技術化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發展。農村工業化的重點在于打造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化,市場對更健康、更綠色、更安全、更豐富、更營養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需求越來越旺,衢州的茶葉、柑桔、生豬、竹木、蜂產品、清水魚等廣泛涉及各類農戶的大宗農產品,迎來了洗牌提質、創牌增效的黃金發展期。三是規模化推動健康養老產業集聚發展。立足醫養結合、以養為主,主打生態養生牌,要避免各自為戰、零打碎敲的現象,全市域統一謀劃布局,集群發展健康養老產業。重點之一是要充分發揮衢州農村剩余勞動力豐富和職業教育基礎良好的優勢,大力推動健康養老領域的職業教育,定向培養各類高水平、高技能、高收入的醫衛護理人員,助推低收入農戶持續快速增收。3.3著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打開“兩山”轉化通道。隨著鄉村休閑旅游的興起,它的快速發展給農村的經濟面貌帶來了巨大轉變的同時也給農村居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衢州大力推進鄉村休閑旅游宣傳平臺的建設,提升鄉村旅游、農家樂民宿品質,繼續實施人氣集聚工程,賦予“一縣一帶”產業功能,吸引外出務工群體返鄉創業,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依托各級景區,建成了美麗鄉村風景線,有力推進了沿線農民增收。利用便利的交通網絡,大力發展民宿游,提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讓農民富起來。3.4引入金融資本,構建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助推增收農業項目投入多屬長線投資,時間長,見效慢,尤其需要政府加強引導。一是加快金融資本與涉農企業的融合發展。要積極培育涉農龍頭企業,加大對涉農公司上市的扶持力度,通過此類公司整合推進衢州農產品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銷售,鼓勵和支持這些涉農龍頭企業優先安排低收入農戶就業。二是推進政府產業基金與金融資本的扶貧合作。積極探索與各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其他金融機構的扶貧合作。三是發揮基層經濟組織內部的聯合互助。在有條件的地方組建縣級扶貧資金互助會聯合會,充分發揮聯合會財務管理、安全監管、資金余缺調劑、風險救助等作用。3.5定向培訓就業幫扶增收。為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全面提升農民的就業水平已是迫在眉睫。在培訓就業方面要向低收入農戶傾斜,找準產業項目與貧困農戶的結合點,避免為培訓而培訓現象的發生。一是積極探索開展各類培訓就業合作模式。創新政府與農戶合作模式,政府牽頭謀劃,借鑒沙縣小吃、縉云燒餅做法,將地方美食(如開化汽糕)進行統一化培訓、標準化生產、模式化銷售。二是加強重點群體幫扶。對收入來源單一、收入增長低,甚至減收的家庭戶進行重點幫扶,幫助其提高就業能力、改善經營狀況增加收入來源等。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農村居民收入增加所面臨的問題層出不窮,影響因素也是錯綜復雜,但經濟新常態下衢州地區農民收入的發展前景中仍然具有很多新機遇。因此,“十三五”期間,我們應抓住機遇,牢固確立共享發展理念,扎實辦好各項民生實事,切實做到補短板、保基本、兜底線、上水平,構建農民收入增長的有效機制,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優化農民收入結構,確保農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參考文獻:
[1]關浩杰.收入結構視角下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
[2]趙浩森.農民增收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北京農業,2015(3)
[3]謝奉軍,田思佳“.互聯網+”大潮下山區縣域農特產品電商發展對策研究—以江西省修水縣為例[J].中國農業信息,2016(5):3-5.
[4]陳錫文.中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J].中國農墾,2016(6):2-3.
[5]吳敬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三農”問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2(6):6-9.
作者:鄭祥玉 單位:衢州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中國人口與糧食問題探討
- 下一篇:農村經濟財務管理創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