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促進和投資促進國際經驗及借鑒

時間:2022-12-01 04:42:00

導語:貿易促進和投資促進國際經驗及借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促進和投資促進國際經驗及借鑒

一、政府在貿易促進投資促進中的作用綜觀經濟發展史,政府在現代經濟增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協調管理和政策激勵能動地影響了一切經濟活動.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不是在政府的積極刺激下取得經濟進步的.近30年來,政府的作用總體上呈加強趨勢.OECD的報告明確強調了政府為企業提供商業環境并影響其競爭力的作用.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國際管理學院的國家競爭力評估中,都將政府作為決定一國經濟競爭力的八個基本因素之一.國際貿易和投資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國家間的行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都介人了本國的貿易和投資活動,政府的作用表現在諸多方面.

1.制定明確的戰略發展目標,進行總體規劃.

政府根據經濟情況制定與產業發展相聯系的貿易和投資政策,如確立高科技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重點出口產業,確立國家吸引外資的行業選擇和海外投資的區位,可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引導外資的流向和產業發展的方向.美國按照"國家出口戰略"的要求,成立了由19個職能部門組成的"貿易促進與協作委員會"及"出口援助中心"和"出口倡導中心",通過政府各部門間的合作,強化政府的商貿信息服務和金融服務功能,為企業提供便捷的商務查詢和速效服務,以幫助企業占領國外市場,獲得海外大筆合同,特別是外國政府的大宗采辦項目.

2.通過各種政策激勵,扶持企業開展貿易和投資活動.

(l)運用產業政策促進貿易活動.用產業政策對國內的與進口商品進行競爭的行業依法支持,是可以被國際社會接受的一種做法,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選擇對本國未來國際競爭力有重大影響的產業作為出口重點產業,通過金融、財政、稅收、信貸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給予支持和扶助,如給予高技術產品出口補貼、63稅收減免、出口融資等優惠.通過一定程度上的產業傾斜,確保本國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2)運用各種優惠金融、財稅等政策促進出口和吸引外資流入.各國政府為促進本國產品出口,往往積極拓寬融資渠道,不僅以財政撥款作為援助基金,還盡力協助出口企業獲得來自各種國際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如美國每年從聯邦政府資助出口計劃中為進出口銀行用于貼息而增撥專款1.5億美元,作為大型項目的出口援助基金.新加坡貿易發展局的市場開拓援助制度,鼓勵新加坡公司產品進人出口市場.日本金融機構根據政府各個時期制定的法律向電子等基礎工業和新興工業部門提供重點貸款,特別是對重點產業部門的大型企業提供特別優惠貸款.日本的開發銀行就是一家主要對企業提供長期低息貸款的銀行,它長期穩定的6.5%左右的低利率刺激了民間企業高技術投資的積極性,促進了企業從國外引進新設備、新工藝.

(3)進行政府采購.政府本身就是貿易產品、尤其是高科技產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用戶,尤其是在技術不確定性與市場不確定性傾向于限制新產品的發展時,政府的采購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定量的需求是企業投資的先決條件.雖然WTO規定政府采購不能歧視外國企業,但政府采購實際上仍是用各種方法支持本國企業,尤其是高技術企業的方法.例如在世界客機市場上,歐洲各國政府就是通過政府訂單等激勵形式,支持空中客車公司通過創新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來同美國波音飛機制造公司抗衡的.可見,政府的需求引導了生產的方向,并且穩定的國內市場成為產品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強大后盾.)3.對貿易和投資活動進行協調管理.

(l)完善各項生產服務體系.一方面表現為完善港l、保稅區及墓礎設施建設,為貿易和投資活動創造良好的硬環境;另一方面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向社會提供充分、迅速和便利的信息服務.美國政府在這方面堪稱典范,美國商務部幾乎在所有的城市都設有貿易促進中心,向當地的企業提供世界各國的貿易環境、國際市場狀況、貿易途徑和商業信息等.下設有出口管理局和國際貿易管理局,主要負責對外貿易,是外經貿信息的主要部門,其中國際貿易管理局還專門設有國際貿易信息中心和出口支持中心,匯集了100多個政府采辦項目的資料供出口企業查詢,并注重提供各國需求最大的商品和服務部門名單供企業參考.

(2)保護知識產權,為技術貿易創造良好的法律環64境.政府通過制定健全的法規保護知識產權,如《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反對不正當競爭,這樣可以維持本國高技術產業的競爭力,促進和鼓勵發明創造及其有序的技術擴散.美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保護風險投資和技術發明創新的法律體系,80年代以來先后頒布了《史帝文森懷特勒創新法》、《小企業技術創新發展法》、《加強小企業研究發展法》、《聯邦技術轉移法》等,形成了對風險投資、知識產權、技術轉讓、技術擴散等強有力保護的法律體系.

(3)以進口保護來促進出口.促進貿易自由化是大勢所趨,但是由于各國競爭力不同,自由貿易體制受益的程度不同,出于對本國利益的考慮和對本國產業的保護,貿易保護主義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一個受到保護的國內市場使國內廠商能夠借助有保障的國內市場來擴大生產,使利潤足以覆蓋和補償研究、開發成本,從而降低邊際生產成本,獲得靜態的規模經濟效應,為進一步打入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這樣,進口保護不僅起著進口替代的作用,而且發揮著出口促進的戰略作用.

二、行業協會等民間商務性的中介機構在貿易促進和投資促進中的作用作為企業與政府的橋梁,企業和市場的中介,行業協會等機構在促進各國開展貿易和投資活動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是由它的兩大基本職能所決定的.

1.為行業內企業提供服務.

隨著產業的逐漸發展成熟,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國內外競爭加劇,市場變化及其前景預測,往往是單個企業難以把握的.行業協會憑借自身與政府和相關單位的特殊關系,可以幫助企業開展同世界各國經貿界的聯系,特別是發展同對口商會、工商會、其他經貿團體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聯絡和合作,負責與外國在本國的對口組織辦事機構和商(協)會的聯絡工作;協助本國政府組織經貿洽談、招商引資及其他形式的促進經貿交流與合作的活動;組織和承辦各種經貿研討會、洽談會、技術交流會、展覽會、博覽會;接受海外企業、團體的委托,代辦在本國設立代表處或辦事處;為海內外企業開展市場調研與分析,提供企業資信調查報告;出口商品商標海外注冊;為企業提供與對外貿易及投資相關的咨詢服務等.

2.規范行業內企業的商業行為.

(l)規范本國企業的貿易和投資行為.企業出自盈利的驅動性和認識上的偏差,在樹立企業形象、打開產品市場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短期行為,導致了低價傾銷等無序競爭行為的發生.這對企業樹立長期的良好形象是極為不利的,也不利于行業整體的良性發展.行業協會通常會依據政府的有關法令、政策,擬訂行業標準,加強國內有關產業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溝通,建立良性的產業協調機制,通過調整產業布局、合理配置資源,解決行業內企業之間的利益矛盾;通過保證執行國家政策的廣泛性和公正性,建立起平等的競爭環境,維護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合理權益,提高行業的整體素質.

(2)創造公平、有序的國際競爭環境.行業中介組織規范出口經營秩序,完善外貿出口的監測預警,從源頭上遏制傾銷等無序競爭的出現;還適當運用反傾銷措施抵制進口產品不正當競爭,來保護本國產業部門利益;并協同政府和企業共同組成反傾銷應訴體系,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濫用反傾銷措施,搞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的情況下,及時運用世貿組織框架內的爭端解決機制,使本國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護.如印度在商業部、反傾銷管理總局和行業協會的共同努力下,鼓勵國內企業采取反傾銷和"反"反傾銷措施,很好地維護了國內廠商的利益三、貿易和投資促進的國際通行做法-可供借鑒的經驗入世以后,我國各項產業更大程度的開放是我國促進貿易和投資活動的一大契機,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并不排斥而且更加需要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引導和協調.以下貿易和投資促進的國際經驗總結,為我國今后開展投資貿易促進活動提供了借鑒.

1.建立WTO全球性的多邊貿易開放體系,擴大各類產品的出口市場.

實行開放的自由貿易戰略和開放的資本、勞動力市場,可以使發展中國家充分運用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發達國家充分運用其資本和技術優勢,使國際貿易市場上產品的交易、資源的配置達到最優.目前,發達國家致力于參與和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以維護其在新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格局的利益份額.如美國作為WTO和GA竹的創始締約國,一直倚仗其超級強國的實力,利用全球多邊貿易談判,在國際貿易領域主導著游戲規則的制定,迫使其他國家降低關稅,為美國產品進入外國市場創造有利條件,從國際貿易體系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積極開放、審慎保護則是發展中國家的主要貿易戰略.各國政府在對外關系方面開展多邊談判,積極參與WTO的創建活動,減少貿易和抽資的障礙,通過產品市場、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逐步開放,獲得更多產品以及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準人.

2.通過區域內或區域間經濟合作,促成服務市場的進一步開放.

隨著經濟全球化,特別是信息技術和金融服務領域的貿易不斷增加,近年來各國興起了以雙邊或區域形式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以此作為WTO框架的必要補充.這種新經濟合作形式代表了新時代多邊貿易體系發展的方向,就WTO框架未作出明確規定的領域,如投資、人員流動、環境問題、技術合作和競爭政策等提供了適當規則和制度保證.

從全球范圍看,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已發展比較成熟,日本一貫推行的僅強調多邊貿易自由化的基本貿易政策近期出現向多、雙邊并重轉向的趨勢,轉變的重要標志是與新加坡簽訂《新時代的經濟合作協定》,其主要內容不在商品貿易領域,而是側重包括資訊科技、金融服務與投資等新領域.2000年底東盟-中、日、韓旨在加速貿易、投資和技術轉讓的東亞"10十3"合作機制已開始啟動.世行研究表明,90年代以來地區貿易協議在整體上減少貿易壁壘,增加了貿易政策的協調性,在促進擴大全球貿易中所起的作用起來越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類協議有助于促進經濟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降低關稅提供了可能性,擴大了出口市場,增加外資流量,增加技術轉讓,并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

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用創造發明、取得專利、商標保護來積極占領國際貿易市場.

知識產權制度既是有效保護知識成果的重要制度,又是激勵知識生產、傳播和應用的制度.世界貿易組織已把知識產權列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三大支柱之一.正因為如此,美國、日本和歐共體成員國等工業發達國家,為了爭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擁有在高技術及其產業競爭中的主動權,紛紛研究制定面向21世紀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并將其納人國家經濟、科技的總體發展戰略.如美國301條款授權總統采取適當的行動消除違反國際協議或影響美國貿易的外國貿易壁壘,其目的在于加強對美國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保護.美國在國際半導體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正是運用這一條款,向日本施加壓力,迫使其開放半導體市場,使美國對日本出口的半導體增加了20億美元.

4.實行以出口為導向的貿易發展戰略.

一貫推崇自由貿易的歐美政府在幫助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方面,開道護航,不遺余力.發展中國家也十分重視出口,采取了多種鼓勵措施.如泰國規定免除外貿企業、公司所得稅3一8年;出口企業直接或間接用于出口生產的進口投人可免除進口稅、商業稅和地方稅;對用于出口生產的國內材料投人,其間接稅可以減少;有潛力的出口產業可得到政府貸款計劃的支持;發展出口加工區;提供營銷資助,為大型私營外貿企業建立良好的銀行服務支持系統等.這些措施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特別是出口的不斷擴大,對泰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韓國早在1962年就提出了"出口第一"和"貿易立國"的口號,大力實施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戰略.韓國首先降低國內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品的保護,人關不久就將名義關稅稅率和工業品關稅稅率分別下調至14%和12%,并相應放松外匯和金融方面的管制,銀行業加快對外開放,政府和企業都積極采取加快經濟國際化的措施,從而使韓國出口貿易規模急劇擴大,大量外資流入,推動了經濟發展.

5.建立完善的投資環境以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

首先,完善市場和法制環境是吸引外資必不可少的條件.一方面,通過擴大基礎設施和城市化投資,創造更多適合企業發展的條件和市場機會;在著手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把重點放在見效快的投資項目上,以實現資本的快速積累.另一方面,給予外資優惠待遇.如印尼政府1999年恢復鼓勵投資的"免稅期"政策,對紡織、化工、鋼鐵、機床、汽車零件等22個行業的新設企業給予3一5年的所得稅免征;對于以超過30%的規模進行擴大再生產的項目,減免其資本貨物以及兩年生產所需原材料的進口關稅;國家優先出口項目和有利于邊遠地區開發的項目,政府將提供一些稅收優惠;對出口加工企業減免其進口原料的關稅和增值稅及奢侈品銷售稅;對位于保稅區的工業企業政府還有其他鼓勵措施.印度對外商投資的稅收優惠主要有減免關稅、減免公司所得稅和酌情延長免稅期等.

從1995年開始,對交通運輸設施建造項目采取BOT方式的,還有5年的不納稅優惠期.

其次,推進服務業自由化進程,擴大市場準人.各國存在的服務業貿易障礙,以限制外資股權比例為最多,且普遍存在于金融、保險及電信等行業.東盟各國在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之后,除著手進行金融服務業重整外,已經加速放寬外資股權比例,積極研究修改有關投資法令,以吸引外資進入,恢復經濟成長.例如,馬來西亞提高了外國人保險業及批發零售業的持股比例;泰國開放外國人經營批發零售業;印尼允許外商與印尼業者合作設立拍賣公司,經審核合格的批發零售業和已登記注冊的新銀行外資可擁有100%股權.

6.加強外國投資管理,保質保量的引進外資.

各國多有一套嚴格的外國投資管理體系,外資進人必須首先接受政府的審查和批準,有些行業和活動是禁止外資進人的,外資的股權比例也受到限制.通過這些規定,政府可以有效地調控外資的流向,防止資金雄厚的外國大企業沖擊和威脅本國的中小型企業和不發達產業,還可以保證外匯收支的平衡.比如印度汽車工業就得益于政府的投資政策,外國汽車公司在印度投資必須和當地公司合作,聯合開發生產的新款車型既部分實現國產化,又保留國外原車型的優勢,在價格上與交納了較高關稅的進口車相比又有較大的優勢,避免了印度國產汽車市場受到外國產品的過大沖擊.

馬來西亞對外資在一些重要領域的參股作了十分明確的限制,如在電信業和銀行業,外資的股權限額為30%,在保險業,外資的股權限額為51%.菲律賓在向外資開放本國市場方面,十分注意循序漸進,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緩沖期,如金融業方面,外國資本雖然可以擁有個別銀行的全部股份,但外資在菲律賓整個銀行業中的投資比重則不許超過60%.菲律賓的零售業也是長期保留給本國人經營,直至不久前才決定有條件地對外資開放.韓國單純勞動密集型和保稅加工產業的外商控股權限制在50%以下,全部出口的產業和代替進口的產業中對其他行業技術影響較大的產業以及與韓國企業的投資合作需相當長時間的產業,允許外資投人占50%以上.

7.利用全球和本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吸引外資和進行海外投資.

經濟全球化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浪潮在發達國家、先進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形成了一條產業轉移的鏈條,發達國家制造業的成熟化使實際生產過程具備被剝離和轉移的可能.20世紀80年代,美國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將產業發展重點從制造業轉移到服務業,將具有國際竟爭力的資源要素從邊際生產率低的國家向邊際生產率高的國家轉移,從而帶動了技術權利使用權轉讓和金融服務業輸出,并促進了資金流動以及原材料商品交易.東亞是發達國家制造業向外轉移的最大受益者,從60年代到90年代初,整個東亞地區的制造業迅速崛起,其產值已占全球制造業產值的三分之一,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之一.以此為基礎,東亞逐步擴大了區內貿易,到90年代中期區內貿易已達到東亞外貿總額的一半.在制造業的發展過程中,東亞依賴產業轉移形成了一種被稱為"東亞模式"的增長機制,形成一了一條特殊的產業轉移鏈,"亞洲四小"作為中間環節,接受工業發達國家轉移來的產業,同時將自己失去競爭力的產業轉移到東盟和中國大陸.隨著"亞洲四小"的制造業逐步向周邊地區轉移擴散,使其制造業在經濟中的地位開始下降,服務業同時相對上升.與之相應,中國大陸和東盟國家的制造業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在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并成為世界中低檔制成品的重要生產基地.

8.發展風險投資業,吸引國際創業投資機構到本國運作以吸引高技術產業的投資

風險投資政策,是科技與金融相結合的投資機制,由風險投資機構將大量的社會閑散資金聚集起來后通過嚴格的篩選、評估,向具有專門技術而無法籌得資金的極具增長潛力的高科技企業投資.由于科技成果轉化階段市場、技術等不確定性的存在,加大了投資風險,迫切需要風險資本的投人,為企業進人高新技術領域提供資金支持.成熟的風險投資體系不僅吸納了國內的閑置資金,其自由的退出機制還吸引了國際資本流人高科技產業.各國政府發展風險投資的主要經驗之一就是建立體系完善的法律環境.如美國的《小企業技術法》和《技術創新開發法》,英國制定的《貸款擔保計劃》和《企業擴大計劃》,日本制定的《小企業法》等,不僅為高技術科技成果向商品的轉化提供了法律保證,而且將政府有關稅收減免、信貸擔保等政策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保證政策的穩定和貫徹實施,另外,實行強有力的稅收、政府補貼等政策支持措施.美國80年代后期對稅制進行了改革、規定風險投資額的60%免征稅,其余40%減半征稅,使總風險投資稅率由49%降到20%.新加坡在創業投資稅收優惠方案中規定,創業投資機構在當地開始運營的前5一10年間完全免除所得稅.韓國政府給所屬的創業投資公司增加低利貸款1000億韓元,專門用于對風險企業的投資.

9.扶持中小企業的出口和投資.

在發達國家,中小企業數量上一般都占90%以上,是各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為了保持經濟的活力,各國政府都采取了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不少國家專門設立相關機構,如法國于1999年在財經部對外經濟關系總司下設的中小企業處、新加坡成立的中小企業發展署和貿易發展局,以加強政府對中小企業的領導和協調.此外,為了引導中小企業向國際化方面發展,各國都推動中小企業出口并為此提供財政支持,如英國制定"出口中小型企業發展方案",美國制定"出口推動計劃",德國制定"亞洲發展計劃"等.日本是世界上向中小企業提供財政補貼最多的國家,每年就要實施200多項財政政策,其中單扶持中小企業開辟海外市場,政府每年就提供80多億日元的補助金.行業協會也起著重要作用,法國、意在利、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的出口產品,由行業協會提供出口渠道和代辦出口業務的就占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