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提質增效措施
時間:2022-11-22 02:37:04
導語:糧食生產提質增效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糧食生產優勢
11人均耕地面積多。雖然靖州縣耕地總面積和糧食總產量不多,算不上糧食生產大縣,但人均耕地8846m2(其中稻田80593m2),比全省平均的4527m2多4319m2。12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近年來,通過土地平整、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農村電網改造、通達通暢等項目的實施,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全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8250hm2,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正在逐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得到了提升。在縣城建有國家糧食儲備庫,為糧食收儲創造了有利條件。13溫光水熱資源豐富。靖州縣海拔278~1173m,屬于中亞季風濕潤氣候帶,年均降水量12666mm,年均氣溫131~169℃,無霜期278~291d,≥10℃年有效積溫為4500~5200℃,≥0℃正積溫為4976~6166℃,1月份最低氣溫為19~53℃,7月份最高氣溫為231~274℃,年均日照時數1337h。境內溪流密布,渠江貫穿縣境南北,有一級支流42條,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83%。有中型水庫一座、小I型水庫(壩)16座、小II型水庫33座、山塘4667口、溪壩5617處,現有水利設施的蓄、提、引能力達162億立方。全縣水資源總量33億立方,人平河川徑流7733m3,是全國人平2700m3的268倍,全省人平2983m3的259倍,為發展糧食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14生態環境優美。靖州縣是全國森林分類經營示范縣、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縣和全國生態功能重點區。生物多樣,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749%,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污染源少,生態環境良好,是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理想場地。15交通區位優勢明顯。靖州縣位于湘黔桂三省區交界之地,輻射面廣,是周邊18個縣市的商貿物流中心。境內交通便捷,焦柳鐵路、G65、G209、S222和S319貫穿東南西北,全縣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交通十分方便,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可快速運往全國各地。16龍頭企業建設初具規模。組建了湖南四通食品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系集種植、收儲、加工和銷售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注冊資本1200萬元,有職工48人,占地面積2hm2,其中廠房面積062hm2,倉庫面積08hm2,儲油罐5000m3,現擁有年產8萬噸精制米和1萬噸植物油全自動生產線各一條。產品主要有高山苗米、四通苗米、苗寨貢米、山核桃油、野生山茶油和純菜籽油等,并于2014年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公司2015年銷售收入7650萬元,實現利稅485萬元。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糧食生產效益較低。靖州縣水稻生產以一季中稻為主,每公頃產量約7500kg,投入種子、農藥、化肥等物化成本和勞務用工成本共約10500元,純收入約為9900元,而種植西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純收入多達22500元以上。因此,種糧效益相對偏低,農民收入有限,種糧積極性不高,不愿從事糧食生產。22綜合提質增效技術普及率低。受山區地形、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種糧效益相對較低等因素的制約,靖州縣糧食生產優質良種、標準化栽培、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械化耕作等綜合提質、節本增效技術普及率偏低,糧食單產不高、品質難以提升、效益難以提高。23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靖州縣糧食加工雖初具規模,但整體來看,還存在龍頭企業偏弱、加工量少、產品單一、產值利稅不多、附加值偏低等問題。24體制機制有障礙,集約化水平低現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千家萬戶從事生產和經營,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經營水平低,嚴重制約糧食產業效益的提升。
3提質增效措施
201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靖州縣糧食生產要實現提質增效,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應狠抓以下措施的落實。31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靖州縣是革命老區縣、少數民族縣、邊遠山區縣和省級貧困縣,經濟欠發達,農村特別是一些邊遠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存在“斷頭渠”“斷頭路”問題,有些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已報廢不能使用,有些水庫、山塘和灌渠滲漏嚴重,部分耕地不能旱澇保收,不便機械化耕作。因此,靖州縣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扶貧攻堅,加大對農村特別是邊遠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激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整合資金,高標準規劃設計,高質量施工,認真組織實施好土地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現代農業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成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力爭到2020年全縣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15000hm2以上,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發展現代農業強根基、奠基礎。32提高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水平。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中辦發[2016]67號)文件精神,并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鼓勵復墾拋荒閑置土地,把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落到實處,加快土地向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提高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水平,提高糧食生產抗御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能力,提高糧食產業效益。33培育、扶持、壯大龍頭企業。要拓寬融資渠道,通過招商引資、銀行信貸、民間集資、項目扶持等方式,培育、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幫助企業理順內部管理機制,建立企業現代管理體制。企業要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不斷研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條,擴大經營范圍,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逐步提升市場占有率。要主動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建立企業自己的原料生產基地,與農戶和商家簽訂產銷合同,確保企業原料供應和糧食市場平穩。要充分利用本地生態環境優美等資源優勢,開展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創新“互聯網+”銷售新模式,讓產品進入高端市場,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企業效益。34實施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工程。靖州縣約60%的耕地的溫光條件是種一季有余兩季不足,要實現糧食生產提質增效,應實施以下工程:一是發展再生稻。根據2016年在渠陽鎮二涼亭村68hm2‘Y兩優9918’的示范結果,每公頃平均產量頭季為10530kg,再生季4200kg,合計可達14730kg,比周圍一季中稻增產5730kg,增加產值23271元,增加純收入6105元,增產增收效果顯著。二是發展秈粳雜交稻。2016年在甘棠鎮樂群村示范的秈粳雜交稻‘甬優1540’,面積3773hm2,每公頃產量達12999kg,產值39000元,純收入18450元,比普通一季雜交中稻增產約3750kg,純收入多7950元,米質優,提質增產增收效果明顯。三是推廣水稻—油菜、水稻—蔬菜、水稻—荸薺、西瓜—晚稻等兩熟耕作制和稻魚、稻蝦、稻鴨等生態種養模式,推廣經濟林前期間作套種旱雜糧,把糧食生產與經作、油料、蔬菜、水果、養殖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土地、溫、光、水、熱等農業生產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市場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如湖北省潛江市大面積推廣的稻蝦共生模式,每公頃產稻谷7500kg以上、小龍蝦3000kg左右,合計產值可達96000元、純收入75000元,比一季中稻增收60000余元。四是推廣優質良種、集中育秧、標準化栽培、設施栽培、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械化耕作等綜合提質增效技術,真正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降低耕作成本,提高種糧比較效益。35搞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靖州縣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糧食總產中稻谷占比在80%以上,而消費者喜愛的優質稻占比不到60%;市場上貨少價高的一些旱雜糧供不應求。因此,實施糧食生產品種結構調整,搞好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實現糧食生產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一是要大力種植優質稻,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縣優質稻占到水稻種植面積的95%以上;二是發展特色旱雜糧,增加紅薯(紫薯等)、馬鈴薯、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為主)、黃豆、綠豆等的種植面積,提高旱雜糧在糧食總產量中的比例,增加旱雜糧的市場供應量;三是加工企業要拓寬經營渠道,開展旱雜糧加工,增加加工的花色和品種。36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進一步完善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硬件和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提高糧食產業的科技含量、產量、質量和效益,依靠科技進步提質增效。要鼓勵企業、合作社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拓寬服務領域,開展集中育秧、機耕、機插、機收、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依靠服務提質增效。37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糧食產業與稻作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的新業態,推進農業一產向二三產業自然延伸,將“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糧食生產、經營、服務領域滲透,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農商直供、產地直銷、農超對接、會員配送、個性化定制等新型經營模式,推廣“產城融合、產業內部融合、延伸產業鏈條”等融合模式,實行“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旅游景點+基地+農戶”、“互聯網+”等融合方式,不斷創新利益連接機制,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使農民從融合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作者:黃定祥 楊紅桃 石利婷 單位:靖州縣農業局
參考文獻:
[1]趙曉飛,李崇光農產品流通渠道變革:演進規律、動力機制與發展趨勢[J]管理世界,2012(3):81-95
[2]陳文勝中國農業發展迫切需要實現新的歷史性跨越[EB/OL]http://wwwzgxcfxcom/jinritoutiao/201702/95641html[2017-02-07]
[3]梅付春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傳統農業結構調整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21):288-289
[4]田祖慶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法與措施探討———以安鄉縣糧食生產為例[J]作物研究,2016,30(6):633-635
- 上一篇:糧食烘干新技術現狀與建議
- 下一篇:淺談糧食產業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