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的有效融合
時間:2022-06-07 09:42:50
導語:農村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的有效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促進鄉村振興、打造現代農業,要充分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實施數字農村戰略,大力發展農村數字經濟。為此需科學把握數字經濟的概念、內涵與若干特征,還要從擴大農村基礎信息設施建設覆蓋、推動信息技術有機融入農業全產業鏈兩大機制上保障農村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的有效融合。
關鍵詞:技術引領;農村數字經濟;農業經濟;融合路徑
強調要加速打造數字中國,踐行國家大數據戰略;建設以數據為核心要素的數字經濟。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主要代表的各類高新技術突飛猛進,以信息化為本質的數字經濟發展可謂風生水起,在一二三產業場域正持續推廣開來。《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2018)》表明,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體量達到了31萬億元人民幣,占我國GDP總量1/3以上,新形勢下要拓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遙感科技、區塊鏈等多種先進技術,利用這些新變量促進農業經濟增效提質。積極引領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與可持續發展,在推送雙方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數字經濟概念與特征概述
(一)概念厘定
本文借鑒2016年G20杭州峰會《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界定的權威定義:“數字經濟指的是把數字化信息與知識當作主要生產要素、把信息網絡當作關鍵載體、把有效運用信息通信科技當作經濟結構優化與效率提升的關鍵推動力的諸多經濟活動。”信息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本質。信息技術被大規模地用來提升與改造服務業、工業與農業等傳統產業。如今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AI、AR/VR等多種先進技術正在逐步深入發展。應著力發揮信息技術創新優化的擴散效應、知識和信息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以數字化、信息化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數字經濟和農業經濟的有效融合。鼓勵以數字化改造農業生產、強化農業物聯網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智能設備等當代信息科技和農村生活生產深度全面融合,推進農業大數據應用創新。
(二)特征概括
1.持續迭代性。數字經濟隨著信息技術不斷變化而持續迭代。信息技術具有高滲透性、快捷性、自我膨脹性、外部經濟性和邊際效益遞增性。在此基礎上,推動數字資源的融合化、互聯化,擴大相關行業企業的發展空間,促進產業結構、產品服務結構的優化。經濟活動的改進和經濟環境的優化,主要通過信息技術的持續迭代來完成。2.可持續創新性。數字經濟能夠立足于實體經濟進行持續性創新。通過信息技術創新、經濟業態創新、運作模式創新、服務手段創新、運作模式創新等,提升產業信息化水平。利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促進基礎設施形態的改變,讓數字基礎設施變成新型生產要素。3.互聯互通性增強。數字經濟借助更多技術手段讓數據這種核心生產要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持續推動產業實現高度融合。通過先進科技使需求側和供給側有機銜接起來,為相關企業或行業適應數字化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奠定必要前提。
二、技術引領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有效融合的價值功能
(一)響應國家戰略的需要
當前農村數字經濟總體滯后的態勢,已經對我國增強數字經濟競爭力形成嚴重掣肘,因此要將促進農村數字經濟的發展當作我國發展數字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2017年“數字經濟”被寫入了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的號召加快了大力倡導、積極發展數字經濟的步伐。2019年5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指出要把數字鄉村當成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內容之一,加速信息化發展,持續發展和解放數字化生產力。數字經濟的持續演進正在改變我國經濟的傳統結構,循序漸進地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結構優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信息技術的不斷演變和持續迭代,會逐步拓展數字經濟融入農業經濟的應用場景。當前現代信息技術正積極引領著國內農村數字經濟和農業經濟逐步融合。
(二)建設現代農業的驅動
《綱要》明確指出,要重視打造以數據驅動、技術創新和知識更新為一體的鄉村經濟發展政策體系,正積極推動我國農業的數字化轉型,加速推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在現代農業管理生產經營場域的運用,推動更多更新的信息技術和畜牧業、種業、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漁業實現深度全面的融合與應用。積極發展智慧農業、科技農業、品牌農業,構建智慧農(牧)場,普及農(牧)業精準化作業。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深度挖掘農業農村的數字經濟藍海,能夠提升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效率,加快農村經濟增長、農業發展方式、鄉村發展動力、鄉村產業質量的重大轉變。
(三)助力三農問題的解決
它有利于增加農民就業機會與就業崗位,有望成為農民群眾未來增收收入的關鍵來源。以農村淘寶為代表的農村電商是農村數字經濟和農業經濟有效融合并快速發展的重要見證。2017年阿里巴巴、京東多家電商平臺的網絡銷售額達到了1208億元,農村網上商店達到986萬家,云集、拼多多、京東、淘寶、有贊等電商平臺已經帶動農村2800多萬人就業。農村電商市場發展潛力、前景非常可觀且農村電商市場遠未飽和。近年來浙江省淘寶村出現了集群化、裂變式發展的態勢,有1172個淘寶村和128個淘寶鎮,分別占到全國總數的36.6和35.3%。當年浙江省淘寶村網店銷售總額超過660億元,大力推動農旅融合與創新創業,將賣產品和“賣體驗”“賣服務”結合起來。它可以較好滿足廣大城鄉居民對農村的特定需求,實現了數字經濟和農業經濟的有效融合。
三、技術引領下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融合的路徑選擇
(一)互聯網+訂單農業模式
信息網絡的有效覆蓋可以優化市場現有的資源配置,擴大生產要素的科學供給,對更多有潛力的寶藏進行深入挖掘。在數字經濟場域,信息網絡是特殊的新型生產關系,互聯網+訂單農業模式可以豐富信息數據的資源屬性,化解傳統農業生產經營銷售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結合供求關系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從之前的“以產定銷”過渡到如今的“以銷定產”,在減少交易成本、優化產品結構中達到增效提質的效果。庫車市得到寧波市的大力支持,隨著當地信息化建設和農村交通條件持續改善,庫車市實施了“種子計劃”項目培訓,主要面向高中畢業生、失業大學生和具備一定電商基礎的社會人員。當地通過電商活動推銷的庫車大奎、香梨、核桃、紅棗等農副產品,受到內地市場的熱捧。該市還積極探索全面實施互聯網+訂單農業模式,農場主、農產品供應商、種植養殖農戶以信息網絡和互聯網技術為主要載體,實時共享農副產品的生產經營管理信息,便于客戶享受到價格合理、新鮮優質的果蔬生鮮。在葡萄、小白杏、核桃、棉花等集中種植區域全面實施互聯網+訂單農業模式,促使電商企業和當地農牧民簽訂二百多萬畝的訂單種植合同,帶動當地貧困家庭年均增收超過9000多元。
(二)數字金融助力三農
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有效供給的嚴重不足影響著“三農”場域的可持續發展。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進步和逐步完善,互聯網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的結合日益密切,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學手段實現投資、支付、融資和其他金融服務。國內銀行業正大力落實國家推進普惠金融的戰略部署和業務規劃。當前4G網絡已經覆蓋我國全部鄉鎮與超過98%的行政村,城鄉同網同速的目標基本上得以實現。國家還將持續強化網絡基礎設施投入投資,為農業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夯實基礎,持續凸顯對農業經濟的激活效應。有效滿足用戶需求是數字經濟持續創新的直接源泉和發展動力。依靠數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去中心性、快捷性,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滿足分散普通的個體農戶、小微企業、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需求不同、層次多元的客戶群體的金融需求。阿里巴巴集團的螞蟻金服與各類金融機構、政府共同建設超大規模的數據化平臺,以農村小微企業、普通農民、返鄉創業的農村大學生、種養殖戶為核心服務對象,面向廣大縣域與廣大鄉村農民,協助各家金融機構下沉金融業務服務,聯合中和農信與村淘等多家合作伙伴,為農民提供支付、保險、信貸等多種金融服務。2017年螞蟻金服公司擁有1.6億農村客戶,2018年大致增加到2億用戶;2018年末,螞蟻金服支農惠農服務為280多萬農村用戶提供的經營性貸款超過2500億元,為農村兩億多用戶提供各種支付服務,為1.9億多農村用戶辦理保險服務,有力地促進了市場供需場域的效用改進。
(三)依托云計算技術打造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場域的智慧經濟,是農業生產發展到更高階段的產物。智慧農業借助云計算等信息技術,以增強農業管理生產能力,為農業經濟升級轉型提供有效、科學的解決方案。云計算技術平臺實時傳遞信息數據,能夠促進高效傳遞信息流、實時共享信息數據,進而實施針對性的生產經營管理措施,打造“優質高產”的現代農業,“潤物細無聲”地對農業人力資本進行改造,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順暢達成“生態維護+效益提升+糧食增產”等諸多目標。智慧生態監測可以有效履行食品溯源功能,促進農產品綠色優質,深入推動打造市場化品牌,獲得更有利的市場外部性;農田智能化服務,可以增加土地集約利用效率,借助人工智能科技的諸多精密計算,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在可承受范圍內實現可持續發展。信陽市光山縣青龍河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實施的智慧農業模式融“政—產—學—研—推”于一體。它的主要亮點在于,首先利用相關科研院所設計的全程可溯源、可視化農田監測儀器與數字化農業云平臺,采取“一稻兩蝦、一田兩用”的稻漁養殖綜合模式,借助云計算技術應用農業生產數據賦能農業管理,實現“穩糧增收、一田雙收、一水兩用”的良好效果。其次是為下鄉返鄉農業技術人才開展綜合化服務,帶動周邊六百多家農戶進行綜合化種養,示范輻射效果之好出人意料;再次,把農業生產場域生成的相關數據傳輸至科研院所,在科研院所利用這些一手材料進行深入研究的同時,專家庫做出的診斷反饋也能夠持續改進、健全農業經營生產管理。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運用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場域帶來價值疊加的力量。新媒體對這些事情的宣傳報道增加了信息傳播效率,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它有利于形成科學的螺旋式上升循環轉型,適應市場的變化和發展,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與個體農戶的合理銜接,強化農民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內生發展動力。
(四)大數據技術協助雙方有效融合
大數據技術是數字經濟有效提升農業經濟效率的重要措施,充分挖掘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數據背后的問題和原因,實施針對性的反饋優化策略,進而推動數字經濟和農業的有效融合,惠及農村社會網絡的大部分群眾,形成和發揮規模經濟效應。2016年農業部了《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方案》,以試點示范逐步發展和運用農村農業大數據技術。重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試點和逐步健全以消費趨勢為趨向的生豬全產業鏈數據監測措施。重慶市榮昌區充分利用當地豬種資源與“榮昌豬”品牌效應,建成了國家生豬大數據中心,和農業部、獸藥飼料、國內各大生豬養殖機構、畜牧機械加工、生豬交易機構進行數據共享,為推動生豬生產與數字經濟有機融合打造高效服務平臺。在全國范圍內構建了一整套系統化的生豬全產業鏈數據服務、數據分析、數據采集體系,在生豬生產結構性改革和單品種大數據應用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為金融機構、養殖大戶、公眾、企業、政府等多領域輔以科學的生產指導與決策依據。該平臺采取自上而下的設計思路,從信息化、數據化服務上支撐國內生豬產業的發展,建成了生豬大數據標準體系、資源中心、運營中心、應用平臺、服務門戶和云計算基礎平臺。促進生豬生產數據資源的價值釋放,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精準發力。借助大數據技術建立了生豬價格發現體系,搜集和豐富生豬全產業鏈信息數據,利用關聯分析技術和分析模型,積極研究生豬價格周期波動的相關規律。通過為產業主體提供金融服務、數據服務,有利于增加經營生產效率,協助養殖主體改善融資難的問題。輔助生產經營主體實時把握市場行情,優化經營結構、經營生產科學決策、健全營銷策略、增加經營效益。
四、保障農村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有效融合的機制建設
(一)擴大農村基礎信息設施建設覆蓋
完善的信息化數字化基礎設施是促進二者有效融合的先決條件。要從數字經濟生態圈塑造的角度促進區域間信息數據的互通互聯。其一,加大信息技術工程、互聯網在農村、偏遠地區的有效覆蓋程度,促進信息服務深入到農村基層中,全方位增強農戶群體基于移動手機終端和網絡體系基礎上的現代信息技術、網絡科技應用能力。讓農村信息網絡平臺實現更廣覆蓋,適時維護與及時更新信息平臺,強化農村金融信息匯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以充分整合、有效利用分散化、碎片化的農業經濟信息。其二,推動區塊鏈、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在農村普惠金融場域的科研、運用和普及。讓更多互聯網大型公司參與發展農村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形成“政、企、銀、農、科”五位一體合作體系。改進支付、征信與網絡監管機制體制,構建信用風險數據庫與具有可持續特征的信用擔保體系。
(二)信息技術有機融入農業全產業鏈
要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滲透性和溢出性,讓信息技術充分融入農業全產業鏈條。數字經濟的滲透性尤為顯著,能夠與農村一、二、三產業實現不同程度的融合發展。為促進信息技術在農業場域的滲透運用,應重視創新與研發涉農信息科技,注重培養培訓農業經濟急需的信息科技人才,緊緊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專業信息技術需求進行涉農科技的研發投入與人才培養工作,增加農業生產、技術服務的實效性。詳細來講,要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以技術滲透、產業鏈延伸、制度創新等促使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農村一、二、三產業鏈,以數字經濟積極變革農業發展方式,驅動農業走上內涵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數字經濟可以通過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科技實現現代農業與農戶種養殖產業的合理銜接。內蒙古自治區的土豆種植產業發展場域推行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借助信息技術分析氣象數據、預測市場供求關系。引導農戶科學調整土豆生產經營,為農民、企業、政府等提供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規避由于價格波動嚴重影響產業結構產生的負面影響,繼而引導種植戶積極把握市場預期。數字經濟的溢出性使其在農業經濟的融合發展中,將效益溢出到相關產業。如以鄉村旅游和鄉村農業生產為切入點,運營集信息服務、人工搭建、信息化農業、農產品深加工、自然生態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與農業生產加工景點,進而推動數字產業與農業經濟融合發展,成為這方面的成功案例。
參考文獻
[1]李玉清.數字經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J].當代經濟,2019(7):18-20.
[2]孔祥利,夏金梅.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價值邏輯關聯及協同路徑選擇[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9(2).
[3]劉美平,孫玉瑤.深入推進我國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路徑[J].生產力研究,2020(1):44-49.
[4]溫濤,陳一明.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實踐模式,現實障礙與突破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0(7):118-129.
[5]黃紅光,白彩全,易行.金融排斥、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發展[J].管理世界.2018,34(9):67-78.
作者:寇爽
- 上一篇:投資公司投資預算管理研究
- 下一篇:老工業基地縣域經濟發展對策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