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貿易順差

時間:2022-03-09 11:17:00

導語:我國貿易順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貿易順差

一、我國貿易差額變化情況

1950年以來的58年間,我國有20年出現貿易逆差,37年出現貿易順差,1年達到貿易平衡。我們將1950年以來我國貿易差額變化分為三個階段。

(一)貿易差額規模較小階段(1950年至1977年)。在這28年間,有10年出現逆差,其中,1950年逆差最小,為0.3億美元,1974年逆差最大,為6.7億美元,平均每年逆差為2.6億美元;有18年出現順差,其中1961年順差最小,為0.4億美元,1973年順差最大,為6.6億美元,平均每年順差為2.68億美元。這一階段無論是順差還是逆差規模都很小,變動幅度也很小。

(二)以貿易逆差為主階段(1978年至1993年)。在這16年間,有10年出現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為63.5億美元,規模超過100億美元的有3年,1985年逆差最大,為149億美元;有5年出現順差,平均每年順差為50億美元,1983年順差最小,為8.4億美元,1990年順差最大,為87.4億美元;有1年出現貿易平衡。這一階段,總體上是以逆差為主的。

(三)持續貿易順差階段(1994年至2007年)。從1994年開始,我國進入持續貿易順差階段。1994年至2004年,11年累計順差達到2819.3億美元,每年平均順差規模為256.3億美元,大部分年份順差規模均維持在200-400億美元之間。2005年順差1020億美元,2006年1775億美元,預計2007年可達2600億美元,這三年貿易順差規模持續擴大,平均順差規模將達到1798億美元。

二、貿易順差的國際比較

與世界主要工業化大國相比,我國貿易順差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我國貿易順差持續時間不算長。從歷史上看,英國、美國、德國、日本在其工業化過程中均出現過大規模的貿易順差,而且持續較長時間。英國工業革命后的1784年至1913年,貿易順差持續129年,其后順差也時有出現;美國自1874年至1970年的97年中,有93年順差;德國自1952年以來,連續55年順差,近5年來順差規模一直位于世界第一,2006年順差達202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8.2%;日本自1981年以來連續26年順差,連續18年高居世界第一。而我國從1994年開始連續出現貿易順差也不過只有14年。從國際經驗看,一般各國都是在國際收支出現較大負數情況下,才把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目標。很少有國家在順差時要求貿易實現平衡。德國、日本長期存在較大貿易順差,但都強調是市場經濟作用的結果,是“德國制造”、“日本制造”得到世界公認,是外需強勁的結果。這對我們回應近年來歐美等西方國家以順差為借口不斷對人民幣升值施壓,突破外國貿易壁壘和封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我國順差規模增長幅度最大。我國貿易順差2004年為320億美元,2005年、2006年、2007年,依次增加了700億美元、755億美元、825億美元。而德國貿易順差從2001年的955億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328億美元,屬于年度最大增幅,只增加了373億美元。日本貿易順差從1997年826億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1073億美元,屬于最大增幅,也只增加了247億美元。

(三)我國順差占出口總額比重仍處于合理水平。目前我國順差占出口總額的比重,與德國相當,比日本最高點還低一些。2006年,我國順差占出口總額比重為18.3%,德國為18.4%,日本為11%。日本、德國和我國順差占出口總額比重(在持續順差期間)最高水平進行比較,日本最高(39%,1986年),我國(23.7%,1998年)略高于德國(22.6%,1988年)。

三、我國貿易順差規模劇增的原因

2005年以來,我國貿易順差規模急劇擴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國際制造業加速向我國轉移,由此轉移部分貿易順差。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制造業加速轉移,在亞太地區形成了以我國為加工裝配中心,以東亞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方,以美歐為技術研發方、品牌持有方和主要市場的產業鏈,使我國對美歐順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東亞對美歐順差。2006年,我國對美國順差1443億美元,對歐盟順差917億美元。而同期我國對臺灣地區逆差663億美元,對韓國逆差452億美元,對日本逆差240億美元,對東盟逆差182億美元,以上逆差累計達到1537億美元。

(二)國際市場需求強勁,對我國形成嚴重依賴。近幾年世界經濟持續增長,對我國產品需求強勁。2004年至2007年,世界經濟增長率超過3.0%,最高達5.4%,世界貿易增長率均在6.0%以上,最高達8.0%。我國制造業基地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很多企業反映,近年來出口訂單明顯增加,一些公司由以前的搶訂單變成挑訂單。有些公司由于訂單量都很大,而且客戶還在繼續加單,公司春節期間沒有放假,各生產線都已滿負荷運轉。隨著我國出口產品國際市場份額的不斷提高,國際市場對我國產品的依賴程度也不斷增強。目前,我國超過50種機電產品占世界市場份額80%以上,輕工產品占60%甚至達到70%,紡織產品占30%。從短期看,國際市場采購商沒有替代選擇,只能從中國采購。(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大規模順差有其歷史必然性。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和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制造業產業鏈迅速伸延,配套供給能力大大提高,國產材料和配件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在全球產品供應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穩步上升,“中國制造”已得世界公認。目前我國是世界消費品生產和出口大國,而很少從發達國家進口消費品。由此可見,我國大規模順差產生是目前經濟發展階段的必然反映。

(四)我國特殊貿易結構是造成大規模順差的客觀原因。從進出口商品結構看,我國進口產品以能源、原材料、技術設備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費品和機電產品為主。在國內投資需求減弱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術設備進口增速減緩,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市場容量有限造成制成品出口大量增加。從貿易方式看,我國加工貿易占據半壁江山,雖然一般貿易順差很少且經常出現逆差,但由于加工貿易存在大量順差,使加工貿易順差在彌補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逆差后,還出現較大規模順差。(五)國內綜合優勢集中釋放造成大規模順差。一是我國勞動力優勢明顯。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素質相對較高,具有不同知識層次的人才儲備,適合工業制造業上、中、下游各個環節對各種層次人才的需求,使我國勞動力資源無論在絕對數量還是質量層次上均具有優勢。二是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幾年來我國通過發行國債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鐵路、公路、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為吸引外資、擴大出口創造了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三是產業綜合配套能力大大增強。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產業鏈迅速伸延,配套供給能力大大提高。目前我國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已形成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家電、機械、光學儀器等比較完備的產業集群,在方圓數公里之內,企業均可實現產品配套。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這幾年,國際產業加速向我國轉移,制造業產能快速擴張,目前已進入集中釋放期,推動了出口大量增加。

在一國工業化的過程中,隨著制造業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出口能力明顯增強,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國內生產對進口的替代效應越來越強,貿易順差的出現不可避免。目前我國所處的國際分工地位、經濟發展階段及自身資源優勢決定我國貿易順差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

四、我國貿易順差走勢

從近期貿易順差情況看,我國進出口增速有所放緩,進出口差距有所縮小。這種發展趨勢還將會持續下去,主要原因有:

(一)我國人民幣持續升值。我國從2005年7月實行匯率改革,當月人民幣即升值2%,之后人民幣累計升值已經超過10%。預計今后我國人民幣還將會保持小幅升值態勢。隨著人民幣持續升值,其抑制出口、擴大進口的作用將會進一步顯現。

(二)從長期看,我國進口價格漲幅將高于出口價格漲幅。從進出口結構看,我國出口以工業制成品為主,而大多數商品我國并無國際話語權,因而價格上升的空間極為有限;我國進口的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如原油、鐵礦石、農產品等,此類商品受國際價格上漲的左右,而且價格將呈不斷上漲趨勢。我國出口企業受上游能源、原材料、中間產品價格上漲的沖擊,而處于下游的出口產品價格卻難以提升,利潤空間明顯收窄,貿易順差規模擴張會受到一定抑制。

(三)我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出口增速也將逐步回歸到世界平均水平。據世貿組織統計,2007年初我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到8月份,我國月度出口總額1114億美元,首次超過德國(1058億美元)。2006年我國出口9689億美元,同期德國出口11111億美元。按照兩國目前出口速度,如不考慮匯率變化,預計2008年我國出口總額將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從國際經驗看,世界主要貿易大國一般都要經歷從出口增速迅速增長到維持相對平穩,再回歸到世界平均水平的發展階段。因此,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的中國出口增速可能逐步回歸到世界平均水平。對我國貿易順差的未來走勢,我們得出以下基本判斷:一是未來幾年內,我國貿易順差規模仍將繼續擴大,但增幅會逐漸回落。預計在2010年前后,我國貿易順差規模將達到頂峰,即4000億美元左右,然后趨于穩定或有所回落;順差增幅也將由2005年的74%下降到2010年的10%以內。二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對外貿易將繼續維持順差。我國出口基數遠遠大于進口基數。2006年,出口總額9690億美元,為進口總額7916億美元的1.22倍。考慮到影響我國貿易順差存在的各種長期因素,我國出口規模大于進口規模的格局短期內難于改變,我國順差在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還將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