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外投資發展態勢展望探討論文

時間:2022-01-18 03:16:00

導語:我國對外投資發展態勢展望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對外投資發展態勢展望探討論文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跨國投資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與世界各國的跨國企業進行合作和競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通過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內部約束的分析,闡述了在未來發展中如何采取相應的戰略措施來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跨國經營戰略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

截至2004年底,5163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以下簡稱境外企業)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凈額448億美元。境外企業共分布在全球149個國家和地區,占全球國家(地區)的71%。其中歐洲地區投資覆蓋率最高,91%以上的國家中有中國直接投資企業;從境外企業的國別分布來看,中國香港、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業的43%;其中香港為17%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內部約束

目前階段,大多數中國公司的海外業務仍然停留在辦事處、經理部經營的階段,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和取得持續發展的動力。中國企業馳騁國際市場的“攔路虎”體現在缺乏自己的競爭優勢、企業體制障礙、管理系統和方法缺陷、本土化運作水平低等,而克服這些障礙是企業進行國際化建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宏觀方面

(1)政策促進體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國家對國際經營缺乏統一的、權威性的宏觀協調管理機構,目前,海外直接投資由國家計委、財政部、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銀行及中央各部門、各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實行多頭管理的制度,即以現在的商務部為主,商務部內沒有專門的機構管理此項工作,而是分散在幾個下屬司局。各專業部門從各自管轄權限和部門目的出發,制定各自的管理辦法,缺乏一個權威機構來負責統一協調,這就往往導致管理上的混亂,管理效率的降低。

(2)制度保障體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中國海外企業散布在世界各地,海外投資大多是根據各種渠道的非系統化信息進行的,致使海外企業在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分布等方面,充滿著無序性和隨機性。目前在海外的企業,一部分是經批準成立的,一部分是未經批準成立。例如,在美國紐約地區某使館登記的海外企業有130家,中方領事館估計實際有300家,而美國政府有關人士估計,各類帶中資背景的公司約有1000家。

(3)監管調控體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海外國有資產流失嚴重。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海外投資風險相比,中國海外投資中國有資產所占比重大,加之財務制度、經營管理的不規范,造成了海外企業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據估算,中國目前約有一半左右的海外企業是零利潤或虧損,尤其是以國有資產為資本在海外搞的實業投資,成功的少,賠錢的多,或勉強保本。

(4)市場服務體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由于國內企業對外直接接觸較少,加之中國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尚不健全,許多企業想對外投資,但是苦于信息不靈,不知道應向哪里發展。而一個企業要對外投資所需了解的信息包羅萬象,既包括宏觀的國外經濟發展趨勢、產業總體規劃、金融外匯市場狀況、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等,也包括微觀的產品供需狀況、價格市場周期、合作伙伴的資信、行業市場準入等。對于廣大的中小企業來說,確實存在諸多困難,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導致項目不理想的情況時有發生。

2.微觀方面

(1)中國跨國企業投資規模小,品牌知名度低

中國企業在國外投資的規模接近90%的在300萬美元以下,比較摩托羅拉等國際著名企業,投資數量十分有限,而且跨國經營投資的行業范圍較窄,主要集中在家電、機械、輕工和紡織服裝等行業。中國企業生產產品的品牌知名度較低,在國外市場上大多處于中低檔水平,除海爾等少數幾個知名品牌外,大多數中國產品與國外產品相比缺乏品牌競爭力。由于跨國經營經驗不足、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存在,多數中國跨國經營企業效益不甚理想。

(2)缺乏國際化的管理人才

在企業跨國經營過程中對企業挑戰最大的是人才競爭。國際市場環境變幻莫測,跨國經營要求企業家必須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善于以全球的視角定位企業的未來和發展方向,精通國際競爭規則,具有豐富跨國經營管理經驗。但就目前而言,中國跨國企業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管理人才數量十分有限,而且在競爭激烈的國際人才市場上,相當部分的本土管理人員從中國企業流失。

(3)缺乏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低

中國企業跨國投資技術含量較低,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下游行業,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相應也較弱。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研發投入大約占1%,而世界500強研發投入則占3%左右。此外,中國企業技術研發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也明顯低于國外跨國企業。中國企業大多生產技術含量較低的下游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絕大多數的中國跨國企業在國外僅進行貼牌生產,企業不能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產品也大多進入中低檔品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缺乏技術競爭優勢。

(4)缺乏有效的文化融合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于歷史、地理、自然環境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復雜多變的社會文化。在跨國企業內部來自不同國家的企業員工,他們具有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的組織運營過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更在所難免,在特定的情況下甚至會激化。

三、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國家支持戰略

為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資源,中國政府有必要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制定戰略規劃和提供必要的促進、支持和服務。建議如下:

1.建立與完善政策促進體系

制定實施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的規劃,包括總體規劃、國別地區規劃和產業規劃。規劃是指導性和導向性的,不應具有行政約束力。規劃的制定應突出重點。應選取政局穩定、投資合作環境好、與我經濟互補性強且雙方有一定的經貿合作基礎的國家和地區,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市場。

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積極推進技術進步。韓國的經驗表明,在發展中國家經濟、技術的趕超中,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值得中國政府效仿。

2.建立與完善制度保障體系

加快對外直接投資方面的立法進程,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制訂《對外投資法》、《國際經濟合作法》,抓緊出臺《對外投資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及配套的管理辦法與實施細則,以法保障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的實施,以法規范政府、企業和中介組織在實現跨國經營過程中的管理、服務和經營行為。

3.建立與完善監管調控體系

完善境外投資績效評價與聯合年檢制度,及時掌握境外企業的發展與變化情況,加強對境外投資效果的檢測。探討對境外投資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制定與完善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加強對企業以收購兼并、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跨國投資的政策指導與規范。

4.建立與完善市場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信息網絡系統,提供技術、快捷的信息服務。建立企業投資業務數據庫,充實與完善境外投資環境信息庫、外國吸引外資項目信息庫、外國中介機構信息庫、中國企業對外合作項目意向庫等子庫,為企業提供境外經營環境、政策環境、項目合作機會、合作伙伴資信等信息。

四、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經營戰略

雖然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困難重重,但也擁有自身的比較優勢,因此如何利用這些優勢,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跨國經營成功的關鍵。

1.規模戰略

國際競爭最終是規模和實力的競爭,大規模跨國企業是國際競爭的主體。為適應這一國際競爭規律,中國企業應先在國內的同一產業內形成內聚力強大的產業集團,改變以往小規模、分散化的局面,通過企業間的兼并、收購和控股等市場行為,構建具有資本、生產和技術規模優勢于一體的跨國投資主體——跨國集團。跨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也可以積極對國外中小企業實行分合并購之術,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規模優勢、生產能力或者是當地企業的品牌資源。

2.人才培養戰略

人力資源是企業跨國經營過程中的核心資源。目前,在競爭激烈的國際人才市場上,中國企業處于劣勢位置,外面的人才引不進來,而自己培訓的人才又不斷流失。針對這種情況,中國企業在加大力度吸納國外優秀人才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注重自身人才隊伍的培養。這就要求企業站在核心員工的位置上進行換位思考,了解企業員工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采取物質留人、感情留人和事業留人“三步走”的人才戰略,并通過各種有效的激勵措施發揮員工的專長和優勢,使之為企業所用。

3.核心競爭力戰略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通過有特色的資源配置與社會市場現實需求長期統一而獲得超額收益的能力,是一個企業核心層面所具備的超越其他企業的優勢。它可以是技術,是銷售能力、營銷策略,也可以是組織文化和經營理念。企業經營價值鏈上任何一環均可成為核心競爭力的來源。中國企業要想走出國門,進行海外跨國經營,必須選擇并培育與自身跨國經營戰略相匹配的核心競爭力,并在此基礎上一步步走向擴張和發展。只有構建了適應國際競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走出國門,立足于國際市場。

4.文化融合戰略

跨國企業要變文化沖突為文化融合須采取有效的文化融合戰略。首先要進行文化差異識別,尋找文化差異的范疇所在,是正式規范、非正式規范還是技術規范,不同規范的文化造成文化沖突的程度和類型是不同的;其次要加強員工對不同文化環境的反應和適應能力,進行文化敏感性訓練,促進不同背景的企業員工間的溝通和相互了解;最后企業應致力于建立共同的組織文化,使員工個人的思想、行為與組織目標有效地統一起來,避免一片散沙局面的出現,增強跨國企業應付和適應不同文化環境的能力。

5.進入方式戰略

在跨國公司的進入管理中,進入方式選擇是一項基本和重要的管理內容。進入方式選擇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進入的效率,以及進入后的經營績效。合理的進入方式能夠有效地降低跨國公司的進入成本,降低進入風險和提高經營績效。中國企業開展跨國投資,應該按照投資的動機、目標,以及企業自身各方面的實際狀況,針對不同的地域、行業、時機,選擇相應的投資方式,以保證投資活動的成功。

6.區位選擇戰略

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在確定對外投資區位時有兩種選擇,即上行投資和下行投資。上行投資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投資,這種選擇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為了打破技術封鎖,直接獲取發達國家的一流技術;二是為了避開貿易壁壘,占領東道國市場或打入第三國市場。下行投資是發展中國家對其它經濟發展水平相近或稍低的發展中國家的投資,這種投資可以看作是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實際運用,因為它是將本國處于成熟化的產品或技術移植到較不發達的國家,以便實現產品或技術的第二次或第三次生命周期。中國跨國公司在確定對外投資區位時,必須考慮到本國的具體國情和特點,以及企業的自身優勢,對擬選東道國的區位優勢進行科學的評價和比較,綜合權衡利弊得失。公務員之家

五、結束語

隨著國際間經濟競爭與合作的不斷加強,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為一國向別國滲透,占領別國市場的有力武器。中國若想在未來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就必須大力發展本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跨國經營是我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陳允宏游春楊晨:經濟全球化既我國企業應對策略[J].管理科學文摘,2005(5)11~13

[2]馮春麗:構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框架的一些思考[J].經濟與管理,2004(8):19~20

[3]林祖華:關于加快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5(4):83~86

[4]李雪欣:中國跨國公司論[M].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12

[5]宋亞非:我國跨國公司的發展方略[J].財經科學,2005(2):18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