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政策改革論文

時間:2022-07-30 08:43:00

導語:貿易政策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政策改革論文

摘要:本文在一個較長的歷史跨度和較大的空間跨度上,研究了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變遷,通過歷史的和邏輯的方法,試圖總結出保護貿易和自由貿易理論和政策出現的規律性與客觀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系,并使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制訂有所幫助。

關鍵詞:國際貿易政策關稅貿易理論變遷

在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的今天,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講,采取何種的貿易政策理論作為指導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使雖然有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約束,各個國家也經常發生貿易問題,比如正在解決中的美國對中國輪胎征收高額關稅的事件。

在回溯到歷史的長河中尋求答案的時候,我們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歷史在驚人的重復中劃過了一個大w型。在國際貿易發展史中,貿易保護和自由貿易交替上升,彼此替代,在對立統一中使世界經濟走到了今天。如果撇除各門學科言必稱的古希臘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從l5世紀初的重商主義時代一直到今天的世界貿易組織,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國家間相互依存程度的加強,在政府行為方面贊成政府在國際貿易中實行無為政策的放任自由主義者和贊成實行干預的經濟民族主義者之間展開了無數次的辯論,內容涉及國際貿易對國內經濟福利和產業成長的影響,日益依存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以及利益分配等其他問題上的作用等。爭論的核心和焦點是政府應推行自由貿易政策還是推行保護貿易政策。爭論是如此的激烈,而且一直沒有停止過,以至于羅伯特·吉爾平斷言說“爭論可能永遠得不到解決”。近代國際貿易始于15世紀到l7世紀,當時占主導地位的重商主義政策要求政府加強管制力量,對進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由于西歐各國自然經濟逐漸瓦解,商品經濟關系急劇發展,社會財富的重心由土地轉向了金銀貨幣,貨幣成為全社會上至國王下至農民所追求的東西。而獲取金銀的途徑只有開采和發展對外貿易。而這種使國家富有的對外貿易必須有一個前提,即只有保持對外貿易的順差,才能達到使國家富有的目的。

在這種思想下,重商主義者們極力主張政府干預對外貿易,對進口商品課以高額關稅,或禁止進口本國不需要的商品。正如恩格斯所形象描述的一樣:“各國彼此對立著,就像守財奴一樣,雙手抱住他心愛的錢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著自己的鄰居。”

長期重商主義政策的實行,妨害了農民的利益,使原料和谷物價格上漲,工業成本上升,影響銷售市場的擴大,造成通貨膨脹,激化了社會矛盾。因此,從法國的布阿吉爾貝爾開始,對重農學派的主張及政策進行了猛烈抨擊。諾斯在這里對自由貿易的思想作了出色的闡述:“阻礙貿易的法律,不論是關于對外貿易或是國內貿易,不論是關于貨幣或是其他商品,都不是使一個民族富裕、使貨幣和資本充裕的要素。……我們可以費力筑籬去為杜鵑鳥,但這是徒勞的,因為從來也沒有一個人是靠政策致富的;而和平、勤勞和自由卻能促進貿易和財富,此外別無其他途徑”。對外貿易政策在這里開始w的第一個轉折,從干預轉為自由放任,其間經過了N·墨爾本、D·諾斯、D·休謨、J·洛克、J·馬西、J·D·司徒亞特,至亞當·斯密集其大成,完成于大衛·李嘉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如果外國能以比我們自己制造還便宜的商品供應我們,我們最好就用我們有利地使用自己的產業生產出來的一部分向他們購買。”大衛·李嘉圖繼承并發展了亞當斯密的觀點,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他談到:“如果兩個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個人在兩種職業上都比另一個人強一些,不過制帽時只強l/5或20%,而制鞋時只強l,3或33%,那么這個較強的人專門制鞋,而那個較差的人專門制帽,它不是對于雙方都有利么?”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英法等國在l8世紀末至l9世紀末這個時期,大都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降低關稅稅率,減少了納稅商品的項目,簡化了稅法。這種自由貿易思想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33年大危機之前,大多數的理論和政策均相信,經濟處于不均衡狀態時,“正如線上懸著一塊石子,如果離開了他的均衡位置,地心引力將立即使它恢復均衡位置的趨勢。”而政府確實遵照這一思想在這一時期忠實地扮演著“守夜人”的角色。

1776年,美國宣布成為獨立國家,為了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避免成為英國的農業附庸A·漢密爾頓堅決主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保護美國當時尚處于幼稚的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F·李斯特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中對這一思想做了十分深刻的論述:“在自由競爭下一個無保護的國家要想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國已經沒有可能。……必須犧牲眼前利益,使將來的利益獲得保障。……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在這里,有趣的現象發生了。的第二個轉折開始了,重商主義的思想好像又復活了過來。在這一時期,發展中國家的保護貿易理論也頗為引人注目,結構主義學派的勞爾·普雷維什提出中心——外圍論,即現實的世界經濟中存在著這樣的一種結構,就是“中心”和“外圍”。它們形成了世界的兩極,每一極的生產結構有著重大差別。由于收入彈性的不同,外圍國家的貿易條件有惡化的趨勢,必須實行保護貿易政策,征收保護關稅,鼓勵出口。發展中國家必須徹底打破不合理的國際分工體系,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從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國普遍完成了產業革命,工業得到迅速發展,世界市場的競爭開始變得激烈,尤其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使市場矛盾進一步激化。各國為了維持本國的生產和就業,紛紛采取了各種措施以保護手段提高關稅壁壘,限制外國商品進口,鼓勵本國商品出口,以其轉嫁本國的經濟危機,從而使國際上出現了一個新的貿易保護高潮。這一時期,瓊·羅賓遜夫人還給它起了一個固定的名稱“以鄰為壑(Beggar-t日y—Neig日bour)。超保護貿易理論和政策在w的第三畫上書寫了濃重的一筆,而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則可以看作是這第三畫的終結。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非充分就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貿易收支不可能自動調節實行平衡,因此政府應積極加強對國際貿易的干預,進行貿易保護,獎出限入,保持順差,以實行充分就業。貿易保護理論在這一時期占了上風。

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某個國家政府采取旨在醫治失業的以鄰為壑的行為,會產生國際性的以鄰為壑的爭斗,結果是國際貿易總額與世界產出總額相比萎縮,并最終導致全球經濟的衰退。從第二次世紀大戰后到7O年代初,世界政治經濟力量重新分化組合,美國實力空前提高,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膨脹的經濟,使其既有需要又有能力沖破當時發達國家所實行的高關稅的政策。日本和西歐戰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愿意彼此放松貿易壁壘。此外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化,推動生產國際化、資本國際化,跨國公司的迅速興起,也迫切需要一個自由貿易環境以推動商品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于是,這一時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先后出現了自由化傾向,主要表現為大幅度削減關稅以及降低和撤銷非關稅壁壘,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經濟合作組織蓬勃發展,IMF、WorldBank、歐盟、WTO、美加墨自由貿易區、東盟、APEC等經濟合作組織先后出現。w在這里重新轉折,完成了它的最后一畫。這一時期的政策是和理論界的“新自由主義”抬頭有直接的關系。“新自由主義”鋒芒直指凱恩斯主義,認為西方經濟的滯脹是凱恩斯主義造成的惡果,因為政府的過度干預擾亂了市場經濟的合理運行,妨礙經濟增長,并且是政府預算赤字劇增,造成通貨膨脹。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這一時期的理論學派如弗萊堡學派、合理預期學派、供給學派、公共選擇學派均贊成自由貿易的政策。

在幾個世紀的時間內,世界經濟是如此有規律的周期性變動,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面lf缶就業壓力增大,市場問題嚴重等問題,國內勞工組織和工業資本家階級強烈要求政府實行保護貿易政策。

這一時期貿易政策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一、貿易保護措施由過去以關稅為壁壘和直接貿易限制逐漸變為間接的貿易限制;二、貿易政策措施朝著制度化、系統化和綜合化的方向發展,貿易保護制度越來越轉向管理貿易制度;三、國際貿易壁壘由國家間轉變為區域性經濟組織之間,區域經濟組織內部實行自由貿易制度,組織之外則實行保護貿易制度。

9·11之后,美國乃至全球經濟跌至谷底,可以預見這股保護貿易的聲音還會加強。看來,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這對矛盾還要繼續走下去,這個w也遠不是國際貿易歷史形態的終結,矛盾的雙方還會在對立統一中為自己開辟道路,使世界經濟繼續向前發展。有人說,從馬嘎爾尼訪華到今天的WTO,不外還是“自由貿易、協定關稅”這八個字。我倒覺得這種說法頗值得商榷。雖然從最終結果來說,我們終于走上二了自由貿易的道路,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省略中間的過程不提。如果誠如馬嘎爾尼所愿,中國在一個多世紀以前的清朝就實行自由貿易,那恐怕我們現在看到的就不是一個日漸強盛的中國,而是一個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和附南國了。從美國和日本發展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使是發達國家老大的美、日等國,也經歷上述國際貿易政策的變遷。在發展初期,他們均是利用A由貿易出日初級產品或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增加的出日收益而在國際市場上籌到資金,進一步擴大出口生產,而不斷增加的本地需求則引致了制造業的的大規模建立:在積累夠了足夠的資金和技術后,政府對貿易活動進行干預,實行貿易保護政策,限制一些工業制成品的進口,以保護民族工業和節約外匯。同時,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利用外國資本,引進外國技術,建立和發展本國工業體系,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這就是有名的“進日替代戰略”。美國從獨立戰爭到二次大戰結束這很長的一段歷史中就曾實施了這一戰略,趕上并超過了有“世界工廠”美譽之稱的英國。在本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也曾用嚴厲的控制出口的政府保護,來推動爭取其在世界鋼鐵、汽車及電子產業爭奪領導地位的斗爭。結果不久,日本這些產業的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具有了充分競爭力。勞拉·泰森對5O年代以來日本政府的行為是這樣結的:“如果在6O年代,當至少菲亞特汽車公司有一種競爭性產品提供給日本的消費者使用,日本不對外國進口汽車關閉其國內市場,那么,日本的汽車貿易會有今天這樣的規模嗎?如果在70年代,日本沒有對美國生產的低成本高質量的16K隨機存取存儲器關閉其國內市場,那么日本的半導體工業能有今天的技術及競爭優勢嗎?如果沒有專門針對科寧玻璃公司關閉日本市場而鼓勵日本發展國內這方面的生產能力,那么,本能在今天有光導纖維方面的突出優勢地位嗎?”當他們建立好了本國的制造業,具有了充分競爭力的產品之后,就開始高舉起“自由貿易”的大棒.實施“出口替代戰略”,來搶占世界市場,享受自由貿易和國際分工的美餐。而當其他國家有了一些有競爭力的產品時,他們又揮舞起“公平貿易”的盾牌保護本國工業,限制其產品進口。

中國的發展也走過了一條類似的道路。建國之初,在“自力更生”的指導思想下,我國對國際貿易和國際收支進行了嚴格控制,人為割斷了國內與國際市場。客觀上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底子。8O年代末期,中國制定了沿海經濟特區的發展戰略,提出要充分發揮廣大沿海地區的勞動力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行“兩頭在外”、“大進大出”,這一時期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和初級產品為我們籌集到了大量資金,進一步擴大了出13.為“出口導向型”經濟的轉型積累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進入9O年代以來,通過保護政策,我國的家電行業、紡織業、玩具業和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這就要求我們逐漸實行自由貿易政策,開辟國際市場,享受由于資源稟賦不同而帶來的國際分工的好處9·11之后,全球經濟一片灰暗,跌入谷底,而中國經濟則作為其中的少有亮點而為世界所矚目。這正是我們抓緊機遇,縮小差距的良機:以鏡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正言行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理論和政策沒有優劣之分,采用什么樣的理論和政策一定要結合國情和時代特點。當前推行自由貿易政策,充分利用加入WTO組織的地位,趨利避害,大力擴展外向型經濟,擴大出口額度,是我國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所要采取的貿易政策,也是謀求中華民族的第二次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