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貿易構筑國際競爭論文
時間:2022-06-18 11:47:00
導語:服務貿易構筑國際競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步加快,服務業將逐漸取得國民經濟活動的主導地位。本文對影響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相關因素及國際競爭力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就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如何構筑國家競爭優勢,從政府孵化、戰略管理、產業政策等角度提出了若干戰略思考。
關鍵詞:國家競爭優勢;結構升級;政府作用;戰略管理;相關產業
20世紀90年代以來,擴大國際服務貿易越來越成為發展中國家改善國際貿易地位,提高經濟效率及國際經濟競爭力,乃至增加外匯收入、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途徑。從戰略意義上看,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從而逐步構筑國際服務貿易國家競爭優勢,對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新型工業化,更加有效地參與國際分工、提高國際經濟地位至關重要。
一、構筑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國家競爭優勢的理論背景及其必要性
對國家競爭優勢進行最為系統研究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E·Poter)先生,1990年,他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關于現代競爭優勢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經濟論壇組織的達沃斯年會,1986年初步形成相對獨立的體系,冷戰結束以后,國際競爭轉移到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上來,從而各國對國際競爭力、國家競爭優勢的關注日益高漲。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認為,一國競爭優勢的構建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企業組織、戰略與競爭度,以及機遇和政府作用。該理論為我們研究國際服務貿易提供了嶄新的思路,拓寬了理論視野,能用來合理詮釋一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現狀,預測一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前景。
在今天的國際競爭實踐中,一些國家順利勝出,一些國家卻一敗涂地;一些國家在某些產業獨占鰲頭,而在另一些產業卻處于劣勢,瀕臨出局。這一現象在國際服務貿易中表現更加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額從1970年的640億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6530億美元,進一步增長到1999年的13400億美元。國際服務貿易額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17%提高到1999年的19.7%。隨著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傳統理論已很難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做出較為理想的解釋。人們也常常根據“比較優勢”來思考我國的國際服務貿易問題,但不能系統把握知識經濟條件下國際服務貿易的新特征,并相應制定科學的競爭戰略。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互聯網、衛星、數碼技術進步等多重力量的推動下,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與擴張對高新技術的應用能力、研究與開發能力以及人力資源的開發管理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國際服務生產與消費所固有的兼容性及不可儲存性得以強化。國際服務貿易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升級,像金融、保險、房地產、商務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十分迅速,在服務貿易進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從長遠來看,如果我國服務企業不注重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并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及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現有的“比較優勢”將隨著我國經濟逐步國際化而喪失殆盡,甚至轉變為“比較劣勢”。我們應該在新的理論指導下,重新規劃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在參與國際服務競爭的過程中,政府要從全局的高度,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建立完善的行業協調機制,積極規劃和誘導服務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國際資源,逐步構筑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國家競爭優勢。盡管我國在高級生產要素、相關產業發展水平,企業組織、戰略與競爭度,尤其政府作用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但從中長期而言,居安思危,逐漸考慮構筑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國家競爭優勢是十分明智的戰略選擇。
二、影響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相關因素分析
1、高等生產要素相對貧乏
高等要素包括現代化的電訊網絡、高科技人才、高校研究機構和領先學科等。高等要素是后天開發的,對計算機、通信、金融等國際服務的提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整體上,隨著科學技術、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基礎要素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而高等要素的作用卻越來越重要。我國大力發展國際旅游、國際運輸以及與農業有關部門的服務具有較好的先天條件;同時,我國又是一個資金相對不足、高素質人才短缺、教育發展滯后、勞動生產效率較低的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電訊網絡、高科技人才、高校研究機構和領先學科等高等要素的供給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競爭力還較弱。1998年我國每千人擁有電話主線70條,僅相當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567條)的12%;1987-1997年我國每百萬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科學家與工程師454人,僅相當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3166人)的14%;1995年我國公開發表于科技刊物的論文6200篇,僅相當于高收入國家總水平(379,529篇)的1.4%,全世界總水平(436,951篇)的1.6%;1998年我國高技術出口23,308百萬美元,僅相當于高收入國家總水平(678,267百萬美元)的3.4%,全世界總水平(820,617百萬美元)的2.8%。從中長期看,高等要素的貧乏將成為制約我國資本、知識技術密集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瓶頸。
2、服務需求潛力巨大
國家競爭優勢的取得取決于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的比較狀況,即相對優勢或相對劣勢。一國國際貿易的擴張,必須基于充足的國內需求及強烈而獨特的需求偏好。這主要體現在需求的導向和規模的差異上,如果某種服務的消費能引導世界新潮流,或者國內需求規模巨大,這種服務的生產成本就會大大降低,隨之市場國際化逐步加快,國際競爭力才會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大多數居民在已經解決了基本吃、穿、和部分用的基礎上,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大大提高,消費與儲蓄偏好發生變化,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對包括旅游在內的休閑服務,以及與信息、教育、房地產、汽車、電信、金融、保險等行業相關的服務的需求將會逐步增加,前景十分廣闊。這一服務市場優勢,是別的國家無法比擬的。
3、相關產業支持不力
在新的形勢下,國際競爭已不單是企業的個體行為,而是相關行業乃至整個國家的集體行為,單靠一個企業、一個行業單打獨斗,是很難形成競爭優勢的。相關產業發展水平對國家競爭優勢的影響表現為三個方面:相關產業間合作的緊密程度;互補產品的需求拉動作用;相關產業企業密集和信息環境質量。我國由于傳統體制的束縛,條塊分割仍局部存在,相關產業間合作不夠緊密,行業內惡性競爭俯拾即是(如旅游業),企業密集和信息環境質量低劣,缺乏協同作戰的意識。其實,國際服務貿易國家競爭優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相關產業的支持。像美國的IT行業、新加坡的旅游業,都擁有一流的教育、科研機構和極其發達的信息網絡,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以及堅實的第一、第二產業基礎。在這一方面,我們還十分薄弱,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4、企業組織、戰略與競爭度欠合理
國家競爭優勢的構建,說到底要落實到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上,這就要求企業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實施戰略管理,同時還要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度和集中度。在國際企業組織結構趨向扁平化、柔性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組織結構還有待改進和重塑,另外,我國企業尤其是服務企業普遍存在重競爭策略、輕競爭戰略的傾向。在競爭程度方面,從理論上講,加入WTO以后,高度的國內、國際競爭有利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從而逐漸確立國家競爭優勢,但前提是存在公正、公平、開放、有序的競爭環境,這種環境對于我國來說還不真正具備。
5、政府的輔助作用比較弱化
國家競爭優勢的構建,政府作用不可忽視。政府作用主要表現為政府對產業、行業、企業創造能力、創新能力的孵化與激勵,以及對競爭規則的完善與監督。我國政府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干預輕孵化的傾向,對教育、研究、開發的投入和指導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這對國家競爭優勢的構建很不利。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7年我國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占GNP的2.3%,而高收入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分別為5.4%、4.8%;高等教育占相應年齡組的百分比為6%,而高收入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分別為59%、19%;研究與開發經費僅占GNP的0.66%,而高收入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分別為2.18%、2.36%。但我國經濟規模和綜合國力日益提高,政府完全有能力也必須全力以赴地增加教育、科研投入,尤其是對高新技術項目的投入。同時還應建立和完善相互配套的科研評估與檢測機制,提高開發、研究質量,保證優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三、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現狀剖析
1、國際市場占有率較低
“九五”期間,我國服務貿易獲得長足進展,貿易總額由1995年的443億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551億美元,增長了24%。但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仍然很弱。國際市場占有率是衡量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相關數據計算,1990年我國服務貿易國際市場占有率約為0.73%,1998年上升到1.8%。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居全球20多位,2000年上升到第14位(世界銀行,2001)。盡管如此,這樣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是與我國國際貿易的整體地位極不相稱的。通常認為國際旅游業是我國服務貿易中最具競爭優勢的,自1980年以來該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國際旅游收入由1980年的617百萬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2,602百萬美元,增加了19倍多;國際旅游收入占整個外貿出口的百分比也提高了2.5個百分點。即便這樣,直到1998年我國國際旅游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也只有2.8%,而其他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的國際份額更是微乎其微。
2、貿易專業化水平整體下滑,徘徊不前
人們通常用國際貿易專業化系數(TSC)來衡量一國國際貿易是否具有國家競爭優勢,系數越大越有優勢。二戰以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專業化系數一直保持上升趨勢,服務貿易擴展的勢頭也越發強勁。而我國整個國際服務貿易的TSC系數1996-2000年呈下降態勢。相關行業中除了通訊、計算機服務貿易TSC系數呈上升趨勢外,其他的也都逐步下滑。其中通訊服務貿易TSC系數的上升可能主要是因體制性壟斷所致,加入WTO以后,通訊服務貿易競爭將逐漸加劇,TSC系數將隨之下滑;計算機服務貿易TSC系數的上升主要依賴與硬件有關的服務貿易的支撐,從長遠利益考慮,若沒有產業內軟件開發服務及相關產業的支持,其貿易系數也會逆向變化。
隨著服務貿易市場逐步開放并最終走向自由化,我國傳統服務貿易領域比較優勢將被削弱。多年來我國勞動力優勢并沒有完全轉化為競爭優勢。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傳統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太差。一般而言,一國運輸貿易與貨物貿易有極強的正相關性,彼此能相互促進。然而,1996年到2000年我國運輸服務貿易TSC系數整體下滑,時高時低,徘徊不前,這和貨物貿易持續擴展的現狀是極不相稱的。可見我國運輸服務貿易的狀況在逐步惡化,這是值得高度警覺的。另外,就連我國頗具競爭優勢的國際旅游服務貿易,其TSC系數也由1996年的0.39急劇下滑至2000年的0.11。如果不抓緊進行技術、市場及制度創新,努力提高核心競爭能力,原有的比較優勢將喪失殆盡,更談不上國家競爭優勢的構建。
3、國際服務貿易出口結構有待調整、升級
出口結構是否合理是影響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世界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是服務出口的主要國家,他們都在致力改善國際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主要表現為提高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的比重。1980年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國家的商業性服務出口占全世界商業性服務出口的比重分別為3%、15%、82%,1998年這一指標分別為4%、16%、80%。可見收入水平與商業性服務出口呈較強的正相關。1998年我國商業性服務出口占全世界商業性服務出口的比重僅為1.8%,甚至低于1980年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另外,收入不同的國家整體呈現出運輸百分比不斷下降,旅游特別是其他類百分比迅速增長的結構調整趨勢。而在這一整體趨勢下,收入不同國家的出口結構又是大相徑庭的,低、中收入國家其他類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的比重偏低,而高收入國家的這一比重較高。我國作為低收入國家,國際服務貿易出口中旅游占了半壁江山,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的比重偏低,這種過分依賴自然稟賦的出口結構是相當脆弱的,必須抓緊進行調整、升級。
四、關于構筑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國家競爭優勢的戰略思考
1、穩步推進消費結構升級,貫徹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任何國家產業競爭優勢的構建往往都以合理、高級的國內社會消費需求結構為基礎,如果一個國家的居民消費是以商品消費為主、服務消費比重過低,或服務消費的層次過低,那么該國的服務貿易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國家競爭優勢。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我國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已降至50%以下,但我國居民對商業服務的消費需求還不是十分強勁,服務消費的比重很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還是總體收入水平不高。當今世界服務貿易強國的服務產業一般是首先在其國內形成競爭優勢,然后才逐步走向世界的。因此,入世后我國企業和政府應依托巨大的市場需求,努力貫徹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努力引導居民優化消費需求結構,提高服務消費的比重,為我國服務貿易國家競爭優勢的構建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市場推動力
2、抓住機遇,強化政府的孵化和輔助作用
第一,要切實改善教育狀況,加強對高新技術等高等要素的孵化。高等要素的供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急功近利。我國目前缺乏一種科學、合理的高等要素的生成機制,高科技人才、高校研究機構和領先學科等要素的培育與發展,存在盲目擴張、急于求成的誤區,對高等要素質量的檢測與監督機制也不健全。加速健全高等要素的生成機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供給能力,促進國際服務貿易長足進展,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第二,要對國際服務貿易企業予以政策傾斜與扶持。國際服務貿易最發達的美國,其政府為了鼓勵服務出口,長期以來給予服務企業很多優惠,同時非常重視技術研究、開發與教育。服務貿易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國政府要加大對國際服務貿易企業尤其是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企業的政策傾斜與扶持力度,完善財政、信貸等優惠措施,輔之以積極的產業結構、組織、技術政策,努力提高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整體國際競爭力。第三,要加快建立國際服務貿易產業救濟和保護機制。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是比較微弱的,特別是現代物流、金融、保險、計算機數據服務等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很難與外商抗衡。而我國作為WTO成員已經承諾盡快實現相關服務貿易自由化,這對國內服務企業將造成直接沖擊。這種沖擊到底有多大,目前是較難預測的,不過,我們應該盡量多考慮困難,加快建立起國際服務貿易產業救濟和保護機制,做到有備無患。當務之急,我國政府要加快制定相關服務行業法律,同時要深入研究并合理運用WTO的“保障措施協議”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條款,多方尋求法律、法規的支持,有理、有利、有節地保護我國弱勢服務行業。
3、創新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加強企業戰略管理,
我們已經看到,服務產品和有形產品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有關如何管理制造企業和如何管理服務企業的知識已經逐漸融合。在管理服務企業時,我們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綜合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因素,盡量實現人力資本、生產價值和財務價值最大化。我國服務企業普遍存在技術含量低下、人員素質不高的傾向,對自身業績的評價過分偏重于短期利潤。今后,在對企業業績進行評價時,要注重對企業長遠發展潛力、內部流程和外部競爭力的動態評價,創新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并切實貫徹落實相關指標。在新的評價體系中,逐步導入智力投資比率、產品設計水平、員工知識水平、顧客滿意度、顧客保持率、售后服務質量等指標。另外,目前我國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企業的競爭程度相對較低,從中長期來看,應該提高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企業的國內市場競爭度,為服務企業的國際化做充分準備。
4、建立健全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機制
我們正處在協同制勝的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使得各產業只有相互支持才能持續發展。服務貿易國家競爭優勢的構建離不開相關產業的支持,這種支持既包括服務業內部諸于批發、零售、餐飲、運輸、旅游、金融、保險、房地產、公共管理、教育、衛生等各業間的相互支持,又包括農業、工業對服務業的促進。由于傳統體制的約束,我國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機制還不夠健全,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全盤調度全國的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尤其是在規劃服務業內部企業規模和市場秩序,處理競爭和壟斷的關系,推動服務技術進步方面,我們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國服務業內部,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基礎還十分薄弱,三次產業間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與升級。1997年世界農業、工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分別為4.3、31.6、61.9,而我國1998年這一指標分別為18.4、48.7、32.9,顯然,服務業比重過低,這樣的產業結構與工農業基礎對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優勢的構建是很不利的。因此,徹底改變重產品輕服務的思路,建立高效的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機制是十分必要而緊迫的。
參考文獻:
[1]Porter,Michael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M].NewYork:FreePress,1991.
[2]世界銀行.2000年世界發展指標[R].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3]史清琪,趙經徹.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00)[R].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4]李善同.凸現新經濟特點----世界服務業發展趨勢[J].國際貿易,2002,(3).
[5]克里斯丁.格朗魯斯.服務企業的國際化戰略[J].南開管理評論,2001,(6).
- 上一篇:禁毒教育心得感想
- 下一篇:小學生禁毒教育活動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