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體系研究

時間:2022-08-22 03:43:50

導語: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體系研究

歷史文化街區以其豐厚的歷史積淀,高品位的旅游資源,對旅游者產生很強的吸引力,有些街區成了全國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成為旅游者的必到之處,如北京皇城、南京的夫子廟、廣州的北京路、廣西北海老街等街區,但我們也會看有些歷史文化街區由于歷史遺存保留較少,便花重金將歷史建筑推到重建,游客到了這里,能看到街區歷史的“軀殼”,卻干事不到其歷史的“靈魂”,不禁大失所望。由此可見,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旅游過程中,通過一些指標和方法來該論證街區旅游開發的適宜性,是歷史文化街區開展旅游開發前應該進行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

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1確定理想評價指標

理想評估指標的確立,是筆者在大量收集文獻及研究資料,結合旅游社會、經濟、歷史、藝術等相關學科知識,以及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以及國務院頒布的《文物保護法》、《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整理分析后形成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項目及其構建。理想指標的設置主要從旅游開發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兩個視角著手,確定開發條件、開發潛力、相關利益者、開發效益四個方面為評價的一級指標,各一級指標下再設14個二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下設42個三級指標(見表1)。

1.2評價指標的篩選與修正

對理想評估指標的選擇具有很強的主觀性,缺少對指標體系內相關指標科學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保證,存在指標重復、非典型等問題,因此,通過專家咨詢,應用問卷調查、因子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對理想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進一步的篩選與修正,從而提高該評價指標體系庫的科學性、合理性與有效性。在修正過程中我們邀請了高校、政府、旅游業界、文物界的專家學者,請他們針對指標提出意見,各指標按照“不重要”、“較不重要”、“一般”、“較重要”、“重要”分別賦予1、3、5、7、9的分值,讓專家對指標進行重要性打分。總共發放問卷36份,回收有效問卷34份。根據專家的打分結果和專家的具體意見,運用我因子分析法,計算平均值和變異,并進行專家意見“集中度”和“協調度”的調查,對指標進行了以下修正:由于二級指標中的“傳承創新”與“遺產保護狀況”中的部分指標重合,因將該二級指標下設的“社會參與程度”“傳承資源的數量與規模”兩個三級指標刪除,將“遺產開發創新潛力”轉換為“產品競爭力”的三級指標。在二級指標“開發條件”下增加“設施狀況”三級指標,及相應的“旅游設施狀況”“基礎設施狀況”2個四級指標,形成的指標體系。

2構建歷史文化街區開發適宜性評價模型

2.1模型構建的基本方法

本文的模型構建方法采用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準則的決策分析方法,可以對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以及對人的主觀判斷作定量描述。層次分析法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分析。其基本原理是將評價系統的有關方案的各種要素分解成若干層次,并以同一層次的各種要求按照上一層要求為準則,進行兩兩比較和計算,求出各要素的權重,根據綜合權重按最大值確定最優方案。層次分析方法也是指標權重確定的方法,在對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進行測量時,根據心理學家指出的人對信息等級的極限能力為“7±2”的研究結論,引入了九分位比例標度,按同等重要、稍重要、重要、明顯重要、極端重要等判斷級別,各自以1、3、5、7、9,或其倒數作為標度,對同一層次中的各因素間相對于上一層次的某項因子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判斷,獲得判斷矩陣的取值。通過這種方式確定每一層次中指標相對于其上支配指標的重要性,即為權重,然后逐層合成指標權重,就得到最低層相對于最高層的綜合指標權重和位次。

2.2總目標評價模型構建

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是根據層次分析法標準的評價模型,對現有或潛在的歷史文化街區資源是否適合進行旅游開發,以及適合何種程度開發的評價。本文構建的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模型,是基于層次分析法,遵循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旅游開發的相關評價標準,所建立的四層三級指標模型樹(見圖1),第一層為目標層,描述評價的目的,記作A;第二層為評價綜合層,這一層次為影響評價的因素,是對于目標層的具體描述和展開,作B;第三層評價項目層,這一層次是對評價綜合層的細化,即對于準則層的具體化,記作C;第四層評價因子層,這一層是對評價項目層的進一步細化,也就是對項目層的具體描述和展開,記作D(見圖1);評價模型包括4大類,14中類,42小類。

2.3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模型中各指標,在旅游開發具體的實際過程中,不同指標對其旅游開發的適宜性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這就需要我們解決各指標權重的問題。確定指標權重,我們采取層次分析法與德爾斐法相結合,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貴州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學、廣西師范學院、桂林師范大學、欽州學院以及百色學院等多所高校的24名專家、學者,就文中最終修訂的評價模型及其中所包含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按照重要、較重要、一般、較不重要、不重要的判斷級別,以9,7,5,3,1作為量化標準,對同一層次指標間相對于上一層次某項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判斷,并適當提出修改意見。再對收回的征詢表進行整理“綜合”檢驗,運用層次分析法軟件yaahp1.0,計算,所有專家的平均意見作為評價因子權重值,統計出最終結果,最后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綜合評價層的CR=0.0136<0.1,通過一致性檢驗,所得權值有效。從排序結果來看,“開發條件”與“相關利益者”占權重最大,均達0.4207,是影響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的核心因素,“開發潛力”、“開發效應”兩個指標所長權重相對較小分別為0.0965、0.0621,但這兩個指標是評估歷史文化街區開發持續性及影響的重要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必不可缺。評價項目層14項指標的值均小于0,通過一致J性檢驗,所得權值有效,且根據權重值排列,從大到小的依次為:“政府因素”、“資源價值”、“社區居民”“資源吸引力”、“產品競爭力”、“資源影響力”、“企業因素”、“遺產保護狀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產品衍生力”、“設施狀況”、“客源市場條件”“文化效益”(見表3),從排序看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資源的條件、資源的保護、政府的具體政策與措施是主要影響因素,而具體所帶的效益是作為旅游開發的評估的補充要素。評價因子層42項指標的權重也與綜合評價層、評價項目層基本保持一致,具體權重有大到小依次為:政府投資開發措施0.1917、歷史價值0.0998、政府投資開發政策0.0958、游憩觀賞價值0.0626、資源文化含量0.0476、開發居民參與度0.0415、文化價值0.0382、同類產品競爭力0.0327、知名度0.0313、居民對開發的態度0.0261、企業實力0.0246、企業對街區保護認知0.0246、科學價值0.0232、遺產原真性完整性0.0217、認知度0.0197、豐富居民生活0.0178、居民保護意識0.0165、就業促進率0.0155、資源級別稀缺度0.0151、藝術價值0.0147、旅游設施狀況0.0119、可衍生資源的規模0.0115、可衍生產品的類型0.0115、資源開發創新潛力0.0106、促進文化保護與傳播0.0093、產品可替代性0.0088、適游期0.0087、美譽度0.0083、遺產保護普及狀況0.0073、客源市場范圍0.0071、對區域經濟帶動0.0059、管理及服務水平0.0049、提升居民認同和歸宿感0.0046、基礎設施狀況0.004、客源市場消費力0.0039、資源多樣性0.0034、投資回報率0.0034、產品互補性0.0033、遺產豐度規模0.0032、促進文化創新0.0031、促進內外交流0.0024、客源市場規模0.0022。

3結語

本文從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的“開發條件”、“開發潛力”、“利益相關者因素”和“開發效益”四個方面初步構建了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四層三級指標模型樹。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進行各層次各項目指標相對重要性判斷,得到了各個指標的權重。這些指標和指標的權重可以應用到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當中,指導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開發,為其今后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提供了科學的評價模型,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有待進一步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

作者:吳曉穎 王飛 單位:欽州學院

參考文獻:

[1]陳煒,陳能幸.西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構建[J].社會科學家,2011(10):83~86.

[2]陳煒,張露露.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構建———以西南地區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5(01):20~25.

[3]沈蘇彥,尹立杰.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以南京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4(09):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