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設計情境化建構

時間:2022-02-18 08:51:11

導語:歷史教學設計情境化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設計情境化建構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是人教版七年級下歷史教材第13課,本課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系緊密。體現古人智慧的四大發明,至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宋元時期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世界,中外的文化交流促成“在中古的中國發現世界”?;诖耍诰唧w教學中,依托史料為學生創設一定教學的情境,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幫助學生感受歷史,促進素養落實。

一、以情境促認識

“認知學派心理學家認為學習過程就是學生頭腦中認知結構的形成過程,是教科書知識結構內化為個體認知結構的過程,是知識的組織和重新組織的過程”。[1]基于本課內容涉及四大發明、宋元時期的交通與文化交流三個主要部分,以及學生對于科技文化史,學習期待度更高的特點,可以依托史料建構以下教學情境:(一)情境一:生產生活的需要。新的科學發明,最初的立足點是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雖時代不同,四大發明的產生也是出于現實的需要。因此,首先播放中央電視臺“我愛發明”節目視頻,通過視頻中發明人的講述,引導學生認識到:新發明的出現最初是基于現實的思考,新發明本身更好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再向學生說明,發現問題,積極地解決問題,是人類共通的智慧。當時,古人同樣面臨著生產和生活各種的難題(如圖1),引出對四大發明產生、發展的講解。并通過師生的互動得出四大發明的產生是出于需要,同時,借助視頻幫助學生感受科技的魅力和日常生活中動手的意識。(二)情境二:中古的中國。中古的中國,不僅宋代都市文化呈現出繁榮的態勢:“從文學形式上講有話本小說;從娛樂形式上講,主要有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如歌、舞、百戲、雜耍等;從飲食上講,主要有菜、酒、各種各樣的小吃等等”[2],元朝時期的對外交流也進一步發展,元代的陸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羅斯等歐洲國家,東西方的使臣、商人往來非常方便??傮w而言,宋元時期體現著獨特的魅力與活力。出于培養學生歷史分析能力的考慮,在具體教學設計中建議通過精選史料創設宋元時期的文化情境(材料1、2、3)幫助學生感受宋元時期的社會特點。再介紹馬可•波羅的來華(材料4),并聯系學生前一節課所學《宋元時期的都市與文化》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分析出中古時期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吸引馬可•波羅等人來華的關鍵原因,正是在于宋元時期的中國所散發出的多元文化魅力。(如圖2所示)材料1: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具是,即無容虛之屋……客販往來……曾無虛日?!ㄋ危﹨亲阅痢秹袅轰洝凡牧?:沈括,北宋杰出的科學家,著有《夢溪筆談》一書,書中記錄了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并指出這種技術印書,“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宋)沈括《夢溪筆談》材料3: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學的精華,他所創制的《授時歷》就參考了回回歷。此外,郭守敬設計的天文儀也受到了馬拉格天文儀器的啟發。高度發達的阿拉伯數學也在元代流行,阿拉伯數字逐漸進入中國人的生活?!T天瑜《中華文化史》材料4:馬可•波羅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大約在1271年隨父親和叔叔經兩河流域,翻越伊朗高原和帕米爾高原,來到東方。1275年,馬可•波羅一行人來到大都,受到忽必烈的禮遇。有意思的是,馬可•波羅在元廷為官近17年,其間,他的足跡遍及全國,到過今天的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陜西、四川、云南、山東、江蘇、浙江及北京等地,還到過緬甸。

二、以感觀促思考

新課改不僅重視師生關系、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更強調變機械的、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和有意義的學習。“歷史有兩個最基本的因素——時間和空間。時間即歷史發展的過程,空間則指地理環境,是古今中外歷史演進的舞臺”。[3]出于進一步落實學生素養的考慮,在學生對于中古的中國有所感知的基礎上,借助地圖和時間軸、聯系當今的科技發展,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情況、認識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一)關注時間和空間。宋元時期航海技術的進步、海上貿易頻繁和海路交通發達,既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也促進了四大文明的傳播。出于培養學生時間和空間意識的考慮,先利用數軸的形式對四大文明的傳播進行講解(如圖3),并借助馬克思的評論:“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睅椭鷮W生分析造紙術和印刷術對文化傳播、指南針對航海事業、火藥對作戰方式的影響,增強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并向學生說明,中國古代科學成就雖然輝煌,但卻未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傳統科技以農業為本位、重視技術忽視理論、重經驗的思維特點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其向近代科技轉化。再通過元帝國時期從內地到邊疆、從邊疆到域外交通路線的完整呈現(如圖4),幫助學生建構準確的空間觀念。引導學生認識驛站對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推動國內交通的發展,促進國內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及邊疆地區的開發,甚至于溝通與域外的聯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還可以補充元代汪大淵兩次游歷印度洋、蘇馬以使臣身份出訪巴黎和羅馬的史實,進一步加深對文化雙向交流的理解,宋元時期文化魅力的“古城之美”、“詞章之境”、“戲曲之韻”、“科技之光”吸引了世界,中國的旅行家也注重“走出去”,了解異域風土人情。(二)聯系歷史與現實。正如愛德華•卡爾曾闡述過的,歷史是現在和過去無止境的問答交流。對歷史的叩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學科素養的重要途徑。聯系人們對于現代的“新四大發明”既感慨于科技給人帶來的便利,也有認為其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弊大于利的現狀,鼓勵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暢談其對于“新四大發明”的看法,引導其認識到科技隨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應辯證的看待科技與社會進步的關系?!靶滤拇蟀l明”所帶來的弊端是客觀的、必要的,要加強對自身的約束度。此外,宋元時期獨特的魅力,其繁榮、發展、開放的特點,引起了當時世界的重視,使其產生了了解中國的愿望,中外的往來不僅是多元的也是共享的,中古的中國不僅吸引了世界也發現了世界。宋元時期文化交流所體現的多元、共享,對于當下的文化建設有重要的啟示。因此,聯系主席發表的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題演講,為中國首倡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拉開序幕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在當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需的心態和自信。

三、總結

歷史本身具有一度性,無論是歷史教學還是研究,都離不開“史實”和“史識”。本課教學中,基于從對四大文明產生的理解為切入點,通過史料、視頻的依托,既幫助學生建構了宋元時期科技發展的知識,也幫助學生認識到中西的文化交流體現的共享與雙向,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作為優化教學的重要突破口,除借助史料和視頻資源外,教學情境的營造還可以依托歷史人物和標志性事件。如在講解《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課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勝轉衰轉折點,杜甫又是生活在這個時期。以杜甫的個人經歷,巧妙的設計教學情境,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把握其詩風變化背后的政治變化,并回顧唐玄宗在輕徭薄賦、勤政愛民、兼聽則明的情況下促成的盛世,順勢以太宗后期的行為進行對比,從而引出學生對于“君”(保障)、“民”(基礎)、“吏”(活力)關系的思考。講解《金和南宋對峙》一課時,通過借助視頻,創設情境,幫助學生了解靖康之變這一標志性事件,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以此為切入點,分“溯變之因”、“覽變之局”、“思變之果”三部分進行講解,也有利于促進學生思考和落實素養??傊虒W是一種雙向的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選擇教師行業,也是選擇了一份堅守,教學和知識本身的魅力需要更長時間的探索和思考,通過思考,感受知識應用的快樂,促進更好地教。

【注釋】

[1]陳志剛,翟肖宇:《歷史課程與教學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157頁。

[2]吳懷祺:《中國文化通史•兩宋卷》,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6頁。

[3]陳輝:《中學歷史教學論新探》,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23頁。

作者:柏松 王賀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