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講授實踐思考

時間:2022-02-18 08:39:30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講授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學講授實踐思考

在部編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26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1]一課中,課本列舉了一系列的近代文學、藝術作品及其地位成就。其中包括文學作品: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美術作品:齊白石與徐悲鴻的畫作;音樂作品:聶耳、田漢的《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電影藝術:《定軍山》和《歌女紅牡丹》等。同時還有一系列優秀的革命文藝作品也在課本中予以列舉和展示,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和大型歌劇《白毛女》等。單看這些所列舉的作品,就會發現,其數量眾多、領域龐雜、創作已久,實際上是對20世紀初優秀文學、藝術作品的舉例,是近代文化史、文學史和藝術史的內容。因為歷史課堂“包羅萬象”,既有讓學生認知這些作品及其產生、創作的時間背景和歷史地位、影響意義等的職責,又不能替代語文、美術、音樂等專門課程對這些文藝作品進行詳細闡述,因此如何有效講授成為歷史課程設計、課堂教學的重要問題。

一、科學備課,有效升華

教育專家葉小兵曾經指出,“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歷史時序觀念和歷史地理觀念。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2]在備課中,我發現本課所涉的一些文學藝術作品雖然體裁不同,但題材上卻有相似之處——它們都跨體裁地共同反映了同一時代的共同主題與問題。如文學作品《狂人日記》《阿Q正傳》《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歌劇《白毛女》、電影《歌女紅牡丹》等,有些反映出封建地主階級對人民群眾的壓迫和人民群眾的反抗,有些則反映出封建禮教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和婦女追求幸福美滿的自由婚姻的內容,總而言之是反封建、反壓迫的。而《愚公移山》《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則都是以號召人們參與抗戰和革命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因此我希望將它們按照藝術形式分類介紹給學生以后,啟發學生關注到近代文藝作品的集體創作背景和時代背景,進而闡發自己的這種分類思想,讓學生們感知本冊書“救亡”、“革新”、“進步”的關鍵詞,以及文藝作品體現出來的先進性和革命性。

二、課堂教學,突出重點

通過備課,我逐漸理清了教學目標與思路。首先做到了知識上分清主次;其次制作課件展示文藝作品片段,并確保與課本中對文藝作品的歷史評價緊密結合、相互銜接;再次不僅需要對文藝作品按照文學、美術、音樂、電影等藝術表現形式做出分類,還需按照文藝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主旨內容進行分類,以便于學生加深印象、有效記憶;最后做到知識的遷移與升華,加強本課前后內容之間的聯系、加強本課與整本教材內容的聯系。在課本中,郭沫若、茅盾、曹禺、巴金、老舍等作家的作品,僅僅出現了名字,沒有更多介紹性、評價性的內容,與魯迅、齊白石、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藝術家的作品相比,在課本中所占篇幅較為短小。因此我選擇僅在投影上展示這些作家及作品名稱,讓學生熟悉,而不做具體講解。反之,則對魯迅的作品和齊白石、徐悲鴻的畫作以及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內容、主旨、發出的時代之音,進行了生動與清晰地講授。通過我的講授,使學生們明白,魯迅作品《狂人日記》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性是“一針見血”的,“吃人”是指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束縛和抹殺,舊禮教、舊科舉在近代化背景下的不合時宜,與社會進步思潮不符,終將被社會淘汰,而魯迅“棄醫從文”承擔的正是對其進行深刻揭露、批判、喚醒民眾的工作,又解釋了《阿Q正傳》中批判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欺騙、自我蒙蔽”,是中國民眾在長期的封建階級壓迫和半殖半封社會的奴役之下形成的軟弱、屈服、自欺欺人的性格特點,而要進行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救亡圖存的一系列改革、斗爭和革命,必然需要喚起民眾對舊社會的認清與唾棄。這樣就讓學生更加明白魯迅揭露國民“麻木”性精神弱點的目的與意義究竟何在!在講解以后,我再讓學生從課本中找出對魯迅作品的評價,學生就很容易地找到并勾勒出來了。在講到齊白石的畫作時,我展示了白石先生的一幅畫作,讓學生比較畫面中粗枝大葉、輕描淡寫的荷花意象與所畫翅膀紋路清楚細致的蜻蜓意象之間的區別,這樣就很容易使學生了解課本上對白石先生“畫法上工筆、寫意兼長”的評價之由來了。而對徐悲鴻的作品我講到他所畫的“馬”氣勢非同凡響,而課本選取《田橫五百士》與《愚公移山》則主要反映出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表現出的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救亡圖存的思想寓意,作者希望此時整個中華民族能夠像愚公及其子孫一樣明確目標、前赴后繼、義無反顧、勇敢堅強!通過講解,使學生們明白了這些畫作反映出來的深層意涵。理論認為“教師精心、科學、合理、巧妙地去設計教學問題,在課堂上學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的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3]講到對電影藝術作品的評價:“電影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以后,我又聯系其它文學藝術作品,對它們的價值評價進行設問:“那么其它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能不能夠豐富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呢?”學生齊答:“能。”我進一步引申:“這些進步的文藝作品及其表達的主旨思想、代表的先進文化,和思想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是什么?應該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社會的進步必然會產生批判舊制度、舊禮教、宣傳新思想的文藝作品,而政治制度的革新則又首先需要人們思想上的解放,作為文化思想的載體和媒介的文藝作品正起到了促進社會進步發展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到先進文藝作品的社會作用,從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升華。

三、總結經驗,遷移教法

通過備課、授課并不斷發現問題、積累經驗,對教材的認識也越發深刻。這使我充分認識到上好一節歷史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既要備重難點知識、也要備教法學法。既要備好知識分配、也要備好時間分配;既要備好專業知識,也要備好業余知識。這樣歷史課堂才能上好上順。而對于文學藝術等專門史領域的內容講授,我們要上出歷史課的味道。課前要對文學藝術作品產生的背景、表達的思想進行總結、提煉、升華,讓學生認識到文學作品往往是時展的產物,是社會現實的反映。讓學生學會學習,即不但會欣賞文學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也要學習體會文學藝術作品的精神和內涵,讓學生認識到文化作為人們“精神食糧”的重要性,以此鼓勵學生重視文學藝術,從而為中華文化的復興作出貢獻。總而言之,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歷史教師的使命,不管什么教學內容,都要“盡其材”,利用各種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無止境,我們歷史教師也要不斷鉆研教材,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專業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注釋】

[1]教育部:《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25-129頁。

[2]臧楚:《中學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的培養》,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年,第20頁。

[3]黃嬋芳:《高中歷史學科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第23頁。

作者:趙鑫宇 單位:廣東省肇慶市加美學校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