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進行科技教育思索
時間:2022-05-02 04:42:00
導語:歷史教學進行科技教育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需要把培養年輕一代的科技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以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歷史課堂教學在中學教育中處于重要地位,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的主陣地,歷史教學在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科技教育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探討:
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技價值觀
科技教育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對科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妥善處理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因此,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科學技術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十分必要的。簡單機械的傳授只會使學生靜態、被動地吸收知識,變成科技知識的“存儲器”,而不是科技觀念的傳承者和科技意識的實踐者。只有讓學生獲得切身體驗和直接經驗,才能幫助學生樹立對科技正確的價值觀。
在七年級下冊《科學技術(上)》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將課后的思考題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引用大量的資料,仔細分析了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發明以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重大影響,詳實地論證“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幫助學生樹立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價值觀。
二、要培養學生對科技的理解能力
科技素養的培養首先取決于學生對科技知識的掌握程度。現有的歷史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科技史內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運用各種手段,在課堂上營造出濃厚的求知氛圍,激發學生對科技的持續興趣,進而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在有效了解科技知識的基礎上,盡可能使學生領略到隱藏在現象背后的科學道理,不為某些假象所迷惑,從而提高對科技知識的理解能力,這是進行科技教育的基本體現。
如在講到“科學技術的發展”一課中的“詹天佑與京張鐵路”一目時,教師上課時用預先制作好的青龍橋地段的復雜地形模型,給學生一個比較直觀的印象,請他們提出減緩坡度的方法,并根據當時的條件選擇最佳方案。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由于是親自動手實踐得出的結論,印象就特別深刻,物理學上的力學等概念也顯得容易理解了。通過動手實踐,學生領悟到科技需要學習,更需要創造的道理。
三、要培養學生對科技的探究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新課標突出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的基礎是探究,沒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創新。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為了人類的光明,經歷了無數次的探究、失敗、再探究,終于發明了電燈。科技探究是新課標的靈魂,科技探究能力是在學生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實踐,體驗科技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技方法,發展科技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進對科技探究的理解。在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時應注意通過各種教學資源,以保證活動的落實,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課堂上進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科技探究過程,使學生在不斷的活動中,學會科技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技素養。
四、要培養學生對科技的實踐能力
同志曾經說過:“實踐出真知”,自然界豐富多彩、奧妙無窮,如果學生在課堂上面對教師蒼白的講解和書本的文字,對歷史學科就不可能產生濃厚的興趣,就不可能進發出創造的火花。因此,教學必須注重它的實踐性,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走進大自然這一魅力無窮的殿堂。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如在講到“改革開放”時,指導學生調查了解自己家庭或家鄉在改革開放前后的巨大變化。或問自己的父母長輩,或走訪鄉鎮企業,或看城鎮街道樓房的日新月異,或了解農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讓學生通過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活動,寫成歷史小論文或調查報告,最后組織學生把各自研究成果進行交流。實踐活動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往合作能力,使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歷史學科在社會生活、經濟建設中的廣泛作用,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科技研究的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通過歷史課堂的科技教育,提高學生對科技的理解能力和認識水平,養成科技思維的習慣,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科技價值觀,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寓科技教育于歷史教學之中,以積極的科學態度來對待社會、他人和自己,同時以科學家的敬業精神鞭策他們,增強學生迎接挑戰的能力。
- 上一篇:全鎮計劃生育村民自治指導方案
- 下一篇:工會制度完善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