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分析
時間:2022-01-01 10:38:05
導語: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高中歷史核心素養之一的史料實證,是中學教學中所運用最多的一種方法。對史料實證教學的有效性探討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的深刻理解,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本文從史料選擇的原則和具體應用兩方面著手,試圖對教學有所助益。
[關鍵詞]史料實證;高中歷史;有效性
一、問題的提出
歷史核心素養之一為史料實證,這是最契合歷史學科本質的素養,缺乏史料實證就不能稱其為歷史,最多只能稱之為文學或者小說。歷史之所以存在,具有權威性,就是因為有實證,可以通過史料重溫往事。教師在歷史五大核心素養方面,關注最多、應用最多的就是史料實證,但最終呈現的結果卻不容樂觀,學生不僅在遇到史料解析題時躊躇萬分,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少形成證據意識。
二、史料選擇的原則
高中生接觸過不少史料,對于史料實證也有所了解,但同時他們又非史學專業研究者,很難讀懂晦澀難懂的史料,更不可能從中提取有效信息來解題。因此選擇的史料要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既不過難,也不過易,如“宋明理學”一課,對于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理解,有以下兩段史料。材料一:陽明以理氣為一,謂“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無條理固不能運用,無運用,亦無所謂條理矣……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故五谷禽獸之類,皆可以養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同此一氣,故能想通耳。”———《宋明理學》材料二:“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聽言動,即事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傳習錄》以上兩則材料都是闡明王陽明心與理關系的,結論都是一樣,理在心中,但是材料一顯然難度較大,學生難以理解,材料二則契合了學生已有知識,學生能從中得到正確結論。
三、史料具體應用
1.史料的解讀。史料呈現之后,如何解讀,考查的是教師的史學素養以及對學情的了解,解讀過深過淺都不合適。依然以宋明理學為例。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朱文公文集》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四書章聚集注》對這兩則史料的解讀,教師主要應抓住朱熹對內涵的理解,在朱熹看來,“理”對應的是三綱五常,除卻三綱五常的“理”就是空的,沒有依托。接下來,教師需要繼續對材料進行追問:朱熹為何要將理與三綱五常聯系在一起,這說明了什么?這個問題吸引了學生,推動學生調動已有知識來思索。思考之后,教師進一步解讀:理學屬于儒學,自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就作為封建統治的主導思想,它論證了君主統治的合理性,為君王治國提供理論指引。因此將“理”等同于三綱五常,進一步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說明了儒學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本質特征。2.史料研讀的現實價值。對史料的解讀,有利于學生理解歷史,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學生通過解讀史料來增強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儒家思想的形成”為例。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禮”,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仁歸焉。”一些教師對此解讀為,孔子主張全盤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從中體現孔子是保守派的代表,是奴隸主階層的人。這則史料真的可以證明孔子的保守傾向嗎?其實未必,孔子曾經說過:“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說明孔子主張對原來的禮樂文化進行刪減和創新,體現了孔子與時俱進的一面。因此單憑上一則史料就斷定孔子墨守成規,則不合理。通過對兩則史料的比較,學生從中認識到對于史料要詳加研讀,獨立思考,在廣泛掌握材料的基礎上給出合理解釋。歷史學習如此,生活亦當如此。
史料實證是學習歷史和理解歷史所需要的思維品質,通過對浩如煙海的史料進行篩選,并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合理的判斷、解讀,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特質的領悟,對實證意識的踐行。
參考文獻:
[1]趙素芹,周愛花.例談“史料實證”素養的內涵與培養[J].課程教學研究,2018(5).
[2]劉航.“史料實證”素養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下旬),2017(8).
作者:彭海 單位:江蘇靖江市劉國鈞中學
- 上一篇:高中歷史導學案設計策略分析
- 下一篇:東北文化現代表達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