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準則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7:21: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會計準則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會計準則監督思考論文
一、新會計準則將加強我國會計監督財政部2006年12月5日公布的“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第十二號)”指出:財政部將結合新的會計準則體系和審計準則體系,進一步提高會計監督的層次和效果,全面提升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同時,財政部將加強同有關部門的協作,綜合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在此之前,財政部已對一些房地產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檢查,發現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總體上有所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仍然存在。一些房地產企業會計信息虛假、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內部質量控制薄弱,財政部已對這些問題企業進行了相關的處理。這一消息,雖然反映出我國會計監督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從另一層面也反映出國家正在進一步加強會計監督,尤其是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兩大準則體系的實施,為進一步強化監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利于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有利于維護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
二、新準則下我國會計監督面臨的新問題經過多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建立起了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政府部門會計論文監督和社會審計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會計監督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發生了一系列復雜經濟現象和不規范的經濟行為。2007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新會計和審計準則,在會計行業帶來變化的同時,也給我國會計監督帶來一些新問題:1.對同類型的資產,其取得來源不同則采取不同的計量屬性。如:對于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外購的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對于接受投資、企業合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式則分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和歷史成本計量模式。這與國際慣例有較大的出入,在實際操作中也會有一定難度,如果操作不當會帶來會計信息失真的后果。而且新會計準則首先在上市公司實行,上市公司的賬面價值不一定能反映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而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公允價值反映的會計信息更為可靠。2.新準則的變動幅度較大,變動內容較多。新會計準則要求上市公司在2007年初按照新準則調整原來舊準則下的財務處理。由于新準則變動幅度較大,會計人員如果對新制度掌握的不夠熟練或理解有偏差,同樣會對輸出的會計信息的質量帶來嚴峻考驗。3.我國會計監督的法律約束機制不健全。比如:個人所得稅的交納。一些納稅人在社會上有多重收入,但由于缺少會計監督,這類人群的個人所得稅的交納根本達不到國家相關法律的要求,造成事實上的偷稅、漏稅現象。歸其原因,我國并沒有相應的法律約束機制來完善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個人的經濟監督的監督作用。如對于上市公司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證券法》只對處罰造假者做出了法律規定,卻沒有明確其賠償責任,處罰力度也很有限,在處罰的金額遠低于獲益金額的情況下,處罰就難以起到威懾的作用。通過制定嚴格的會計準則來抑制證券市場的虛假重組、利潤虛增等操縱利潤的行為,打擊證券投資市場上的投機活動是有一定作用的,但長期來看,作用是有限的。如果市場不規范,企業同樣可以繞過新會計準則達到操縱利潤、操縱市場的目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保障條件主要有規范的市場機制、合理的會計準則、公平的中介機構、獨立公正的外部監督和執法機構以及具有足夠職業判斷力和相應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4.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難以適應新會計準則。會計監督作用發揮的好壞與否同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相關,一般來說,會計人員業務素質越高,發現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會計的監督作用就越大。近幾年我國會計人員奇缺的問題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一般,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業務水平偏低。雖然有些人員經過培訓或學習,也取得了會計人員從業的相關證書,但其工作能力和對知識的熟練運用能力并不是很好。再者,有的會計人員監督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缺乏職業風險意識,在“權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會計信息失真在所難免。5.對企業單位負責人的約束機制仍不健全,阻礙了會計的有效監督。新會計準則的實行無疑會導致一些企業出現虧損的情況,如果這些管理者憑借“權利”指使、授權會計人員做假賬,虛報利潤,辦理違法會計事項,從而使得會計工作受制于管理當局,不能獨立行使其監督職能,破壞了正常的會計工作,阻礙了會計工作的有效監督。
三、新會計準則下加強會計監督的對策分析1.完善會計法規、制度,保證會計監督有法可依。進一步完善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對《注冊會計師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修改完善,切實有效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和《新企業審計準則》,加大法律法規的處罰、賠償和執行力度,加快會計法律體系的建設步伐,使會計監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2.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企業、負責人、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會計信用評價系統,通過制定會計信用評價規則,協調稅務、審計等部門搜集整理會計信用信息,建立會計信用檔案,加強信用軌跡跟蹤,并開設會計信用網站,促進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建設。3.應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首先,財政部對會計師事務所要實行全方位的質量控制,用制度來保證執業質量。其次,會計師事務所需要結合工作認真制定全面質量控制的政策與程序,并采取措施保證其實施。第三,為保證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防止客戶風險轉移,可要求客戶要向事務所承諾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資料,否則,要承擔相應的經濟法律責任。4.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由于會計人員出具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整個過程,其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輸出結果,因此,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監督管理,提高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強化會計監督的根本要求。5.健全對企業負責人的約束機制。《會計法》中雖然也對企業負責人賦予了一定會計監督的責任,但其強度是不夠的。作假賬、偷稅、漏稅、虛報利潤在多數情況下并不是會計人員自愿所為,而是受企業負責人的脅迫、命令,新準則的實行也會一些企業的利潤出現大額虧損。要想使會計人員真正獨立,不受企業負責人的干擾,就應該對干涉會計行為的負責人予重罰,健全對企業負責人的約束。
綜上所述,只有從我國的現實國情出發,建立并充分發揮各種會計監督形式的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實現會計監督和遏止會計信息失真。
國際會計準則分析論文
1995年7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Committee,IASC)與證券監管機構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SecuritiesCommission,IOSCO)訂立協議,規定:如果IASC能在1998年完成制定一套核心國際會計準則的任務,并得到IOSCO技術委員會的批準,該組織將把這套準則作為跨國上市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準則。時至今日,IASC的任務已基本完成,IOSCO尚未決定是否接受IASC制定的核心準則,而有關制定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的討論已演化為一場改組IASC的較量。這場較量的背景是什么?圍繞這場較量有哪些動向?這場較量涉及的主要問題有哪些?我們應采取怎樣的對策?本文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并希望引起會計學術、實務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廣泛重視。
一、動力
什么是國際會計?崔和默勒(ChoiandMueller,1992)認為,可有四種定義:(1)國際比較會計;(2)跨國公司及跨國交易的會計;(3)國際金融市場的會計需求和(4)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如果將國際金融市場的會計需求也并入跨國公司和跨國交易會計的話,實際上只有三種定義。有人認為,國際會計協調的目的是形成一個世界會計(WorldAccounting),特別是制定出一套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
為何要進行國際會計的協調,并制定出一套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呢?一般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跨國公司的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近年來,建立國際通行會計準則的勢頭為何這么足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跨國上市
最近幾年,公司跨國上市、跨國發行債券成為一種潮流,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特殊形式。很多發展中國家采用“歐洲債券”等方式籌措資金,另一些國家則直接到國外證券市場發行股票。其結果,全球證券投資快速增長,如在1994年,全球證券投資增長746億美元,1995年則猛增1486億美元。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后,增長勢頭減緩。與此同時,全球直接投資也發展迅速,從1994年以來保持著很高的增長速度。以中國為例,在大力發展本土證券市場的同時,也挑選了一些企業到香港、紐約、倫敦和新加坡等地上市,開辟了企業融資的新路子,與國際證券市場的交流也增加了。這必將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必將增加證券監管國際合作,包括國際會計準則協調的壓力。
會計準則探究論文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加強,新的經濟行為、新的經濟業務、新的市場工具不斷涌現,提高會計準則自身的適應性和完美性,是一個長期博弈達到均衡的過程。
關鍵詞:會計準則;博弈均衡;制定權;會計信息失真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認為,自己所制定的“公認會計原則”(GAPP)是最為完善和高質量的。但從2001年底開始,美國爆發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造假丑聞,使得諸如安然、世通等一批大型跨國公司紛紛破產,更導致了世界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安達信的解散,這嚴重動搖了投資者對財務報告質量以及資本市場有效性的信心。號稱世界上質量最高、最完備的美國公認會計準則遭到來自各方面的質疑,批評的矛頭直指準則低下的效率。雖然安然等公司的財務丑聞主要是由于公司管理層和審計師串通舞弊,但的確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會計準則及其制定模式存在的不足,引發了各國關于會計準則的制定效率和制定模式的爭論。為此,美國于2002年頒布了旨在進行會計改革和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薩班斯一奧克斯萊法》(Sarbanes—OxleyAct),特別強調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就美國是否應改為“原則導向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進行四方面的研究:美國現有準則已在多大程度上體現了原則導向;從規則導向的財務報告系統過渡到原則導向需要多長時間;采用原則導向的可行性和可能的方法;對采納原則導向進行全面的經濟分析。
由于整個世界是不斷發展和迅速變化著的,經濟活動日新月異,新型金融產品和交易方式不斷涌現,復雜程度也日益加深,這種規則導向的會計準則無法滿足,也不可能滿足未來日趨復雜和變化的不確定性情況,充其量只能適用于準則出臺當時的外界條件。此外,盡管現行會計準則如此詳細,但仍不完整,并沒有將所有行業和業務事無巨細均包含在內,它的適用范圍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國準則中僅有關金融衍生交易的會計準則就長達804頁,但是企業的金融創新非常活躍,新的衍生產品層出不窮,以至于準則仍然嚴重滯后于金融創新,不能滿足需要。這其實是一個長期博弈達到均衡的過程,我們可以用博弈論來分析出現的問題。
什么是博弈論?一般認為,博弈理論始于1944年。數學家約翰。馮。諾伊曼(JohnvonNeumann)和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坦(OskarMorgens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概括了經濟主體的典型行為特征,提出了策略型與廣義型(擴展型)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經濟博弈論大廈的基石,也標志著經濟博弈論的創立。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也就是說,當一個主體的選擇受到其他主體選擇的影響,而且反過來影響到其他主體選擇時的決策問題和均衡問題。
引入博弈論的概念和方法改造經濟學的思維,推進經濟學的研究。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包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納什博士在內的3位博弈論專家,可以看作是一個標志,這自然也激發了人們了解博弈論的熱情。博弈論作為現代經濟學的前沿領域,已成為占據主流的基本分析工具。
會計準則變化論文
按照歐盟委員會的要求,自2005年起,在歐盟的上市公司的合并報表必須按國際會計準則進行編報。由于國際會計準則在確認和計量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其對銀行監管尤其是監管資本的計算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概括介紹歐盟銀行監管機構應對會計準則變化的做法和啟示。
一、執行國際會計準則后,歐盟銀行監管當局采用的審慎監管措施
(一)運用審慎原則對監管資本進行調整
國際會計準則(以下簡稱IFRS)要求對金融工具等使用公允價值和公允價值選擇權,這雖然增加了部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卻降低了財務信息的可靠性,比如,會計報表上的權益已經包含了沒有實現的利得和損失等。為實現審慎監管目標,歐洲銀行監管者委員會(以下簡稱CEBS)于2004年12月了《關于對監管資本進行審慎調整的指引》,其原則是保持現有監管資本的定義和質量不變,適當調整銀行機構根據IFRS產生的會計數據對監管資本的影響。
對監管資本的審慎調整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調整會計上關于負債和權益分類對監管資本的影響。IAS32對某些金融工具是作為負債還是權益進行了重新界定,并對監管資本產生影響。一是一些被歐盟資本充足指令(CapitalRequirementsDirective)列入監管資本的金融工具,根據IFRS卻可能將其劃分為負債(如某些可以在未來固定日期或按照持股人選擇隨時贖回的優先股),從而導致監管資本減少;二是IFRS將嵌入在債務工具內的權益類衍生產品(如可轉換債券包含的期權)劃分為權益,從而導致監管資本增加。CEBS認為,各銀行不能完全按IFRS對于負債和權益的劃分來計算監管資本和資本充足率,要保持歐盟資本充足指令對監管資本的分類方法不變,即要把上述兩種情形下減少或增加的監管資本進行反向調整。
會計準則制定的基礎論文
關鍵詞:會計準則財務報告目標北京論文職稱論文
摘要:會計準則按其制定基礎的不同,分為以基本原則為基礎討一的會計準則體系和以具體規則為基礎’一的會計準則體系。前者以國際會計準則和英國的會計準則為代表,后者以美國的會計準則為代表。美國一系列財務造假案件的爆發,引發了會計界對兩種基礎孰優孰劣的爭論。
本文從財務會計的根本目標出發,對兩種基礎的利弊進行分析,并結合美國最新改革動向,對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究竟應采用何種基礎作了一些探討.
一、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的目標評價會計準則的好壞,其最根本的標準就是能否有助于達到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的目標。投資、信貸和類似的決策對信息的需求決定了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的目標。會計準則制定者的任務是建立高質量的會計準則來為公眾服務,為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在作出投資、信貸和其他類似決策時提供有用的信息。對決策有用的信息的質量首先是相關性和可靠性。信息是相關的,則在決策中必須是重要的,并能幫助信息使用者預測過去、現在和將來事項的結果,或是幫助他們確認或更正以前的期望。及時性,即在信息失去其重要性之前將其提供給決策者,是相關性的另一個方面。信息是可靠的,則必須是忠實的、可核的和中立的,并盡可能忠實地報告經濟行為。這意味著信息不能故意地引導人們至一個預定的結果如寄希望于政府某項特殊的政策,偏好于某項經濟利益,或是向某一方向影響人們的行為。這些行為會破壞資本市場的功能,并限制投資者和債權人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信息質量的第二層要求。可比性與相關性、可靠性一起構成了信息的有用性。如果對類似的交易事項做類似的記錄,對不同的交易事項做不同的記錄,則滿足了可比性的要求。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財務信息是資本市場生命的源泉。為了保證資本市場的健康運作,財務信息必須具備幾個基本的條件在各企業間是可比的與投資和融資決策相關是對經濟事實忠實可靠的描述中立,既不偏好資本的提供者也不偏好資本的使用者,既不偏好證券的購買者也不偏好證券的出售方。此外,制定高質量會計準則,提高信息透明度,對提高經濟效率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資源分配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可靠、簡練和可理解的財務信息。可理解的財務信息能使信息的使用者認識到信息的有用性。財務信息如果不能被決策者所理解,那么即使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和可比的,它對決策者來說也是無用的。
二、兩種會計準則制定基礎的利弊分析兩種不同的基礎代表了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不同的指導思想,它們在實際運用中必然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孰優孰劣我們應該在其實際應用中全面分析兩種方法的利弊,看哪一種方式提供的會計信息更有用、更便于理解以及為投資者提供的信息更有價值。以基本原則為基礎來制定會計準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要求公司的會計師和外部審計師運用更多的職業判斷,從而可以提高會計師在編制和審計會計報表中的職業水準。職業判斷是會計職業賴以生存的前提,也是會計職業的威望所在。如果會計師能夠根據特定的環境作出準確合理的職業判斷,就有助于達到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的目標。應用以原則為基礎的方法可使會計準則在內容和形式上變得簡潔。以美國為例,由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會計準則至今已有個,若加上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準則執行委員會的文件、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緊急事項處理小組的意見及其他下屬小組的執行指南,其數量之龐大,內容之繁雜當屬世界第一,就連會計專業人士都很難跟上會計準則的變化,會計準則的應用也十分困難,且花費昂貴。與之相反,國際會計準則至今已經公布的準則只有個,解釋公告個。兩相比較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前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主席丹尼貝瑞伏特早在年曾發表題為《已到簡化會計準則的時候了》的文章呼吁簡化會計準則。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可以大量減少準則的例外事項,并能減少準則間的沖突,從而減少形式重于實質的交易設計和套利行為。會計準則的例外事項經常是為了平衡信息的有用性和可操作性而做出的妥協,這些例外常導致準則在某些情況下不適用。例如,某些例外允許某些交易和事項可以繼續按照其他已有的準則來記錄范圍的例外,又如,某些例外是為了達到預想的會計結果。如為了限制盈利的變動性而不遵循準則中的原則,因為遵循準則中的原則反而會使盈利具有變動性運用的例外。再如,某些例外是為了減輕向新的會計準則過渡的影響過渡的例外。在以具體規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體系中,因為缺少概念框架或因概念框架不完善甚至相互沖突以致不起作用,所以不可避免會出現眾多的例外事項,如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號“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動的會計處理”就提供了大量的例外事項,規定及相關的解釋和執行指南。而這些徑渭分明的規定只注重交易的形式而不是實質。安然公司也正是看到了這一制度缺陷,并通過設計交易利用達到了粉飾報表的目的。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體系能在一個完整、一致和清晰的概念框架下提供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會計準則,從根本上避免了眾多例外事項,同時也減少了準則間可能存在的沖突,從而減少了利用形式重于實質的交易設計進行舞弊的機會。以基本原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制定方式雖然具有以上優點,但也存在以下一些弊以基本原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要求公司會計師及其審計師更多的運用職業判斷,但是不恰當的判斷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公司產生財務丑聞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需求而不在于會計制度。安然事件之后的世通事件有力地證明了這一觀點。
在美國大公司財務丑聞頻出的今天,投資者對公司及其審計師能否嚴格遵循職業道德、恰當地運用職業判斷,缺乏足夠的信心。一貫性和可比性是財務報表是否有用的關鍵特性,但是職業判斷卻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即使同一專業人士對類似的案例也不可能保證每一次都能作出相同的判斷。而且對同一類經濟業務,還可能存在不同的職業判斷。這樣就可能損害財務信息的一貫性和可比性,甚至還會出現濫用會計準則的情形。在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體系中,各個準則通常僅對有代表性的范例提供解釋和指南,雖然起到了簡化準則的作用,但是同時也留給公司管理層一定的操縱空間。報表的編制者們雖然不會再通過設計交易試圖去達到或達不到具體規定的要求,但是他們又會利用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缺乏具體規定的特點,打著職業判斷的幌子而行利潤操縱之實。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或許又會懷念過去以具體規則為基礎的日子。針對以具體規則為基礎的方式制定會計準則而言,正好與上述優缺點相反。可見,十全十美的方式是不存在的。
會計準則揭示控制風險論文
編者按:本世紀文主要從公允價值的概念理解;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去留爭辯;金融危機下各國對公允價值采取的應對措施;金融危機下對公允價值去留爭辯的結果及對我國的啟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美國的國際金融風暴挾萬鈞之勢而來,給了人們一個措手不及、公允價值的概念、目前世界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對于公允價值的定義表述不完全一致、公允價值的概念理解、公允價值的確定、金融危機下對公允價值的質疑、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去留爭辯——公允價值是否應為金融危機負責的正反方觀點、面對金融危機,各國政府積極應對,紛紛出臺了一些應急辦法、小型企業可以按照年中的匯率來評估資產、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確定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時,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國情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公允價值的概念理解,分析金融危機下對公允價值產生質疑的原因,剖析公允價值是否應為金融危機負責的正反方觀點,總結公允價值去留爭辯的結果以及對我國的啟示。公允價值計量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備受指責。
【論文關鍵詞】公允價值,金融危機,爭辯
美國的國際金融風暴挾萬鈞之勢而來,給了人們一個措手不及。將近一個世紀前的經濟危機催生了“公允價值”,而當下的金融風暴又一次把“公允價值”推到了前臺,曾被稱為“代表未來計量方向”的公允價值,一夜之間成為眾矢之的,被指責為是金融危機真正的罪魁禍首。金融危機給公允價值出了難題,也給了財會界一個機會,讓其揣摩危機中的財會處理,促進會計理論的創新和會計實務的完善。
一、公允價值的概念理解
(一)公允價值的概念
新企業會計準則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會計準則;結構;特點;意義
論文摘要:我國財政部2006年2月15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簡稱新準則),是中國會計發展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由于新準則目前僅在我國上市公司執行,其他企業及其財務會計人員對新準則了解甚少。為此,本文就新準則的框架結構、特點、意義略陳管見,試圖再大力渲染它。
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推出了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這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國會計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會計準則體系的框架結構
新會計準則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由1個基本準則、38個具體準則和1個應用指南構成。
1.基本準則
修訂會計準則影響上市企業探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執行新會計準則對年初股東權益的影響;執行新會計準則對投資性房地產計量的影響;執行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投資的影響;執行新會計準則對企業公允價值運用的影響;執行新會計準則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對年初股東權益調整的增加、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因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等原因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產而導致股東權益的增加、對年初股東權益調整的減少、轉銷長期股權投資差額,引起股東權益的減少、完善公允價值的評估及確認辦法,實現公允價值使用的合規化、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必須按照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職工薪酬準則明確了企業使用各種人力資源所付出的全部代價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新會計準則實施,將對企業帶來多方面的影響。對于年初股東權益方.采用公允價值和轉銷長期股權投資差額,將增加或減少股東權益。對于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將導致凈利潤增加。對于企業長期股權投資、無形資產開發,采用凈資產收益率作判斷將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論文關鍵詞:執行新會計準則對股東權益投資影響
一、執行新會計準則對年初股東權益的影響
(一)對年初股東權益調整的增加
1.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引起股東權益的增加。這部分主要指上市公司從交易所購買的股票、債券、基金等交易性交融資產引起的股東權益增加。原制度規定,企業用于短期投資的股票、債券、基金等需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原則進行計量。新準則規定,對于這類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金融資產,要求將原來按成本計量轉為按公允價值計量,在牛市中,可提升此類資產的價值,從而增加股東權益增加。
會計準則債務重組分析論文
一、債務重組定義
國際上對債務重組所下的定義從總體來講反映了兩種思路,一種是廣義的債務重組,一種是狹義的債務重組。廣義的債務重組認為所有涉及修改債務條件的事項都應視作債務重組。最能體現這種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會計指南第11號將債務重組定義為:“為了改變或解除債務人對現存債務的責任而采取的行動,其中不包括債務的消除和可轉換債券轉為股權”。狹義的債務重組認為只有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且債權人對債務人做出了讓步事項的才視作債務重組。最能體現這種思想的是美國。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號公告的定義是:“債權人因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基于經濟上或法律上的原因,對債務人做出的平常不愿考慮的讓步事項”。
新準則[3]把債務重組定義為:“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讓步的事項”。新準則把“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作為債務重組的前提條件,把“讓步”作為債務重組的必要條件。而舊準則[2]的定義是:“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法院的裁決同意債務人修改債務條件的事項”。可見舊準則是廣義的定義,而新準則為狹義的定義。
筆者認為這樣修改主要基于以下原因:⑴債務人沒有發生財務困難時發生的債務重組的會計核算,其實質屬于捐贈,適用其他準則;⑵企業破產清算時發生的債務重組,屬于非持續經營條件下的債務重組,非持續經營條件下的債務重組不屬于債務重組準則涉及的范圍,其會計處理由相關的會計規范子以規定。在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時,情況比較復雜其債務重組無論是否屬于持續經營,本準則也不予涉及。⑶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時所進行的債務重組,如果債權人未做出讓步,則不涉及會計的確認和披露。因此將債務重組的定義恢復為1998年準則的定義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
雖然新準則對債務重組的定義在文字上與1998年準則的定義[1]一樣,但新準則的適用范圍比1998年準則的適用范圍廣,這是由于債務重組定義對“讓步”的判斷標準不同,1998年準則未采用現值計算,而新準則借鑒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號公告的做法,采用現值計算來判斷債權人是否做出了“讓步”。
新準則規定,以修改債務條件(包括延長債務償還期限、延長債務償還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長債務償還期限并減少債務本金或債務利息等)進行債務重組中,債務人將來應付金額的現值與重組債務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重組收益,確認為當期損益。對于債權人而言,重組債權的賬面余額與收到現金、受讓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享有股權公允價值、將來應收金額現值的差額(已計提減值準備的,應先沖減減值準備),作為債務重組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受讓非現金資產按照公允價值入賬。現值更能真實反映債務人、債權人在債務重組活動中的利得和損失,現值概念的引入,使得債務重組具體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進一步趨同。
所得稅會計準則運用的難點透視論文
【論文摘要】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新所得稅會計準則引入“暫時性差異”,要求企業統一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這與目前我國多數企業現行的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有很大差異,如何應用新會計準則成為多數企業面臨的難題。
【論文關鍵詞】暫時性差異;時間性差異;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損益表債務法
Abstract:Thenewincometaxstandardissuedin2006requiresbalancesheettoadoptliabilitymethod.Itintroducestheconceptoftemporarydifferencestomeasuredifferences.Differencesareprominentbetween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andthepopularincometaxaccountingadoptedinmostChineseenterprises.Sohowtoimplementthenewstandardswillbeaproblemtowhichmostenterpriseshavetofaceup.
Keywords:temporarydifferences;timingdifferences;balancesheetliabilityapproach;incomea/cdebtmethod
2006年我國財政部的新會計準則體系中,《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以下簡稱新準則)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第12號——所得稅》,廢止了應付稅款法等我國現行會計事務所采用的方法,要求企業統一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要求企業從資產負債表出發,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會計準則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確定的計稅基礎,對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確認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會計期間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1]。可以看出,對暫時性差異的理解、確認、計量及其對所得稅影響的會計處理,是新準則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核心問題。
一、暫時性差異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