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生職業素養研究
時間:2022-04-09 10:15:22
導語:中職生職業素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適應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傳承工匠精神,中職學校在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還要加強職業素養的培養。本文從職業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養、專業技能素養、身心素養四個方面,分析了中職學校學生職業素養現狀,對如何提升中職生職業素養提出對策和建議,為解決中職學校培養人才與用人單位供求矛盾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中職學校;工匠精神;職業素養;提升優化策略
中職學校培養的對象是中、高級技能型人才,職業素養是學生步入職場、職業生涯順利發展的保證,對于用人單位和行業來說是開展有序競爭的前提,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黨的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工匠精神要求勞動者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對產品精雕細琢,并且做到敬業愛業、精益求精、勇于創新。職業學校作為社會“準勞動者”與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單位,在國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出不僅掌握較高的操作技能和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而且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的能秉承“工匠精神”的優秀學生,這是擺在職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中職生職業素養的現狀
1.職業道德素養的現狀。中職學校的學生年齡較小,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長期,對世界、對人生缺少理性思考,易受外界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的侵蝕。選擇到中職就讀的學生大多是中考失利者,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強,導致職業道德水平不高,走上工作崗位后又缺乏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精神,難以適應企業和社會環境。因此,在中職生中進行素質教育,尤為重要。2.科學文化素養的現狀。從事職業活動,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技能,而各種技術、技能的學習與獲得,是以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為基礎的。職業學校的教育理念更傾向于專業化、實踐化,對于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視度不高。而中職學生文化基礎不扎實,輕視文化課、專業課,最終造成大部分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薄弱,不利于學生進入職場后的發展。3.專業技能素養的現狀。受地域經濟差異、教育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很多中職學?,F行的教學體系并沒有全部實行一體化教學、場景化教學,校企合作程度不高,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實操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學生對行業、對專業的興趣與職業情感的培養,直接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職業意識淡薄、眼高手低的現象。4.學生身心素養的現狀。中職學生沒有升學壓力,很多人的課余生活只圍著電腦、智能手機轉;學生在學習之余,除了不多的體育課外,很少進行體育運動,參加業余生活、學校活動的積極性也不高。長此以往,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再者,由于許多中職學生認為就讀中專是中考失敗的無奈選擇,“破罐子破摔”、消極退縮的心理較重。目前,在校的學生多為00后的獨生子女,習慣于家長的照顧、包辦,形成慣性依賴,他們一旦離開親人,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走上實際工作崗位時,容易產生依賴、壓抑、自卑的心理。
二、影響中職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因素分析
1.對素質教育認識不到位。學校素質教育應以人為本,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保證基礎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立足于社會的技能和綜合素質。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對學生的素質培養目標的認識還不統一,對素質教育的內涵理解還欠全面和科學。一些中職學校單純追求學生畢業率、就業率,只對學生進行從事某個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忽視用人單位對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需求,在學生的獨立人格、健康心理、創新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素質教育方面做得遠遠不夠。2.教育模式與課程設置單一化。國內外流行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主要是:學科中心教學模式、能力中心教學模式、活動中心教學模式、問題中心教學模式、個性中心教學模式以及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我國很多中職院校實行的是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雖然能夠將理論系統化,但是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一些學校也在教學中嘗試以“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為特征的能力本位教學模式,但對教師、學生的要求較高,實施起來仍有一定的難度。目前,職業教育領域較為推崇“能力本位”理念,重視的是從事某種崗位所必備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學校通常會選擇一種單一的專業技能作為重點進行訓練、培養,忽視對學生心理、道德、意志等優秀品質的培養,最終導致專業、課程結構的單一化。有些職業學校也提倡素質教育,但課程設置并不合理,除了國家教育部門要求開設的文化基礎課以外,對可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相關課程也很少開設,即使開設了一些人文素養課程,安排的課時也很少。3.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有待提升。近年來,職業教育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但普遍存在著師資力量不足、工作量大、缺乏一線工作經驗、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弱的情況,而且職業學校的教師深入一線和接受培訓機會較少,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術能力需要提升,沒有一支專業過硬、綜合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是不能培養出具有高素養的畢業生的。
三、中職生職業素養提升的優化策略
1.更新教育觀念,重視素質教育。要實現職業教育新發展,培養出高素質的畢業生、勞動者,其理念的轉變是前提。隨著社會發展、產業升級,現代企業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掌握一定技術、技能的操作型人才,用人單位更注重員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職業教育工作者要樹立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培養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高度統一的高素質勞動者。在提升中職生職業素養的過程中,需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重視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與工作崗位需求。2.創新教育模式,完善課程體系。職業教育的發展不能完全照搬外國模式,要結合我國職業教育實際情況,勇于探索、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實行工學結合、模塊化教學。學校與企業要開展廣泛且深入的溝通、合作,共同承擔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重擔,將學生素養教育由課堂延伸到車間、辦公室、社會,讓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環境、具體任務中,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其認識到愛崗敬業、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中職學校課程體系建設要以重視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要目標。在課程內容方面,可以將專業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學??稍O置科學的綜合素養課程,按照階段和難度,連續分散到各個學期或各個教學模塊中。在教學形式方面,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小組教學、分層教學、現場教學、任務教學等,另外,學??赏ㄟ^校園文化建設、各種學生團體、競賽活動,提升學生組織能力、演講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和心理素養等,使素養教育真正“落地生根”。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職業能力。教師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綜合素質會直接影響學生素質教育的效果。對教師來說,不僅要以專業育人,更要以文化育人,教師要不斷發展完善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內外素質,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言傳身教來引導學生,通過日常的行為來表達精神風貌與氣度修養,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示范作用,從而教會學生“做事”和“做人”。教師應在教學中秉承“終身學習”理念,提升自身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認真執教、盡職盡責、精益求精,將人文精神、工匠精神滲透在課堂與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中職院校也要嚴把教師質量關,建立完善的師資培訓制度和教師考核評價機制,激勵專職教師、骨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科研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4.優化教育環境,浸潤工匠精神。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不能限于校內,實習中心、企業、社會也負有培養的責任;素養培育并不等同于德育,學校的管理者、任課教師、班主任、教職工、企業的相關人員都負有培育責任,甚至家庭也應該承擔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義務。要將學生培養成勤業、敬業、樂業、時刻踐行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需要學校、企業、社會多方共同優化培養環境,協同育人。
四、小結
培養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追求的目標,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是滿足學校發展、社會需求的根本途徑。中職生的職業素質參差不齊,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教育。在目前中職生職業素質提升工作中,響應政府號召,加強校企合作,制定出適應中職教育的更好的解決方案,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更要把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與行,努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確保學生成為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麗娜.河北省技工院校德育課程建設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
[2]鄭麗梅.追求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培養的融合[EB/OL].中國教育新聞網www.jyb.cn/zyjy/sjts/201510/t20151026_640888.html.
[3]胡躍茜、李小娟.高技能人才素養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與優化路徑[J].教育評論,2013(5).
作者:劉麗娜 單位:河北省保定技師學院
- 上一篇: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策略
- 下一篇:收銀員職業素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