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轉換機制探究
時間:2022-04-09 03:22:06
導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轉換機制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職業教育體系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對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學習者也為在各級各類教育體系之間轉換提出了現實訴求。因此,基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運行的需求,完善教育轉換機制是極為必要的。1.1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的時代,職業教育要想在激烈的變革中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要不斷改革,加強自身發展與經濟社會轉型的適應性。就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看,全球制造業、服務業等產業結構升級趨勢在不斷加快,全球化的社會分工格局將會重建,這對我國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今,歐美發達國家借助于信息化、智能化的優勢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2013年4月份,在德國漢諾威召開的全球工業博覽會上,與會者一致認可了“工業4.0”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關注,也就意味著影響全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來臨。顯然,人類歷史的每次工業革命均有明顯的技術變革特征,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征就是信息化與智能化。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工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逐漸提高,發達國家才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吸引制造業“回流”[2]。中國作為全球廉價勞動力及資源優勢的制造業模式已然受到嚴重沖擊。為了改變這種嚴峻形勢,提升我國在全球制造業分工中的地位,就必須要大力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從我國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平穩的新常態時期,經濟發展增速逐漸放緩,產業結構優化壓力不斷加大。因此,我國需要借助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東風,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與轉型,提高創新、技術等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比例,以技術推動創新,以創新帶動技術發展。2015年,國務院為了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這個被稱之為中國版的“工業4.0計劃”是推進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總綱領。按照這個計劃,到2025年我國將由制造業大國轉向制造業強國,在全球工業及科技革命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面對這種的形勢,必須要全方位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綜合素質。就職業教育而言,培養一個技術嫻熟、綜合素質過硬的職業人才將是其最終目標。但是,在長期的工具主義思維下,職業教育被片面地理解為“就業教育”,中職、高職畢業生畢業后成為產業工人,很少能夠獲得繼續升學深造的機會。同時,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職業教育被視為是生產社會勞動力的工具,在教育過程中注重提升學習者的技術素養而忽視提升其綜合素質[3]。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問題與誤區,就是因為在職教體系內部以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體系之間沒有轉換途徑,各自呈割裂式發展。而且,職業教育的學校體系與工作體系之間也沒有建立轉換渠道。由此導致了學習者難以在職教體系內部獲得暢通的上升空間,更難以在不同的教育體系之間實現自由轉換。因此,要促進學習者在職教體系內部以及不同教育類型之間、學校與工作場所之間實現自由轉換,就必須完善當前的教育轉換機制,才能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才能夠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的需要。1.2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立交橋”構建的內在要求。可以說,“立交橋”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運行及構建的基礎。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需要厘清兩個問題:第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體系;第二,構建后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當如何運轉。第一個問題是制度體系問題,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政策文件的不斷頒布,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頂層制度設計已基本完成。第二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教育轉換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厘清,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運行過程中,依然處處可以看到轉換不暢通的痕跡,職業教育內部、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類型之間依然是壁壘森嚴,無法實現教育類型、教育層次之間的自由轉換。從國家提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距今已有10多年的時間。在這期間,中央與地方也了諸多的政策文件,一些地方也積極開展了建立教育轉換機制的嘗試。比如注冊入學制、學分銀行制度、學分轉換制度、對口招生制度等。但從整體上看,職業教育與各級各類教育之間還是未能完全實現自由轉換并且轉換效果不佳,能夠實現在職業教育與各級各類教育之間順利轉換的還是少部分學生。從這個意義上看,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僅僅依靠頂層制度設計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建立現代職業“立交橋”體系,必須要積極探索建立新的教育轉換機制,構建教育轉換的新路徑。1.3終身學習體系下教育主體多元發展的現實要求。終身學習理念是20世紀60年代保羅•郎格朗提出的,很快就成為風靡全球的教育理念,各國紛紛提出及建立終身教育體系。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體系為核心的全球競爭日漸激烈,個體終身學習逐漸成為時代潮流。正如有學者所言,教育是社會個體終身的事業,是對社會環境適應能力的提升,也是滋養社會個體發現自我的一種方式[4]。在終身學習理念的影響下,我國提出了要全面建立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終身教育體系,要求各級各類教育之間保持銜接與溝通。終身學習將社會個體視為是教育的主體,而不是受教育者。每個主體有自由、自主學習的權利與訴求,這就要求終身教育體系必須要為教育主體構建一個暢通無阻的成長通道,保證每個人能夠在其人生的任何階段都能夠接受到其需要的教育。正如杜威所言: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養個體的學習能力,更是培養個體人生發展的過程[5]。大職教觀與終身學習理念是一致的,每個人在其一生當中均需要從事某個職業,因此與職業相關的教育也應該貫穿每個社會個體的一生,保證從業者在有需求的時候能夠隨時隨地學習。正是因為職業教育如此重要,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層次:為了工作的教育、通過工作的教育以及關于工作的教育。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主要突出的是“為了工作的教育”這項職能,忽視了后兩者。從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發展實踐看,“為了工作的教育”在我國被過分地狹隘化理解了,將職業教育完全視為是就業教育,這種等同模式給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嚴重惡果。如在基礎教育階段缺乏對職業理解的啟蒙;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過程中,職業教育過程完全無法參與其中,更為嚴重地是將職業教育作為一個獨立體系與普通教育割裂開來,彼此之間基本是不往來的,沒有相應的轉換機制為兩者之間構建橋梁。如此,就造成了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過于技能化,而普通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過于學術化。對于職業教育的后兩種功能,在我國往往被理解為在工作場所接受教育,這種理解實際上大大制約了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的溝通,限制了職業的繼續化傾向[6]。正是因為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之間沒有聯系,導致了一旦進入工作場所的社會個體很難再回到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教育體系與工作體系之間出現了割裂。在終身教育體系下,每個教育主體有自由學習的權利,但如果接受職業教育的社會個體無法進入普通教育體系,工作之后的社會個體就無法進入學校體系,這顯然違背了終身教育發展理念。因此,為了建立終身教育體系與學習型社會,必須要打通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體系之間的通道,也必須打通工作之后與學校教育之間銜接的通道。
2轉什么:教育轉換機制的內容
教育轉換機制作為教育類型之間、教育與工作之間的一種溝通機制,其建立對于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必須要弄清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運轉對教育轉換機制有哪些具體的要求,也就是要弄清教育轉換機制的具體內容。2.1職業教育體系內部的教育轉換。職業教育作為一個現代教育體系,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其均應該是一個層次及體系分明的完整系統。按照國家的政策導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該包括從初級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等各個階段的教育。我國的普通教育體系也是從初級到研究生階段,在這些不同的階段均有對應的職業教育。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體系注重就業、服務導向,要求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要求職業教育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突出職業教育的技能性、職業性。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從辦學格局上看,校企合作、校地聯動的聯動格局基本形成,企業、行業積極參與職業院校辦學;在課程改革方面,打破了學科導向機制,探索了實踐導向的課程體系;在師資方面,雙師型隊伍基本建成,形成了一大批既具備理論功底又具備實踐技能的人才隊伍;在學生就業方面,不僅提升了學生就業質量,而且各類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也日臻完善。正是因為職業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導致了部分政策制定者及辦學主體將職業教育等同于就業教育,并將畢業生的就業成功率視為是評價職業教育成敗的主要指標。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職業教育被辦成了一種目的性教育、終結性教育,導致了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之間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系統,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學習者很難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進行流動。特別是中職、高職學生很難進入更高一級的職業教育學習,嚴重影響了學習者的發展。正如杜威所言,教師的目的是為未來做預備,但這種預備是一種努力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看,就業是學生眾多學習生涯的道路之一,除了就業之外,升學、留學、轉學、創業均是其選擇的道路。對職業教育的學生而言,升學是非常重要的流通路徑。為了改變職業教育學生升學困難的現狀,打通學生成長的上升渠道,我國很多地方開始積極探索職業教育體系內部溝通機制,如單獨招生、學制貫通制度,以促進職業教育學生順利升學。比如上海市為了促進中職學生升學,采取了三種方式:參加高考、3+2的中高職貫通、3+4的中職應用本科貫通[7]。當然,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部,教育轉換主要是學習者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的升學轉換,不能是高層次向低層次轉換。具體就是初級職業教育向中職轉換、中職向高職轉換、中職向應用性本科轉換、高職向應用性本科轉換、中職和高職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轉換。但就實踐而言,職業教育體系內部的教育轉換探索主要集中在中、高職學生之間,初級職業教育幾乎是萎縮狀態、應用性本科尚未成熟、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幾乎不向高職學生開放,因此導致了職業教育內部轉換機制并不暢通。2.2職業教育體系與普通教育體系的教育轉換。從理論上看,教育可以分為職教體系與普教體系,兩種分屬于不同的教育系統,在招生、教學目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不同,兩者之間似乎是難以轉換。在實施教育分軌制的發達國家,通過建立教育分流制度,學生分別按照自身的狀況進入職教、普教體系。當然,學生由于年齡、出身、家庭、性格、先天稟賦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初次教育分流過程中,學生的很多選擇也許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帶有家長選擇的痕跡。故此,很多學生經過初次分流之后,發現自己并不適合于某種教育體系。如此一來,教育轉換機制就應該為學生再次選擇提供機會,學生自身也有尋求轉換的動力。比如在法國,一般的學生在11歲左右就開始進行初次分流,經過2年的觀察期,如果家長及學生發現其并不適合于某種體系,經過考核之后,學生可以再次選擇進入另一種教育體系[8]。而到了中等、高等教育階段,如果學生發現自己還不適合于某種教育體系,其還可以繼續通過相關考核程序進入另外的教育體系中。但是在我國,由于長期以來教育觀念及思維定勢的影響,職業教育被視為是低于普通教育的一種教育體系,由此造成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體系之間的轉換較為困難。相較于職業教育體系內部的轉換機制而言,從職業教育轉向普通教育更為困難,程序也更為復雜。畢竟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轉換,不僅是不同教育類型之間的轉換,也是不同教育層次之間的轉換。在相同層次之間進行職業教育、普通教育之間的轉換,通常可以通過雙向自愿機制來達成。但在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普通教育體系之間實施轉換,兩者之間的問題更為復雜,通常要遵循由低到高的規律,而且考核要求更高。按照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教育轉換設計,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轉換包括普通高中與中職之間的轉換、普通本科與應用性技術本科之間的轉換、高職與普通本科之間的轉換、中職與普通本科之間的轉換、普通高中與高職之間的轉換、普通高中與應用性技術本科之間的轉換、高職和應用性技術本科到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之間的轉換、普通本科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之間的轉換。即使是雙向互動,但通常要遵循低級向高級轉換的規律,但是低級職業教育向更高一級普通教育轉換的渠道極不暢通。2.3職業教育體系與人力資源市場之間的教育轉換。從實踐看,在不同職業教育階段的畢業生有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可能性,而人力資源市場的勞動者也有機會重返職業教育體系。從這個意義上看,職業教育體系與人力資源市場之間分屬于兩個不同的體系,即學校體系與工作體系。由此可見,這兩個體系之間涉及兩個方面的教育轉換:從學校體系到工作體系的轉換,即就業;從工作體系到學校體系之間的轉換,即繼續教育。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聯系學校體系與工作體系之間的跨界教育,其可以跨越學校、企業以及工作與學習。通常看,職業教育跨越職業與教育,職業教育不能只是在學校中辦學,而必須橫跨學校與工作兩個系統。為了順利實現學生從職業院校到工作體系的轉換,學校在教育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需要考慮社會對勞動力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培養過程中,必須要將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納入其人才培養全過程。但在轉換過程中,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轉換成功率(就業率),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就業質量[9]。但一直以來,大家關注的只是從職業院校到工作體系的轉換,對于從工作體系到職業院校的轉換關注明顯不足。實際上,工作體系中的社會個體只有經過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身的專業技能及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才能夠適應科技發展與知識更新,才能更加適應崗位變動的需求。現代社會中學習與工作之間的關系更為復雜,從學校走向工作是單向流程,從工作走向學校再走向工作是復雜式的鏈式流程。對我國職業教育而言,必須要建立學校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互補體系,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體系,工作與學習的交替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就是要在這些不同體系之間開放互通,實現從人力資源市場到職業教育之間雙向互動。因此,從職業院校到工作體系的轉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打通工作體系到職業院校的教育轉換。
3怎么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教育轉換的基本策略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之間的運轉是個復雜工程,要實現職業教育體系內部以及職業教育與不同教育體系之間的轉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在轉換前、中、后三個階段明確其不同策略。在探討教育轉換對策過程中,需要跳出職業教育的窠臼,需要從更為廣泛的視角來分析其轉換的路徑。3.1教育轉換的邏輯起點:做好生涯規劃與指導。任何一種機制的建立均有自身的邏輯起點。即機制建立應該從哪個階段開始入手,可見邏輯起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關乎著路徑建立的方向。就教育轉換而言,促進每個個體生涯的多樣化發展,應當是教育轉換的邏輯基礎,沒有這樣的基礎,教育轉換機制無從建立。從教育轉換機制的內容看,促進個體生涯的多樣化發展是最為重要、最為基礎的轉換理由。在明確了教育轉換的邏輯起點后,就需要在這個邏輯起點下思考如何促進每個社會個體能夠實現自己生涯的多元化發展。每個社會個體是不同的,其本身是多元的,其生涯也同樣是多樣化的。在職業教育體系當中,有的學生畢業后會選擇就業,但也有部分學生會尋求其他的發展,如繼續升學、出國留學、轉學以及自主創業等等。鑒于學習者自我發展的多樣化及生涯發展的多元化,有接受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的動機。如果沒有系統的生涯規劃與指導,學生就無法發現自身的優點、優勢,也看不出自身特征與優勢同教育類型的適應性。在這種盲目的情況下實施教育轉換,其很難找到一條適合于自身發展的道路。在職業教育體系中,大部分學生是無法獲得升學機會的,但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學生升學、轉學的途徑及渠道也在不斷增多,有更多的機會實現教育轉換。按照教育部的數據,在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等發達地區,中職學生畢業后選擇直接就業的并不多,僅有30%,而大部分學生還是會選擇繼續升學,從事其他的生涯發展[10]。當然,升學是提升學歷水平的一種途徑,但升學并不意味著有更好的生涯發展。如果有的學生不適合升學而盲目升學,其生涯發展的成功率就可能會大打折扣。因此,要促進個體生涯的多樣化發展,就需要建立科學、規范的生涯規劃與指導體系。在建構的過程中,不能認為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課程就實現了生涯規劃與主導,而是應該在職業院校建立一個系統的生涯規劃與指導體系。這個體系應該貫穿于學生的整個教育過程,而且還要涉及職業準備、職業探索等階段。因此,一方面,要按照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建立個性化生涯檔案,記錄學生的愛好、興趣、性格等,為學生生涯發展提供依據;同時,還要建立系統的學生生涯選擇數據庫,包括學生初次就業、升學、轉學、留學、創業等各個方面的信息,進而為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涯發展提供數據支撐。3.2教育轉換的基本標準:強化學力考核與評估。學力不同于學歷,學力一詞來自于日本,但一直未能有個權威、科學的解釋。但就目前對學力一詞解釋的各路說法看,不外乎有能力綜合說、教育目標說、學習成就說等等,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學力是一個人掌握的學科能力、學習能力及活動能力的綜合。顯然,這個說法更具代表性。盡管漢語中的學力是來自于日語,但其他國家也有相類似的概念。如美國認為學力是一個人掌握的綜合知識與核心能力。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力就受到了一定的關注,大部分學者認為學力是學習者在后天學習中形成的,代表著其知識水平與技能。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構過程中,學力之所以受到重視,就在于學力具有特殊的功能。學力可以像貨幣一樣可以被存儲起來,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拿出來進行兌換,兌換一種學習機會。具體說:第一,學力是個體的軟貨幣,具有評價一個人能力的功能,也是評價一個人經驗與技能的標準;第二,學力還具備交換功能,在交換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機會;第三,學力還具備儲蓄功能,能夠持續激發一個人的學習的持續性,能夠激發人投資于自身的欲望。正是因為學力具備這樣的功能,在職業教育發展中,學習者在教育轉換之后需要適應一種新的形態。學習者要想順利實現教育轉換,就必須要提供學力來進行交換,任何學習者要實施教育轉換,必須向教育主體提供其基本學力,否則就難以適應其他階段的學習。故此,在教育轉換過程中,必須要基于學生的學力水平,對其實施標準化的考核與評估,在考核與評估過程中,要對其實施量化標準,按照量化的數字來為學習者提供轉換的方式。3.3教育轉換的選擇路徑:建立配套機制與保障體系。在職業教育體系教育轉換機制建構過程中,以前更多關注的是轉換的成功率,很少關注轉換過程的質量。如果教育轉換的質量不達標,即便是完成了教育轉換的過程,學習者也無法獲得持續性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保障,更不能促進自己個體生涯的持續多樣化發展。故此,為了完善教育轉換機制,需要建立綜合性的配套與保障體系。就配套機制建設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進一步完善招生考試機制。在職業教育發展中,要積極探索除了考試之外的多元化招生機制,積極推廣“技能+知識”的考核方式,不斷改進當前的單獨招生、自主招生及推免招生模式,擴大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面向農民工的招生比例。此外,在轉換過程中,還需要嚴格控制考核方式,提升轉換考核過程的質量。第二,進一步完善課程銜接機制。教育轉換的銜接機制,實質上就是課程體系的銜接,課程體系的銜接是教育轉換的核心要素。在實施教育轉換之前,應當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上設置一些可供學生選擇的轉換課程模塊,特別是針對學生留學、創業、轉學等方面的課程模塊。在職業教育內部不同層次之間轉換的時候,要保障課程體系的一體化;在不同教育類型的不同層次之間進行教育轉換,要加大相關補習課程的開設,為學生學力儲備提供基礎[11]。第三,完善教育轉換協作機制。教育轉換不僅僅是學習者的事情,也對學校提出了管理上的要求。如果在轉換過程中,職業院校與其他學校各自為政,無法建立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協作體系,不但降低了轉換的效率,更可能會造成轉換的阻礙。就保障體系而言,也有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完善法律法規及政策保障。在當前法律法規及政策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教育轉換處于松散狀態,不成系統。因此,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體系,制訂促進教育轉換的實施細則,推進教育轉換的配套制度。第二,加大經費投入保障。教育轉換要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成功,需要物質基礎。因此,需要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將教育轉換經費納入政府預算體系中。第三,做好社會觀念方面的保障。教育轉換要想在職業教育體系中全面實施,需要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改變職業教育當前的社會邊緣化問題,引導全社會重視職業教育的價值與意義,消除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歧視與誤解。
參考文獻:
[1]朱新生,閆智勇.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有效銜接機制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
[2]談毅.工業4.0對德國二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沖擊及其應對[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1):70-74.
[3]呂一枚.“工業4.0”將牽引職業教育實現三個轉移[J].職教論壇,2016(16):67-70.
[4]拉塞爾•L•阿克夫,丹尼爾•格林伯格.翻轉式學習:21世紀學習的革命[M].楊彩霞,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5]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郝天聰.培育新型知識工人: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著力點[J].教育與職業,2015(13):13-16.
[7]藍潔.技術技能積累機制轉型與職業教育功能承載[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2):31-34.
[8]殷艷陽,陳曉東.轉換調控機制:職業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J].職業技術教育,2002(34):36-38.
[9]莊西真.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教育轉換[J].職教論壇,2013(34):16-20.
[10]陳嵩.上海中職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7(21):65-67,64.
[11]王春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整體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2):48-51.
作者:郭蘇豫 單位:南陽理工學院
- 上一篇:學前教育信息技術能力調查分析
- 下一篇:水利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