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藝術教育意識形態研究

時間:2022-04-15 04:17:47

導語:高校藝術教育意識形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藝術教育意識形態研究

一、社會轉型期高校藝術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社會轉型期我國社會意識形態在市場經濟、復雜的社會現狀以及國際形勢的影響下,面臨被消解、被弱化甚至被改造的嚴峻考驗,也面臨信息網絡化、全球化、階層分化的挑戰。高校藝術教育在意識形態領域面臨這些復雜的問題,如何與時俱進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新地開展工作是社會轉型期高校藝術教育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1.社會轉型期我國高校藝術教育面臨的社會意識形態現狀

社會轉型期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基本現狀首先表現為市場經濟體制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原有社會主義社會意識形態某些內容和實現形式的消解。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的所有制結構、分配方式、利益格局使大學生對自身物質利益追求成為正當權利和正常的人生追求,增強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對己負責的態度,使大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中以更實際、更理性的態度衡量、分析、評判一切的現實問題。“這些使傳統意識形態控制力有所弱化,導致大學生對過去接受教育而在頭腦中形成的統一而權威性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由認同開始走向迷惑和部分的質疑。”[1]其次,我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異常復雜多變的現狀。當前,在我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中,既有封建主義意識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的回潮,也有外來資產階級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和演變;既有民主社會主義社會意識形態的沖擊,也有非馬克思主義、假馬克思主義的所謂修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還出現了“全球化社會意識形態”、“非社會意識形態化”和“社會意識形態終結”等言論,這些實質上是以融合和消亡意識形態為面具的隱蔽的意識形態斗爭形式,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向全世界擴展和滲透的工具。當前國際利益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國與國之間社會意識形態較量形式的間接性、隱蔽性也給我國社會意識形態建設帶來了很大威脅。“意識形態斗爭往往與復雜的國家安全、民族利益等問題相交織,在國際交往中很難清晰地分辨出社會意識形態斗爭的線索,而且社會意識形態之爭往往以文化或文明的差異與沖突的形式表現出來,錯綜復雜,難以定性。”透過國際利益關系就能發現,這些在文化交流中隱含的社會意識形態戰略,實質上是指在實現對中國民眾民族傳統意識的消解、原有生活方式的改造、價值觀念的顛覆和對中國社會政治制度的演變。

2.社會轉型期我國高校藝術教育面臨的挑戰

當前改革開放向深度發展,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社會轉型使文化藝術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改革開放促進了世界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交流與發展,藝術教育與審美欣賞以強大的物質保障為基礎,同時豐富多元的文化藝術生活與思想認識的多元,使單純娛樂成為較為推崇的休閑方式,大眾文化內容“快餐化”,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有相對應的精神文化生活來襯托,而客觀地說,我國社會轉型期文化藝術并沒有較為及時地與社會發展相同步。高校藝術教育在全社會對文化藝術認識膚淺片面的大環境下,面對接觸新事物較為敏感的青年學生群體,它所承受的困難與責任是較大的。高校藝術教育面臨的社會大環境給其意識形態功能的發揮帶來了強大的挑戰,它所背負的社會責任從來沒有現在這樣艱巨,也從來沒有這樣困難,因為它面臨的不只是國內社會轉型的強烈變化,它還背負全世界面臨的信息網絡化、全球化與階層分化的影響。信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信息傳播的跨時空、持久性、探索性、即時性、互動性、個性化、隱匿性以及生動的表現手法等特點對高校大學生在思想動態上的把握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戰。如何發揮藝術教育在受眾人數、控制權、主宰權上的優勢也是當前高校應考慮的重要問題,高校在具體的工作安排上要提高藝術教育的地位,相較于其他教育形式給予更多的信任與支持,整體提高高校在意識形態功能的發揮。全球化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的全方位互動過程,全球化本身同時是伴隨著強勢的西方經濟、文化和價值觀念等向世界其他地區擴展的過程,從而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傳統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帶來沖擊。全球化的影響考驗高校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控制能力。原有的高校文化環境已被打破,高校在開放環境下加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艱巨性和緊迫性也就更強。社會階層分化也使高校大學生的家庭來源更復雜,在畢業生就業的分配中也要面對階層的進入問題,這些都在時刻影響著學生的抉擇,這些也間接影響著高校藝術教育的意識形態的導向。隨著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化、拓展,“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正發生重大的變化,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團,出現了新的社會分化和分層。由原來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的社會結構分化成十個階層,已經產生劇烈分化”[2]。“各階層之間在利益追求、政治參與、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必然產生一系列的沖突,不同的群體在價值認知、價值評價、利益認同上會存在明顯的差異。”[3]這些都會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矛盾和沖突最終一定會被反映和表現在高校大學生的社會意識中,并且呈現復雜加劇之勢,這必然對高校藝術教育意識形態引領帶來嚴峻的挑戰。

二、社會轉型期高校藝術教育實現意識形態功能的主要目標

意識形態具有對社會成員的協調性、整合性、教化性和疏導性,以及調節人們的社會心理和倡導共同道德規范等作用,“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借助執政黨意識形態的作用在整個社會當中確立起核心價值目標,這一目標也成為高校藝術教育的目標指向”[4];高校藝術教育應在價值取向上堅持以學生為本,強化學生的價值共識,從而用主流的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來引領學生勤奮學習,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增強和諧社會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高校藝術教育應弘揚宣傳和諧意識形態,以理論為基石,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心理進行統攝與激勵,在學習生活和校外實踐中指導和建設和諧的意識形態,在學生中產生正向合力,使高校教師與大學生成為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的先行者與感知者。

三、社會轉型期高校藝術教育發揮意識形態功能的重要意義

知識分子是中國政治發展的探索主體,對我國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之所以是我國政治文化發展的探索主體,是因為他們肩負時代的使命,具有獨特的政治文化品性:他們是終極關懷和現實關懷相統一的政治責任意識群體,不斷促進中國政治文化的發展;他們擔當道義和社會創建相統一的政治使命,是中國政治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知識分子是創造知識、傳播知識、創新知識的群體,他們也是社會的良心、人類價值的守護者,高校是知識分子生存成長的基地,藝術教育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表現形式和新穎別致的藝術表現力成為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任務。

四、社會轉型期高校藝術教育實現意識形態功能的具體原則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5]這些論述是今后高校發展的指導方針,也是社會轉型時期改革開放繼續深入的形勢下,國家在教育領域所制定的新的意識形態,高校藝術教育也應遵循此指導,在實踐工作中堅持以下原則,為高校藝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1.高校藝術教育應堅持關注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我國社會轉型期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經歷了深刻的變化,人的主體性得到初步的釋放,“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也莫過于對人的主體性的關注,堅持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6],也是中國共產黨實現其意識形態引領的主旨。高校是國家、執政黨及社會意識形態執行的主陣地之一,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堅實陣地,貫徹并實行黨和國家意識形態的引領是高校最重要的社會責任。高校藝術教育應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本,不僅關注學生的專業發展,還應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各種知識論壇、社會活動,促進藝術教育在全校的傳播,使學生在專業精通的基礎上掌握更多專業外的知識和技巧,個人綜合素質得以提高,知識結構更合理,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動力的青年人才。

2.面對社會多元化,高校藝術教育應堅守意識形態陣地

社會轉型期社會多元化的積極影響在增強社會活力的同時,也帶來難以回避的消極現象。經濟成分、社會思想價值觀念多樣化,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帶來的挑戰,高校藝術教育應堅決反對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高校藝術教育在具體的專業教學、學校藝術思想的普及教育、專業教師的培養、學生思想意識的教育中要利用藝術教育廣泛、生動的特點以喜聞樂見的方式體現國家與執政黨堅守的意識形態思想,以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發揮藝術教育的特有魅力、生命力和強大的指導作用,并以足夠的自信發出時代的最強音。

3.高校藝術教育應堅持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

社會轉型期如果在指導思想上搞多元化,勢必導致人心大亂、天下大亂,給黨和人民帶來災難。同志指出: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丟掉老祖宗,是錯誤的,有害的;教條式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也是錯誤的、有害的。我們講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是要堅持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堅持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高校學生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高校藝術教育應根據接受對象的特點,針對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用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成果,通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來增強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和影響力,真正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4.高校藝術教育應堅守其社會責任,實現專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效融合

高校藝術教育是面向高級知識分子,在高等院校范圍內以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專業背景、專業形式,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表現形式,向教師、學生傳授知識并展現國家路線、方針、政策,在教育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專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效結合,宣傳國家社會意識形態,這是高校藝術教育應堅守的主要社會責任。在具體的實施工作中,高校藝術教育在傳播的內容方面不僅要注重文化內涵,還應考慮受眾高知群體的具體特點,“善于運用大眾文化中許多對理想人格的養成、對思想道德建設有益的形式、內容和方法,擴展陣地、發揮作用”[7],堅守責任。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要形神兼備,更要有深度、有品位,反映高知群體的社會責任與知識分子對社會強大的良心,關心社會、關愛學生、關注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在知識傳承的過程中,抒寫具有民族特色、中國特色的教育歷史。

作者:楊曉華工作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