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對策

時間:2022-06-21 11:39:34

導語: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對策

摘要:近年來,我國始終致力于教學改革工作的推行,國內諸多幼兒園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進行課程的更新和調整。在此環境下,幼兒園對于幼兒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從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入手,闡述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基本原則,分析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存在的問題,提出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對策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

伴隨國家改革開放與學前教育事業深入發展,每個幼兒園均應組建一支兼具專業理論與實踐智慧的師資團隊。中專學歷的幼兒教師受到其理論水平制約,難以充分滿足現階段學前教育教學改革及發展的要求,而擁有學術性普通本科學歷的幼兒教師亦難以滿足幼兒園的應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課程是落實育人目標的根本元素,課程體系建設則是專業建設的關鍵與基礎條件,是有效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路徑[1]。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質量與課程設置、實施的合理性及科學性正相關,學前教育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科,重視真實、多元與豐富的教學生活。為真正促進國家學前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改革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從而培育更多適應教育新形勢的應用型學前教育人才。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滿足教師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

現如今,社會已經邁進以信息和知識為主的新時代,社會大眾意識觀念與生活方式均發生了巨大改變,同時黨中央也提出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學前教育作為幼兒接受正式教育的開端,其承擔著培育國家未來棟梁的歷史重任。伴隨社會發展和進步,社會大眾對學前教育工作要求不斷提高,更為重視幼兒綜合能力與身心素養的培育,并要求為學生家長服務的范疇也在持續增加[2]。當前,我國多數幼兒園仍存在教育形式單一化的問題,所以為促使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并緊跟社會發展腳步,教師教育能力及職業素質等層面應進行有效提升,這是對學前教師職業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曾明確提出,學前教師應扮演知識傳播者與推動幼兒健康發展的實踐者角色,在課堂積極互動當中與幼兒建立良好關系。而高等院校作為學前教師培育的主陣地,在培育過程中應順應社會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因課程設置是否合理與人才培育質量正相關,所以在社會與學前教育事業深入發展及改革的環境下,學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依托,改革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對滿足學前教師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有著積極意義。

(二)提升學前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般來說,學前教育工作有著系統化特點,在學前教育活動中,幼兒教師應兼顧諸多層面,既要面向幼兒進行知識傳播,而且還應充分了解幼兒身心特征及知識接受水平,從而實現因材施教。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考慮幼兒群體發展環境,并與其展開有效交流。另外,與幼兒家長的互動也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幼兒教師不僅應具備豐富的知識體系,而且還應了解一定的社會學、教育學及心理學,促使自身擁有相對系統化的教育架構[3]。以學前教育工作各項要求為基準,幼兒教師應掌握各方面實踐能力,包括了解與觀察幼兒的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學前教育能力、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藝術表達能力以及教學評價能力等。唯有合理、科學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才可提高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出應用型學前教育人才,進而滿足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要求。

(三)豐富學前教育領域的科研成果

科研工作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現如今,多數人對于幼兒教師的認知有一定的偏差,將幼兒教師視作教育幼兒的教育工作者,認為其科研能力不足,認為教育科研工作需要高層次學術研究人員。事實上,這屬于認知誤區,各種教育科研問題需要從實踐活動當中獲得,而幼兒教師身為教育工作實踐者,勢必會接觸諸多教育科研問題。現階段,教育科研領域存在的明顯問題便是實踐者、教育研究者之間職業隔離現象嚴重。因此,高等院校應在課程的社會層面考量,將教育實踐者轉變為教育研究者,所以課程設置應致力于提高學生研究能力,從而豐富學前教育領域的科研成果。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基本原則

(一)先進性原則

社會的不斷進步既呈現在經濟層面,也表現在科技創新層面,而對教育的方法理論也在不斷發展并趨于成熟,甚至海外已出現諸多前沿性理論成果。在此環境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及研究人員,應切實發揮現階段課程體系的優越性。同時,積極引進專業人才與先進性理論、技術成果,不斷完善現今的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并合理增設有關課程,真正滿足社會各領域對國家幼兒教育事業的要求,應使學生群體全面汲取優秀成果,加強個體素養,這便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創新性和先進性提出了明確要求。

(二)主體性原則

所謂主體性原則指的是在教育活動中,應將學生群體置于主體地位,真正激發其積極性、創造性及主動性,讓教育過程切實處在師生互相促進及協同發展的狀態下,進而實現推動學生全方位發展的教育目標。教師在傳授專業理論的基礎上,還應為學生講述相關方式方法,使學生在掌握一定學習方法及方式后,可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有效、主動提升自我。另外,在課程設置層面,也需要貫徹以生為本理念,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為其提供表現機會,教師要盡可能避免注入式知識講解,應重視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其留出一定時間進行創造。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課程教育目標定位相對模糊

伴隨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各行各業對于人才需求規格有所提升。幼兒教師學歷也逐步由高中、幼師過渡到專科、本科。現階段,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進入托幼機構成為該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傳統的學前教育教師的教育目標明顯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學校與學生群體多元化需求。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部分高等院校的學前專業課程教育目標定位存在模糊現象,教育目標是教育活動進行的結果,也是教育工作的保障所在,對于教育過程發揮引導作用。以往該專業人才培育注重系統化的理論知識建構,認為專業理論能夠不借助任何中介就能轉變成實踐智慧與實踐能力。但事實并非如此,教師片面地注重理論,在較大限度上忽略專業課程的生活性及實踐性特點,致使學生學習主動性有所降低。這一教育目標,具有研究型、學術性及理論性特征,但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教育目標應彰顯職業性、應用型與技能型特征,以及專業知識綜合性與基礎性。

(二)專業課程實踐教育環節較為薄弱

眾所周知,應用和創新是應用型人才的代表性特點,但是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部分學校在學前教育專業方面的實踐教育環節較為薄弱,且存在實踐教育體系還未完善建立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學校內部缺少教育基礎設施和設備。例如,幼兒游戲、教育實訓中心以及衛生保健實訓中心等諸多基礎設施,并未滿足學前教育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育指標,更別談奧爾夫音樂教育以及蒙氏教育等實訓教室這些特色化教學設備。另一方面,學前教育專業校外實踐及實習基地存在建設落后的問題。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加,但是校外實踐及實習基地拓展、建設工作仍鮮少運用校企合作模式,大學生見習和實習時間、機會顯著不足。

(三)人才培養專業課程體系不合理

完善且科學的課程安排是落實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育的根本保障,也是實現專業教學目標的主要介體。具體而言,在應用型人才培育視角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存在著課程體系安排不合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首先,多數院校在課程設置層面沿用以往師范類學校的課程設置模式[4]。專業基礎理論和教育類課程設置偏多,而專業技能相關課程所占課時較少,缺乏多樣性的專業選修課,無法切實滿足大學生們個性化發展要求。其次,有些學校在課程設置層面盲目借鑒其他院校專業課程體系,傾向于技能類課程教學,對于理論性課程安排較少,致使學生的知識架構缺乏理論深度,知識體系也不完善。最后,部分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存在因人設課的情況,使得教育方案呈現出異動狀態。

四、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有效對策

(一)貫徹以生為本理念,明確專業課程教育目標

眾所周知,課程教改的關鍵問題在于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教育工作的著眼點與落腳點,所以,明確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我國對于幼兒教師所提出的標準越發重視其能力,多數研究人員表示,學前教育專業應提升與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涵蓋設計與指導實踐活動能力、環境營造與應用能力,以及科學安排與組織“一日生活”能力。所以,基于學前教育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育目標,應以學生未來崗位就業需求及幼兒教育工作者職業能力為依托,高等院校應把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目標設計為:充分掌握與理解關于學前教育專業的理論及實踐的觀點、政策、客觀規律、原則與方法,了解當代學前教育觀念,真正熱愛自身教育事業,明確積極的教師觀、兒童觀與教育觀;可正確認知多元化幼兒教育問題及現象,分析與探索現實生活當中幼兒教育存在的不足,初步掌握借助教育理論探析、引導教學評價實踐活動的能力與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必備的綜合運用技能。

(二)牢抓實踐能力培養,積極改革以往教育手段

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應在注重課程教學理論性的同時,提倡學習和實踐工作的統一性。一方面,學校可通過教育見習活動展開專業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在第三學期階段,學校應以教育內容相關要求為基準,為大學生們提供豐富的教育見習活動參與機會[5]。專業教師應基于教育內容設計合理的見習任務,指導學生了解觀摩記錄相關內容及方法等具體要求,同時在學生見習過程當中加以引導,鼓勵他們認真觀察與了解幼兒學習行為特征和表現、幼兒園實際教育環境、教師教學行為、課堂活動和游戲活動安排設計以及開展評價的全過程、班級活動組織及管理、一日活動具體流程等,持續積累教育感性經驗,真正深化對于專業理論內容的理解與認知。隨后,基于教育見習活動所發現的教育問題展開組內探討,在拉近理論和實踐距離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現階段學前教育領域所體現出的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從而為學期論文撰寫提供充實的選題和素材。另一方面,教師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引進案例分析法。一般來說,案例源自實際生活,有著綜合性與實踐性特征,所以案例分析法通常可調動學生們的興趣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切身體驗與感受幼兒教師角色,以幼兒的角度考慮教育問題,借助自主研究或者組內探討等形式,把理論和實踐充分融合,這不但可檢驗學生知識遷移水平與合作創新水平,還可切實培育其職業情感和專業認知,調動其從業熱情。

(三)優化現行課程設置,構建合理化的課程體系

一方面,豐富通識課程教學內容。由于幼兒在校所學內容涵蓋社會、語言及科學等諸多領域,加之幼兒具有較強的想象力,對很多現象及事物均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因此通識課程需增加自然、人文與科學等課程內容,唯有持續提升學生群體的文化修養,拓展其知識體系,才可使其充分滿足日后工作要求,從而為其職業發展夯實基礎。與此同時,幼兒教師應掌握與幼兒互動交流的能力,充分了解幼兒心理及生理特征,可深入淺出地進行知識講解,所以學校還需在通識課程中引進教育類課程。另一方面,適當調節專業課程設置。合理增加授課時間,強化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對于技能類課程及專業類課程知識的學習。對于專業學科課程而言,可把部分基礎類課程設置為選修課,適當合并相似性程度較高的理論性課程,繼而減少學分與學時。對于技能類課程來說,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相對于藝術類專業大學生有所差異,在習得專業技能的同時,要以工具性及實用性為基準,強化藝術類課程和實用性美術課程的教學。另外,還應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有效提升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借助區域資源,各院校還可增設部分特色課程,例如泥塑、民族舞蹈及剪紙等。

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些年,我國社會迅速發展,在此環境下,全國各幼兒園均相繼對于課程進行更新與調整,這導致幼兒園對于教師的要求和標準逐漸提升。所以,若想使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真正滿足崗位工作各項要求,需以應用型人才培育為基準,進行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真正為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培育一專多能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婭.學前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研究[C]//2017年國際科技創新與教育發展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二部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學術期刊專業委員會,2017:2.

[2]王曉娟.學前教育專業應用型本科學生職業能力現狀及對策分析[C]//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暨第七屆中青年學者論壇三等獎論文集.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6:8.

[3]吳彬.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研究[J].海外英語,2019(17):108—109.

[4]李瀟.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的實用化發展趨勢及提升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0(8):86—89.

[5]杜志敏,李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創業能力的培養與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34(10):55—56.

作者:周先利 莫群 單位: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