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07 09:40:29
導語:中小學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非常時期”中小學校延期開學,學生居家學習。長時間的封閉生活,必然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引起認知、情緒情感及行為的一系列變化。由于學生不能正常到校上課,常態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都不能使用,這就必須加以調整,這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從家校結合的視角出發,建構“非常時期”中小學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想,旨在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一體系的建構不僅適用于“非常時期”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也會形成長效機制,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共同構建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關鍵詞:非常時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家校協同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過無以計數的“非常時期”,如自然災害、戰爭、公共衛生事件,等等。“非常時期”人們正常秩序生活被打亂,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我們可以把2020年冬春之際發生在湖北武漢、持續數十天“肺炎”時期稱為“非常時期”。為了阻止疫情的蔓延,國家規定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各行各業要根據當地疫情和自身情況推遲上班時間。1月27日,教育部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要求中小學、幼兒園開學時間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地方黨委和政府部署確定。2月12日,教育部、工信部又發出通知,明確要求“停課不停學”,堅持國家課程學習與防控知識學習相結合,注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鍛煉身體、開展課外閱讀。由于“非常時期”學生居家學習,以往學校常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個體咨詢、團體輔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等面對面的教育不能實施,這就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即如何創建一套適于“非常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繼續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它必須與家庭、社會建立廣泛的聯系。“非常時期”,學生每天與父母家人在一起,家庭教育良性與否,直接影響到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態。因此,學校必須加強與家庭的協作,建立一套“家校協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一、“非常時期”中小學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理論建構
(一)家校協同合作形成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合力。教育學研究早已表明,家庭、學校、社會是構成兒童成長的重要因素。家庭和學校是對青少年兒童成長影響最大的場所,加強二者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對于提高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1.家庭在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奠基作用。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良性與否,對兒童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家庭教育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家庭教育對孩子有直接的影響兒童出生后,首先接觸的環境就是家庭,在家庭中交往最多、時間最長的人是父母。兒童心理學研究指出:家庭結構、父母的教養方式、受教育程度都會對兒童心理的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可能會持續人的一生。(2)家庭教育具有先導性、感染性和權威性家長對孩子的影響要先于學校和教師的影響,親子之間因其具有天然的情感連接而使家庭教育而具有感染性,良好的親子關系使得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導。家庭教育還具有權威性,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家長的人格品質、知識能力孩子的影響最大。2.學校在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主導作用。學校教育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影響其發展的速度和方向。學校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者,這是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質和功能決定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師指導下,有系統、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過程。學校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導作用主要是通過如下過程完成:(1)明確的目標和完善的教學計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即“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為了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學校要制定明確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在教師的組織下,通過一定的教學過程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版,教基一〔2012〕15號,以下簡稱《綱要》)(2)專業教師組織指導下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由經過系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有一定的咨詢實踐經驗、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并且具備健康人格的教師來承擔。教師通過個體咨詢、團體輔導和心理教育活動課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通過組織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例如心理劇表演、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創建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欄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此之外,沙盤游戲、繪畫與音樂治療對改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也具有積極的作用。這些教育活動都是在專業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完成的,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意義。(3)相互配合的兩條途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兩條途徑:一條是專業途徑,即由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實施;另一條是非專業途徑,是由班主任工作、各學科教師、團隊工作及學校文化建設工作等構成,學校的每一位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顯性的教育,也有隱性的教育。兩條途徑相互配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3.家校協同合作能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漢語中的“協同”一詞有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相互補充的含義。家校協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構強調學校與家庭的相互配合,發揮各自的功能優勢,協調一致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綱要》指出:學校要密切聯系家長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長的特點、規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強親子溝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以積極健康的家庭環境影響孩子。同時,學校要為家長提供促進孩子發展的指導意見,協助他們共同解決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問題。(1)家校形成合力,彼此支撐配合家校協同就是把對青少年兒童最具影響力的兩個社會組織——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增強家校兩者之間的交流和配合,使學校在“非常時期”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庭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來自學校教師的指導。(2)家校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教育能力家校協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是將學校與家庭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學校可以向家長介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形式及相關內容,通過各種形式向家長介紹、宣傳一些現代教育理念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家長的素質;而教師通過與家長的溝通,進一步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成長背景,了解家長的教育理念、子女教育的經驗及對學校心理教育的建議和要求,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提升。(二)家校協同合作為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構建良好的生態系統。20世紀70年代以來,心理學的研究呈現出“生態化”趨勢,即系統生態學理論。這一理論把教育看作是一個多樣的、開放的、綜合的大系統,系統內各要素間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關聯,共同維持系統的運轉。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布朗分布倫納(Bronfenbrenner)指出,青少年兒童的發展是其生態環境作用的結果,該環境由若干個相互作用的子系統組成了青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的生態環境。他將個體的社會生態系統劃分為五個相互嵌套的子系統。分別是:其一,微系統,即兒童成長過程中直接接觸和產生體驗的環境,包括家庭和學校,還有社區兒童活動中心;其二,中系統,即兩個或多個微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彼此作用,即有多個微系統構成;其三,外系統,即個體并沒有參與其中,但對其成長產生影響的那些環境以及這些環境的聯系和相互影響;其四,宏系統,即個體所處的整個社會組織、機構和文化、亞文化背景,它涵蓋了前面所有的系統,并對她們發生作用,施加影響;其五,時間系統,即個體所處的整個社會生活環境及其相對的種種心理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具有的變化性和相對的恒定性。上述五種系統是一種嵌套的關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其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青少年兒童的影響是直接的。在家庭中,兒童與父母及家庭成員之間形成相互作用的關系;在學校中兒童與同伴、教師之間也形成相互作用的關系,這種聯結也構成了家庭與學校之間的相互作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主要是以兒童的微系統環境為背景進行研究,強調要維護教育系統內外平衡和良性循環,只有系統內外平衡并處于良性循環時,其對促進人才的培養和提高教育質量的作用才能體現。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受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要與其他系統保持平衡并使其產生良性循環。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全員性工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教師個人的工作,《綱要》強調,“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體教師都應自覺地在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班團隊活動、校園問題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多種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獲得學校內部其他系統的支持。2.家校協同能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會受到系統外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其中來自家庭的影響是最大的。教師與學生構成師生關系,同時學生又與家庭中的父母構成親子關系,學生的這種雙重身份決定了學校必須加強與家庭的聯系與合作。因此,《綱要》指出“學校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長的特點、規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同時,學校要為家長提供促進孩子發展的指導意見,協助他們共同解決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問題。”家校合作可以展現兩者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同時也可以促進家長的自我學習和成長。
二、“非常時期”中小學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內容與方法的建構
“非常時期”中小學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方法的確立既要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又要體現滿足這一時期的特殊需求,做到切實可行,具有針對性。(一)“非常時期”中小學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內容建構。“非常時期”是學校與家長在一起共同交流、共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好時機。1.把握契機,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良好習慣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的結果。學校和家庭可以結合疫情防控要求,對孩子進行衛生習慣的訓練。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讓他們了解病毒及預防的相關知識,使學生認識到良好生活習慣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從細微的日常洗手、戴口罩、消毒、不隨便丟棄垃圾的訓練入手,培養學生文明的衛生習慣。(2)提高自我控制與自我管理能力開學時間延長,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學生久居家里,可能出現起居、飲食等不規律,不停刷手機、看電視、拖延學習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學校要與家長配合,指導學生做好每天的生活和學習計劃。要求他們制定作息時間表,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運動、娛樂、休息的時間。班主任要與家長緊密配合,共同督促學生遵守。根據教育部“停課不停學”、開展“線上學習”的要求,教師和家長還要幫助學生借助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給予必要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監督的能力。(3)培養健康的情緒和高尚的情感“非常時期”長時間封閉在家,外出等活動受到限制、娛樂活動減少,一些學生會感到不適,容易出現一些不良情緒,如煩悶、焦躁、壓抑;還會伴有一些退化性行為,如哭泣、過度依賴父母、破壞物品,等等。對此,教師和家長應幫助孩子掌握合理宣泄情緒的方法,通過轉移注意力、聽音樂、繪畫、運動鍛煉、放松練習、正念冥想等方法加以緩解,提高情緒的“免疫力”。教師和家長要注意引導學生向在這場抗擊“肺炎”的戰斗中獻出生命的醫護人員、基層干部,向那些放棄家庭團圓和個人休息去馳援疫區的成千上萬的醫療工作者、軍人、志愿者,還有堅守各自崗位、默默守護大家安全的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學習。引導學生去感受人間大愛,進而培養他們的愛國心、責任心、同理心和感恩之心。(4)加強人際溝通與交往能力封閉的生活更需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它可以使人獲得更好的社會支持以減緩壓力和焦慮。在家庭中,父母要加強語言修養,注意親子溝通方式,與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關系,避免親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還要鼓勵孩子開展師生交往和同伴交往,交流信息,溝通感情。教師和家長要指導學生“網絡交流”時應把握的一些原則,如避免不必要的打擾、使用文明語言、不傳播謠言等,提高交往能力。(5)提升自我意識水平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及與外界關系的認識,是人格結構的核心成分。一個人只有正確地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社會及自然的關系,才能夠保證身心的和諧發展。教師和家長應該通過這場“抗疫”過程,與學生一起討論人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正確認識自我的存在和力量;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合作能力;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遵守道德和法律;珍愛生命,保護自然,愛護動物,培養敬畏之心。(6)激發職業規劃的興趣和動機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本次疫情期間各行各業所發揮的作用,讓學生去了解各種職業的特點及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職業道德等要求,現在與未來社會各種職業的發展趨勢。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長、興趣愛好和社會需求選擇職業方向,培養職業能力和品德,激發學習動機,為自己確立職業目標和理想,做好人生發展規劃。2.關注中小學生的心理應激問題,做好干預工作。“心理應激反應”是一種由激素導致的情緒反應,是個體針對意識到的重大變化或威脅而產生的身心整體性調適反應。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或各種關于災害的信息,人們可能會出現焦慮、擔憂和耗竭等心理應激反應,這是正常人在緊急狀態下的自然反應。應激反應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可以調動身體的力量應對險情,安全度過災害時期,增強戰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另一方面,如果過度關注災害事件并長時間處于緊張、焦慮狀態,心理得不到及時調整,就會出現應激性心理障礙,表現為失眠、作息異常、記憶力下降、頭暈胸悶等身心癥狀,心理學將這種身心反應稱為“應激性心理障礙”。中小學生處于身心快速發育階段,生活經驗少,缺乏應對生活事件的能力。當面臨災難性事件時,有些學生容易出現應激性心理問題。在認知方面,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度關注自己健康,擔心自己身體出現問題;在情緒方面,表現出緊張、焦慮、恐懼、急躁、迷茫、憤怒、孤獨、悲傷等負性情緒;在軀體方面,伴有失眠、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導致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下降,影響正常學習和人際交往。學生一旦出現上述問題,學校和家長必須給予重視,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1)做好科學診斷學校和家長要緊密配合,運用規范的心理診斷方法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做出準確診斷。面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不要輕易貼標簽,避免強化學生的負面情緒。根據不同個體對事件的反應,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2)提高學生認知水平教師和家長要指導學生科學認識災害及發生的原因,堅信科學防控的價值和作用;通過正規渠道獲得信息,理性分析各種小道消息,進行科學判斷,不信謠不傳謠,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3)幫助學生建立社會支持系統鼓勵學生與老師、同伴、親友經常保持聯系,相互鼓勵。教師與家長對他們的傾訴要耐心,幫助他們排解憂慮,減少孤獨感。鼓勵學生自我調整,保持樂觀的心態,以平和的心態安排好每天的學習和生活。3.做好疫情結束之后的心理輔導預案。“非常時期”發生的事件、所有的經歷及形成的觀念、生活態度及行為習慣都會對中小學生未來心理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學校和家長要做好疫情結束之后的心理輔導預案。(1)鞏固已建立起來的良好行為習慣研究表明,一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7天是“刻意、不自然”,需要個體時時要提醒自己注意,會感覺有些不舒服;第二個7天是“刻意,自然”,開始感到舒服,但還需要鞏固;第三個7天是“不刻意,自然”,良好習慣已經穩固形成。在“非常時期”養成的良好生活習慣對中小學心理發展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家長和教師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對學生的良好行為不斷給予積極強化,使其構成穩固的人格特征。(2)提前做好開學前的心理調適工作每年寒暑假結束后,都會有一些學生出現“開學綜合征”,這是一種明顯的不適應新學期學習生活的非器質性的病態表現。在生理上表現為失眠、嗜睡及一些查無原因的頭暈、惡心、腹痛、疲倦、食欲不振等;在心理上表現為厭學、焦慮、上課走神、情緒不穩定、記憶力和理解力下降。“非常時期”有些家長放松對孩子要求,忽視孩子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開學時也難免出現上述癥狀。因此,家長要在開學前逐漸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慢慢收回假期過于放松的心態,以飽滿的狀態投入到學習當中,教師也要做好開學后學生心理輔導的準備工作。(3)做好疫情期間心理應激性障礙學生的追蹤工作心理應激性障礙問題的矯正較為復雜,因身體生理與心理素質不同,問題形成的原因不同,每一個人恢復正常狀態所需時間的長短也不同。對此,班主任和家長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心理教師應為該類學生建立心理成長追蹤檔案,定期進行心關注聚焦理輔導,逐步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直到恢復正常心理機能。(4)關注特殊群體“非常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要關注一些特殊群體。例如,家庭成員或親屬中有肺炎患者;父母是馳援武漢抗疫前線醫護人員、部隊官兵、當地防控一線各行各業工作人員;面臨中考、高考的考生;特殊家庭,如留守兒童、不完整家庭、特困家庭的學生,等等。(二)“非常時期”中小學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方法建構。“非常時期”家校協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也必須適應這一時期的特殊情況。1.多種方法并舉。學校可以“采取科普工作和專業輔導相結合、個人輔導和家庭輔導相結合、各種服務平臺和網絡通訊手段,通過電話、微信、QQ等網絡手段提供在線心理輔導服務。學校可以為學生和家長編寫疫情期間心理調適的在線讀本,可以通過網絡建立班級群或更小的學生群開設心理課堂。”班主任教師要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隨時觀察、跟蹤學生的心理動態;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線上作文、繪畫等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指導家長學習和掌握一些心理調節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以及一些心理游戲,對孩子進行心理調適。2.充分發揮學校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以下簡稱家委會),引導社區和有關專業認識你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目的在于加強聯系與溝通、增進家校互動、促進學生成長。”研究表明,家委會不僅是家校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同時也是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中小學校都設有家委會,有些學校還細化為校級家委會、年級家委會和班級家委會三個層級,分別參與學校、年級和班級的管理,旨在做好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工作。“非常時期”家委會在家校協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更為重要,各級家委會可以通過已有的溝通平臺,如QQ群、微信群等進行交流。例如,校級家委會要積極參與“非常時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情況,提出合理化意見和建議,充分挖掘家長資源。年級家委會要在校級家委會和班級家委會之間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及時向學校和家委會反應家長的要求和意見、建議。班級家委會要利用班級家長的資源,建立班級家長群,及時交流家教經驗,相互學習、支持,協助班主任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發揮家庭教育作用。家長要充分利用假期“親子共享”時光,加強與子女的溝通與交流。家長要安排好每天的作息時間,做到飲食起居規律,生活內容豐富。把孩子的學習、娛樂、身體鍛煉、家務勞動穿插安排,做到勞逸結合、輕松有趣。家長還可以與孩子一起收聽收看新聞報道,了解有關“抗疫”方面的信息,學習各種防控知識。通過寫作、繪畫、表演等方式表達對奮戰在“抗疫”一線不怕犧牲、不辭辛苦的醫生護人員、部隊官兵、公安民警及為保障人民生活需要的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敬意,抒發情感,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質。4.整合多方資源。疫情發生后,國家衛健部、教育部立即啟動危機干預系統,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隨即在很短的時間內,全國各級心理衛生系統、高校系統都開通了心理熱線。各級各類的教育學會、心理學會、家庭教育學會等學術組織也相繼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動。全國大中小學都開展了面向學生和家長的心理咨詢工作,各地的專業心理咨詢機構也積極開展線上心理咨詢與輔導,構成了強大的心理咨詢網絡系統。在發揮家校協同體系的教育優勢的同時,還應該整合家校系統的外部資源,充實和完善自身的力量。同一地區的中小學之間也可以形成聯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享資源。
三、“非常時期”中小學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組織建構
“非常時期”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必須是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進行運作,實施嚴格的科學管理。“非常時期”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包含在學校制定的防疫預案當中,在學校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同時也要根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做好具體的安排。應包含如下要素:組織領導、工作要求、工作分工和處理流程。(一)建立組織機構。“非常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可以在學校原有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其作用。學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負責頂層設計,明確工作目標。組長由學校主管德育工作的領導擔任,成員包括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班主任、學科教師、團隊工作教師、家長委員會成員、高年級學生心理委員等,各成員工作職責要明確。(二)明確工作要求。“非常時期”家校協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總體任務就是利用一切資源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體學生應對風險、抗擊壓力的心理水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和學習態度。密切關注學生的應激性心理危機,及時發現,及早干預,做好預防和治療工作。(三)分工明確合理。小組成員的工作分工要明確,做到各司其職,提高工作效率。組長主要負責協調系統內外的工作,包括與學校整體工作之間、各部門之間、家長委員會之間的關系。學校心理健康專業教師隊伍起著核心作用,主要負責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與診斷;對各種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選擇、編輯及手段的策劃;開展面對學校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和家長的心理健康知識、方法、技能的培訓。班主任要發揮紐帶作用,建立與學生及家長之間的密切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在“非常時期”的心理狀態,及時與心理健康教師溝通,分析學生的心理表現。各學科教師、團隊工作教師及行政管理教師要發揮各自的作用,積極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長委員會要充分發揮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橋梁作用。主動參與“非常時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制定和工作計劃,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信息溝通。組織家長學習相關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子女教育的水平。定期與家長聯絡,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發揮班級心理委員的作用。班級心理委員應做好教師與同學之間、家委會與家庭之間及同學之間信息溝通工作。心理委員還可以組織朋輩間開展心理互助與自主活動,加強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構建朋輩之間的心理支持系統,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自助”功能。(四)制定工作流程。在學校防疫期間的總體工作框架下,家校協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也要制定科學的工作流程,以保證工作的有效開展。主要的工作程序由如下環節構成:制定應急預案—建立值班制度,開通24小時值班電話—收集學生信息—心理評估—心理輔導、危機干預或轉介—定期匯總信息,隨時調整工作方案。雖然“非常時期”的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建立在特殊背景下,但它并非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這一體系在運行之初就已經具備了長效功能。如果能夠不斷完善,就會形成一種長效、聯動機制,既能夠在“非常時期”應對學生突發的心理應激問題,也適用于常態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田昊.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4).
[2]游旭群等.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導手冊[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20年2月.
[3]謬健東,孫綿濤,邊玉芳.疫情期間怎樣更好守護學生成長[N].中國教育報,2020-02-14.
作者:郭瞻予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 上一篇:論妊娠糖尿病產婦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
- 下一篇:簡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和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