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堂人文教育探究

時間:2022-10-20 09:31:21

導語:高中語文課堂人文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課堂人文教育探究

一、注重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

以前的教學中,老師大多都是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只有老師在“表演”,學生在“觀看”,這樣學生就會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思想,而不會主動思考,這樣雖然對學生的成績有所幫助,但并不能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以,為符合《新課標》要求,要求老師必須廢除這種老的教學觀念,先進行自我提升,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照搬老師的思想,而是用自己的思想來理解全文的內容,人物形象以及主題思想,這樣就將老師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有這樣做學生才會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才能讓他們對語文這門學科產生自己的見解與看法,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采用“抽絲剝繭”的方式提煉主干

語文教學和別的學科的不同,關鍵就在于語文學習科的學習并非是為了掌握《大綱》所規定的內容,課文僅僅是范例而已,需要老師在實際教學中注重課文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培養。這就與傳統的閱讀教學有很大的不同,不需要進行各個擊破式的繁瑣分析,而是抓住一兩個重點進行提煉,剩下的完全交給學生自己去處理,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即可。比如,很多老師在教學《老人與海》一文時,特別是在圍繞“老人與鯊魚的搏斗”這一節講解時,教師一般都采用讓學生找出具體的語句加以體會老人的可貴精神。于是學生把這一篇課文內容仔細地找了一遍,可以說揀出了這段課文的“主干”。但課后仔細想想,學生有真切的感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而我在上課時只在黑板上畫出一張表格,讓學生自己來填空。那么每一位學生的發言都不是機械照搬課文原話,而是經過自己感悟,再加工后,把原文的思想變成了自己的思想。這樣老師不需要做過多的講解,學生自然能體會出作者的寫作目的。

三、通過文本的研習加以拓展引申

教材不是不可質疑與更改的,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的機器,兩者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關系,教師要教會學生善于總結,善于質疑,更要敢于去提問,懷疑和評價作品。遇到疑難時,要善于提問,產生問題時,要敢于進行質疑與否定。發現疑難時,要敢于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要把課本中的語言與實際生活中的感悟有機結合。常用的方法有:

(一)身臨其境,以己之情度別人之感。情感體驗來源于生活,只有與生活體悟相對應時,教育就會符合人文精神的要求。在實際教學時,老師需要運用生活中的現象來結合課本中的知識,更要根據學生的親身感受來對知識進行解釋與傳輸。特別是在高中語文的詩歌欣賞的教學上,這一點本人的體會很深刻。比如在上柳永《雨霖鈴》一詞時,如果只采用傳統的講讀方法,學生很難理解文中的惜別之情。而在上課之前讓他們先回憶自己最難忘的人以及送別時的情景,再結合該詞的內容來體會就自然而然的體會出詞人那送別愛人的痛不欲生的感情了。在教學時再配上音樂,那么課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加強寫作訓練,也是幫助學生進行感悟的好方法。但我們也實際教學中常常會發現有些寫作的訓練只是表面功課,并沒有真正起到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體現人文性就需進行進一步的加強。

1.在想象處加以填補:眾所周知在文學創作過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視藝術想象的作用,但由于學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的限制,就會在閱讀中對文意產生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因而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自己的理解,只要不違背對主旨的把握應該給予鼓勵。比方說魯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祥林嫂問我關于“鬼魂”的問題,我的支支吾吾回答處有一系列的省略語,我就可以讓學生把它補充出來,然后全班集體討論,這樣就可以更加能體會出“我”善良,有同情心,但又懦弱不敢反抗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對文章的主旨有了深刻的體會。

2.在文章中“難以言表”處加以想象,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老師常常會發現有些課文留有很多省略的內容,這些就需要學生們加以補充。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就會給學生增加理解的難度,這就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設身處地去還原,完全進入作品之中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比如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健康賞心亭》一文,因為本首詞含有大量的典故,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有很大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我除了講解典故之外,還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無法實現的理想來體會,這樣就能體會辛棄疾當時空有滿腔熱情卻無法實現的抑郁,苦悶之情。而后通過朗讀加以再現,實際效果證明效果很好。

3.在課文精彩之處加以延伸。文章的精彩之處往往是我們上課的重點,因此我們完全就可以把這些內容提煉出來,讓學生自己去研討,這樣實際效果證明比單純的講解更有效果。我們就可以像《老人與海》那篇課文那樣,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續寫課文的結尾。想象一下當海邊的其他漁民看到這副魚骨架時的表情以及心理活動來體會主人公的精神,這樣不但能夠訓練學生的寫作,還可以更加體會出主人公堅毅,頑強的“硬漢”形象,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現場表演,感人至深。許多不同體裁的課文都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可塑性,學生的表演是對教材吸收后的自我展現,是學生在對作品的認知后再結合自身原有經驗,借助動作、語言、神態等手段來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利用自己的理解與想象,借助表演時的動作,語言,神情等方式來表現作品的情節,這是對教材再創造的結果。這樣做不但可以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還可以鍛煉他們的表現力和創造力,這正是老師所要達到的目的。比如曹禺的《雷雨》一文,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分角色朗讀以及小話劇表演的形式,就能很容易體會出周樸園的冷酷,自私,無情,兇狠的性格以及魯侍萍由若變強的性格,從而對文章主題的把握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教師還要注重語文教學的課外閱讀作用,利用課外活動時間介紹或與學生一同閱讀一些經典作品,并且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另外還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去播放一些與作品有關的影片或視頻,讓學生對作品有一些更加直觀的印象。另外,假期也可以給學生安排一些閱讀任務,這些方式方法都能使課內、課外知識得以融會貫通。此外,作為我們老師也必須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自我“充電”,自我提升。從上文可以得知,高中語文在進行人文教育時,不但可以傳揚人文主義,而且還可以塑造學生品德。因為它通過對課本內容的消化吸收,不但可以培養他們的質疑精神,更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秉著合理的人文觀念,結合輕松的教學氛圍來進行教學。總之,人文精神是時代賦予我們教師的要求與責任,是我們神圣的使命。因此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圍繞這一點,利用各種方式加以實現,勇于擔負起這一重任。

作者:劉兆慧 單位:滁州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