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高校人文教育論文

時間:2022-01-28 04:19:46

導語:當代高校人文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高校人文教育論文

一、高校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

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高校專業教育蓬勃發展的時候,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首先提出“通識教育”主張,[1]14他認為高校只有發展通識教育才符合高校之道,由此彌補專業教育的某些缺陷,融通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人才,才能溝通現代與傳統,使文明不致斷裂,建立起高校師生共同的文化語言,使之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礎。而作為通識教育核心的人文教育,其地位正日益突顯。西方國家重視人文教育、通識教育,注重文明、文化的傳承創新,其理論研究與實踐也較早、較深入及較系統。在教育實踐中,美國以斯坦福大學為代表,在20世紀八十年代進行了通識教育改革,[1]P30人文教育內容與課程體系明確體現在大學生培養目標及方案當中,眾多高校將各類通識課程稱作“核心課程”,對核心課程進行嚴格的設計和要求,將其視為為人文教育目標服務的重要陣地。英國的眾多高校則實行“大文科”與“大理科”制度,將文科與理工科課程有機結合在一起,突出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今天,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博雅教育仍然是西方國家高校教育的目標和方向。而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30年代蘇聯高等教育模式的影響,[2]中國高校教育確立了“以專業為中心、以行業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以“工具意識”為核心的專業教育培養模式在幾十年的教育實踐中一方面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型人才、推動了社會經濟建設發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等教育學科單一、專業劃分過細、人才知識結構單薄、人文底蘊薄弱的局面。同時,過早、過窄、過細的學科與專業劃分嚴重限制了高校大學生跨學科、跨領域思維創造能力的發展,造成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體制中整體發展乏力。因此,在現行高校教育體制中推進人文教育發展,首先必須理順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之間的關系。近年來,各類高校逐漸意識到片面強調專業教育,忽視人文教育給高等教育帶來的嚴重危害;但在如何打破傳統僵化的體制格局,推進人文教育發展方面并沒有很好的辦法。正由于此,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之間的關系,也成為高校教育體制中首要的關系形式。

二、高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

人文與科學是人類理性的兩大支柱,西歐工業革命以后,人文與科學發展都出現了較大變化,而其主要發展趨勢是,科學理性逐漸凌駕于人文理性之上;二十世紀初期以來,人們對科學范疇作了更為嚴格的界定,如西方哲學家康德、文德爾班等將自然科學推崇為真正知識的唯一來源,將自然科學方法視作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而將追求人自身價值與意義的人文社會科學劃入另冊,不再視為知識的來源,由此形成了人文與科學兩種文化的沖突與對立。人文與科學兩種文化的沖突,反映于中國高校教育體制當中,則是科學教育的如日中天、人文教育的衰頹低落。“現代大學的知識結構在科學的大力滲透下,越來越變成一個知性的混合體,講學統不講人統,大學里面已出現知識排他性傾向,即只有科學才是知識,其他不是知識。”[3]原來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也因此具有了明確的界限。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盡管界限分明,但同樣也有著融合的可能,“認識和挖掘人文中體現的科學基礎,科學中內含的人文精神,并以此為中介是實現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的重要內容。”[4]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由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可以引申出另外兩組重要的關系形式,該兩組關系協調都與人文教育發展有著緊密關聯。

1、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關系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各自以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作為學科支撐,由此引申出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問題。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關系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文理”關系,不是簡單指文史哲與數理化之間的關系,這里所說的人文社會科學,實際上是一個“大文科”概念,又稱作哲學社會科學,其內部存在分殊化,既包括有人文學科,又包括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內部也有著不斷分化的趨勢,包括如理論科學、應用科學和技術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類別。人文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將具有明顯界限分隔的兩類教育科學形式融合在一起,開設全校性質的人文教育課程以覆蓋所有的學科門類。但是,要真正做到面面俱到,那么課程如何整合、怎樣搭配將變得極為復雜與瑣碎。若這類課程無法照顧到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雙方固有利益,則無法使兩者形成相互的融通,人文教育便有可能流于形式。目前出現的情況是,各高校都開設了各種類型的人文教育公選課,而這些課程往往被各式各樣的“概論課”所包圍,知識的拓展停留在表面,講授的內容往往“淺嘗輒止”,很難達到人文教育的實在目的,其真正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我們認真審視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系。

2、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關系

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又可分化出人文學科(或稱人文科學)和社會學科(或稱社會科學)兩大類學科,學科之間也因此產生出新的關系問題。總體來說,主要承擔人文教育工作任務的是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而這兩類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分類卻在學理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兩者之間并非圓融無間;因此,需要我們正確的處理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的關系。如社會學科通常強調對社會現實的分析與綜合,其主要學科包括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人文學科則離不開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其主要學科如歷史學、文學、哲學等。高校人文教育究竟應當倚重于人文學科,還是更多的依靠社會學科?身處不同學科的學者在看待這一問題時會產生較大分歧。社會學者或許會認為人文學科沒有實際用途,對現實社會沒有意義;而人文學者則認為中國現有的社會學科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沒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及創造。在如何發展人文教育的問題上,學科之間必然有一個長期磨合的過程,只有正確處理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關系問題,人文教育才將有所依靠,才能真正形成高校人文教育的完整概念結構。

三、高校人文教育與教育層次的關系

人文教育在高校中尋求發展,絕不能是“閉門造車”,它與中學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職業教育等各類教育層次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1、高校人文教育與高中、中學教育的關系

今天的高等教育呈現出普及化與大眾化趨勢,高校教育需面向社會,走向通識化發展道路亦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然而通識化發展道路的鋪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高等教育自身獨立可以實行的,它需要一個較為長期的積累過程,而此種積累則需要在高校與高中、中學教育之間搭建起較好溝通的橋梁,共同致力于人文教育的發展。要做到這點,其中的關節處就在于改變目前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高考應試教育模式,使學生在高中、中學階段就能夠接受到人文教育,拓寬學生知識探索的領域,打破高中階段形成的文理分科、文理分家的固有格局。人文教育需要高校教育與高中、中學教育進行有效地銜接,達至設計系統、完整、合理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的目的,正由于此,中國高校人文教育的發展,需要我們準確定好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與高中教育、中學教育“主體之間”的關系位置。

2、高校人文教育與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關系理順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也關乎著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高校本科教育培養的目標取向是什么?目前許多高校未必有清楚的認識,許多高校似乎都將本科教育目標看成是培養研究生的生源,并將考取研究生數量的多寡看作是高校業績高下的重要指標,這樣的思路影響至深且巨,然而今天,這樣的目標定位與指導思想卻值得我們重新探討。事實上,高校中能夠進入研究生階段進行學習的本科生數量相當有限,“如果把本科培養目標看成是培養未來的研究生,就沒有顧及大多數今后不讀研究生的本科生的培養”,[5]本科教育淪為了研究生教育的附庸,成為高中、中學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的過渡階段,因而失去了獨立存在的價值目標取向,這使得本科教育的真正目標變得模糊不清。由此產生的結果是,本科教育成為高中、中學專業教育模式的某種延續,高校將高中、中學教育推行的專業性目標轉移到高校本科教育的層級,這使得高校本科教育的功能與作用類似于過去高中、中學的教育,研究生則轉而成為從前的本科生,“專業主義”甚囂塵上,無從建立起高校人文教育制度。由此可見,理順高校人文教育與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關系,對于人文教育發展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3、高校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高校內部學科、專業日益分殊化,眾多二級職業型院部目前存在著大量擴張的趨勢,這本身具有合理性,但是,當這些職業型院部學生成為社會重要力量的同時,他們在高校四年當中受過怎樣的人文教育,他們的人文基本素質如何?這些問題是值得思考的。關于此,則需要我們正確處理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更涉及到高校大學生受何種利益驅動與人文教育預期的關系問題。在社會大環境下,眾多高校大學生是以謀生和就業作為主要導向,直接以求職需要作為目標,以獲取物質利益作為人生方向,人文教育在其心理預期中地位低下,社會與學生的利益需求也帶動高校的急功近利,當職業型院部據有高校主要的教育資源時,勢必對整個高校教育體制起到決定性的影響。高校人文教育將會不斷受到來自職業院部、職業教育的沖擊,在整個體制中地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因此,如何正確處理高校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關系,也成為今后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高校人文教育與教育教學的關系

高校人文教育發展,需要我們正確處理人文教育教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

1、人文教育與教育內容的關系

從教育教學的內容上看,高校人文教育的發展,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中西文化傳統與現代的教育內容都可以提供此種儲備;然而,中國高校的人文教育卻面臨取用中西文化先后輕重的問題,是應該以中國文化教育為主體,還是主要借鑒西方的文化教育,亦或是強調將中西文化共同加以利用?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如甘陽認為,“中國一百年來之所以把中西問題作為中心性的問題,因為現代中國總的問題就是直面西方文明沖擊的問題。”[5]正是由于中國文化的傳統與現實不斷受到西方文明與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中西文明與文化之間正經歷著不斷地沖突與融合,中國高校人文教育發展的合理定位,需要我們正確處理兩種文明與文化的關系,使中西方優秀的文化教育資源都能夠為高校人文教育的發展服務。

2、人文教育與課程形式的關系

近年來,各類層次的高校主要參照西方本科教育來改革實踐人文教育課程,但是,這些高校更多將注意力集中于模效西方人文教育的外在分類形式,或滿足于在學分有限的公選課程中劃分不同門類。在人文教育課程設置方面,追求門類齊全以及課程數量的增加,卻缺乏系統、明確的教學目的,更缺少對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和安排。人文教育課程開設的隨意性較大且不夠穩定,只注重外在形式,不注重內在質量。在本科教育現行體制下,高校并未真正建立系統完善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也沒有把這類課程視作高校本科教育的基礎性課程,只是將它視為知識補充的角色,用來在主課外增加一些學生們的知識興趣。并未有效整合當前各類公選課程資源來提煉形成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而是盲目追求課程范圍和數量的擴容,公選課程在高校中大都被看作是本科生專業課程以外的附加課程,并未發揮這些課程的真正功用;而這在二級院部如理工院部或職業院部尤其如此。課程流于形式,學生們并不重視,有能力承擔人文教育課程的師資力量嚴重匱乏,而當前承擔此類課程的教師又多數未經過嚴格訓練,人文教育課程因此主要成為學生們混學分的課程。若照此發展人文教育,我國高校發展人文教育的初衷將無法實現,過去的努力將付之東流,這便要求我們需要進一步理順人文教育課程綱目之間關系,構建形成高校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體系。

綜上所述,高校人文教育的發展,與我們對高校教育內涵的理解與認識緊密相連,而長期以來高校人文教育發展緩慢的格局亟待打破。如何將人文教育從當前面臨的尷尬發展局面中解脫出來,如何準確找出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體制中的合適位置,是中國高校人文教育事業發展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而關于這一問題,需要我們深刻了解高校人文教育當前的生存狀態與內外關系,有鑒于此,考察高校人文教育發展狀況,協調處理人文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主體之間的關系成為必然的選擇,本文寫作的初衷正在于此。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人文教育的諸種關系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各種關系往往相互交織在一起,彼此之間又存在著重要關聯,關于這些問題的討論,將留待今后作進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南云單位:許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