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腳手架搭建策略

時間:2022-05-04 10:58:10

導語:科學教學腳手架搭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教學腳手架搭建策略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學生花費了很多時間,但學習效率很差,甚至無果而終。導致學習興趣降低[3]。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小學生在概念建構過程中,探究任務難,整體計劃大,知識儲備不足。學習者面對一定的“困境”時無法解決,缺乏必要的支撐,無法形成解決問題適宜的知識經驗結構。因此,搭建“腳手架”就是在學生“最近發展區“中提供必要的經驗或聯系,以促成其形成適于問題解決的組織良好的經驗結構。“腳手架”有多種:從知識與技能角度可歸納為背景式、信息式、認知式等,從過程與方法角度可歸納為范例式、問題式、向導式、圖表式、實驗式,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角度可歸納為情感式、能力式等等?!澳_手架”的作用是將探究任務分解成若干個片段,把整個活動分解為容易處理的任務,讓學生能夠一步步完成探究任務。有效的“腳手架”能夠幫助學生發展健全的心智,發展能力。因此,研究出科學合理地搭建“腳手架”的策略,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概念,全面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從事科學教育者的首要任務[4]。

二、概念界定

“腳手架”(或曰“支架”):原意指建筑行業中的“腳手架”。根據這個建筑隱喻,心理學家伍德最先借用這個術語來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對某人的學習過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腳手架”指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5]??茖W探究的基本模式:科學探究的基本模式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資料(實驗操作)———分析資料(或實驗現象數據)———形成科學結論———交流討論———提出新的問題。作為課堂探究活動,可以是上述過程的全部,也可以是過程中的一個片段或某一個環節,只要學生能通過探究活動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或學會了某種科學的方法、技能或形成一種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能很好地達到其中一個目的,這樣的活動就可以稱為一個有效的探究活動。最鄰近發展區:它來源于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維果斯基認為,在兒童智力活動中,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通過教學,兒童在教師幫助下可以消除這種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最鄰近發展區”。因此教學絕不應消極地適應兒童智力發展的已有水平,而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不停頓地把兒童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

三、搭建“腳手架”的方法與策略

搭建“腳手架”的方法很多,這里僅僅以信息式“腳手架”、問題式“腳手架”、實驗式“腳手架”為例研究搭建的策略。

1.在教學中,搭建信息式“腳手架”的教學策略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信息式“腳手架”的使用很常見,比如一個概念的學習,一段文字的閱讀都屬于信息鋪墊式“腳手架”,教師將一些相關知識搬來就是為學生解決問題搭建了“腳手架”,有了這一“腳手架”這個看似復制的問題一下子明朗化了。搭建類似的“腳手架”時要注意所提供的信息不能過難或者過易。如《晝夜更替》這一課中,由于學生對宇宙空間知識比較欠缺,了解的知識相對比較少,老師課前要求每個學生查閱晝夜更替相關資料,編輯小故事,從中學生學習了一些關于“晝夜更替”的知識,為學生鋪墊了大量知識信息,搭好了最基礎的“腳手架”。在上課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內互相學習和交流,將這些信息和知識互相傳遞,使這個“腳手架”搭得既合理又高效。在上課的過程反饋來看,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6]。

2.在教學中搭建問題式腳手架的策略

這類“腳手架”是幫助學生確定問題解決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并將這些知識和信息以一系列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在學生解決問題時,教師可以以問題的形式向學生提供援助,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或者提供新的思路。問題式“腳手架”可將復雜問題分解,使學生有限的認知資源得到合理分配。以《電磁鐵》為例,在指導教師教學過程中是這樣來搭建問題式“腳手架”的。師: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樣東西———小磁針,如果現在老師給上方的一根導線通電,猜猜小磁針會怎樣?生1:不會有變化。生2:會被導線吸引。生2:會快速轉圈。師:究竟會怎樣呢?我們試一試(教師演示)。你看到了什么?生:小磁針動了。師:小磁針為什么會動呢?生1:導線吸引了小磁針。生2:導線通電后小磁針轉動的。通電產生的師:好,也就是說,導線通電產生磁力了。同學們,你們注意到了嗎?剛才在你們觀察到現象之后老師馬上將導線和電池斷開,我為什么這么做?生1:不然,電池兩端會發燙。生2:電池會消耗得很厲害。師:有道理,剛才的整個電路中沒有用電器,通電時間過長可能會損壞電池。通過一系列的提問與交流,引導學生如何操作,提醒該注意的一些問題。這些“腳手架”就像一個一個臺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接近目標。要求學生不僅回答這些問題,而且通過分析、綜合、判斷等思維活動來解決問題或作出正確判斷。

3.在教學中搭建實驗式腳手架的策略

這種“腳手架”意在為學生提供直接的操作性和情境性的經驗,以幫助學生合理有效地運用工具和資料。實驗式“腳手架”不僅有助于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的需求,也可以減輕認知負荷。當學生缺乏關于某些操作方法或某些復雜實驗的怎樣做的經驗時,相關的錄像或教師的演示實驗便可起到提供這種情境性經驗的作用。實驗操作式“腳手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實驗條件,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進行科學知識的構建。如老師在執教《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時,采用實驗式“腳手架”。下面是該教師的一個教學片斷:師:這是我們非常喜歡吃的馬鈴薯,在老師將他們放入水槽前,你們想提出什么問題?揭示課題: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師:你們推測這個馬鈴薯分別放入水槽中,結果會如何?生1:我覺得會下沉。生2我覺得會浮起來。師:那么我們來試試看吧,試一試就知道結果了。(教師演示,將這個馬鈴薯放入清水中下沉,然后將馬鈴薯取出后擦干,放入鹽水中上浮。)師:在剛才的一系列觀察中,馬鈴薯的大小是否影響了他們的沉浮?生:好像和馬鈴薯大小沒有關系。師:那么你們估計是什么原因影響馬鈴薯的沉浮呢?生:可能是兩個水槽里的水不一樣。因為在這個試驗中,馬鈴薯是同一個,只有水槽中的水是不同的。這樣的創設情景,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矛盾沖突,從而激發了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這樣通過實驗式操作來搭建“腳手架”,使他們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搭建更完整的知識體系[7]。

四、在科學教學中,搭建“腳手架”的限定

教師給學生科學探究搭建“腳手架”時,必須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要適時、適合、適度,必須考慮如何促進學生的獨立思維。只有學生不能獨立完成的情況下,教師才可以給予積極主動地支持與幫助。教師究竟應提供何種程度的支持,將取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能過多而成為包辦代替,不能讓學生成為模仿的“機器”,也不能過少而放任自流。

作者:趙淑梅王偉曄工作單位:黑龍江省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