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音樂教育變革前景

時間:2022-08-14 09:36:56

導語:我國音樂教育變革前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音樂教育變革前景

摘要:隨著20世紀初第一次啟蒙所帶來的諸多問題的不斷暴露,呼喚第二次啟蒙的浪潮越來越高。在閱讀王治河博士與樊美筠博士的《第二次啟蒙》一書時,無疑對我進行了一次頭腦風暴,讓我思考諸多。在未讀此書前,自己完全沒有任何本書中所提及問題的相關思考,給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因此,我想將本書中的一些觀點與我的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相聯系,寫一些關于我國音樂教育的現狀及其變革前景,對此做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關鍵詞:音樂教育;第二次啟蒙;多元文化

毋庸置疑,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成功的將人們從封建專制、閉關鎖國的思潮中解放出來,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和對科學技術的向往。第一次啟蒙給我們長期的落后局面帶來了一絲曙光、一劑良方。西方社會的巨大的成功,引誘著我國當時的有識之士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改革我們國家的相關體制,甚至各方面均向西方看齊,認為學習西方就是走向先進、走向現代化,而傳統的東西被認為是落后的、被批判的。在這一過程中,對“德先生”、“賽先生”的瘋狂追捧、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對傳統文化的不屑一顧導致了諸多問題的產生。對于各種問題的現狀,此處不做贅述,《第二次啟蒙》中已分門別類的詳細說明。下面我將根據書中作者的觀點,對音樂教育的現狀及其前景做一點自己的分析。

音樂教育屬于教育的一個分支,教育這一重要領域在第一次啟蒙后也深受西方影響。一直以來,由于對西方的一味學習模仿,使得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并未得到保護和傳承,雖保護傳統文化的口號一直在大力呼吁,但事實卻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很難去將其用于養家糊口的現實中。這一現象在音樂上的反應就是,鋼琴專業的學生在琴行兼職能獲得自己的生活費,西洋樂器從不缺學生。但是作為一個學嗩吶或者民歌的同學來說,卻很難做到,因為民樂很少人去學,大家的思維都覺得西樂洋氣、高大上,民樂俗氣。這導致了一種循環,西樂學生越來越多,民樂學生越來越少,最后自己的傳統文化嚴重流失。近年來,雖然各方均強調傳統的重要性并鼓勵學習傳統文化但僅限于呼聲,在實際行動上大家還是選擇西樂。所以并不是大聲呼吁大家就能去有這樣的行動,就像并不是寫了警告標語大家一定會去做一樣,這樣的思維觀念是根深蒂固的。要改變這樣的現狀,不能僅依靠呼聲,更應該提出在音樂教育等各科的具體可行方案。正如醫生診斷,僅說有病,然后開出病歷單是不夠的,得依病開方,才能藥到病除。

下面我將從兩個方面來論述音樂教育的變革前景:第一,無根轉向有根的音樂教育。在不斷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傳統的根被拋棄,音樂教育學科就像是一個沒有地基的大樓,只向高蓋,越來越追求富麗堂皇,并未建立穩固的自身文化根基。導致其沒有發展方向,無論如何,西方的東西畢竟是舶來品,是外在的東西。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如若自身都不認可自己的民族文化那對于整個民族將是很危險的。正如如今我們國家高校中的音樂類大學生,熟知和聲曲式,卻不懂古代律制;人們僅知貝多芬莫扎特卻不知師曠、嵇康;非專業人士只知dolremifasollasi卻不知宮、商、角、徴、羽。由此可見,我們自身的音樂文化已大大被遮蓋,而這些僅是音樂這學科的鳳毛麟角。無論任何科目,我們都應立足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去吸取營養才能更好的向西方學習,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放棄對自己文化的學習,否則我們就會成為一個無根民族。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口號大力弘揚的同時也應努力挖掘我們的傳統文化,找尋古人智慧,更好的指導我們的現狀,彌補我們當下的不足。第二,單一轉向對話的音樂教育。從音樂課程開始設置時,不管在教學課程設置還是學校管理機制亦或專業學科內容的學習上,均有很深的西方烙印。在音樂教育學科中,自學堂樂歌起,蕭友梅、沈心工、李叔同等大量音樂家均開始向西方學習音樂理論,在學校開設的唱歌課中,采用西方的五線譜、合唱等形式進行教學,在師范院校等學校中有西方和聲曲式課程的設置并沿用至今。現在大學使用的教材,如:《基礎和聲》、《基本樂理》等這些科目是世界上唯一的樂理知識嗎?這種現象就無形表明了我們對于西方文化這一普世性的認同,這也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的抹殺。為什么不廣泛設置我們的民歌如何寫,古詩詞如何押韻的課程呢?學校確實應多加設置傳統文化的科目,使學生能更好的了解和學習,更加喜愛我們的民族文化,這樣才能使其繼承發揚。在后現代主義大力推崇的今天,我國古代的哲學已被認為對解決當今社會問題有效,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更應去挖掘其中的智慧,使之造福于人類。但只低頭研究自己的文化勢必會導致僵化,我們應廣泛學習各民族文化,但在這一過程中應是以我們自身的文化為基礎的,這一點不能顛倒。

當然,我說這些并不是堅決反對西化,抵制西方來物。固步自封已讓我們嘗盡苦頭。我們自己應學會去借鑒而不是照搬,畢竟外來物是錦上添花的東西,而非主體。我們應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向世界展現我們民族的無盡魅力,建立自己有根的民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價值,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無形發揮自己的作用。世界上有多種民族、多種文化,地域環境的不同導致產生的文化也不盡相同,并不僅是西方這一種文化,建構一種多元文化對話的體制機制,破除西方中心主義,學習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如若在今后的課程設置中我們可以多一些傳統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關內容,在對學生的培養上重視塑造傳統文化這一主體,學會感受不同類型的美的音樂。那我們下一代就能更好的去尊重差異,理解不同,成為一個胸懷寬廣,有包容心的人。而這正是我們教育者所追求的。

作者:張雯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