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醫學教育標準對我國的啟示

時間:2022-05-20 10:39:43

導語:中外醫學教育標準對我國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外醫學教育標準對我國的啟示

摘要:本文結合國內外醫學教育標準的內容,在分析比較其中不同理念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我國在醫學院人文教育培養中應注意的問題,對醫學院開展人文教育和培養優秀醫學人才具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醫學教育標準;人文教育;對比;啟示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醫學事業實現國際化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學教育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在新形勢下,為提高高校醫學教育水平、醫學國際競爭力和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開展中外醫學教育標準對比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外醫學教育標準以及比較

1.中外主要醫學教育標準

目前,在世界上比較重要的醫學教育標準有《IIME標準》《WHO西太區標準》《WFME標準》《和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1)《IIME標準》。《IIME標準》的全稱是《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制定于2001年,內容涉及總結性個人評估并以保證醫學畢業生的質量為目的。(2)《WHO西太區標準》。其于2001年制定,包括促使醫學院進行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等內容。(3)《WFME標準》。其于1999年制定,其內容涉及培養高素質畢業生、提升教育質量和完善教育改革等。(4)《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我國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內容主要涉及對醫學畢業生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職業道德的培養等方面。

2.中外醫學教育標準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比較

基于不同的國情和思想意識形態,中外醫學標準在人文教育方面有著較大差異。(1)知識目標上的差異。國外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均強調了建立社會醫療體系的重要性和醫療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照顧。在其標準中,畢業生必須掌握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特點,并學習如何公平有效利用社會公共衛生資源以及掌握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方法與態度。而在國內,我們對這些尚無關注。實踐證明,現在的醫療已經不僅僅是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解決身體上的病痛,更涉及對社會和心理等諸多問題的重視。在構建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之時,應更注重其過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益性。(2)技能目標上的差異。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在醫學上的理念就開始發生變化,他們認為在醫療體系之內的人應作為消費者而不應是患者,醫生是為其提供醫療衛生服務之人,雙方在關系上是平等的,雙方在相互探討中商討醫療方案。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溝通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就變成了醫學技能培養中的重要內容。溝通包含著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兩者之間的溝通有利于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正確獲得當前情況并為之做好準備;第二層次是醫生與社會媒體之間的溝通,兩者之間的溝通有利于醫療方的情況快速被社會所知并能獲得社會上各方面的支持;第三層次是醫生之間的溝通,兩者之間的溝通有利于營造良好工作氛圍并能夠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維也有著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疾病的研究復雜多變,在治療時應考慮各種情況而不盲從權威;另一方面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醫生必須保持著謙虛謹慎的態度并能夠終身學習。(3)職業價值觀上的差異。在國際標準中,個人情感、人文思想和文化背景都是被尊重的,醫生在行醫過程中應有著負責、正直、嚴謹的科學探索精神。雖然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各種疑難雜癥也逐漸被攻破,但技術的進步與人們對健康的永恒追求比起來,其中的差距還是較為明顯。在醫學教育中必須體現出人文關懷的作用,明確醫學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體驗與關切。然而此種內容卻未能在我國得到具體體現。

二、標準比較對我國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的啟示

我國在醫學院校人文領域的建設中,應結合國外的先進文化與先進理念,以人為本,注重對“人”的關懷。

1.加強對醫學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的培養

醫生是一門崇高的職業,在從業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個人文化和背景的差異,以自己的專業能力最大限度地為患者減輕傷痛,在治療中保持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溝通。在國外的醫學院校當中,人文教育是獨立學科,人文教育的意義是使得醫生從人而非簡單從病出發看待病患,注重身心協調,在從業時能夠有效與患者溝通,其臨床的行為能夠符合倫理道德標準。醫學倫理學的發展應該與醫學的發展、文化背景的變化以及社會的衛生需求相適應。

2.加強對溝通能力的培養

希波克拉底說過,醫生有三大法寶——語言、藥物和手術刀。語言排在第一位,彰顯了醫學人文關懷的重要性。患者在接受醫療過程中,不僅需要得到治療與照顧,更需要被尊重,而能夠與患者溝通并理解其在病痛中的感受也是醫生的職責之一。此外,在醫學教育中,教師應培養學生與同行之間的溝通能力,從而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應培養學生與衛生管理機構之間的溝通能力,以了解政策法規的最新動向并能提升自己相應的職業技能。

3.豐富醫學人文教育和社會體驗、志愿服務類課程

醫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是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醫學生的課程設置可以根據國情,考慮以傳統文化、生死教育等課程豐富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內涵,以醫院志愿者服務和各類社會實踐和活動帶動學生參與到臨終關懷、敬老孝老等社會體驗中,以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醫學生的人文關懷的情懷。當前我國醫患關系較為緊張,醫學人文教育需要更多的實踐和突破,以帶動未來醫生群體人文素養的提升,這改善對于醫患關系,創設一個公平、有序、有責任感的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孫曉陽 嚴光菊 單位:四川醫科大學

參考文獻:

[1]張威,謝長勇,潘晨,等.中美高等醫學教育比較與啟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

[2]彭麗,冉素娟.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9,(5).

[3]黃丹華,紀澤泉,吳少巧,等.新形勢下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與建議[J].西北醫學教育,2009,(2).

[4]何亞平,劉立萍.從中外醫學教育標準的差異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1).

[5]張曉蘭,李曉松,萬學紅,等.醫學生對“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態度[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