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言語藝術綜述
時間:2022-05-10 04:08:00
導語:語文教育言語藝術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言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接通師生心靈的橋梁,也是教師完成使命、履行職責的重要條件和基本手段。無論時代怎樣向前發展、教學手段怎樣的現代化,只要是教學就離不開教學語言。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教師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聽一堂飽含語言藝術的講課就像觀賞一幅名畫,令人心曠神怡;又如欣賞一首名曲,曲雖已終卻余音在耳。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則如被磁石牢牢吸引住一般,寫在他們臉上的往往是享受與滿足的神情。教師要使用語言去“傳道、授業、解惑”,去塑造學生圣潔的心靈,來實現教育教學的雙重目標,就必須注重自身的語言修養。總結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師的語言修養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的規范性
“說普通話,寫規范字”,這是懸掛在校園內的校訓,是對每一位老師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使用規范純正的普通話傳遞信息、表達感情,才能使學生體會到普通話的優美、動聽,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使用規范的語言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多用精煉的點撥語言,力避重復嗦;多用導演式的啟發語言,讓學生“唱戲”而不是“聽戲”;多用引導性語言讓學生體會學習,少用指令性語言使學生消極應對;多用商量性語言引導其思考,少用定性語言評判其表現。
二、語言的鼓勵性
在教學過程中,用恰當的鼓勵性語言去激發學生的情緒,使其產生強烈的興奮,勃發一種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教師再因勢利導,擬定出學習的目標,便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為了讓學生積累好詞佳句,通常布置這樣的任務:請說出描寫“秋”的古詩句或四字詞語,看誰積累得多。這樣的訓練就帶有很大的鼓勵性,學生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證明自己比別人強,往往搜腸刮肚地去想、去寫。老師再用“想得真全”“你真棒”等語言鼓勵學生,最終就很容易達到訓練要求,達到積累的目的。《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為師者只要一句鼓勵的話,一次真誠的交流,就可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
三、語言的新奇性
所謂“新奇”,就是教師的語言要有新意,要有文采,要有情趣,要善于描繪,使學生有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要善于用比喻,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只有教師詞匯豐富,講話句式多變,再加上充實的知識、深刻的見解,講課時才能左右逢源、出口成章,也才能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興趣去探索知識的真諦。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實現師生之間的平等協作,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交流是相當重要的。新奇的語言,既能喚起學生極大的說話興趣,使師生之間的交流自然、活躍,也能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迸射出創新的火花。如在學習“凡卡”一文時,同學們在了解了“凡卡在老板家當學徒經常挨打、挨餓、挨凍”時,筆者就因勢利導:“那么,你最想對凡卡說些什么呢?”,學生的思維剎時活躍起來,爭先恐后地發表意見:有安慰的,有同情的,有鼓勵的,也有幫助的……當時的場面相當感人,那種氛圍真像是穿越時空與凡卡相聚在一起了。
四、語言的啟發性
《學記》指出:“故君子之交,喻之;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句話明確地強調了教師的教學要重視啟發學生的思維,要善于引導他們,而不是牽著他們走;激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不是壓抑他們;開啟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把現成的答案灌輸給他們。語文教學活動要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體味其中豐富的蘊含,憑借語言文字去反映客觀事物,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因此,語文老師的語言必須具有啟發性。啟發性的語言能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能誘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達到非說不可的境地。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筆者用富有感情的語言拉開了學習課文的“序幕”:“同學們,還記得大年夜嗎?大年夜對我們來說多么美好啊!一家人在溫馨舒適的房間里談笑風生,圍坐在飯桌旁,品嘗著美酒佳肴,享受著親人團聚的快樂,再看著精彩的電視節目;屋外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和五彩繽紛的煙花,陪伴著我們迎接新年的到來。但是你想過沒有,在一個又冷又黑的大年夜,有一個小女孩卻光著腳丫,穿著一身破爛的衣服,手里拿著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大街上,叫喊著賣火柴……”同學們聽著教師深沉的描述,心里都蒙上了一層陰影,慢慢地進入了那種孤單凄涼境界。教師用啟發性的語言,把學生領進了課文所描繪的那種悲慘情景中,為學生學習文章做好了鋪墊。教師要感染學生,首先要進入角色,根據作者所提供的素材,展開豐富的聯想,真實再現作者的情感,真正達到情的感染、理的啟迪,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
五、語言的懸念性
評書或電視連續劇的每一集通常都是在最精彩的地方結束,其用意眾所周知,是為了留下懸念,吸引人們收聽收看后面的內容。那么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借鑒藝術家們的方法用設問、質疑的方式給學生留下懸念,同樣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他們探求知識的主動性,給學生后面的學習創造出最佳境地,真正把學生引入課堂,帶進知識的海洋。教師怎樣來處理教學語言的懸念設置呢?如在學習“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現在老師手里有一本書和一張紙,如果他們同時從相同的高度落下,大家猜一猜結果會怎么樣?學生交流后得出三種結果:書先著地;紙先著地;同時著地。接著教師演示并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結果書先著地。教師接著再出示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請同學們猜測:“比照剛才的做法,又會有怎樣的結果呢?”演示后的結果讓同學們目瞪口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之后教師提出疑問,為什么這兩個實驗中會有不同的結果呢?引出即將學習的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具有懸念的設問,先后出示了書、紙以及重量不同的兩個鐵球,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進行大膽猜測,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直覺思維能力,而且由于不同的實驗結果出乎學生的意料,大大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語言的模糊性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思考空間,在適當的時候,使用模糊性的詞句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指導學生感悟課文的內容時,常常可以這樣提問:“還可以怎樣理解?”、“還可以怎樣說?”、“你還有其他觀點嗎?”等等,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
總之,教學語言是貫穿教學過程的導線,生動準確的教學語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熱情,巧妙機智的語言還能糾正、鼓勵或引導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化解學生回答不了問題時的尷尬,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以淵博的學識來豐富自己的語言,以飽滿的熱情去飛揚自己的語言,必須下苦功去錘煉自己的語言。探索語言藝術,使語文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讓學生隨著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展開激情的雙翼,在語文的碧海藍天中自由地翱翔。
- 上一篇:深究網絡傳播影響文學創作
- 下一篇:音樂老師言語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