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教育考慮個體需要論文
時間:2022-06-26 08:48:00
導語:養成教育考慮個體需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文章對主體性教育在養成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揭示了兩者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還結合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推行的“目標激勵與行為養成相結合教育模式”的實踐,對寓主體性教育于養成教育作了探討與分析。
[論文關鍵詞]主體性主體性教育目標激勵養成教育行為養成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來,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把養成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品格教育和綜合素質培養中,并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徑。
所謂“養成”,不僅是指在課堂上接受教育,而且在生活中、社會實踐中也自覺培養德性,使德性成為自覺的意識、自身的習慣和自覺的要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從行為訓練人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綜合素質。
但是,在養成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有些人擔心,它會妨礙主體性發展,而強調大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也會影響和妨礙養成教育的實施。
那么,養成教育與主體性教育是怎樣的關系呢?主體.陛教育在養成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事實上,兩者不僅關系密切,而且相輔相成。主體性教育不僅是養成教育的基礎,也是養成教育實施的關鍵所在,而且主體性教育與養成教育還有著共同追求的目標。離開了主體性發展,養成教育就無法真正開展。溫州大學城市學院從2006年開始倡導養成教育,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他們構建“目標激勵與行為養成相結合”的教育管理模式也成為寓主體性教育于養成教育的集中體現。
二、主體性教育在養成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人的自主性是表征人與其自身之關系的范疇,它是人的自我認同感、存在體驗、自我價值感等諸種自我意識或個人主體意識的整合。從哲學的角度看,人的主體性,就是人同客觀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創造性、自主性。主體性教育則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范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在本質上也是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培養過程。
1.主體性教育是養成教育的前提與動力源盡管養成是一個人與環境互動的關系,但行為主體自身內在的素質卻決定了養成的水準和發展的水平。個體如果具備正確、積極的態度,在面對社會環境的種種刺激時,這些刺激就會成為主體意識中的需求和壓力,就會激發起學習和維持某種習慣的主觀意愿,這種意愿就成為一種動力,并在更大程度上決定著習慣養成的成效。因此,人的內在力的發揮在大學生養成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
主體性教育就是要通過培養主體性意識,激發內在需求和發展動力。主體性意識是行為主體對于自己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大學生只有主體性意識得以確立與提升,才能發揮他們在養成教育中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地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身心狀態和行為方式。以此為前提推動的養成教育也就不是單純的糾正,不是一味的塑造,而是喚醒內在的良知,啟動內在的潛能。否則,大學生就是被動的,必然是工具人。因此說,通過主體性教育提升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是養成教育實施的基礎和內在動力源。
2.主體性教育是養成教育實施的關鍵環節和有效保障。從養成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實現過程看,“強化”與“內化”構成了養成教育實現的內部機制;而個人主體性的發揮對于“強化”與“內化”過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養成教育的目標是把社會規范傳遞給大學生,并把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納入更高層次的軌道。究其內容而言,主要包含了三方面:規范教育、糾偏教育和陶冶教育。規范教育屬于起始教育、天然教育,是形成性的教育;糾偏教育屬于補償教育,是禁止性、限制性的教育;陶冶教育屬于鞏固教育、提升教育,是精神引領的感染教育。養成教育是強化與內化統一于大學生個體發展的過程。行為的強化與認知的內化,兩者互為表里,相互促進,共同實現養成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
西方行為主義心理學關于“強化”已經有了深入的研究。強化既有操作性強化與替代性強化,也有自我強化。而自我強化是較高水平的激勵方式,它是指個人依據強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動或生活,每達到一個目標即給予自己一點物質的或精神的鼓勵,直到最終目標完成。
內化是一種心理過程,是行為能力形成的內側。內化是通過價值判斷、選擇、體驗形成價值取向、需要、動機、情感、信念、意志、行為方式和習慣等一系列心理素質。這些心理素質并不完全以內省的方式運行,而是與強化過程結合同時運行的。內化與強化是行為能力的內外側,缺了一側都不能構成行為能力。說到底,養成教育是一種通過自我教育來完成的規則教育,并接受社會的普遍規則。
主體性教育的核心是強調承認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將受教育者真正視為能動的、獨立的個體,以教育促進他們主體性的提高與發展。概言之,主體性教育強調的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主體性教育是一個大學生完成從他治到自治、由他律到自律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3.主體性教育為養成教育確定了目標與方向。從表象特征看,主體性教育與養成教育有著不同的追求:主體性教育追求的是個體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養成教育追求的是習慣的養成與行為的規范性。從本質上看,兩者有著共同的追求方向與目標。主體性教育為養成教育提供了教育的方向與目的,是一種根本性的、內在性的規定,而養成教育體現為一種外在性的規范,是一種教育目標實現的方式與途徑。高校主體性教育的目標是重視人的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需要,把大學生的發展本身作為目的和核心,確立大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提高他們主體意識,提升他們的主體能力,不斷激發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因此,無論是養成教育還是主體性教育,其教育目標都是為了提升大學生個體人格的內在價值,并從傳統追求個體道德的盡善盡美向提高文明修養、促進個體發展轉變,同時更加側重于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養成,最終使大學生成為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主體。
三、寓主體性教育于養成教育的實踐探索
溫州大學城市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是一所獨立學院,2006年8月,學院結合自身辦學定位和育人目標,開始實施養成教育的新舉措,提出“目標激勵與行為養成相結合”教育管理模式。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效果。學院在推行養成教育中,非常注重主體性教育,并將主體性教育融。入養成教育之中。
1.以“目標激勵”推動“行為養成”,構建養成教育新模式。“目標激勵”意在發掘學生內驅力,強調自我設計,自主發展。學院推出系列舉措,推動目標激勵的有效實施。一是舉辦以“目標激揚青春”為主題的目標教育系列培訓與講座活動;二是建立“目標教育導師制”“目標教育團隊制”“目標月匯報制”“目標激勵制”等制度,來有效促進活動的開展;三是設計與實施《學生目標周志》,督促學生自身對每天的行為進行檢驗與反思,也促進導師對學生的熟識、了解,形成師生間良性的互動,有效地保障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行為養成”就是要強化教育與引導,并且加強管理,嚴格約束,矯正不良習慣,樹立嶄新學風。學院制定了《學生養成教育管理手冊》等完備的規章制度,讓大學生明確要求、養成規矩。學院借助文化熏陶、言傳身教、嚴格訓練、活動影響等手段,鼓勵大學生對現實道德問題和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進行批判性思考。
“目標激勵與行為養成相結合”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在于它不是把養成教育單純地理解為規范與約束,而是把激勵與約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目標激勵”為先導,以學生的自我設計、自主發展為前提,突出了主體性教育思想。
2.建立養成教育責任組,探索多元教育主體的協作機制。學院建立“養成教育責任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校長期存在的教學與思政工作“兩張皮”的現象,加強了教師與管理人員的溝通、交流與協作,也把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主發展在制度上得到了落實,并促進了“目標激勵與行為養成教育”的實現。
具體做法是將不同的班級按照學科專業的類別進行分組將每個組的任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結合為一個合作工作組稱之為“養成教育責任組”。責任組的主要職責是了解掌握本責任組學生的思想動向、學習狀況及學生文明行為養成等方面內容,及時發現和處理班組存在的問題,及時與學生和班級進行溝通交流。
3.構建多樣性的成長成才平臺,促進主體性發展與規范性要求的互動交融首先,學院搭建學生成長成才的主輔平臺,激發與引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學院以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構建起不同的成才目標、方向與路徑,同時,基于多元性智慧和多向性發展的需求,提倡“分類培養”和“特色教育”,根據學生興趣專長和職業規劃,建立多種類型的成才輔助平臺,如創新創業輔助平臺、考研考公務員輔助平臺等。其次,學院建成了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大學生服務大廳,促進與保障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學生服務大廳”下設學習輔導、素質拓展、培訓深造、就業指導、創業孵化、心理健康、權益保障、生活互助等l0個開放式窗口,為學生提供從入學到畢業所涉及的各類個性化服務。
4.通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在生活實踐中發展自主性。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學院以“三套車”的形式推動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也實現了主體性教育與養成教育的結合。所謂的“三套車”就是“愛心專列號”“家長直通車”“就業服務車”。
2006年9月,學院的“愛心專列號”啟程,這是以“愛心專列”的名稱創建學生愛心教育基地和社會服務的平臺與載體。“家長直通車”是學院為加強和家長溝通的一個重要舉措。學院為每位家長提供一個賬號和密碼,通過網絡,家長就能隨時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等表現情況,使家庭參與到子女成長成才中來。2006年11月,學院啟動了為學生目標性就業提供服務的“就業服務車”。“就業服務車”由用人單位、學生、就業指導師、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家長和司機等七名成員組織,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技能培訓、面試技巧、模擬應聘、就業渠道指導、個人形象設計、簡歷制作指導、協議書擬定、法律援助等多種服務。
學院通過學生自我整合、自我建構及家長和社會的良性互動與結合,使養成教育充分考慮到個體的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達成知行統一的目標。
- 上一篇:縣青少年校外活動工作總結報告
- 下一篇:物權以法律形式確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