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教育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17 19:53: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成教育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連接部分。因為螺栓被連接件剛度的準確獲得有助于精確預報預緊力的形成及衰退規律,進而指導螺栓聯接工藝的優化。被連接件的壓強分布能夠簡化為空心圓柱體、圓錐體、球體等形狀。國內外已有的大量實驗證明,接觸剛度隨著接觸載荷的改變而變化,與接觸狀態緊密聯系,同時摩擦表面微觀幾何學形貌、兩接觸材料皆影響接觸剛度,使接觸剛度呈現出明顯的非線性特點。
2.傳動部分,包括螺旋傳動、帶傳動、鏈傳動、齒輪傳動、蝸桿傳動以及摩擦輪傳動等。齒輪接觸強度是齒輪設計中的一個主要設計參數,其大小直接關系到齒輪的承受載荷能力與運行壽命。因為赫茲彈性接觸理論不能運用于相同曲率半徑內接觸時的接觸壓強,有限元方法相對比較煩瑣,但根據分形接觸理論可以計算齒輪接觸壓強。表面粗糙度對齒輪接觸強度的影響并非一種簡單的線性關系,不能單純地減小表面的粗糙度,達到提高齒輪接觸壓強的目的。要按照齒輪的實際外加力,獲得表面粗糙度的某個最佳值,能夠顯著地減小齒輪的加工成本。齒面的加工誤差與熱處理變形會引起齒輪出現沖擊、振動及噪聲。分形參數中的分形維數與分形粗糙度具有尺度獨立性,可以表現結合面的內稟特點。
3.軸系部分,包括滑動軸承、滾動軸承、聯軸器與離合器以及軸等。軸瓦是滑動軸承中的重要零件,它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對軸承性能影響很大。有時為了節省貴重合金材料或者由于結構上的需要,常在軸瓦的內表面上澆鑄或軋制一層軸承合金,稱為軸承襯。常見的背襯有H62黃銅帶,表示平均含銅量為62%的普通黃銅帶,其中H表示漢字“黃”的拼音字母的第一個字母,62表示銅元素的平均含量。在普通黃銅的基礎上加入其他元素的銅合金稱為特殊黃銅,仍以“H”表示,后面會跟其他添加元素的化學符號和平均成份,如H62為含銅量60.5%~63.5%,余量為鋅含量。背襯可以是金屬,一般為黃銅,也可以是塑料。應用在船舶上的水橡膠艉管軸承一般有套筒式與板條式兩種。自從1840年水橡膠軸承用于船舶艉管軸承以來,已經有170多年的歷史。只承受扭矩而不承受彎矩(或彎矩很?。┑妮S稱為傳動軸。為與傳統的滑動和滾動相區別,微動是指在機械振動、疲勞載荷、電磁振動或熱循環等交變載荷作用下,兩接觸表面間發生的振幅極小的相對運動(位移幅度一般為微米量級),這些接觸表面通常名義上是靜止的,即微動發生在看似“緊固”配合的機械部件中。
4.其他部分,包括彈簧、機座和箱體、減速器和變速器等。恢復性是能使物置恢復到平衡狀態的特性,是貯存勢能的元素,典型的恢復性元件是彈簧。系統勢能是重力勢能與彈簧的彈性變形的勢能之和。當恢復力與位移成正比時,其比例常數稱為彈簧常數或彈簧的剛度系數,單位為N/m。彈簧是組成振動系統最基本的元件,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就不會發生振動。機座和箱體等零件在機床中占總質量的70%~90%。
二、機械設計的教學方法
機械設計是綜合性要求很高的一門專業課,課程要求預備知識多且廣。如何在機械設計中既突出重點方法,又能讓學生將學會的機械設計方法融會貫通,并能自學其他設計方法,是本課程的重點與難點。使用知識單元化、富媒體化及學習行為管理,實現課堂教學工具,使傳統教學方式的“課堂上聽講,課堂下答疑”轉變為“課堂上討論,線上學習”。應規劃機械設計的內容,以知識單元為主題,錄制成微課。融會現存資源,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案例以多媒體形式呈現,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非常重要。研究教學大綱,分析與機械設計相關及機械設計先修課程的教學情況,與相關學科的授課團隊合作,形成立體化的課程管理庫,夯實專業基礎。
三、機械設計的習題課
習題的選取要具有典型性與針對性,習題數量要少,質量要保證好,但是解題的要求一定要高。例如機械現代設計方法發展很快,目前較易見到的有分形設計(fractaldesign)。在一個世紀以前,相繼出現了一些被稱之為“數學怪物”(Mathematicalmonsters)的東西,人們無法用傳統的Euclid幾何語言去描述它們的局部和整體性質。經典的數學怪物為馮•科克的分形曲線。按照分形接觸理論,可以計算機械結合部的法向接觸剛度、切向接觸剛度、靜摩擦系數、法向接觸阻尼、切向接觸阻尼、損耗因子、彈性模量、切變模量、泊松比的解析解。
篇2
關鍵詞:教師教育;課程設計;理論樣態;課程結構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form of curriculum is a kind of rational description of curriculum existence,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specific social idea but also essentially determin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The linear and unidirectional curriculum which was produced fro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has been applied till today should carry out its transform of curriculum form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change from profession-centered education to curriculum-centered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rriculum should change from school year credit system to credit system. The curriculum form should change from linear and unidirectional curriculum to multi-directional curriculum structure with the theme of serving for the students.
Key words: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theoretical form; curriculum structure
教師教育走向專業化是教師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和必然規律。推進教師教育專業化的歷史進程,一方面取決于廣大中小學教師的高度自律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更需要整個教師教育界的一番奮斗過程。其中,教師教育的課程結構是專業化教師培養與訓練的重要實施載體。課程結構的科學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專業化教師的培養質量和水平。
一、專業化教師教育課程設計的背景
教育,無論從起源還是從性質上說,都是一種主動的行為,基于人的內在需要。中國的教師教育要走向專業化,其前提假設和內在的動力同樣是來自于中國教師職業的現實。目前,中國的教師職業和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就整體而言尚未達到專業化的程度和標準,充其量是個準專業,甚至是半專業。確定這一結論的依據有如下三點。
一是中國目前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合格率。據官方公布的數據,到2003年,我國小學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為97.85%,初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為91.98%,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為75.71%。[1]這其中包括大量通過自學考試、電視大學、成人教育、函授等途徑獲得的后補學歷。一項個案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六個縣中,初中教師第一學歷為大專的比例依次是:71.80%,26.02%,48.70%,44.10%,54.70%,70.80%。其中,有3個縣的教師大專學歷總數都低于50%,其專業化程度可想而知。
二是我國目前尚無教師專業化的國家標準。雖然,在中國的《教師法》、《教育法》等文件中已確立了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但直到目前,還沒有像注冊會計師、律師、醫生等行業那樣,建立起規范的具有法律核準效力的職業準入、職業認定、職業考評等法律規范和專業標準。由于沒有相應的專業標準,目前尚無法對從事教師教育的機構、教師教育課程、教育教學人員、教師資格審核機構、教師聘任與解聘等進行專業性的認定。現實中誰符合、誰不符合教師條件,是一本糊涂賬,甚至可能有具備專業條件的教師進不來,不具備條件的人淘汰不出去的現象。1996年,聯合國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建議,教師專業化是改善教師地位、工作條件和社會形象的重要策略。中國要切實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根本的途徑也是要建立專業標準,實現教師專業化。
三是教師的實際教育、教學行為與基本的教師條件還有相當的距離。良好的教育、教學行為與教師的學歷成正比。所謂“無知者無畏”,有些教師能做出有違師德的荒唐行為,是因為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師德規范。近年來,有關專業一般標準的研究有很多成果,如威斯特比·吉布森的五條專業標準①,美國社會學家利伯曼的八條專業標準②,英國學者霍勒斯在《教師角色》中提出的專業化教師標準③,以及班克斯班④等人的研究成果等,都為衡量我國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與專業標準的差距提供了很好的參照。
揭示問題和呈現專業標準不是本文的目的,目的是根據教師教育的問題和專業標準,反思以往我們的教師教育課程和教師培養過程對一名合格教師的成長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成效到底如何?
二、專業化教師教育課程設計的依據
(一)合理的知識結構
科學研究的價值取決于三個方面:能否切中國家的利益;能否推動學科的發展;能否滿足實踐的需要。我們研究教師教育課程結構的直接目標,是促使我們的教師教育能夠更好地滿足基礎教育第一線的需要,能夠為基礎教育輸送一流的師資,實施好的教育與教學。而要滿足好的教育與教學的需要,教師就必須具有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這是我們考慮教師教育課程結構的第一個依據。
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從起源上說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是生存的需要,是基于本能的內在需要。主動性是人固有的特性之一,人都有受教育的欲望。孩子生來就不斷地向父母求解多種多樣的問題,這種求知的欲望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后天教化的結果。因此,教育的使命在于激活、保存、發展學生學習的欲望,并把學習的潛能開發出來。從嚴格的定義上說,教育是一個信息傳遞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遞和接受信息的雙方都是人,這就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因此,好的教育應該是增容的信息傳遞過程。這個過程應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經驗信息的傳遞。經驗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的遺傳,通過后天的語言和行為模仿實現的。第二個階段是知識信息的傳遞。在本質上,知識是一種結果,是人思考或經驗的結果。知識信息傳遞的載體是書本、文字及當代的各種媒體。第三個階段是智慧信息的傳遞。智慧表現為人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運用體現在過程當中。所以,在本質上,智慧體現在生存的過程、經驗的過程、思考的過程之中,體現在過程中對問題的處理、對危難的應對、對實質的思考以及實施的技巧等等。所以好的教育不能是僅注重結果的教育,而應該更多地注重過程;能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思考,給他們以道義,給他們以知識,給他們以智慧,給他們以發展;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養成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德才兼備的全面發展。
什么是好的教學?教學在本質上是學科內教與學相統一的雙邊活動。概括地說,好的教學應該有五個方面。一是清晰地把握所教學科的詮釋架構或原理架構,也就是所教學科的本質和主線,并能以最簡練的方式做出符合邏輯的解說。所謂“書越讀越薄”,就是對一門學科知識有了融匯貫通的理解之后,能夠高度地抽象,揭示該學科的邏輯架構和內容主線。二是熟知本學科知識的來龍去脈,清楚地知道知識的關聯。做學問的功夫在于求真,求真的過程可以擴展學術視野,使人的學識變得淵博、變得聰明,積累起鑒別與批判的能力。三是教會學生凡事都能用心地去思考。思考是一種智力活動,思考不僅可以深化知識的理解,激發人的創造潛能,而且可以獲得各種反饋,明確自己的進步與差距,從而喚起新的學習欲望。四是教會學生懂得欣賞。學會欣賞就是堅定自信。人只有懂得欣賞自己、欣賞工作,才能積極、向上、樂觀地熱愛生活、熱愛大家,才能在工作或學習中體驗到快樂,這是激勵自己進步的一個重要動力。五是教會學生注意知識和生活的聯系。知識來源于生活,但經凝煉而成的知識只有能再回到生活中去,能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才是有價值的知識。“紙上談兵”的知識積累得再多也是沒用的知識。所以,教師要教會或引導學生善于把知識活學活用,切忌死讀書。這五點是對一種好的教學的籠統概括,但肯定是切合實際的經驗總結。
更進一步,作為一個好的教師首先應該能夠進行好的教學,但只是教學還遠遠不夠,一個好的教師更要能夠進行好的教育。教育是對人的整體的培養過程,一個好的教師必須能把教學和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這不是我們的發明,大約在200年前,偉大的教育家赫爾巴特就說過這樣的話。他說:“在這里,我得立刻承認,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一樣”。[2]實質地說,學校沒有對學生的管理,只有對學生的培養。換言之,學校不要從管理的角度對學生管理,而應從教育的角度、從培養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管理。應把教育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通過這樣的培養,使每個學生能夠實現四個方面的良好發展。
第一,培養學生向上的精神。無論是教什么學科的教師,都一定要培養學生有一種向上的精神,有一個良好的身心素質。他應該熱愛生活,能夠朝氣蓬勃地生活,能夠感悟到生活的樂趣。向上的精神對于一個人甚至于一個民族的發展都是特別重要的。第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是教育中的大問題。學習的興趣包括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我們提倡終身教育,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學習的興趣,那么終身教育是不可能實現的。在學習興趣中還要有良好的思考習慣。第三,培養創造的激情。這是我國教育中最薄弱的地方。我們的學生沒有自信,不善于提出問題,不善于思考問題,不善于欣賞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成果。沒有激情就難有出色的工作。激情來源于信念、深刻的思考和創造的欲望。第四,培養社會責任感。這是大學道德教育的核心。我們的學生對自己缺乏責任感,對父母缺乏責任感,對社會缺乏責任感,這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師最重要的要求不在于知識。好的教師不一定是知識最淵博的人。關鍵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去辨別這些知識,如何去學習,如何去思考;在于教師能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用教師的人格力量教育學生。人格的力量包括兩個方面:敬業精神和科學精神。這兩條就構成了教育的整個精神。
實踐好的教學與好的教育,不僅是社會對教師的期望,也是教師自身的期望。教師要能在他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擁有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教育是一個信息傳遞過程,教師要高質量地完成這種信息傳遞,需要的知識結構應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與所教學科有關的知識,一類是怎樣傳授這些知識的知識。第一類知識是使教師知道“教什么”,掌握所教學科及其相關內容。第二類知識是使教師知道“怎么教”,掌握教育教學的方法。對于“教什么”的知識,除卻應掌握所教學科內容外,更由于知識的關聯性,還必須具備廣博的一般文化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對于“怎么教”的知識,除卻教育學科給予的知識外,還有一部分是教師通過實踐逐漸體會、理解、總結、積累起來的實踐知識。這些便構成了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
轉貼于 (二)人才培養模式
確定教師教育課程結構的第二個依據是人才培養模式??茖W而完整的課程概念和意義是:學校根據教育目的和具體的培養目標而精選的人類文化知識的總和及其傳授進程。課程是內容與進程的統一。教育實踐需要的教師的知識結構直接決定的是內容,而人才培養模式直接展現的是過程,即內容在一個什么樣的過程中展開。過程由若干個要素構成。不同的要素,組合方式不同便會有不同的過程,不同的過程便會有不同的結果。
人才培養模式通常由兩類模式構成:制度模式和過程模式。制度模式是時限過程,指學生在校修業的時間及其方式的規定。過程模式是內容過程,指學生培養過程的指導思想、課業要求、課程構成、實踐樣態、評價標準、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范式。
確定人才培養模式的基點是強化教師專業化,因此,應該是在不降低本科基礎水平前提下的一種制度安排,應該根據學校的實際條件與可能而為之,不可強求。據此判斷,目前某些院校倡行的“2+2、3+0.5+0.5、3+1”等將削弱學科專業基礎,有將本科淪為??频奈kU。對有條件的院校,理想的人才培養制度模式應該是完全本科基礎上的一種變式,如“4+2”,即四年本科學科專業教育加兩年教育碩士或教育學碩士學歷的教師教育訓練。人才培養的過程模式應實行“寬口徑、厚基礎、精學科、專業化”。
“寬口徑、厚基礎”,是基于學校走向綜合性和強化教師專業化的雙贏需要,實行按一級學科招生、按一級學科設置通修的專業基礎課。學生通修完一年半左右的專業基礎課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選擇從教或非從教的專業。這種課程設置,由于大大加強了專業之間的兼容性,無論對一年半之后選擇哪一類專業方向的學生都給了他們一個寬厚的專業基礎和轉換的可能。
“精學科、專業化”,是在學生選擇了專業方向、確定了職業理想后,能讓他們付之以全部的學習熱情,刻苦精學專業系列課或專業核心課?!熬珜W科”的含義有三:一是學科課程要精設,即設置為專業系列課的課程必須是能充分體現本專業性質、特色的核心課程。二是學科課程要精教,指派有專門研究的教師授課。三是學生的學習內容由寬變窄,由淺到專,可以保證學生做到精學,把專業課程學精、學深、學透,真正做到學有專長?!皩I化”指除課程上的專業化學習外,必須完成基于強化專業能力而設計的一系列實踐類訓練,如從教者的普通話訓練、教學媒體技能訓練、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班主任工作等,以達到術業有專攻的程度。
綜上所述,教師的知識結構與教師的培養模式是我們確定教師教育課程的兩個直接因素。
三、專業化教師教育課程的理論樣態與基本結構
傳統教育以社會為本,以滿足社會需要為目的。受機器大工業生產的啟發,人類創立了基于人的生產的學校,創立了與職業分類對應的專業,建立了以專業教育為主線的課程結構體系,延續至今。
教師教育,當然也包括其他類別的教育,要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必須改革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行課程結構樣態轉換。課程結構體系要由以專業教育為主線轉向以課程為中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或人才培養進程要由學年學分制轉向學分制;課程結構樣態要由目前的線性單向轉向現代教育理念下的網狀有向課程結構。
以專業教育為主線的課程是一種滿足社會需要、強化專業特色的課程,其理論樣態的重要特征是線性單向。所謂線性單向,就是各類專業教育在確定課程設置時,首先考慮的是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培養這樣的人才需設什么專業,與其專業對應的職業門類需要什么知識,而不是培養某類人才需要什么知識。強調課程與課程之間緊密的邏輯聯系,強調課程先后明確嚴格的次序。學生是按照學校安排好的既定的學年與學期,一往直前地學,按部就班地聽。時至今日,很多學校還在沿用著這種課程的設計和人才培養方法。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實行學分制幾乎是不可能的。
進入21世紀,時生了重大變化。社會民主進程的推進,以人為本上升為社會的首倡理念;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導致人類知識總量劇增,知識陳舊周期加快;新舊職業的迅速誕生與消失,導致職業門類變換迅速;新知識與新職業的不斷涌現,使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成為必需;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職業自主成為社會主流,如此等等。在這樣急劇變化和發展的社會里,傳統的以專業教育為主線的線性單向課程設計和學年制,已再無法解決課程的永久效能和學生的主體性問題。因為我們已無法預測學生未來可能從事哪些工作,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識,學年學分制也無法滿足學生的主體需求和他們的學習愿望。這是一種新的現實。
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倡導以人為本,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學生的自主與自由選擇,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決定他們的職業志向,根據職業志向決定學習什么課程。傳統教育剝奪了學生自我選擇的權利,個人命運成了社會的產物。
以課程為中心的網狀有向課程與線性單向課程主要有以下幾點區別。
1.以課程為中心,即學校設課的主導思想不再是指向專業,圍繞專業設課,而是指向學生的選擇,圍繞人才成長的需要設課。學校的任務是根據學校條件提供課程,至于學生選擇什么課程則由學生自己決定。學校著重考慮的是到底能設置哪些類別的課程。
2.直觀地看,線性單向課程是樹狀式課程。在這種課程模式下,課程的學習進程是由學年、學期進行嚴格規定和推進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向前,從基礎課學到專業課,然后再到選修課。這種課程模式下的學分制與選課制必然空有其名。網狀有向的課程結構是一種網狀中有類別設計的課程,學生可以在學校所提供的多種類別交叉的課程設計中,自主根據未來的職業去向需要選擇一類課程,這些課程什么時間學由學生自己安排。這樣,無論是課程還是修讀時間的權利都交給學生,學生的學習變成以課程為中心,實行學分制才有可能。
3.線性單向課程由于是一個專業一套課程計劃,學生一旦進入該專業就只能進不能退,必須按照該專業的課程計劃走到底。如果中途改變專業方向,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網狀有向課程的最大優點是多專業共同的基礎課程計劃與專業課程計劃的結合,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重新選擇課程和專業的補充程序。在有向的課程類別里,如果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基礎學習,經慎重考慮有意轉向別的專業時,學生便可借助相同的專業基礎放棄原專業,然后進入新的專業繼續學習。
網狀有向的課程樣態為高師院校的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無論師范專業還是非師范專業的學生,都可根據網狀有向課程提供的可能,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對于有志于從教的學生,學校為他們提供的網狀有向課程類別就是教師教育課程。這組體現時代要求和專業化特征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下列課程。
1.通識教育課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66年的《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就指出:“一切教師都是在大學或相當于大學的培養機構或專門培養教師的機構內,學習普通教育科目、專業教育科目和師范教育科目。”通識教育課程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質的內在價值。它可以給未來的教師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文化基礎、廣博的文化視野、高品位的人文素質和藝術的美感,使他們能夠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必要的道德水準和良好的個人修養,并能借此去影響受教育者。通識教育課程涉及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領域。在實際的開設中應包括通修和通選兩類課程。
2.學科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系列課程。對于未來的教師而言,對學科專業理論的掌握,應當更側重于了解知識的產生過程、知識之間相互的聯系以及整個知識體系的框架,從中去理解專業知識本身的思維形式和思維方法。他們很可能對學科前沿的內容掌握得并不詳盡,但應當知道那些內容出現的理由以及給本學科帶來的變化,應當知道那些內容的創造性之所在。
3.教育理論課程。包括一般的教育理論和學科課程與教學的理論。教育科學知識是體現教師職業專業化的知識。教師的工作是一種需要感召力、震撼力和影響力的特殊工作。所謂學者未必是良師,是說即便一個優秀的學者,如果沒有從師的專業化訓練,也未必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換言之,一個教師要能在教學中感染每一個學生,使教學充滿啟發、神奇和藝術性,就必須具有教育科學知識。教育科學知識在強化教師專業化上的特殊作用,是能夠讓教師根據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根據教育教學的規律和經驗,科學地確定教什么、為什么教、何時教和怎樣教。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師對知識藝術的再現,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教育科學知識可以幫助教師運用合適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善于用學生所理解的方式去表達任何高深的內容并能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從而免除教學的失誤和浪費,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方面應該是從師的專業訓練與非專業訓練之間的重大差別。
4.教育實踐課程。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形成于教育教學實踐之中。教育教學實踐不僅是教師師德、文化知識、學科理論、教育理論、教育技能的綜合運用,更是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實際檢驗。教師的學科知識和教育知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內化、生成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所以,教育實踐對于培養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十分重要。目前,我們的教育實踐課程僅僅限于畢業前夕的教育見習和實習,這對真正形成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遠遠不夠。教育實習僅僅是教師角色的一種體驗。教育實踐課程應該是內容多樣的系列設計,應貫穿于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應包括做好教師工作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實踐體驗和能力訓練。
① 威斯特比·吉布森在其《教育的社會觀》一書中認為,專業的標準有五條:為社會公眾提供重要的服務;具有系統的科學知識和獨特的專門技術;必須經歷過正式的專門訓練;有專業人員制定的進入其工作領域的專業標準;由從業人員組成專業團體,維護較高的行為標準,遵守其倫理綱領。
② 美國社會學家利伯曼的八條專業標準是:范圍明確,壟斷地從事社會不可缺少的工作;運用高度的理智性技術;需要長期的專業教育;從事者,無論個體或集體,均具有廣泛的自律性;在專業自律的范圍內,直接負有做出判斷、采取行為的責任;非盈利性,以服務為動機;形成了綜合性的自治組織;擁有應用方式具體化了的倫理綱領。
③ 霍勒斯的專業化教師標準:履行重要的社會服務,接受系統的知識和實踐訓練,擁有持之以恒的理論與高度的自主性,接受經常性的職業教育,以及信守團體的倫理規范。
④ 克斯的專業工作條件:長期的專門訓練,明確的知識體系,系統的倫理綱領,進入專業團體的條件,相當程度的自主權。
參考文獻
篇3
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小學生活是新鮮的,而第一眼看到的班主任老師對他們而言就像媽媽一樣,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對孩子而言都是具有指導意義的,孩子們都是樂于聽從的。根據這一特點,孩子入學的第一天,我就將“家庭”理念滲透給他們。那天的情景到今天我還記憶猶新。我對孩子們笑笑,接著說,“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媽媽,來到學校,你們有個共同的媽媽,那就是徐老師!”聽到這話,當時,孩子們就笑了,他們覺得這個老師親切了,不那么緊張了。然后我又接著說,“你們有什么困難,有什么想法,在家里可以跟媽媽講,到學校來可以跟徐老師講,因為徐老師就是你們的——”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喊:“媽媽!”我又說:“徐老師是你們的媽媽,那你們是什么關系呢?”小朋友們想了想,小手舉得老高,興奮地說:“我們都是兄弟姐妹!”我說:“對的!那兄弟姐妹之間應該怎么樣相處呢?”孩子們有的說要互相幫助,有的說要友愛,有的說要謙讓。接著,我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給孩子們聽。雖然很多孩子都聽過這個故事,但是大家都聽得很認真。故事說完了,小朋友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當然了,這只是萬里的第一步,孩子們都是家里的寶貝,要想真正做到互相謙讓,成為一家人談何容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逐步滲透更加重要。
二、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明確努力方向,內化班級精神
1.我們的班級目標——做最好的自己。每個孩子都是美好的,他們或許不會都是“學霸”,但每個人的發展也是不可限量的。因此,我對孩子們說:“我們無須跟他人過多比較,要做最好的自己!”認真勤奮,是我對孩子們的第一個要求。一年級的孩子,寫字還很吃力,每次看到孩子認真寫字,但是由于手部肌肉發育的問題,字或許不那么漂亮,我也會夸夸孩子,告訴他,你已經“做最好的自己”了,所以很棒!但是當我看到有孩子明明有能力做好,卻有點馬虎時,我也會問:“你做到‘最好的自己’了嗎?”一年級時,“國慶詩歌比賽”,我們班孩子很認真,可是,有一個孩子,在舞臺上出于好奇摸了一下話筒,最終我們班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績??偨Y活動情況時,我并沒有對第四名的成績提出質疑,而是問孩子們:“你們今天做到‘最好的自己’的請舉手?!贝蠖鄶岛⒆优e起了小手,除了舞臺上摸話筒的小熊同學。他站起來說:“今天我沒有做到?!彼茈y過。我又拿出給孩子們的四句話,讓大家一起讀了第一句。孩子們很天真,很善良,沒有責怪小熊。小熊也受到觸動。二年級,又是“國慶詩歌比賽”,小熊在賽前就悄悄對我說:“老師,你放心,今天我要做到最好。”最終,我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其實,這樣的事情又何止一件呢?一年級時,運動會,我們班取得了第四名,到了二年級,我們一躍成為第一名。常規評比成績更是明顯,我們班拿到“流動紅旗”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這都是“做最好的自己”給我們帶來的好成績!
2.設計班名、班徽、班級口號等。班名結合學?!罢\樸”的校風,我們選擇了最不起眼的“綠葉”作為班名,旨在成為“一片美的葉子”,為“集體”這棵大樹輸送營養。“班徽”設計上也以綠葉圍成一條小船,象征著起航;班級口號——“讓他人因為我的存在”而快樂,強調“我為人人”的思想。
三、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
由于學校迅速發展,加上興建教學樓造成一幢教學樓暫時停用。我們11班的教室被安排在了東直三樓,一個脫離了年級,不起眼的地方。我們常常開玩笑說,我們處在一個被人忽略的角落里。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忽視班級環境的布置,甚至要做到更好!
1.開動腦筋,變劣勢為優勢。我們這間教室原本是美術教室,與一般的教室不同。首先,教室朝向不好,為東西朝向,夕曬很強;其次,教室的西面沒有窗戶,只有東面有兩扇小窗戶,而且位置很高,每次開關窗戶需要老師站在小柜上才能夠著。通風不好,早晨的陽光也曬不到。不要說孩子們了,家長們對這樣的安排也有意見。怎樣變“廢”為“寶”呢?仔細觀察之后,我找到了教室的優勢。首先由于西面沒窗戶,東面窗戶開得比較高,墻面剛好空出了很大的兩塊,這是別的教室沒有的;其次,這間教室面積相對來說大一些,有更多施展的空間。于是,我就與廣告公司聯系,請他們根據面積和我的想法對教室進行了改造。
2.精心設計,讓教室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在東面墻壁上,我貼上了一棵大樹,大樹上貼著孩子們的笑臉,名為“茁壯成長”,讓每個走進班級的孩子,就像走進家里一樣,也讓每個家長能在教室里找到孩子的照片,感到溫馨。大樹的兩邊,“科學窗”“小小文學家”的板塊,綠如翡翠,橘色如朝陽。這兩塊設計引領著孩子走上探索科學之路,激勵孩子動筆寫自己的所見所聞??吹阶约旱淖髌飞狭苏拱澹⒆觽冊摱嗝撮_心??!西面的墻上“放飛夢想”的板塊設計,讓孩子們多了一個表達自己心愿的天地,多了一塊給自己制定目標的園地。童言童心,多么動人!“常規評比細則”公示牌,規范了孩子的行為,時刻提醒大家。
南面的墻上,絨板上“采蜜園”中,有值日班長的照片,有學校的各項制度;紅色的KT板上,還張貼著孩子們各項評比的公示,水機旁的“小水吧”,下面那句“輕輕按,慢慢喝,先冷水,后熱水。”電燈開關旁那句“天亮時我要休息”,也許會讓你心中一動。每個孩子桌旁的小抹布,水龍頭旁的香皂也許會讓你產生這是一個家的感覺。不錯,這正是我的目標——讓每個孩子走進教室都像走進家一樣,同時還要受到教育和啟發。
篇4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養成教育階段性訓練方法
隨著每年高職生招生規模的不停增長,人數的增加導致學生專業水平、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呈現出復雜多樣性,藝術類學生更是普遍存在綜合素質低的情況,對于學生工作者來講,管理難度大。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就放棄對學生的教育。相反,我們應該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將提高人才素質作為我們重要的教育目標。通過重視對大學生的“養成教育”,促進學生人格的不斷健全和完善。
1什么是養成教育以及當前高職藝術類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
我們現在的高職藝術學生,客觀存在著如缺乏生活閱歷,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的問題;而心理上同時又表現出不成熟,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任性、自私偏狹,個人主義的特點。
其次,學習習慣差。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自信心。自覺性差、缺乏主動、刻苦鉆研精神,紀律渙散。
第三,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強。學生宿舍中存在衛生差;就寢時間隨意;飲食習慣不好,吸煙酗酒現象突出。
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大學生的養成教育,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習,塑造健康人格。
2階段劃分及每一階段的培養目標
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高職藝術類學生的學習特點,筆者將養成教育分為三個階段:
2.1第一階段即是新生人學到第一學期結束半年的時間
這一階段的任務就是以軍訓及人學教育為契機,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成功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第二階段為大一下半學期至大二上半學期共計一年的時間,以專業技能學習為載體,將養成教育融人到專業學習中;第三階段為大二下半學期至大三上期一年時間。在這個階段,要以“就業”為導向,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求職。
作為新生大學階段的第一課,新生自然是十分認真對待的。通過訓練中的各種規章制度以及內務整理要求,讓大學生逐漸做到令行禁止、一切行動聽指揮,增強組織紀律性。養成團結、嚴謹、高效的生活習慣。輔導員老師要及時和學生在一起總結,鼓勵有畏難情緒的學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克服困難。及時表彰表現突出的學生,有效地在第一時間提高學生的訓練積極性,從而幫助他們順利完成軍訓?!皩嵺`證明,參加過軍訓的學生組織紀律性高于沒參加軍訓的學生。可見,軍事課是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培養良好習慣,提高組織性、紀律性的有效途徑。
同時,在軍訓期間必須同時開展人學教育,包括愛校學習、制度學習等。要讓學生在第一時間知道在大學里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讓學生了解學校的歷史和發展,培養學生的愛校情結;召開班會,讓同學們相互了解,培養集體意識;組織學生學習《學生管理手冊》,讓學生知曉學校的相關制度。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制度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通過制度的約束,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從“制治”過度到“自治”。
2.2第二階段的時間比較長,在這個階段里,輔導員老師應該和專業老師一起工作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藝術類學生非常尊重專業技能強的老師。專業老師的一句話有時比輔導員老師苦口婆心說十句話都強。專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前景的教育。通過講座、座談、參觀、討論、個別談話等方式,讓學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專業,了解專業的發展前景,了解本專業的就業形勢,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輔導員應注重課堂考勤到課后作業的督促,從學習態度到學習方法,全方位關心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哪怕是今后走上了工作崗位,一樣能利用良好的學習方法去不斷學習和提升,真正實現“終身學習”。那么我們的教育才真的讓學生“受益不窮”了。
2.3第三階段則更多的要靠輔導員老師和就業指導老師的努力,以及專業教師的協助
在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職業素質教育應該是大學生養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甚至可以說職業素質教育最后的結果,體現的是整個大學階段養成教育的成果。因為用人單位會根據畢業生的工作表現、為人處事、生活習慣來判定學校的養成教育是否成功。
傳統的職業素質培養很不系統,或者老師們也比較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對學生的實際效果。多數老師只是“照本宣科”,畢竟在網上找一些相關的文章很容易。事實上,對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和就業指導緊密結合起來,應該要注重“早”和“?!薄T?,就是指不要等到學生畢業前才臨時學點面試的常識,而是要提前進行職業人的素質培養。專,是指的要能根據學生的個體實際情況來指導學生。
篇5
關鍵詞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 卓越計劃 現狀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26
2010年6月13日,教育部《關于批準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的通知》批準清華大學等61所高校為第一批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實施高校,揭開了我國工程教育歷史的新篇章?!白吭接媱潯笔秦瀼芈鋵崱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該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該計劃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從2010年由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和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兩個專業試點,正式啟動“卓越計劃”。目前我校除上述兩專業外還有資源勘查工程(原地質工程)、石油工程、化學工藝與工程三個專業設有“卓越計劃”班。經過幾年的探索,我?!白吭接媱潯卑鄰倪x拔到培養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相對于傳統培養模式還屬新生事物,總體仍處于摸索階段,因此,研究“卓越計劃”的培養模式十分必要,本文主要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為例進行研究。
1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培養現狀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于2011年開始招收“卓越計劃”班學生,每年招收一個自然班,大約30人左右。目前第一屆招收的學生已經進入大學四年級,正處于畢業設計階段,該專業已經基本完成了一個培養周期。下面就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卓越計劃”實施情況做以簡單介紹。
(1)領導重視,管理制度完善。為保證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卓越計劃”順利實施,在學校組織的基礎上,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成立了資源勘查工程“卓越計劃”領導小組,建立了相應保障體系,①領導小組成員包括學院主管教學副院長、專業負責人及學科骨干教師。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卓越計劃”選拔淘汰辦法、培養方案,負責協調“卓越計劃”班課程安排、師資配備、經費、實驗實踐場地等工作,為“卓越計劃”實施提供了組織與制度保障。
(2)因材施教,制定特制培養計劃。針對“卓越計劃”的總體要求,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專門制定了符合培養出口要求的“卓越計劃”培養計劃,強化工程實踐設計能力,②在培養計劃加大了實踐類課程學分比例,培養計劃中實踐課程比例為21%高于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普通班的19%,并設定了企業實習實踐環節。同時對學生實行“3+1”培養模式,即三年基礎理論教育和累計一年的工程實踐教育,加大了工程實踐培養力度,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更具備工程特性。
(3)重點培養,配備優秀師資隊伍。資源勘查工程專業除了為“卓越計劃”班制定專門培養計劃外,在課程安排和師資配備方面都進行了政策傾斜。“卓越計劃”班學生課程基本都是小班授課,任課教師多為教學經驗較為豐富、授課效果好的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教授等,課程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專業課程都采用研討式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4)建立選拔淘汰機制,實行開放式管理。2014級以前的資源勘查工程“卓越計劃”班是在學生大學一年級剛開始的入學軍訓期間在本專業內部根據學生大學英語分級成績、數理化綜合成績,經專業面試后確定進入“卓越計劃”班學生名單。2014年為加深學生對“卓越計劃”班的了解,也為增加其它專業學生進入卓越班的機會,學校調整了“卓越計劃”班學生的選拔時間和選拔范圍,即等大學一年級下半學期根據大學期間成績在全校專業進行選拔。為激勵促進“卓越計劃”班學生學習,對于進入“卓越計劃工程師”班學生每學期成績出現必修課一門不及格或選修課兩門不及格的情況的學生將予以淘汰到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普通班。這種開放式管理方式為保證“卓越計劃”班的優質生源提供了保障。
2 資源勘查工程“卓越計劃”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特點
資源勘查工程“卓越計劃”班今年擁有了第一批畢業生,通過第一批畢業生情況可以看出“卓越計劃”班學生較普通班培養的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1)工程實踐特點鮮明。在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班學習的學生,具有鮮明的工程實踐特點。該班學生在培養過程中,有一年的學習是在企業完成的,因此,能夠做到部分專業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均能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有了工程實踐的直觀印象,在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中我校參賽人員卓越班學生占有大部分,并且每屆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與“卓越計劃”班學生實踐能力突出密不可分。
(2)班級凝聚力好。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班學生在企業學習一年的過程中,班級同學統一住宿、統一活動,增加了同學的接觸時間與機會,對培養同學感情非常有幫助。增加了班級凝聚力,與其它班級相對,“卓越計劃”班學生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更活躍、更團結,同學間互幫互助的氛圍更濃厚,在學校的優秀班集體評比中,每一屆都有 “卓越計劃”班。
(3)工作適應能力增加。由于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班學生在培養過程中與企業實踐接觸得多,學習內容更貼近企業生產實際,所以該班學生在工作之后進入角色將會更快,在找工作過程中該班學生更受用人單位歡迎,在石油石化畢業生整體就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卓越計劃”班的學生受到用人單位的“偏愛”,可以說是供不應求。
3 資源勘查工程“卓越計劃”學生培養的思考
資源勘查工程“卓越計劃”班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該模式剛剛開始幾年,所以在培養學生過程中,也發現存在一定的問題,值得思考與改進。
(1)加強校內教師工程素質建設。高校的教師大部分都是畢業生直接到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對工程教育思想缺乏系統的研究和足夠的重視,③由于教師工程素質不高,造成指導學生過程與現代工程技術脫節,資源勘查工程“卓越計劃”班在導師指導學生過程中便發現存在類似問題,這不利于高等學校教師對“卓越計劃”班學生進行引導與指導,因此有必要通過培訓、校企共建設等方式加強師資隊伍中教師的工程化背景建設,為“卓越計劃”班學生提供更專業的指導。
(2)完善導師制度,更好指導學生。“卓越計劃”班學生培養方式與普通班的差別,使導師配備方面也產生了不同,目前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班的導師配備情況是2~3名學生配備一名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作為導師,這樣的導師配備方式,雖然增加了對學生的單獨輔導的機會,但導師之間的差異及導師對政策了解把握程度的不同,導致對學生指導的不同,為消除這種影響,在給學生分別配備導師的同時,應該配備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卓越計劃”班的班級導師,加強對學生專業指導。在企業實習階段采用“雙導師”制,學校和企業分別指定人員為學生班主任,分別負責學生企業實習期間的日常管理和業務學習,但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如果派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校內導師,這些教師的教學、科研、行政事務較多,不可能在學生在企業期間長期駐于企業,但如果派年輕教師擔任校內導師,雖然時間上能夠保證,但也存在經驗不足、指導學生力不從心的狀況,如何完善“雙導師制”,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做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
(3)加強專業國際化發展。教育國際化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于2014年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后,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畢業生所獲得的學位,可以在“華盛頓協議”國得到認可,即可以在相關國家就業。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通過,只是為本專業的畢業生獲得了通向國際的通行證,如果要使學生能夠真正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還要求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目前,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已經根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對培養計劃做了調整,要課程設置與內容方面做了很大改進,但在英文課程教學方面還有待加強。
4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工程教育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資源勘查工程“卓越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得到了企業、教師及學生的一致認可,但也發現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需要有相關的政策制度的支持,相信在企業、學校、學院、教師及學生的共同努力下,資源勘查專業“卓越計劃”會讓更多的企業與學生受益。
基金項目: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本科教學改革項目:基于石油高校的地質類“卓越計劃”培養方式研究
注釋
① 陳翠華,丁楓,董樹義,程文斌.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3.2:44-49.
篇6
【關鍵詞】繼電保護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05-01
一、繼電保護課程的教學現狀
繼電保護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之一,其內容是介紹電力系統中各種不同設備的眾多保護原理,作為專業課程它涉及到很多前修課程知識的運用,在該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把大量的學時用于知識點的講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枯燥和吃力,甚至覺得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聯系不緊密。其次,大學本科階段的理論課程的教學大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收知識,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往往變成了應付課程結業考試,對于學生靈活掌握課程相關知識,盡快適應以后的工作或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不利。再次,從事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可能不具有十分豐富的電力行業相關的實際工作經驗,未充分了解工業界的最新技術和需求,也不能很好的將相關的工程經驗傳授給學生。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為我國培養人文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優秀本科、碩士和博士畢業生,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而繼電保護課程作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若能根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要求,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對培養出更能適應社會和時展需要的電氣類人才將有長遠的意義。
二、面向“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的教學思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對本科層次人才培養的通用標準從基本素質、現代工程意識、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技術標準與政策法規、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意識和開發設計能力、管理與溝通合作能力、危機處理能力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等十一個方面[1]提出了要求。繼電保護課程的教學也應著重考慮提升學生的這些能力作出相應的改進。
1.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繼電保護裝置的發展,原有繼電保護教材上的一些內容在實際電力行業中已逐漸被更新換代,因此在教學內容設置和學時分配上也應有新的側重點,此外還需要注意授課內容與學生后續學習之間的銜接。例如:實際電力系統中的輸電線路縱聯保護主要是以光纖為通道的居多,在授課時也應重點介紹此類縱聯保護;微機保護的基本原理也應占有相應的學時,這樣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才能更快的熟悉現場的微機保護裝置。同時,學習微機保護的硬件構成、數字濾波、算法和程序流程的學習又可以為學生后續的畢業設計或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做好一定的知識準備。
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利用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由被動接收知識轉為主動思考問題;在學生掌握繼電保護相關原理后可以通過討論式教學法,將與該原理相關實際電力行業中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為實際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思路。另外,在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法中,課堂的容量比較大,往往是一名教師面向一百名甚至更多的學生授課,教師很難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若能采用小班教學,每個學生更容易被教師關注,在進行討論時,也更利于學生迅速形成討論小組,小班化教學對不同教學方法發揮其作用,提升教學效果是非常有利的。
2.提升學生角色,培養創新能力
繼電保護課程通常開設在本科階段第六或七學期,在學習該課程的同時,通常學生已經完成了專業基礎課程和其它專業課,如《電機學》、《電力系統分析》、《發電廠電氣部分》等課程的學習,可以在繼電保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附加一個需要綜合運用各課程知識的實踐環節,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可采用課程作業的形式,并將課程作業的成績按一定比例納入課程綜合成績中。教師制定難度和內容恰當的課程作業任務書,由3-5名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并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最后展示自己的成果。例如:在課程作業的任務中,可以給出一個小型的電網規劃的實例,讓學生在完成一次系統設計的基礎上再去對已規劃的電網中某個元件的保護進行設計和仿真。學生需要相互合作、合理分工,學習查閱文獻的方法,熟悉工程設計的規范,制定不同的方案進行經濟技術的比較;學習商業軟件的使用方法,并對設計的電網進行潮流、短路和暫態穩定計算;完成繼電保護的整定計算,并利用仿真軟件驗證整定計算的正確性,最終形成課程作業報告并進行答辯。完成課程作業任務的過程也是提高學生溝通合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過程,這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是一致的。此外,將課程作業成績作為課程綜合成績的一部分,減少課程結業考試在綜合成績中的比重,不僅能夠督促學生重視學習的過程,也會使課程的考核能更真實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
3.加強校企合作,增加國際交流
希望培養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師必需先提高整個工科教師隊伍的水平,為了使教師的能力和工業界同步發展,可以加強校企合作,提供機會讓教師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從事工程實踐,青年教師下企業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都是很好的例子。在繼電保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邀請工程經驗豐富的企業工程師結合實際工程來為學生授課或講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工程實例。
提高教師能力的同時,也可以提供同等機會給在校學生,在學生學習繼電保護課程后,讓他們參與到繼電保護相關的橫向或縱向項目中,讓學生學以致用,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目前,國內許多高校的部分專業都有與國內外高校聯合培養的經驗,學校應創造機會讓學生接觸到更多、更前沿的知識和方法,參與國際交流,進而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三、總結
本文根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要求,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對現有繼電保護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的思路。教學方法的改進、轉變學生為課程學習的主人、增加校企合作等措施將使教學效果更好,人才培養質量更高。
參考文獻:
[1] 林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0(4):21-29
篇7
關鍵詞:釬焊;卓越工程師;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楊成剛(1976-),男,湖北荊州人,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制造工程學院焊接工程系,副教授。(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項目編號:2010-169)、南昌航空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編號:JY101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2-0117-02
釬焊是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釬焊基本理論和基本工藝方法,為學生今后在實際生產中合理選擇釬焊方法和釬焊材料、制定正確的釬焊工藝奠定扎實的基礎。南昌航空大學以民族振興和中國航空航天事業不斷進步為己任,堅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國,服務地方、服務國防”的服務面向,而南昌航空大學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是目前江西省內和航空院校唯一的本科焊接專業,學生畢業后大部分服務于航空企業。釬焊是先進飛機及發動機的一種關鍵連接技術,特別是隨著航空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未來航空裝備中將越來越多地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和新的制造技術。對于材料的連接及復雜精細結構件的制造,釬焊技術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和靈活性,甚至對于某些新材料與復雜構件,釬焊是其唯一可行的連接技術,[1]故學生釬焊課程學習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其解決航空企業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結合釬焊課程組在最近幾年的教學工作經驗,圍繞提高教學質量這一核心工作,根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基本要求,對釬焊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與實踐。
一、釬焊課程現狀
傳統釬焊課程內容包括釬焊的基本原理、釬焊方法及設備、釬料、釬焊去膜過程、釬焊工藝、釬焊接頭設計、典型材料的釬焊、釬焊缺陷及檢驗、釬焊質量控制等內容[2,3],涉及電工電子技術、材料、機械、力學、化學、冶金、無損檢測等多門學科的基礎知識,教學內容繁雜,課程內容各章節關聯性差,各知識點自成體系,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和掌握課程困難。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專業學生畢業后大部分服務于航空企業,學生非??释私馕覈娇展I釬焊的發展現狀,航空材料常用釬焊方法焊接時的接頭形成過程、接頭容易出現什么質量問題等,而這些都無法從教材上獲得。另外,釬焊課程面臨著教學內容基本不變而教學課時數大幅減少的矛盾,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最大程度提高教學質量是釬焊教學面臨的一大難題。基于上述情況,結合南昌航空大學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基本要求,必須對現有釬焊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進行改革。
二、釬焊課程教學改革
1.“國際焊接工程師”釬焊培訓內容與課程培養方案融合,強化案例教學及問題教學,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南昌航空大學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思想素質好、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能力強,能在焊接技術與工程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技術開發、設備研制與維修、生產和經營管理,熟悉國際焊接標準和焊接施工的卓越焊接工程師。
根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培養目標,結合航空需求、凸現航空特色,對釬焊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及優化,將“國際焊接工程師”釬焊培訓內容與課程培養方案融合,在教學內容補充釬焊國際標準、航空工業中廣泛應用的真空釬焊、瞬態液相擴散焊等釬焊方法;在課程教學中,加強案例教學,大量使用來自于航空典型產品焊接的實際問題作為教學素材,如高溫合金、鋁合金、鈦合金及金屬基復合材料的釬焊;通過多提出綜合性的問題,把知識點串聯起來,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述鋁合金釬焊時,以某航空企業異種鋁合金導氣流罩釬焊為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零件現有火焰釬焊存在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為了提高零件釬焊質量,可以選擇哪些釬焊方法,對接頭設計可以進行哪些改進,以及根據母材成分、熔點等因素選擇合適的釬料、釬劑等。通過案例教學及問題教學,把課程各知識點串聯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改革教學手段,強化工程意識
釬焊課程是涉及綜合性及工程背景強的課程,其授課內容涉及多門學科的基礎知識,還涉及到相關學科的最新成果及其應用。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緩解目前課程的教學所面臨的諸如課時不斷被縮減、教學內容基本不變、相關領域新技術和新工藝不斷涌現等矛盾。盡管多媒體教學具有授課內容生動、信息量大等優勢,但實踐也表明,單純采用多媒體教學,教學效果不會提高,反而會下降,不利于學生工程意識的培養。授課時對于基礎理論等相關知識,采用板書教學,以便對相關問題進行詳細、充分的說明,使學生更多地關注事物的發展過程,而非事物發展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安排學生講解課程部分章節,其他同學提問,這不僅能使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由學的過程參與到教的過程中,學生可在教的過程中鍛煉語言的表達能力以及提高自信心等,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不僅能顯著地提高教學效果,而且還可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思維開創性能力和創新性能力。
3.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將強化實踐能力作為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核心,而創新能力是一個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師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標志。[4,5]傳統的釬焊課程實踐教學主要為課程內的實驗,與工程實際結合不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略顯不足,特別是創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養和鍛煉。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工程實踐能力,除了開展釬焊課程內的實驗外,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多渠道、多形式開辟實踐培養途徑,如通過專業技能訓練、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認證實訓環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釬焊操作能力,通過到航空企業進行實習,使學生了解航空企業的釬焊現狀、存在問題、與國外釬焊技術的差距,以及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樹立學生學習目標及方向;設置焊接創新實踐訓練環節,鼓勵學生參加全國“挑戰杯”科技制作大賽、全國大學生焊接創新大賽和南昌航空大學的“創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等課外科技創新活動,讓學生參與釬焊技術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意識、創新思維、釬焊操作能力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鼓勵學生參加教師在研科研項目,學生畢業論文工作和教師的科研課題相結合,通過實際研究項目的鍛煉使得學生增強了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研究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獨立研究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一定的科研開發能力等。
三、結束語
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對釬焊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將“國際焊接工程師”釬焊培訓內容與課程培養方案相融合,在教學內容補充釬焊國際標準,強化案例教學及問題教學;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實驗、實習及實訓等實踐環節,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為我國的航空事業培養更多的釬焊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曉紅.先進航空材料和復雜構件的釬焊與擴散焊技術[J].電焊機,2008,38(9):1-13.
[2]張學軍.航空釬焊技術[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8.
[3]鄒僖.釬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7.
篇8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材料力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1-0152-01
1 引言
2010年,教育部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提出了一種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白吭接媱潯笔菄彝菩薪逃母?,創建具有中國特色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重要舉措。通過企業的深度參與,以實際工程為背景,可培養大量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向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1]。近年來,參與的高校都對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進行了深入的改革,探索適合本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材料力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科,具有基礎理論和工程應用雙重特性,是工科大學生從專業基礎課到專業課學習的重要橋梁,在工科的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現有材料力學的教學內容側重于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更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與工程實踐的結合,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與“卓越計劃”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對材料力學教學進行改革,在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工程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是材料力學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2 聯系工程實際,更新教學內容
材料力學課程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它的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密切相關。但是,現有的材料力學教材中多數仍采用傳統的教學理念,注重理論的推導,忽視與工程實踐的結合。因此,在教材中多數的例題和習題都是采用理想化和抽象化的力學模型,如梁、桿等,在內容上也僅說明了這些力學模型在不同變形下強度、剛度等的計算和校核。因此,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認為這門課就是學習幾種題型的求解,無法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針對“卓越計劃”的要求,應對材料力學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的編排進行更新,突出該課程與工程實踐的聯系。在介紹每一種基本變形時,可大量地引進與其相關的工程實例,介紹如何將具體的構件簡化為簡單的力學模型,使學生能夠了解各種力學模型的意義、適用范圍和限制條件。其次,應對于授課內容進行適當的選擇,在保持理論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刪除一些難度較大、推導繁瑣,且在工程中應用不多的內容,適當增加一些與工程實踐緊密聯系的內容。在教學中應以實際工程為背景,工程技術為主線,突出問題的共性和差異。例如,在材料力學中,所有變形的破壞判據都是最大的作用(如應力、變形)要小于相應的許用值,而各章節的不同處在于最大值的計算。通過加強對問題共性的認識和差異的比較,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會更加系統和透徹。而且,教學的重點不能僅停留在如何解題,應從力學模型的建立、破壞判據的選擇,結構參數的確定等方面引導學生,使他們能夠初步具備分析和解決簡單工程問題的能力。
3 結合現代技術,優化教學手段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實踐環節和專業課時逐漸增加,材料力學作為基礎課程,課時已大幅減少。為了能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內容,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材料力學的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不需要寫黑板,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可以加入圖片、聲音、動畫,課堂的信息量大,直觀性強。通過課件能夠把抽象的力學模型與具體的工程構件聯系起來,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但是,由于課件中每一屏的容量有限,對于一些具有承繼性的推導來說,在換屏后學生無法記住前面的內容,對于后續的推導就很難理解。而且,由于換屏速度太快,學生沒有理解、吸收的時間,學習的效果也不佳。教學實踐證明,單純地運用多媒體教學雖然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但教學效果不夠理想。采用傳統板書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以梁彎曲正應力的推導為例,利用多媒體演示梁彎曲的變形,引出平面假設,并逐步推導正應力的計算公式。在多媒體演示的過程中,對于每個關鍵步驟,如變形幾何關系、應力應變關系和物理關系等,在黑板上將相應的內容寫下來。這樣,既可以提醒學生本堂課的重點,又可以使授課具有連貫性。講課結束后,學生可以通過板書了解這節內容的脈絡和重點。同時,還可建立課程的網站,將教學計劃、每章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典型例題等公布在網站上,實現師生間資源的共享,方便學生的自主學習。在網站上還可設立答疑的平臺,老師定期回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師生間的信息互動。
4 參與實踐科研,改革評價體系
傳統的材料力學考核模式與高等數學等基礎課的形式完全相同,是通過單一的閉卷考試來考察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能力。根據“卓越計劃”的要求,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還應該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因此,應對現有的考核體系進行改革。在材料力學的考核體系中,除了常規的考試成績、作業成績,還應包括大作業、試驗成績、實踐成績、競賽科研等。借鑒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形式,教師可以采用分組布置大作業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完成一些簡單機構的設計。例如,在組合變形這一章,可要求學生設計減速箱中齒輪軸的材料、形狀等。通過解決這些實際的工程問題,學生可以綜合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能夠學以致用,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實驗教學環節中,應盡量減少演示性、驗證性的試驗,增加一些設計性的試驗。鼓勵學生參與試驗,自己設計各種試驗,提高動手能力。由于材料力學課程的一些概念比較抽象,且學校試驗室的設備有限,教師可帶學生到工程實地參觀各種機構,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材料力學與工程的關系。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如大學生結構大賽,或在班級內組織類似的競賽。在競賽過程中,教師應全程、深入地參與。教師應介紹比賽涉及到的知識點,指導學生制作模型,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從專業的角度分析獲勝作品的優點和失敗作品的不足。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還可吸收部分優秀的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學生能盡早培養科研意識、熟悉科研環境,了解科研方法,鍛煉科研能力。
5 結束語
“卓越計劃”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舉措,它的順利實施對于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領導作用。材料力學課程不僅是學習科技知識的基礎課程,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材料力學課程的改革是“卓越計劃”中重要的一環,只有在教學過程中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創新教育為一體,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需求的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韋韋.教育部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J].教育與職業,2010,(7):20.
[2]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8.
篇9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卓越工程師;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005-02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是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其目的重在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人才,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多年來南方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以《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號)為指導,通過改革建設符合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要求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模式和體系,突出我校理醫工結合的鮮明專業特色,進一步探索在醫科院校開辦工科專業的規律與特點。堅持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核心,通過建設生物醫學工程廣東省級示范教學實驗中心、大力開展綜合設計性實驗等途徑,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實踐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多年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探索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立體式、多層次實驗教學平臺,深化教學體系改革,逐步研究和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理念和模式,使學生在綜合素質增強的同時,工程理念和素養得到全面提高,為保證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貫徹落實奠定基礎[1-3]。
二、傳統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傳統實踐教學內容的設置存在與人才培養目標結合不夠,驗證性實驗內容比重偏大,缺乏系統性工程實踐訓練內容,導致學生不能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即實驗前實驗講義,講義包括實驗內容、操作方法與步驟、每一步預期結果、實驗報告格式等,學生機械性按照講義完成操作,缺乏主動思考,扼制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2.實踐條件建設方式。實驗室、實踐基地包括學生實踐的場地、設備和工程環境,對學生的實踐教學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我國高校教學實驗室一般是根據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而設置的,其功能是輔助理論教學,其特點是課程專用、功能單一、實驗室規模小、利用率低,不利于學生實驗技能、綜合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工程素養培養;實踐教學基地一般是建在與學校有業務往來校外企業,但是大多數企業在安排學生實習實踐方面積極性并不高,多流于形式,甚至有企業將來實習基地實習的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使用,并未達到系統工程訓練的目標。
3.師資隊伍知識結構。目前高等院校特別是研究教學型高校的教師大多具備良好教育背景、名牌大學畢業并具備博士學位,具有良好的科學研究經歷,參與過高水平科研項目并發表過高水平科研論文,但大多數缺乏工程實踐經歷,因此高校教師中具有企業經歷的“雙師型”的教師數量不足,知識結構不合理。實驗教師缺乏工程實踐環節的專門訓練,因此難以勝任相關的實踐指導工作。
三、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踐改革措施
1.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根據“卓越計劃”培養目標,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擴大實驗室開放力度,加大專業實驗室投入,提高實驗室綜合利用率;引進企業的資源和設備,與企業合作共建實驗室;利用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平臺,為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搭建具有工程環境的實踐教學平臺。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實驗室建設。①近年來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在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經費的支持下,大大改善了實驗教學條件,并取得了豐碩的建設成果。為此我院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實驗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推進廣東省高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實驗教學邁上新臺階。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建設。我院先后和北京微信斯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建立了“醫學信息檢測聯合實驗室”,和無錫祥生醫學影像有限公司建立了“醫學影像聯合實驗室”,這些公司無償提供實驗設備,這些實驗室投入使用,大大增強了我院實驗室實力。為此我院將充分調動全院教師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和學院的社會影響力,爭取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到教學實驗室的建設中。③通過自主研制實驗設備以及聯合研制實驗設備,大大降低實驗設備成本,提高了實驗室設備數量并且鍛煉了教師隊伍。④通過整合學院內部教學資源,組建綜合實驗室及大學生創新實驗室,這些實驗室不僅能進行認識、驗證型和綜合型實驗,而且能完成設計型和創新型實驗,實現實驗設備資源的交叉綜合利用,充分提高實驗室裝備的使用效率。
(2)教學科研共用實驗室建設:我院科研力量雄厚,科研實驗條件優越,建有數字化診斷治療設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醫學圖像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州市大型醫療設備質量檢測工程中心。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創新實驗基地建設,需要大量的科研項目來支撐,因此在這些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設中既兼顧科研的需求,又充分考慮實驗教學的需要,建成科研和學生實驗教學共用模式。達到科研促進實驗教學的目的,并且把這種模式拓展到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中。
(3)實習基地建設。篩選具備帶教師資力量和實習條件、管理規范,并在醫療器械行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公司確定為卓越工程師培養基地,我院先后和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杉山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深圳新開元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雅培中國診斷部簽訂了卓越工程師聯合培養協議,確定為我院的校外實習基地。充分利用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的資源,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為學生的課程實踐、實習、課程設計、學科競賽、科研實踐等創造良好的工程實踐環境,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4]。
2.加強實踐教學內容整合。
(1)教學內容改革。整合傳統實驗內容,將單一性、驗證性實驗整合為綜合性、設計型實驗,結合企業項目補充工程訓練內容,強化課程設計,將各種國家級、省級設計大賽內容納入綜合分析能力培養的實驗項目。在畢業設計前必須完成一門綜合實踐必修課,綜合實踐題目由學校老師和企業老師聯合設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及特長選擇,形成具有產學特色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
(2)推進實踐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為適應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需要,必須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在教學方法改革中,大力推動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案例的學習等多種研究性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老師只給出實驗項目的技術指標要求。要求學生完成原理方案設計、理論計算與分析;經與帶教老師討論通過后完成硬件實驗樣機搭建、樣機性能指標測試等環節,形成完整的工程化的訓練過程。
在考核改革中,改變傳統的實驗結果加實驗報告評價方式,采取考察實踐全過程、實作作品展示、現場答辯、實踐總結分析等方式,重在考核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5]。
3.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參與“卓越計劃”實踐教學的教師應具有在企業、醫院工作或培訓的經歷,熟悉工程實踐環境和過程。沒有相關經歷的新任教師必須到企業或者附屬醫院相關科室頂崗工作一年,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專業教師利用科研合作機會去合作企業與企業工程師共同指導學生,了解工程環境和生產過程,積累工程經驗;聘請醫院工程科室、企業中技術水平高、實踐工作經驗豐富、綜合素質好的高級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開設實踐性強的課程。推動附屬醫院設備科、信息科成立教研室,充分利用附屬醫院工程科室的人員力量,直接參與專業實踐課教學。
加強產業技術高級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探索實施選聘優秀科技企業家、高級工程師擔任“兼職教授”,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6-7]。
四、結束語
針對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構建立體化、多層次的實踐教學平臺,在實踐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興趣,注重學生實驗思想、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教學與科技創新實踐結合,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團隊合作意識以及學術交流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工程意識、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培養出更多合格的生物醫學工程卓越工程師。
參考文獻:
[1]何波,李思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下機械設計課堂教學改革探討[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3,(3).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質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1,(6).
[3]張林香,王忠德,王俊文,郝曉剛,劉世斌.針對卓越工程師培養深化改革實驗教學體系[J].教育學術月刊,2012,(1).
[4]李俊,薄翠梅,王鑫國,張廣明.卓越工程師培養創新實驗平臺建設[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2,(3).
[5]趙存有,劉春生,侯清泉.面向就業的機械專業畢業設計改革研究[J].教學研究,2013,(2).
篇10
[關鍵詞]水污染控制工程 卓越工程師 課程教學改革 環境工程專業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6-0144-03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自2011年開始國家在相關高校開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我校(安徽科技學院)環境工程成功入選國家第三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我校環境工程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主要講授污水的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物理化學處理法和生物處理法,并根據不同的水質特點對常見的污水處理工藝進行系統學習,使學生能夠熟悉或掌握:各種污水處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常見污水處理構筑物的設計與計算以及根據不同水質特點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或處理工藝。為了達到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要求,我們立足區域實際情況,服務于區域發展需要、行業企業需求,有條不紊地推進環境工程專業建設。專業建設的立足點是課程建設,尤其是核心課程的建設。為此,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組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方法和手段以及實踐教學等方面做了相關的教學改革探索,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
一、“三個面向(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學理念的轉變
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面向工業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我們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安徽科技學院是一所地方性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因此我們以區域內突出的水環境污染治理問題(如淮河流域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門臺工業園區工業廢水處理、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和規?;B殖廢水處理)為抓手,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其綜合能力以及提高其工程素質,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設計和創新能力。水污染控制工程作為環境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為適應新形勢下該專業發展的需要,教學理念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結合企業進行相關教學;2.按照企業或行業要求培養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人才;3.著力強化學生在水污染控制工程領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
二、以工程應用型知識模塊為主線組織教學內容
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目標為以推進高素質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改革目標,大力培養高素質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養具有從事工程技術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學技術知識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掌握扎實的工程基礎知識和本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擁有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操作技能,了解本專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掌握選用適當的理論和實踐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具有工藝設備、工程項目設計與管理經驗,具備良好溝通與交際能力,具有職業道德和責任心、高素質的本科工程型人才。
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是環境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支撐著該專業及其學科的發展,是一門系統性和工程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同時也是一門涉及數學、物理、力學、化學、生物等學科交叉的課程。為此,我們以工程應用為主線構建相關知識模塊,從而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具體知識模塊如下:
1.污水水質指標和污水出路:重點闡述不同水質特點的工業廢水或生活污水等的監測項目、排放標準以及污水回用目的和標準;
2.污水的物理處理法:重點闡述格柵、沉砂池和沉淀池的功能和特點,掌握其設計規范和計算方法;
3.污水生物處理法:重點闡述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厭氧處理法的特點,掌握其設計規范和計算方法;
4.污水化學及物理化學處理法:重點闡述氧化還原法、中和法、離子交換法、萃取法和膜析法的工程和特點;
5.污泥的處理與處置:重點闡述污泥濃縮、污泥脫水和污泥消化的特點,掌握不同構筑物的污泥特點及其適合的處理方法;
6.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與計算:重點闡述工藝流程的設計與計算和平面、高程的布置,掌握設計規范和計算方法。
三、立足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強化學生工程能力培養
在人才培養方式上改革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體系、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以工程能力系統化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教學體系。從學生能力培養要求出發,統籌規劃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培養體系,將工程能力培養貫穿于各教學環節。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牢牢結合校內和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強化學生的工程能力培養,具體如下:
1.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培養:掌握格柵、沉砂池、沉淀池、曝氣池(完全混合法和推流式)的設計與計算;熟悉氧化溝工藝,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SBR),厭氧 / 缺氧 / 好氧(Anaerobic / Anoxic / Oxic,A / A / O),完全接觸氧化法等相關設備的運行管理;熟悉鳳陽富春紫光污水處理廠氧化溝工藝、德力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工藝運行管理;
2.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能力培養:熟悉鐵碳微電解、臭氧紫外、Fenton試劑法等高級氧化技術設備的運行管理;熟悉安徽鳳陽染料化工廠染料廢水處理工藝的運行管理;
3.養殖廢水處理能力的培養:熟悉膜生物反應器和活性炭生物濾池等設備的運行管理;熟悉鳳陽族光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沼氣發電及沼液處理工藝的運行管理;
4.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能力的培養:熟悉無土栽培技術與水體富營養化植物修復技術;熟悉生態溝渠、氧化塘和人工濕地的設計與計算;熟悉蚌埠龍子湖人工濕地系統的構建、運行與管理。
四、多元化教學設計、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學質量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門工程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中,首先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工程素質為目標,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和電子數據資源等現代信息技術,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設計、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將課堂知識講授與校內外實踐基地相結合、教材知識和學科前沿相結合、工藝理論與仿真運行過程相結合。
1.三結合教學設計。課堂知識講授與校內外實踐基地相結合,如講授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時將污水處理方法與校內外實踐基地的氧化溝、A / A / O、SBR、完全接觸氧化法等工藝設備結合起來,做到理論與實踐、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的統一,提高學生理解知識和運行知識的能力;教材知識和學科前沿相結合,如在講授生物脫氮除磷理論時,將厭氧 / 好氧除磷與厭氧 / 缺氧(即反硝化同步脫氮除磷)理論結合起來,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前沿動態,開闊學生視野,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為以后碩士階段研究工作打下基礎;工藝理論與仿真運行過程相結合,如在講授格柵、沉淀池、活性污泥法等構筑物或工藝時,利用Flash技術制作相應的模擬動畫,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將基本原理講通、講透,以便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師生互動交流,以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講授曝氣池的設計與計算時,以曝氣池微生物量或有機物量為單元進行物料衡算,逐步引導學生推導和驗證污水處理基本數學模型;采用討論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歸納總結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如在講授完城鎮污水處理工藝時,讓學生查閱資料,歸納總結,然后對不同污水處理工藝的特點、適用范圍、設計與計算進行小組討論。
3.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在教學手段改革中,充分利用Powerpoint、Flash和錄像等多媒體與網絡技術,把抽象的單元處理概念、流程、內部構造及運行過程等轉化為直觀、生動、形象的多媒體信息,使復雜內容簡單化、靜態內容動態化,并強化了學生的工程理念;利用網絡資源和立體化教材體系,提供給學生互動學習平臺,促進“自主學習”和“交互學習”,加大課程信息量和增加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五、多層次實踐教學過程增強學生工程應用和創新能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實踐教學是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過程,對理解知識,掌握技能,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起著重要作用。為此,我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提高工程素質”的教學思路,促進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發展,構建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過程,具體如下:
1.認知實踐過程。該階段主要認識和理解污水處理過程中構筑物、工藝或設備的基本原理、運行和管理,著重培養學生理解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校內認知的相關工藝或設備有: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反應器、絮凝沉淀實驗裝置、曝氣充氧實驗裝置、豎流式圓形溶氣加壓氣浮裝置、SBR法間歇式設備、A2 / O工藝城市污水處理模擬裝置;校外認知的相關工藝或設備有:染料化工染料廢水處理工藝和設備、鳳陽污水處理廠工藝和設備、規模化養殖廢水厭氧-好氧處理工藝和設備、石英砂磨洗廢水混凝沉淀處理工藝和設備。
2.設計與計算過程。該階段主要讓學生掌握各種構筑物的結構、設計規范和原則、設計與計算方法以及AutoCAD繪圖,著重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計算以及繪圖能力,主要包括:格柵的設計與計算,平流式沉砂池和曝氣沉砂池的設計與計算,平流式沉淀池、豎流式沉淀池和福流式沉淀池的設計與計算,推流式曝氣池和完全混合式曝氣池的設計與計算,生物脫氮工藝設計與計算,生物除磷工藝設計與計算,生物濾池的設計與計算,人工濕地的設計與計算;
3.創新實驗過程。該階段主要依托產學研合作項目和國家級、省級以及校級大學生創新課題,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程應用能力,主要包括:難降解工業廢水的高級氧化技術,城鎮生活污水的脫氮除磷技術、城市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農業面源污染的人工濕地治理技術、重金屬廢水的活性炭吸附處理技術等。
六、結束語
為達到國家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要求,我們對水污染控制工程核心課程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教學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改革后的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堅持“三個面向”教學理念;重組教學內容,突出了工程應用型知識模塊;充分利用校內外教學實踐基地培養學生工程能力;多元化教學設計、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學質量;多層次實踐教學過程增強學生工程應用和創新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聯邱微,南軍,袁一星.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創新課程體系及其特色――以哈爾濱工業大學土建類工科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 仲偉峰,何小溪.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137-139.
[3] 明銀安,張娜,余訓民等.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學改革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4(1):96-98.
[4] 段蓉,董涌波.“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認知與實踐[J].宿州學院學報,2012(8):78-80.
[收稿時間]20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