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規律初論
時間:2022-10-12 04:59:13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規律初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秉承了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講政治育新人的優良傳統,在管理體制和機制不斷規范化和科學化的同時,在不同層面日益顯現其“一基二殊”的規律性表征:在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標的穩定性與管理境況的變化性的矛盾中顯現的“三因”律,即“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協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與“主陣地”的職責矛盾中顯現的“三全”律,即將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到“全員、全程、全方位”之中;在化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顯性教學形式的直白效應與專業課隱性教育形式的意會效果的矛盾中顯現的“雙同”律,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概括與總結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規律,有助于我們自覺地認識、把握與遵循相關規律,在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升其管理質量,推進其科學發展。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規律;“三因”;“三全”;“雙同”
高校是青年學生走向社會投身國家建設的最后一站。如果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導部門、主管機構及其人員,運用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創造性活動過程”[1]268,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則是更著力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域,更關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自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部門、主管機構及其相關人員為其管理工作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在指導思想、管理理念、管理體制、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過程和具體環節等方面不斷地累積經驗,探索規律,取得了顯著成效。時至新時代,不論是從夯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論,還是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實效看,都有必要對其規律性的有效做法,嘗試進行理論的概括與總結。
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不同層面的矛盾
概括或總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規律,其路徑不外乎是“從矛盾中抽象規律、從特征中歸納規律、從目標中提煉規律、從要素環節上劃分規律”[2]。這些不同的研究路徑都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觸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規律。但從唯物辯證法的高度看,“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3]301因此,筆者認為,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規律,還是應該從其內部矛盾出發,以其內部矛盾為根據或許更能準確地揭示其中的規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有各種各樣的、不同層次的矛盾,依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矛盾概括與總結其中的規律,不可能把其中所有的矛盾及其所體現的所有規律都揭示出來,只能擇其顯然的和主要的矛盾揭示其可能存在的規律,相比而言,以下3個層面的矛盾更具有代表性。其一,管理目標的穩定性與管理境況的變化性之間的矛盾。縱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總體上是相對穩定的,那就是通過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學思維方式教育,以提高教育對象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特別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在思想、政治和道德層面促進教育對象的自由全面發展,促其成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合格的建設者、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可靠的接班人。然而,相對于這個穩定的目標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境況不僅在不斷地變化,而且還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從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情況看,其管理環境也經歷了我們國家由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不同的發展階段,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國際環境,與中華民族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密不可分;從國際政治和經濟情況看,我國從相對封閉到加入全球化、再由適應全球化到推動全球化,國內經濟體制由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轉向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對的是自由開放、思想多元、文化交融的復雜局面;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內部情況看,教育對象的“身份”已由以往單純的知識學習者轉變為知識學習者和教育消費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由相對單純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增加了關心教育對象的學習和就業、心理和思想等方方面面的具體事務,還要應對教育手段由傳統的言傳身教、讀書讀報到多媒體、自媒體等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渠道和新情勢[4],等等。這些國際和國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問題,給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帶來了新形勢、新問題和新挑戰,其管理目標的穩定性與管理境況的變動性之間的“不變”與“變”的矛盾日益凸顯。其二,管理領域中的“主渠道”與“主陣地”之間的矛盾。這里的“主渠道”與“主陣地”之間的問題,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環境的問題,而是其內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之間在職能上的“條”與“塊”的關系問題。“主渠道”與“主陣地”分別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進行的功能性描述,對應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教育者和實踐教育者的“教”與“管”的責任。但是,毋庸諱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中部分高校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之間是存在“脫節”現象的。[5]個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者只注重講授教學大綱規定的理論,完成其教育教學的計劃;個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管理者僅關心其具體事務的落實,完成其行政性和程序性的崗位職責,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管理沒有在育人功能上形成互補,二者之間缺省了關鍵性的環扣,那就是共同的育人責任,從而導致教育對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知”與“行”分離,甚至出現了“教”與“管”的力量沖突與能量耗散。其三,課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顯性教學形式的直白效應與專業課隱性教育形式的意會效果之間的矛盾。這是高校教育教學領域內的不同學科之間的矛盾。隨著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專業知識領域的分工也日益細化,高校開設的課程種類越來越多,所謂“隔行如隔山”,不同課程之間的間隔性似乎越來越大,很難融通。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有些教師就形成一些錯誤認識:一是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專業知識和技能性課程及其授課教師難以涉入也無法涉入的,那是專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授課教師的事情;二是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授的是理想信念等價值取向內容的,其他課程傳授的是專業知識甚至是特殊技能,是價值中立的或者是與“價值無涉”的,二者“井水不犯河水”;三是理想信念教育是抽象的、沒有實用性的,唯有專業知識和特殊技能才是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的謀生手段,唯有憑此才能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如此等等。由此導致了專業課的知識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和專業人才培養之間彼此孤立,造成了各行其是的“兩張皮”,沒有實現專業課的隱性育人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顯性育人的同頻共振,在“教書”和“育人”、“知”與“德”之間出現了一些隔閡與矛盾。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三因”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不斷積累經驗中走向成熟,在解決和協調不同時期的各種各樣的沖突與矛盾中顯現其管理的規律性。因為善于“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6]378,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越來越從容、越做越有成效。“三因”做法體現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解決目標穩定性與境況變化性的矛盾中,積極地順應時代要求、回應時代使命的管理規律。“三因”律表明,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因事而化”。“因事而化”的核心要義就是要根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情況,立足教育對象的思想問題,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引領學生。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以學生的思想認識情況為抓手,回應學生的思想關切、成長期待和發展訴求。要按照青年學生的認識方式、遵循青年學生認知規律,擺明事實、講清道理,開展疏導心理和引領思想;引導學生全面而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的國情、世情和黨情,使其養成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理論的和實踐的自覺;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深入學生的生活實際,扎根于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解學生之所困,教育者要以知行合一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以實際行動化解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上面臨的困難,進而化解其思想上的疙瘩與糾結,廓清學生的模糊認識,增強學生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和價值認同,提升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時而進”。“因時而進”的核心要義就是因應時代變化、把準時機、與時俱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7]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首先要緊扣的是時代主題,把握時代脈搏、回應時代呼喚。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正帶領全國人民積極應對國際局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攻堅克難,深化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適逢新時代的高校學子,被黨和國家寄予了殷切厚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要因應時代要求,把中國夢的教育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教育引導新時代青年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放飛青春夢想,書寫人生精彩篇章。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精準把握教育時機,確保工作時效。比如,抓住重大事件和重要時間節點,適時開展主題鮮明、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8]讓青年學生在特定場域中體悟、在特殊環境中感受,這就是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時機,可以收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特殊效果。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勢而新”。“因勢而新”的核心要義是了解大勢、適應形勢、順勢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做到因勢而新,首先,要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9]換句話說,就是要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之大勢,以及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大勢下的中國的發展趨勢,在世界發展與中國發展的縱向和橫向的比較中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從而堅持“四個自信”、積極投身于新時代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和偉大夢想之中。其次,要主動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新形勢,打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陣地戰。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大多是“網絡原住民”,對網絡生活環境十分依賴,可以說是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呈現出非常明顯的網絡化生活樣態。網絡中的意識形態斗爭及其對青年學生的輿論爭奪日趨激烈。如何遵循網絡傳播規律,與時俱進,把握好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須攻克的難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形成了網上與網下的有效合力,其管理工作才能完備而無疏漏。在事物的變化發展過程中,其事、時、勢是有機統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化發展過程中的事、時、勢,提高其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和親和力,就必須積極主動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精神的自覺遵循。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三全”律
雖然高校的“教學”與“管理”有其崗位職責的條塊之分,但在“育人”的本職和主旨方面則不應該有所分別。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與“主陣地”中的“教”與“管”的分離、沖突與耗散,改變青年學生在高校教育環境中的“知”與“行”脫節,必須打通由工作任務劃分帶來的“條條塊塊”的區隔,回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整體格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視域中的“三全”做法,體現了其在協調“主渠道”與“主陣地”的矛盾中回歸高校育人的本職、圍繞育人的主題,實現高校所有人員、不同崗位及其職責之間的系統性的管理規律。理解這一規律,需要把握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其一,“主渠道”和“主陣地”的具體功能的適當區分有其合理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指出,人的認識從實踐中產生,隨著實踐而發展,實踐———認識———再實踐,是認識深化發展的必要過程。就高校青年學生的思想認識而言,“主渠道”承擔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灌輸的任務,學生接受了這些理論,在理解與認同中逐步內化,形成帶有政治立場和價值傾向的思想觀念的認知。由于這些理論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不是青年學生憑借其有限的感知認識就能夠理解的,因此,通過理論灌輸教育而形成的認知還比較抽象,還需要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唯有接受實踐反復檢驗的認識,才能成為他們堅定不移的人生信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等場域對青年學生開展的思想政治實踐教育。學生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所學的理論認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修正、豐富和拓展自己的認知,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地促進自身的知與行的統一。其二,“主渠道”和“主陣地”之間的育人脫節是不合理的。如果把“主渠道”和“主陣地”功能區分固定化和教條化,就違背了高校育人的本職和宗旨,不利于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三全育人”的做法就是為解決這種形而上學認知及其現實矛盾而探索出來的管理規律。早在2005年,黨中央就從教育管理的頂層設計高度認識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各自為政、各行其是,不能沒有統一的領導,而應該“努力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團齊抓共管,全體教職員工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工作機制。”[10]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立德樹人”被鮮明地確立為高校各項工作的“中心環節”[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越來越全面地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又頒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隨著這些文件精神和政策制度得到越來越充分的貫徹和落實,“主渠道”和“主陣地”之間在崗位職能上的“條塊”區隔逐漸被打通,為高校回歸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育人本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新時代,“三全”的做法已經日益顯現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規律性表征。其三,“三全”的內在關系及其“育人”的目標指向。“三全”中的“全員育人”指向的是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構成的“四位一體”育人機制。就高校而言,要求全體教職員工都要成為教育者和育人主體,盡到育人的責任,最終形成“人人育人”;“全程育人”要求將立德樹人貫穿于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既包括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各個階段,也包括對學生開展的教學、管理和服務等各項工作,最終要形成的是“時時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包括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等育人的場域,最終形成“處處育人”。全員、全程和全方位作為“三全”育人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它們的聯系在于:全員育人是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力保障,全過程育人內在蘊含著全員參與、全方位覆蓋的客觀要求,而全方位育人則離不開高校全體教職工的責任自覺和積極參與,又需要按照全過程育人的要求,挖掘不同領域中的育人要素,整合不同社會力量的育人功能,探索不同實踐載體的育人方式。[11]它們的區別在于:全員育人側重于育人主體的全面性;全程育人側重于育人時間的前后銜接;全方位育人側重于育人方位的全覆蓋。“三全”做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更好地形成有效的和高效的“育人”的體制和機制,重心在于統籌各個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協同和協作育人,其根源則在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職責中由“條塊”分割而造成的育人困局,補齊育人短板,徹底打通教學、管理和服務三大體系之間協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高校育人的整體合力。四、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雙同”律引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成人是高校育人的基本內涵。在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顯性教學形式的直白效應與專業課隱性教育形式的意會效果的矛盾中,大力發揮“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協同功能,實現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這個做法逐漸顯現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雙同”規律。眾所周知,教育是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9],而要完成這個“四個服務”的任務,就必須立足中國社會的發展現實,將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地聯系起來。這不僅是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任務,而且對各類課程的教育教學乃至正確處理它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9]這里的“同向”,強調的是不同類型課程的教育在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上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保持高度一致。這里的“同行”,強調的是不同類型的課程教育在育人的實踐過程中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正如有的學者所認為的,“同向是指朝著相同的方向,同行是指一起行動,同向同行就是朝著相同的方向一起行動。”[12]為此,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雙同”律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發揮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同向同行,要通過科學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制度設計和機制創新方面有所作為,才能形成不同類型的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間的最大育人合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遵循“雙同”律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其一,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要緊扣育才先育德的宗旨。我們知道,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各門課程不論隸屬于哪一個學科,傳授何種體系的知識,培養學生哪一個方面的能力,“德”的培養不僅不可或缺,而且要置于首要的位置。喪失了“育德”這個“靈魂”,任何知識體系教育及其能力的培養,不僅不值得稱道,還可能事與愿違,導致適得其反的后果。就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而言,各門課程的教育教學都要樹立“四個服務”的意識,要牢固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觀念,努力以教學和管理的實際行動培養能夠達到“四個服務”要求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二,各類課程的教育教學要挖掘其知識和技能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育人元素。按照所有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的要求構建的課程思政體系,把育人工作落實到各類課程當中和所有教師肩上,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領的有機統一。這里要特別糾正某些專業課程教師在知識與真理的認識上存在的偏頗:在有些人看來,揭示事物本質與規律的科學知識,是“純粹的‘客觀知識’,是沒有價值預設、不持立場態度的對事物或事件的客觀描述”[13],宣稱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無涉。其實,任何知識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產生的,任何生產知識、傳授知識和應用知識的人,都受其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影響,都有其解決問題的特定目的,更有其為誰服務的態度傾向和價值訴求,實際上,并不存在所謂的徹底獨立的客觀知識。既然任何知識生產、知識傳授和知識應用都要受到特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影響,那么,任何知識之中也都蘊含著立場、觀點和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或元素。問題是我們能不能發現這些資源或元素,正確地利用這些資源或元素,并用適當的方式呈現這些資源或元素中的正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都能夠做到,而且能夠做得較好,那么這恰恰就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義之所在。其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也要吸收其他課程的知識內容,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吸收專業知識,讓專業知識載負價值指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推動知識技能的傳授、能力素質的培養與信念信仰教育、道德品質養成的有機結合,將科學精神之求真、人文精神之求善與時代精神之臻美有機融合,共同鑄造與蓬勃青年學生的精神世界,形塑其建設社會、報效國家的充滿正能量的精、氣、神。有了這樣的精、氣、神的青年學生,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認識事物、分析問題、協調矛盾,就能夠把學習同思考、觀察同思考、實踐同思考緊密地結合起來,就能夠把握歷史和時代的發展大勢、明辨是非曲折、區分善惡美丑,進而對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作出科學的解釋、正確的判斷和合理的選擇。這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才不會懸浮于抽象的觀念演繹之中,而能夠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真正地落地、落細和落實,充分展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的獨特魅力。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描述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之“三因”“三全”和“雙同”規律,并不是同一層面的規律。“三因”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之普遍聯系、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則,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具有一般科學方法論的意義,是基本規律,居于總體性與基礎性的地位。“三全”律是在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矛盾中顯現的規律,要協調的是高校系統內部的理論知識教育與日常實踐教育之“條塊”職能分割而導致的矛盾問題。“雙同”律是在解決高校的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育人”方面的脫節問題而顯現的規律,它要解決的是高校課程教育教學系統內部的問題。顯然,“三全”和“雙同”律都是在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過程中顯現的規律,是處于“三因”律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具體規律或特殊規律。深刻認識這些規律的科學內涵,理解這些規律在邏輯上的“基本”與“特殊”的層面關系,對于我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發展是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王易,宋健林.論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研究的科學化[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3]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王習勝.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與發展趨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9).
[5]馮剛.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理論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1).
[6]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會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
[8]陳寧.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重維度[N].光明日報,2019-01-08.
[9]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10]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養造就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05-01-19.
[11]楊曉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論意蘊、現實難題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
[12]石書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的課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7,(7).
[13]王習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教育對象“思想”深處著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8,(3).
作者:尚磊 王習勝 吳玉劍 單位:1.安徽科技學院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2.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校外函授站點教學管理研究
- 下一篇:學前教育社區一體化實施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