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特區對策研究

時間:2022-04-03 04:19:58

導語: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特區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特區對策研究

摘要:在國家的“雙創”大潮中,高職院校若想在其中謀得一席之地,要有創造性思維,著力于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特區”。首在推進制度創新,營造出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著力探索就業、升學、創新創業三途培養機制,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善于整合資源,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硬件平臺,努力挖掘校園商業潛力,科學布局創新創業實踐體系,以科研成果轉化為突破口,結合專業教育,打造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特色所在。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特區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列為國家級戰略,2014年總理首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隨之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雙創”被列入。此后《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3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等政策文本頻繁推出,教育部要求“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如此“創新創業”成為一場不可阻遏的潮流。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基礎比較薄弱。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創新方面如專利申請已經打開了局面,并且有一定的積累,但這些成果能否轉化為創業的基礎還有待觀察;在創業方面,多數院校建有創業學院,已有一些學生創業公司,但尚未形成規模,而高職院校的創業氛圍尤為欠缺[1]。“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國家戰略,也是未來幾年內的重要發展方向,高職院校無可逃避,更應順勢而上;當然,也需量力而為,不應盲目跟風,可根據自身校情,打造具備校本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2]。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創新創業教育可以按照“搭平臺、給機會、有意識、重經歷”的思路,在適度引導的基礎上,給與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為了響應國務院、教育部實施“雙創”戰略的號召,大力推進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要在這一“雙創”大潮中謀得一席之地,需整合原有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打造出一個“創新創業教育”特區來,以此來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營造出良好的“雙創”氛圍。

1推動制度改革管理創新,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

實施創新創業教育,首在創造良好的制度空間。好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都有一個大前提,即有允許學生去嘗試和實踐的空間。如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常態化的學生創業街,全校師生都會踴躍參與和支持學生的創業[3]。這樣的學校會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天然的創業氣質,當創新創業從教育層面轉向實踐層面時就會顯得非常自然順暢。因此,高職院校應在創新創業方面給與學生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如在一些服務外包項目上有面向學生的容納機制,有針對學生休學創業、創新創業的學籍管理、成績管理的制度辦法等。學生層面的創新創業教育的興起,有賴于適度的輿論引導。如利用學校掌握的校園網、校報、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工具加強常規化的輿論宣傳,包括創新創業政策宣講、他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介紹、成功的創新創業案例等。對于校園內已有的創新業績突出人物也應加大宣傳力度,如對于擁有很多發明專利、專利成果轉化成效顯著的教師,學生中申請專利的佼佼者的宣傳等,以樹立創新創業先進典型;特別是對于已經出現的學生實體創業案例,學校應加強對其跟蹤報道,以在學生群體中形成即時的榜樣引領。

2探索分途培養,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貫通人才培養全過程

當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出口上儼然有了三重任務:一是傳統意義上的就業教育,二是當前旨在提高本科升學率的升學教育,三是代表高職教育重要發展方向的創新創業教育。“十三五”期間,一些高職院校明確了實施多元化人才培養的思路,即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在選擇將來的發展方向上給與其充足的空間和渠道。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就業教育是根本,實現好就業、就好業是應堅守的底線;升學教育既是完成既定的升學指標,更是圓高職學生“本科夢”的途徑,是對學生需求的必然回應;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和知識經濟興起和創新創業潮流的必行之路。因此,在多元化人才培養理念的指導下,實現就業教育、升學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三途競合,需要在學生培養上采取分層分類的方式,實施分途培養模式改革。即大部分學生培養成“首崗能勝任、轉崗能適應、發展有后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4],一部分學生進入本科階段進修學習,另一部分學生成為創新創業型技能精英。具體而言,即實施“N+1”學制改革,在前期注入就業、升學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要素的基礎上,最后一個學年根據學生意向實施就業、升學、創新創業的分途培養,就其所選方向進行專門性教育。落實分途培養理念,將創新創業教育貫通教育教學全過程,高職院校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整合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將之劃分為知識型課程模塊(語數外)、政治型課程模塊(思政課程)、文藝型課程模塊(文化、藝術、體育)、創業型課程模塊(始業教育、職業生涯教育、就業創業指導)、專業型通選課程模塊(公共選修課中圍繞專業的延展性課程)。二是探索面向專業和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創業教育,在專業課程開設時嵌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以形成這樣一個體系:學校層面提供創新創業教育一般性認知,而專業內實施專業型創新創業課程。三是在最后一個學年實現學生分途后,針對選擇創新創業方向的學生開設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模塊,實施創新創業“精英式”教育。

3以創業學院為引領,搭建創新創業教育的硬件平臺

當前各個高校在鼓勵創新創業時,紛紛采取“可視化”模式,即爭設眾創空間或建創業基地等實體方式來支持創新創業。而隨著國家大力推動“雙創”戰略,省、市、縣等各個層次都在打造實體,短短一兩年里創新創業的基地實體已近千,如按各地的規劃到2020年這些實體的數量可能會崛升為近萬,甚至數十萬之眾[5]。如此多的創新創業基地是否有足夠的創業公司與之匹配?也就是說,以后不愁沒有創業公司安身的創新創業基地。首先就高職院校而言,可以借助已有的基地來容納創新創業,如公共實訓基地、工業設計基地等。當前,應開放已有的實驗實訓設備、辦公場所等為創業項目提供相應基礎設施。其次,將現已成立的創業學院作為一個統領性的創新創業教育實施機構,以在全校形成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氛圍,打開學校創新創業的局面。最后,因為高職院校的創業基礎薄弱,且多以理工科專業為主,不像以商貿為主的高校可以大面積鋪開成本低廉的電商創業模式,工業工程類的創新創業操作性更難、技術要求高、成本投入相對也大,所以還是在理性基礎上循序漸進為好。當前,可以把提供專業技術性服務作為突破口,先行打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項目局面。

4挖掘校園商業潛力,科學布局校內創新創業的實踐體系

當前推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倉促之間把學生直接推向市場并不可取,因學生受閱歷、見識的局限,直接面向市場創業存有諸多風險。因此,在校園里為學生實施創新創業提供模擬場景、校內創業平臺顯得很有必要。一所萬人規模的大學無異于一個“小社會”,內蘊諸多商業潛力和創新創業的機會。學校可以充分挖掘校園的商業潛力,為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架設一個教育實踐“特區”。如有研究者認為“可以按照從易到難的程度,將這一體系區分為以下幾個層面:一是初級層面的,在學生活動開展中實施成本控制、績效管理,讓學生得到第一步的鍛煉。二是中級層面的,開放學校已有的能夠實現創業的資源讓學生練手,如設立學校的夜市、畢業生舊貨交易市場等;放開部分學校內部的商店、超市、辦公場所、圖書館讓學生提供有償性服務,如電腦維修、校內茶吧書吧、快遞物流集中入校等。探索通過眾籌模式等讓學生參與校內經營活動,如學校的超市經營,因涉及更為復雜的運營和大量的資金投入,可以嘗試讓學生以資金眾籌和創業貸款的方式進行集體化營、股份式運作,至少能為經濟管理學院學生提供一個直接的創業實踐場所。三是高級層面的,在某些院系、專業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而所有制的另一方即為在校學生,如汽車學院可以同時設立4S店,紡織工程學院可以在開設服裝設計專業后在校內開服裝超市和時裝設計公司等。”[6]

5以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為中心,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特色

當前通行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走的都是易于操作的電子商務或者開設創意實體店的方式,這應該不是國家所倡導的創新創業的常態,真正的創新創業是創新基礎上的創業[7]。高職院校多為工科背景的高職院校,素來重視教師的專利申請,近年來也逐漸推進學生專利的申請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累積了相當規模的專利擁有量,但專利的轉化率極低。若要凸顯反映工業工程類院校特色的創新創業模式,走借助專利的積累和成果的轉化基礎上的創新創業是高職院校可行的一條特色打造路徑。以專利轉化為特色的創新創業模式的打造,一是需要學校引導師生的專利申請以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切實解決行業企業面臨的問題為主,從而提高專利的天然契合性,便于轉化和產業化實現。二是除了借助企業這一現場的平臺之外,學校可以利用創業孵化器鼓勵有獨特性、有市場價值的專利成果形成創業公司來開發自己的產品,如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黃酒分院借助黃酒實訓生產線來開發“工院牌”黃酒。三是揚長避短,不強求教師利用科研成果直接創業,但可以就當前的專利成果做些文章,如仿效谷歌模式。谷歌公司以其互聯網公司的性質,在創新方面采取了另一模式,即累積專利成果,聚沙成塔形成質變的創新成果。這一模式高職院校也可采用。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高職院校的專利成果數量龐大,并且呈現出一定的專業集聚性。學校可以提前做整體規劃,劃定幾個重點的技術突破方向,引導教師在這些技術方向申請專利成果,最終形成一個專利創新鏈時,通過建立學校自己的創業公司來實現這些整合起來的專利成果的產業化,也就是學校自身可以成立校辦工廠和創業公司。這一方式既可以達到現有科研成果的就地轉化目標,又能實現具備科技含量的創業行動,應是工科院校努力嘗試的創新創業模式。從打響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品牌這一角度出發,如果通過專利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這一條路走通了,則會成為能夠持續發展的創業模式,并且在全國千篇一律的“電商模式”中也能迅速脫穎而出,只不過這一過程要顯得漫長一些。

參考文獻

[1]張愛梅.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與反思[J].教育與職業,2016(6).

[2]張永民,魯偉,周斌.轉型與對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范式與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16(17).

[3]胡堅達.激活創新因子扶持創業夢想——記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J].職業教育研究,2016(5).

[4]王良春.階梯式人才培養模式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07(23).

[5]袁莉.解碼中國:孵化器太多創業公司不夠用了[EB/OL].(2016-03-24).

[6]秦虹,伍紅軍.基于開放理念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途徑[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6(4).

[7]李娜娜,張寶建.科技創新與創業耦合協調關系研究——來自25個國家的經驗證據[J].經濟問題,2017(12).

作者:陳榮榮 單位: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