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范文
時間:2023-08-03 17:29: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一:優勢
秦皇島能夠協辦2008北京奧運會,得益于城市自身的優勢和獨特的魅力?!熬G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之花,在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找到了盛開的土壤。
優良的生態環境。秦皇島是清新幽雅的園林城市。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藍天與綠地相映、碧海與金沙成趣。三個城市區沿海岸線依次分布,以綠色林帶相隔,呈組團式布局。這里擁有中國北方最好的沙質岸線和濱海森林。避暑勝地北戴河,有著“一灣金沙環碧海,兩山綠樹掩紅樓”的迷人景色。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4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2%。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優于二級標準的天數連續五年超過350天,被譽為中國“長城海濱公園、休閑度假中心和濱海觀光勝地”。
厚重的歷史文化。秦皇島因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求仙至此而得名,是全國唯一以皇帝名號命名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給秦皇島留下眾多的文化古跡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境內250公里長城集水中長城、平地長城、高山長城于一身,薈萃了萬里長城最精華的部分。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山海關,是萬里長城古軍事防御體系保存最完整的部分,為“中國三大古城”之一。北戴河自1898年被御批為旅游避暑區,至今已聞名遐邇百余年,一代偉人曾在這里留下《浪淘沙?北戴河》的著名詩篇。秦皇行宮遺址、秦皇求仙入海處、長城博物館、名人別墅等名勝古跡吸引無數海內外人士駐足流連。
良好的體育基礎。秦皇島是熱愛體育的城市,擁有良好的體育運動傳統和群眾基礎。近年來,秦皇島成功承辦了10多項國際賽事及20多項國家級賽事,積累了豐富的賽事組織經驗。能容納3.2萬人的秦皇島奧體中心體育場是京外賽區第一個投入使用的奧運場館,地處濱海地帶,距大海零距離,是名副其實的海景賽場。賽區完善的場館及配套設施,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奧運后,秦皇島奧體中心將完善成為集體育賽事、娛樂休閑、大眾健身為一體的體育主題公園,面向公眾開放。秦皇島還建成了一批體育健身場所,為市民創造了良好的健身環境。目前,秦皇島正借奧運契機,努力打造“體育名城”。
關鍵詞二:機遇
借奧運之帆,推動發展之舟,是秦皇島籌辦奧運伊始便確立的理念。
首先是借助奧運,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圍繞“綠色奧運”,秦皇島主攻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少的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鞏固提升金屬壓延、糧油食品、玻璃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壯大高新技術、裝備制造等戰略支撐產業,培育發展港口物流、休閑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經過幾年的努力,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初具規模。
其次是借助奧運,提升城市承載能力。近年來,秦皇島不斷加大投入,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07年底,累計投入280億元,用于城市道路、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生態環境等基礎建設。今年又全面實施迎奧運“環境建設十大提升工程”和“城市建設十大精品工程”,高水平建設和管理城市,城市功能和形象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是借助奧運,加大招商引資步伐。秦皇島是一塊投資創業的熱土,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承辦奧運會,本身就是對秦皇島全方位的宣傳,以此為契機,秦皇島將進一步宣傳投資優勢和招商引資政策,吸引各方客商來秦投資興業。
第四是借助奧運,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奧足賽籌辦過程中,全市參與,群眾體育健身意識和關注體育的熱情進一步高漲,城市向心力和凝聚力明顯增強。干部隊伍得到鍛煉,政府執行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關鍵詞三:環保優先
秦皇島是生態宜居的樂園。作為著名濱海旅游城市,秦皇島十分重視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近年來,秦皇島不斷加大環保投入,逐步建立“點狀監督、量化管理、責任到位、公眾參與”的環境管理體系,有規劃、有步驟地完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開展河流污染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等專項治理。為了解決煤炭運輸對環境的污染,秦皇島把治理煤塵污染作為全市環境治理的關鍵環節,試驗成功并全面應用了“微米級干霧抑塵裝置”,抑塵效果非常明顯,整個城市的環境質量大幅度提高。高度重視水源地和海水浴場水質保護,全市主要飲用水源地水質良好,各海水浴場水質優于國家標準。開展“綠色秦皇島”建設,營造城市森林,為奧足賽事成功舉辦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
關鍵詞四:城市開放大通道
秦皇島地處華北、東北地區的結合部,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作為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秦皇島正圍繞做好沿海城市和沿海港口兩篇大文章,依托區位優勢,全面打開對內對外開放大通道。
港口方面,百年老港秦皇島港已躋身世界2億噸大港行列。目前正按照“以工促港、以貿養港、以城育港、以港興市、港城一體、加快發展”的新思路,在保持秦皇島港煤炭運輸主樞紐港地位的同時,調整岸線布局,完善港口功能,大力發展集裝箱和雜貨運輸,推動秦皇島港向多功能、現代化、環保型、綜合性國際港口轉變。啟動實施“西港東遷”,西港區整體向東搬遷,建設現代化、專業化的深水專用泊位和大型集裝箱港區,將搬遷后的西港區調整為生活岸線,開發建設現代化的城市功能新區。在鞏固已有秦皇島至韓國仁川、秦皇島至日本關東航線的同時,積極培育開通秦皇島至廣州等南方港口城市的國內集裝箱班輪航線,開辟遠洋國際集裝箱航線,擴大與俄羅斯、蒙古、中亞各國的國際集裝箱轉運合作。
公路方面,正在構筑以京秦、沿海、承秦“大”字型高速公路為主干的交通網絡。沿海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將成為東北通往南方各省最便捷的一條過境交通大通道,可將秦皇島港、曹妃甸港、天津港緊密連接在一起,形成環渤海港口綜合航運規模優勢。正在啟動建設的承秦高速公路,可使內蒙古中東部、遼寧西部、承德和張家口地區的資源快速輸送至港。
鐵路方面,規劃中的津秦客運專線將于2010年6月底通車,通車后年客運輸送能力將大大增強,從而實現真正的客貨分線運輸,拉近秦皇島與北京、天津的距離。連接青龍滿族自治縣山神廟與遼寧省凌源市刀爾登的山刀鐵路,已列為全省“十一五”鐵路建設規劃,建成后,可以增加內蒙古、遼西大宗貨物往來。
空運方面,依托山海關機場,相繼開通了至上海、深圳、石家莊等地的數條國內航線和至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旅游
包機航線。目前,秦皇島正在啟動建設專用民航機場,實現秦皇島空港的全面開放。
關鍵詞五:黃金海岸新區
黃金海岸,位于昌黎縣東南面的渤海岸邊,自然地理條件獨特,有中國北方最優質沙灘海水浴場、世界罕見海洋大漠,有我國目前最大的瀉湖“七里?!?,還有十萬畝連綿蔥郁的濱海林帶,是中國最美的海岸之一。
秦皇島在這片美麗海岸啟動了黃金海岸新區建設,將與周邊的唐山曹妃甸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滄州渤海新區實現錯位發展,實施資源整合、城鄉統籌策略,優化濱海地帶“一帶四組團”串珠式發展的空間布局,成為秦皇島未來建設和空間拓展的核心區域,打造以人文和生態為核心的中國北方休閑旅游文化新區。
關鍵詞六:沿海強市
作為河北省三個沿海城市之一、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冀都市圈重要城市,秦皇島以構建宜居宜業宜游、富庶文明和諧新秦皇島為總目標,全面推進以實力、活力、魅力、競爭力為標志的沿海強市建設。
在產業發展上,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突出發展潔凈產業,主攻先進制造、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建設“三個基地一個中心”,即中國北方沿海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港口物流集散基地和生態休閑度假中心;在港口發展上,調整岸線布局,完善港口功能,大力發展集裝箱和雜貨運輸,力爭把秦皇島港建設成為多功能、現代化、環保型、綜合性國際港口;在城市發展上,堅持高標準、高水平規劃設計與建設管理,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逐步形成“一帶四組團”的城市格局;在生態環境保護上,有效解決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保護好海洋、河流、水源地等生態系統,營造城市森林,推進生態城市建設,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在城鄉協調發展上,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和社會管理,支持各縣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壯大縣域經濟,逐步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發展新格局;在改善民生上,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讓群眾的幸福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增強,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具有秦皇島特色的發展之路。
秦皇島將構建五個發展新格局:一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二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的現代產業新格局;三是產業特色鮮明、縣域實力增強、農民增收致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新格局;四是一帶三軸四組團的城市發展新格局;五是關注民生、發揚民主、促進民和、保障民安的和諧發展新格局。
秦皇島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是:力爭到2012年實現“兩個突破、兩個明顯高于”,即人均生產總值突破3.6萬元(2005年價格),年均增長12%以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力爭翻一番以上,突破8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篇2
2、人民生命至上火災隱患必除
3、全民動員“清剿火患”構筑消防安全“防火墻”
4、齊心協力“清剿火患”攜手打造平安家園
6、消防安全是一種責任為己、為家、為他人
7、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隱患保障消防安全
8、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墻開創消防構筑新局面
10、關注消防 珍愛生命共享平安
11、落實逐級消防安全責任制構筑社會消防安全防火墻
12、推進深化“五大活動”齊心協力”清剿火患“
13、人人把好防火關 有備無患保平安
14、人人參與消防家家平安幸福
15、遠離火患幸福平安
16、吸取血的教訓開展隱患大整治
17、防火勿輕心安全值千金
18、全民消防,生命至上
19、清剿火患、構建平安
20、消防連著你我他,平安幸??看蠹?/p>
21、消防安全齊參加,預防火災靠大家
22、關注消防 關愛生命共建平安新家園
23、護航發展 竭誠奉獻構建消防新秩序
24、打造鐵軍 捍衛安全共促溫州新發展
25、清剿火患 預防為先營造安全新環境
篇3
全域旅游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導向,新的發展路徑,意義在于在更高的起點上開創我國旅游發展的新局面。全域旅游又是一個創新、創造、創建的過程。因此,認識全域旅游理念關鍵在于把握“全域”二字,并付諸創新實踐。
資源全域整合。樹立新的旅游資源觀,把旅游發展融入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任何資源都可以成為旅游資源”的新理念,做好整合文章,整合區域內的各種資源,拓展旅游生活空間,集聚打造旅游目的地。
產業全域融合。把握旅游產業關聯度大、綜合性強的特質,以“旅游+”促進旅游業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積極推進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的共融共生共興,在更大的空間里,創造更多的旅游新產業、新業態,構建大旅游產業新高地。
要素全域配套。樹立“旅游即生活”的理念,適應大眾旅游時代的旅游需求變化,豐富全域旅游生活的要素,既滿足大眾旅游的普遍需求,又滿足多樣化的個性需求,引領和拉動大眾旅游生活的綜合消費。
結構全域優化。結構優化是全域旅游的本質要求和關鍵所在。全域旅游不是“全面開花”,而重在結構優化。以深化供給側改革為引擎,激活存量、創新增量、提高質量,把資源配置調優,把供需關系調優,把產業結構調優,推進旅游業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升級。
社會全域參與。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鮮明特征。全域旅游需要堅持政府主導,更需要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因此,需要在更大的空間里引導、吸引和支持各類社會資本、產業主體參與到旅游產業的發展和旅游目的地的建設中來,培育更多的產業主體,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充分釋放市場活力,共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同時,讓當地居民和游客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初衷和標志。讓當地居民積極參與,既是旅游發展的受益者、旅游生活的享受者,又是旅游產業的創業者、旅游生活的服務者。
市場全域管理。全域旅游呼喚管理創新,必須走向全域管理,即從原本的行業管理走向社會管理,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標本兼治”,覆蓋旅游生活各個空間、旅游消費各個過程、旅游市場各個環節的旅游市場管理體系和機制,進而在全域范圍內構建起優良的市場秩序。
營銷全域統籌。全域旅游下的旅游營銷,就是要統籌營銷、整合營銷,從景點營銷、產品營銷走向城市營銷、目的地營銷。同時,要創新營銷,即營銷“全資源、全時空”,針對旅游旺季與淡季、長假與非長假、周末與非周末、白天和夜晚等四個方面的旅游消費“落差”,激活冷資源、閑資源,促進均衡消費,實現四季旅游、全年旅游,應該是全域旅游的題中之意。
服務全域提升。全域旅游,產品為王,服務是道。實現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全域化,是全域旅游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注重把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實現旅游要素和服務的區域全覆蓋。同時,把優質服務從旅游行業拓展到全社會,提高全體從業人員和社會各個“窗口”的服務水平,提升居民和游客在旅游生活的各個空間、旅游消費各個環節的服務質量,讓消費者為服務“買單”,通過服務讓旅游產業增值,共建共享美好的旅游生活,這是以人為本在全域旅游中的生動體現。
環境全域協調。優美的環境是最好的旅游產品、最美的旅游生活空間。推進區域環境全面治理和全域協調,創造和諧、優美的整體旅游環境,實現全域環境的景觀化、生活化,全域旅游的實踐將把旅游目的地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全域旅游的本意是創造旅游發展的新格局。為此,我們仍在走向全域旅游的路上,不會一蹴而就,切忌頭腦發熱、盲目蠻干,尤其不能以“運動式”的招數大干快上,而是需要我們把握全域旅游的本質意義,認真謀劃全局,找準“短板”,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
篇4
當前,世界經濟處于深度調整期,我國正面臨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如何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就在于能否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我們要順應世界潮流、緊扣時代主題,打好主動仗、下好先手棋。
從國際看,轉型發展大勢所趨。進入21世紀,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結構大調整,無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在通過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美國奧巴馬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還采取了政策支持、資本回流等很多措施;英國加大創新投入,支持九個創新制造中心建設;巴西、印度等也了各自的工業振興計劃,力爭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搶占制高點。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制造業將面臨前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堵截,后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追擊的雙重壓力,在此環境下,中國經濟必須轉型升級才能找到出路。
從國內看,轉型發展方興未艾。當前,我國面臨著人口紅利減少、要素成本上升、產業基礎薄弱等諸多問題,若想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盡快轉型升級。為此,許多省市強化倒逼機制,加快轉調升級,比如,浙江省“浴火重生、騰籠換鳥”,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廣東省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取得了明顯成效;江蘇省繼上世紀80年代“由農到工”第一次轉型、90年代“由內到外”第二次轉型后,目前正在進行“由大到強”第三次轉型。在此推動下,我國產業發展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變革,呈現出許多新趨勢、新特征: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更加凸顯,產業轉移方式途徑更加多元,產業聚集融合態勢更加明顯,產業發展新興業態更加完善,產業發展方式更加綠色低碳,等等。由此可見,競爭發展的核心內容已經發生重大轉變,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指導上必須與時俱進,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責任感。
從全省看,轉型發展迫在眉睫。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把實施高質高端高效產業發展戰略作為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總抓手,加強規劃引領,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投入力度,轉型升級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全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顯著提升、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區域布局更趨完善、綠色發展深入推進。轉型發展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的目標要求相比,與先進省市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相比,山東省轉型發展的壓力依然很大。比如,服務業占比偏低、傳統工業占比較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聚集度、關聯度低,產業鏈缺乏有效集合;一些行業、企業缺少核心技術、知名品牌和馳名商標,產業競爭力不強;部分產品利潤率低、市場占有率不高,質量效益亟待提升;能源結構不合理,對資源環境依賴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等等。上述問題的存在,不僅有創新能力不夠強、體制機制不夠活等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思想不夠解放、路徑依賴性較多,特別是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理解不深刻、落實不到位,以GDP論英雄的思維定勢還沒有徹底擺脫;重速度輕質量、重規模輕效益、重工業輕服務業的傳統觀念還沒有根本改變。由此可見,不合理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增長結構,已成為推動山東科學發展必須突破的羈絆,必須實現工作指導的重大轉變。
二、轉型發展是一場硬仗
鳳凰涅 、轉型發展,是一次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會有短痛和陣痛,也有可能帶來長痛和巨痛。早轉早主動,晚轉就被動。只有經歷“痛”的過程,才能實現“鳳凰涅 、破繭成蝶”。這不僅需要壯士斷腕、浴火重生的勇氣,善謀善為、善做善成的智慧,更需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必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發展理念、發展定位、發展動力、發展途徑、考核導向等方面實現新的轉變,堅持科學發展、實施創新驅動,減少對資源投入的嚴重依賴,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必須把握發展大勢,遵循發展規律,不“另起爐灶”,不推倒重來,突出特色優勢,抓住關鍵環節,再造新優勢,搶占制高點。
第一,在提升現代產業上實現新突破。產業升級是轉型發展的核心,堅持走高質高端高效發展之路,提高第三產業比重、提高最終產品比重、提高綠色環保產品比重、提高有記錄可追溯產品比重。要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制藥、環保設備、海洋裝備等新興產業,提升改造輕工、紡織、機械、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積極化解鋼鐵、水泥、船舶、化工、輪胎等過剩產能,促進工業調高、調輕、調優、調強。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加快發展信息、物流、文化、旅游、養老、醫療、金融、商務等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按照總書記“三個導向”的要求,實施農業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抓好產業鏈延伸、經營體制創新、品牌特色農業工程,努力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第二,在推動科技創新上實現新突破。未來的競爭,不僅是產業的競爭,更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要積極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實施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發展專項,培育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要落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16條政策,抓好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要實施專業技術人才伍建設中長期規劃,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要點上攻克核心技術,線上打造創新鏈條,面上提升創新水平,加快由“山東制造”轉向“山東創造”、‘“山東設計”、“山東標準”。
第三,在促進提質增效上實現新突破。山東省經濟要行穩致遠,提質增效是必然要求,應將質效雙優導向貫穿于經濟發展各方面、推進工作的全過程。要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堅持投向、投量、投速、投效相統一,引導資金重點投向社會民生、農林水利、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組織實施好省級重點項目和“十二五”規劃項目建設,真正以大項目好項目,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不斷改善。要著力培植特色產業集群,通過專業化分工、集中化布局,壯大一批“有根產業”和“稅源鏈條”,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板塊經濟”。
第四,在推進生態文明上實現新突破。要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要堅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實行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完善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對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要加大生態環境治理投入,狠抓大氣污染防治、優化能源結構、實施重大生態工程。要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任務,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
第五,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實現新突破。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各級黨委、政府的奮斗目標和根本價值取向。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織好網、補短板、兜住底”,加大民生社會事業投入,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促進就業創業、繁榮發展文化、完善社會保障,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深入推進平安山東建設,確保人民生活更加和諧安定。
三、轉型發展是系統工程
轉型發展涉及方方面面,艱巨而復雜。必須不斷創新思路和辦法,進一步調整完善工作運籌、工作手段、工作方式,加快構建大政策、大市場、大協調的工作新格局。
在工作運籌上,突出頂層設計,強化配套聯動。在尊重基層首創的基礎上,加強系統推進產業轉型發展的頂層設計。按照質量效益導向,對相關規劃、政策、法規進行修訂、完善和充實,并做到方向一致、配套聯動,用心著力狠抓落實,確保一張藍圖抓到底,加快形成規劃導向鮮明、政策支撐有力和法規保障有據的新格局。
篇5
兩百多年前,清代著名經學家洪亮吉曾站在都勻城西百子橋上憑欄詠嘆:“沿流都有鷺鷥飛,空翠時時沁客衣。”
如今,擁有“全球綠色城市”“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全國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市”等榮譽稱號的都勻,堅持生態優先,推進大生態與大扶貧融合發展,努力走出一條速度快、質量高、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新路。
海拔1280多米的都勻市毛尖鎮擺桑村,是都勻市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過去群眾主要靠傳統種植為生,“開荒開到天邊邊,種地種到山尖尖”。
如今,擺桑村憑借獨特的高原生態環境發展起水苔、獼猴桃等生態產業,群眾不僅通過土地流轉、林地入股走上了產業致富路,還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吃上了“旅游飯”。
更多如擺桑村這樣的生態致富故事在都勻涌現。毛尖鎮坪陽村的“茶旅融合”、平浪鎮共和村的“藍莓致富”、勻東鎮王司村的“中藥材種植”……都勻市堅持綠色發展帶動脫貧攻堅,讓綠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亮的顏色。
通過加強生態保護和治理促進脫貧。都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著力守好一口缸、凈化一條江、護好一片綠,不斷提升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水平。通過推進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林業管護工作,全市已完成8.67萬畝營造林建設、168.3萬畝林地保護,森林覆蓋率達57.58%。強化劍江河主干流生態修復治理和景觀打造相結合,形成“一江(劍江)三湖(南有“兩河匯”、北有“三江堰”、西有綠茵湖)”的水生態治理工程新格局。都勻正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理念,筑牢綠色屏障。
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促進脫貧。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貧困地區群眾脫貧和生態修復的根本性舉措。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都勻通過盤活好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塊地”,統籌好就業、就學和就醫“三大問題”,銜接好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三類保障”,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有保障。同時,對遷出地土地進行復墾或生態修復,做到生態改善與群眾增收并舉。
通過發展綠色產業促進脫貧。都勻重點發展以毛尖茶為主的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走茶產業為主導、果蔬藥融合發展之路,建立多個水果、蔬菜、中藥種植基地,形成百花齊放的多產業發展格局。同時,大力發展以毛尖茶加工為主的山地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和以“茶旅融合”為主的山地特色旅游業,推進農業“接二連三”,不斷增強貧困人口脫貧的“造血功能”,讓綠水青山變為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
篇6
自“五五”普法工作啟動以來,*市地稅系統在“五五”普法與依法行政上找準結合點,開展“法律進機關”活動,做實宣教文章,促使干部法治意識不斷增強、依法行政能力不斷提高、納稅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并推動各項地稅工作有序發展。10月11日,*市召開市直“法律進機關”活動啟動大會,*地稅局先行一步的做法及先進經驗作為典型在全市推廣。*地稅局“五五”普法資料檔案、“法律進機關”展牌及電子課件得到了與會領導和參會單位的一致好評。
一、抓組織,定規劃,形成整體聯動的新格局
為了加強對“五五”普法工作和“法律進機關”工作的組織領導,該局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其他局領導為副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五五”普法領導小組,并成立了“法律進機關”工作專班,安排工作人員,明確工作職責,理順工作機制。按照“五五”普法規劃確定的工作重點,該局自去年下半年起啟動“法律進機關”活動,并制定了具體實施意見,細致安排每個月的活動,并把每項活動細化到責任單位,明確工作要求和落實時限,形成領導抓面、普法辦抓線、各科室抓點,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二、抓創新,調思路,搭建普法學習的新平臺
一是切合行業特點,確定了6項主要普法內容,分別是《憲法》、《公務員法》、《稅收征管法》、保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法規。二是依托信息技術,確定了法制講座、法制展覽、法制專欄、主題宣傳、集中培訓、警示教育、公眾評議、網絡宣傳8種活動形式。既有傳統宣教方式,也有結合全省地稅系統開展的“稅收信息標準化建設”而建立的普法學法信息平臺。在市局局域網建立“五五普法”專欄,在專欄內設置普法動態、經驗交流、電子圖書庫、普法筆記、稅案分析、學法用法等子欄目,將其打造成宣傳法律法規,了解法制動態,學習法律知識,交流學習心得的空間。從去年開始到今年上半年,僅市局機關已舉辦10多次講座,內容涵蓋《憲法》、《公務員法》、《條例》、《稅收征管法》、國防知識、政務禮儀、黨風廉政建設、警示教育、稅收法制、稽查業務等十幾個方面。針對臨時人員清退和公務員登記導致工作突出的實際,市局黨組中心組專題安排了一場《條例》的學習培訓,對有效解決隱患、依法化解矛盾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抓宣教,促和諧,推進納稅意識的新提高
充分利用每年四月份稅收宣傳月和“法制宣傳日”的機會,積極組織各類稅收宣傳活動,推出了一批稅收宣傳精品項目。尤其是今年開展的有*市及各縣市區主要領導參與的“黨政領導談地稅”活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建宏帶頭撰文,以《做實服務文章促進征納和諧》為題,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地稅部門優化納稅服務的重要性。各縣市區主要領導也紛紛撰文或以訪談的形式論述加強新時期地稅工作,產生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
在對外宣傳中,該局特別注重對社會關注和新出臺稅收政策的宣傳。近兩年中,對“兩稅”移交、殘保金和水資源費代征、個人繳納社保費、車船稅和土地使用稅政策調整、12萬元以上所得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等政策,多次開展專題培訓和主題宣傳。系統上下嚴格執行上級政策,保證了“兩稅”實施“先稅后證”控管、殘保金和水資源費代征、個人繳納社保費由商業銀行代核代收、車船稅由保險公司代征、12萬元以上所得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和檢查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抓規范,求實效,取得地稅工作的新成績
篇7
關鍵詞:倡導;綠色;可持續發展
一、切實樹立綠色思維方式
綠色思維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關系,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資源約束,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問題日趨嚴重,人們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環境承載上限,生態環境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瓶頸制約。
這是我們過分強調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而忽視與自然和諧的結果?,F在我們強調綠色發展,不僅僅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而是從內在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延伸到外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會管理的深刻變革,而思維方式的轉變首當其沖。因此,一定要牢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用綠色思維謀劃和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用綠色理念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活方式轉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享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發展成果的同時,共享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持續發展。
二、著力構建綠色產業結構
產業是發展的基礎支撐。推進綠色發展,首要任務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綠色轉型。一是優化三次產業比重。鞏固農業比重,大幅提高綠色、有機、生態農業項目比例;減輕工業比重,強化環境準入、環境標準硬約束,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發展;擴大三產比重,大力發展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生態旅游和金融保險、信息會展等現代服務業。
二是促進傳統產業綠色改造。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契機,制定煤、焦、鐵、電力、水泥等重污染行業綠色改造方案和規劃,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引進和應用,推動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建設,淘汰行業落后產能,提升產業集中度。
三是大力發展綠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戰略性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建立引導綠色產業發展激勵機制。建立綠色產業政策導向,設立綠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政策引導和公共財政投資激勵,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產業結構綠色化。
三、大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生活消費是生產的終點,也是生產的起點。生活消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對于帶動生產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具有導向性的意義。因此,要通過多方面、多渠道的引導,增強全民環境意識、節約意識、生態意識,在全社會形成低碳生活、綠色消費的良好風尚。一是弘揚低碳節約的價值理念。充分發揮各類媒體的宣傳教育和輿論導向作用,廣泛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普及綠色生活知識,讓勤儉節約、低碳綠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公眾的自覺行為。
二是大力倡導綠色消費。積極推廣綠色服裝、引導綠色飲食、鼓勵綠色居住、普及綠色出行、發展綠色休閑等,營造綠色消費良好氛圍。三是建立綠色生活方式引導機制。實行居民用水、用氣等階梯價格制度,優先發展綠色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鼓勵民眾購買使用節能產品,大力推廣綠色節能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等。四是開展全民綠色生活行動。引導公眾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少抽一支煙、節約一度電、少開一天車、珍惜一粒米等,通過不同的環保公益行動,讓節約、綠色理念固化為公眾的自覺行為。
四、努力打造綠色生態環境
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進綠色發展,當前非常迫切的一項任務就是加大環境治理力度,著力解決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突出環境污染問題,為人民群眾創造山青水秀天藍的生活環境。一是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建設。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應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明確發展方向,細化相關政策,形成市場統一規范、要素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持續的區域發展機制。
二是深入開展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治理行動。以霧霾治理為重點,加強細顆粒物監測和區域聯防聯控,加快城市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推動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有效預防重污染天氣。加強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突出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保障水源地安全;實施重點行業廢水深度處理,加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力度,減少城市黑臭水體和工礦區、農村黑臭水體。強化土壤污染治理,實施工礦廢棄地綜合整治和復墾利用。
三是加大農村環境治理力度。針對農村生態環境實際,推進以垃圾無害化處理和污水處理為重點的農村環境整治,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改水改廁、垃圾處理,創造良好農村生態環境。
總之,綠色發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鍥而不舍、水滴石穿的精神,主動作為,久久為功,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到我們的各項事業之中。
參考文獻:
[1]沙之杰.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中國節能減排發展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篇8
2、強化服務意識。屬地政府應當在強化服務上下功夫。優質服務上出成效,建立健全項目領導負責制、現場辦公制、督查跟蹤制和責任追究制,為項目在啟動前、動工中和建成后提供全方位的協調服務,促進城建項目的早規劃、早建設、早竣工、早受益。
3、強化經營意識。樹立經營城市的長遠眼光和戰略思維。完善百萬人口城市功能為目標,著力提升城市化水平。放寬城區功能設施建設的參與范圍,發揮政策導向作用,按照“誰建設誰受益”原則,大力吸引民間資本和社會投資參與城市功能設施建設。建立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規劃同定、任務同向、工作同步、成果同享”工作機制,實現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互動雙贏。
構建百萬人口城市產業支撐上有所作為揚優成勢。
1、做強商貿物流。明確中心城區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城市資源和政策手段,著力發展資源消耗少、產出效益高的樓宇經濟、物流經濟、旅游經濟等現代都市商貿產業。充分發掘和利用現有商貿市場資源,積極跟進南湖商務廣場、煙水亭商務廣場、人民路商務廣場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中心城區中央商務發展“軸心”大力推進“農改超”工程,加快京九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發揮聯盛廣場、信華廣場的聚集效應,打造天馬建材城、花鳥大市場等強勢品牌,提升產業檔次。
2、做優沿江工業。充分利用東郊工業基礎、水陸岸線和土地資源。聯大引強,借勢發展。依托石化總廠的產業優勢,以石化關聯產業為核心,精心包裝項目,盤活土地資源,引進大型企業入駐,發展石化下游產業和都市工業。以中心城區工業企業“退二進三”為契機,引導城區工業企業向東郊聚集,努力實現工業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蓄到興”突破發展瓶頸,伸長發展“短腿”增強發展后勁。
3、做大民營經濟。要堅持“發展領域多元化、生產經營規模化、科技創新產業化、社會貢獻多樣化”著力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加大民營招商選資力度。實現內商、外商同等重視,內資、外資同樣待遇,內力、外力同時集聚。要著力培育創業文化,全民創業的熱潮中加速民營經濟的大發展。
營造百萬人口城市和諧環境上有所作為提升品位。
1、塑造靚麗的市容環境。用文明裝點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全面推行“交通整治、環衛保潔、秩序管理、美化亮化”和“文明創建”4+1”城市管理新機制,逐步形成“條塊結合、共駐共建,全民參與、整體聯動、綜合治理、標本兼治”城市管理新格局,為百萬人口城市營造良好的市容環境。
篇9
中國移動
中國移動主要針對終端使用安全展覽,手機詐騙防治、手機病毒軟件治理、網絡病毒監控處置、客戶信息和保護、偽基站專項治理等內容均圍繞目前備受關注的終端安全帶來的如信息盜取、金融詐騙等問題,提供電信級的的規避和防護手段。
中國電信
中國電信以“天翼?安全可信賴”為主題,同時關注個人用戶與企業用戶。記者在現場了解到,中國電信此次主要展出的加密通信、安全辦公、云堤、網站安全專家、安全手機、垃圾短信治理、通訊信息詐騙、惡意程序防治共八個主要內容。
其中,安全手機及加密通信等產品為個人用戶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加密服務,能夠大大降低日前被曝光的信息詐騙案件。
中國電信此次展出的一大亮點是其整合“云、管、端”資源的辦公應用類APP“安全辦公”和運營商級DDOS安全防護產品“云堤”兩大面向企業用戶的產品。結合為政企客戶網站提供的實時網站安全監控、網絡安全防護及專家服務的“網站安全專家”,從終端、網絡到數據中心,為企業移動信息化保駕護航。
關鍵詞1:安全服務
三大運營商展出的服務與首屆相比,顯得更接地氣,主要針對企業客戶在移動信息化過程中面對的安全隱患與危害個人客戶切身利益的具體內容展開。運營商作為成為電信服務的提供者與保障者,“安全服務”成為其聚焦重點,更多顯示出的是面向社會推進網絡安全的正能量。
騰訊開始安全領域戰略布局
在宣傳周公眾體驗展,騰訊聯手知道創宇公司打造了最大最引人矚目的展臺。而在內容方面,此次騰訊重點圍繞與用戶切身安全和利益相關內容展開,如反信息詐騙、支付安全、智能硬件設備安全等方面,包括TAV自研殺毒引擎、安全云庫、騰訊手機管家、騰訊電腦管家等產品。除了聯手亮相的知道創宇,騰訊在網絡安全周期間與啟明星辰共同簽署協議,開啟企業安全戰略合作,更加可以看出騰訊在安全領域布局的思路,通過投資及戰略合作的方式,加快在政企安全市場的布局。
中國聯通中國聯通面向政企及行業客戶的安全解決方案此次全數亮相,與聯通政企業務相結合的安全即時通信、網絡流量清洗、網絡攻擊與防護等成為企業客戶關注重點。同時,基于聯通4G網絡完善的終端、網絡、應用端到端的全方位的安全體系架構與不良信息監測系統等六大信息安全系統,突出其智能的安全感知能力,應對LTE特有的安全威脅,全方位保障4G網絡安全運營。
百度人工智能構建安全生態體系
百度此次主推基于其“人工智能安全技術”,并在現場向觀眾展示了百度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互聯網安全預警、感知、查殺等多項創新,包括BaiduEye、百度筷搜等貼近生活的智能硬件將安全的概念延伸到生活的細節中。記者了解到,目前百度已經構建起了從手機、PC到云端三位一體的完整安全生態體系,并形成聯動。在展會現場,百度“全國實時偽基站監測地圖”和“全國網站攻擊實況地圖”再度亮相,實時全流量監控,通過大數據智能分析及挖掘技術,呈現全國的偽基站分布和木馬病毒等檢測情況。
篇10
一、挖掘課程法治文化內涵,培育法治理念
課堂教學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制教育要貫穿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各科教師尤其是政治、語文課教師,有責任深入挖掘教材的法治文化內涵,在情境導學、分析探究、活動展示、作業考試等環節,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真正做到法制教育進課堂,要把法制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以講故事、演小品、辯論賽、課本劇等形式創設法制教育點,增強法制教育的互動性、針對性,增強滲透力和感染力,促進學生法治意識和法治素質的提高。
二、開設法治特色校本課程,激發學法興趣
法治課程是法治文化的基礎,也是公民法治素質的基礎。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開設法治校本課程,可以激發學生學法興趣,培育知榮辱、守法紀的文明風尚。筆者注重整合社會法制教育資源,利用廣州市地方教材《中學生法律讀本》,下載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法律講堂》等學生喜聞樂見的節目,開發《新聞法制1+1》校本課程,對政治教材進行拓展、延伸,開展案例分析、模擬法庭活動,鼓勵學生質疑、討論,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這樣,既加強法制教育,發揮了法律對行為的強制規范作用;又注重時事教育,發揮了新聞對思想和行為的示范引領功能,深受學生歡迎。
三、開辟多元法制宣傳陣地,強化法治意識
提高師生法治素質,必須整合法治文化的歷史資源,加強法治文化基礎建設,推進法治主題櫥窗、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街區、法治文化公園、法治書畫展等載體建設,培育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進一步提高電視、報刊法治節(欄)目水平,扶持法治文藝創作演出團體,打造法治文化品牌,讓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法律需求。同時創新形式,充分利用全國和地方“兩會”、重要節日、紀念日等節點,集中開展公益宣傳、法律咨詢、旁聽庭審、法治文化下鄉、法治影視評論、法律知識競賽等法治文化活動,傳播法治理念,增強法治文化建設實效。
四、完善依法治教規章制度,培養守法習慣
中小學法制教育的重點是使青少年從小懂得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使之內化為自律、守法的行為習慣。教育行政部門要創造性地開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創建活動,引導學校規范辦學行為,把法治文化融入管理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完善校長崗位培訓、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探索師德師風建設和學法、用法能力考核的軟指標精細化,為學生樹立遵紀守法的榜樣。中小學校要整合法治文化與校園文化,鼓勵師生參與制定和實施校務公開、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管理制度,堅持用制度管人;防止課堂暴力和亂收費,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預防和減少傷害事故,保證師生學習、生活環境的和諧、安全、健康。
五、創新法制教育聯動機制,弘揚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