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思政新課改教學初探

時間:2022-01-12 03:05:27

導語:中職思政新課改教學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思政新課改教學初探

摘要:中職思政新課改正在如火如荼展開,面對轉型發展期的新要求,亟需新舉措解決教學中的新難題。文章以“職業道德與法治”為例,著眼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探討適應新課改要求的教學實施策略。

關鍵詞:中職思政課;新課改;職業道德與法治;單元教學

當前職業教育已進入轉型發展期,面對新時代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的新要求,適應新時期培養大批德才兼備技術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現行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亟待改進。2020年2月14日,教育部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教材〔2020〕2號)的通知。其中,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幫助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高職業道德素質、法治素養和心理健康水平……”對照新課標,本文以“職業道德與法治”為例,對單元教學實施提出以下策略。

1單元教學內容設定

新課改將“職業道德與法治”設置為中職二年級下學期開設思政必修課,共計36學時。該課程分為道德與法治兩個部分,由于新教材還未出版,我們選取的教學單元是舊教材《職業道德與法律》中的法律部分,具體內容是:第六課——第十二課,命名為“少年的你——與法同行,與愛相伴”。

2單元教學實

將本教學單元七個課題的內容按照課前導學、課中實施、課后拓展三環節來設計,每個課題都將課程重難點、信息化手段、最新時政案例融入教學過程并結合學生專業特色組織開展各項教學活動。2.1結合專業特點,課前任務,激發學習興趣。課前,學生登錄超星學習通平臺,瀏覽教學資源庫中的相關內容。教師通過學習通平臺預習任務。一是發送學習資料,微課視頻學習。第6課是疫情期間上的網絡課程,課前要求學生上傳人們嚴格遵守防疫要求的行為照片、短視頻或文字;第8課“程序正義”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預習任務,包括:⑴微課——訴訟的種類和定義;⑵視頻——米蘭達告誡的由來。二是結合專業分小組,搜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相關案例圖片,并上傳至教學平臺。平臺資料將作為學生考核評價的依據。如:第8課“程序正義”要求學生收集與專業相關聯的訴訟案例,并留心訴訟中使用的證據;第9課“自覺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課前要求學生按專業分小組展示,如:美工組學生準備美工刀現場展示和工具用途說明,讓學生明確和專業相關的法律知識,自覺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2.2創設立體課堂,跨界多元手段,培養核心素養。2.2.1致力于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教學目標。借助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通過播放案例視頻,結合視頻為學生解析法律知識,把枯燥的理論概念直觀呈現,能有效幫助學生厘清概念,明確差別,理性判斷。如第8課“程序正義”設計“思維導圖”,“民事訴訟程序”設計“拖拽游戲”;第11課“人身權的分類”設計“找茬游戲”,利用學生喜歡游戲的心理,讓他們在“學中玩,玩中學”,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氣氛熱烈,有助于順利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2.2.2遵循“三貼近原則”,體現職業教育特點。從身邊的真實案例出發,激發學習興趣,發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翻轉課堂。第6課以學生被騙的真實案例彰顯“法律的作用”,學生在班級群向老師求助,引發討論,通過引導,成功破解困局;第8課“訴訟程序”,請同學介紹課前搜集的與專業相關的廣告侵權案“一張人物畫引起的侵權案”引發熱烈討論,繼而明確訴訟的程序。2.2.3與時俱進,引入時政新聞案例充實教學。實時引入時政新聞案例,讓教學與時代同頻共振,體現思政教育的時代性特征。第9課“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要受法律處罰”,大量引用疫情期間的案例如“澳籍女子返京拒絕隔離還外出跑步”“不聽從勸阻聚眾賭博”等;第7課“維護憲法權威”介紹“憲法宣誓”;第11課“解讀民法典”。2.2.4實時評價,持續滿足學生獲得感和成就感。課前學習通平臺“快問快答”實時打分;課中實時評價反饋,如第9課課堂“貼圖游戲”,鼓勵學生探索,及時評價;結合學業水平考試要求,利用學習通平臺在線測驗,每課一練。教學中準確把握教與學的深度和廣度,為階段性評價、畢業合格性考試和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提供支持,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2.2.5以法導行,落實思政課程實踐性特點。以法導行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循新課標“圍繞議題設計活動,注重探討式和體驗性學習”的要求,我們嘗試借助心理學手段,開展心理游戲、心理調適活動、情景劇表演等方式突破教學難點,效果顯著。第9課“杜絕不良行為”設置“心理情境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情境中感悟,升華情感從而突破教學難點。第11課設置“模擬情景劇”,結合生活或職場的實例開展情景劇表演,體驗在工作和生活中既要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懂得關愛他人。2.3課后延伸拓展,社會實踐體驗,注重以法導行。遵循新課標“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打造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社會大課堂”的要求,課后安排了實踐拓展活動:參觀少管所,聆聽少年犯“現身說法”等。直接的認知和體驗方式,更富沖擊力和影響力,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樹立法治意識,杜絕違法犯罪。

3教學實施成效

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三結合”,致力于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相長,成效顯著。3.1堅持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學生學法熱情和尊法意識同步提高。教學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學法尊法和守法用法相結合,以法律基礎知識為載體,充分挖掘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在知識傳授與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過程中,實現價值觀的引導。如:第6課“培養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列舉公共場所吸煙、闖紅燈、翻越道路護欄等違法現象并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思想上高度認識遵紀守法的重要性。結合社會熱點案件,對執法和司法中情、理、法的關系進行討論,理解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對維護法律權威的價值。如:第9課疫情防控期間違反管制四則典型案例(茶館疫情期間違規營業、聚眾賭博、傳播虛假信息、不配合疫情檢查)通報;第10課“犯罪的內涵和特征、罪與非罪的界限”探討田某妨害傳染病防治案——故意隱瞞武漢旅居史致使37人被隔離觀察。3.2堅持通識性教育與職教特色相結合,學生法治意識和職業精神同步加強。在已有的文化課基礎上,結合職業教育特點,選擇與職業生涯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融入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教育,強化與職業能力密切相關的學科核心素養,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如:課前預習環節,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分組搜集整理資料;案例選擇注重結合專業及未來職業走向,體現職教特色;課堂實施環節,如第6課結合校規校紀、企業行業規范,討論遵紀守法的意義;第9課以“如何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為議題,探討違紀行為和違法行為的界線,增強遵紀守法意識;第10課以“如何自覺預防犯罪”為議題,結合貼近學生生活與職業的案例開展“以案說法”活動,探討犯罪的特征和構成要件。3.3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學生守法責任和用法能力同步增長培養法制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是本單元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中特別注重對學生已有基礎和發展需求的了解和把握,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實現教學目標。同時,切實研究中職教學現狀和學情,不回避問題和困難,有針對性地將職業需求和中職生實際相結合,著力突破教學困局。如第7課通過手抄報、微視頻、漫畫或海報制作等形式,開展憲法宣傳活動;第8課“如何依法維權”以學生真實案例,探討糾紛解決的法律途徑,學會選擇依法維權的方式;第10課組織“我是法官”模擬法庭活動或觀看庭審實錄。

4教學反思與改進

4.1特色與創新。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應用信息化手段,突破傳統德育教學的局限,帶領學生充分融入課堂活動。對照新課標,本教學單元有以下五個創新點。⑴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把課堂交給學生,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前任務、課堂活動中合作探究、自主學習。⑵突出實踐取向:注重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的聯系,利用或設置職場情境,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打造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社會大課堂。⑶彰顯職教特色:結合學生專業設計教學環節,注重有機融入職業道德、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培育學生職業精神。⑷注重跨學科遷移:教學中重視體驗感悟,圍繞議題設計活動,注重探討式和體驗性學習。設計模擬情景劇,與心理健康課程相互配合,形成協同育人合力。⑸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學中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率。4.2不足與改進措施.。首先,新課改提倡社會實踐,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多接觸社會,在實踐中拓展能力。但是普遍學校受各種條件限制,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廣度和深度亟須推進。其次是網絡平臺資源庫建設滯后,缺少針對中職思政課程的系統的、共享的教學資源庫。中職思政教育教學工作任重道遠。只有通過豐富而生動的教育教學實踐,不斷優化教學實施手段和策略,不斷提高思政課程實施水平,才能為學生成長奠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基礎,繼而成為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實現中職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的通知[EB/OL].(2020-1-19)[2020-02-14].

[2]張偉.職業道德與法律: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陳曉娟 林超 傅巧君 單位:福建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