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經濟法教學研究
時間:2022-07-23 11:26:00
導語:中職經濟法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學校的教學,主要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復合型人才,中職學校的學生既得精通法律,又得明白經濟的基本邏輯。而對于此目標,現在的中職學校中的經濟法教學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而在經濟法中的經濟基礎理論,是最基本的理論框架,所以,掌握基礎的理論框架,對中職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與明白經濟法的重要性有更深遠的意義。對此,本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和措施:
1專業不同,基礎經濟理論也會有所差異
在中職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專業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有所區分。所以對于中職教學中的經濟法所使用的教材,也應當把握好各自的重點。但由于以前對此的重視不夠,教師會忽略這些細節問題。往往是同樣的一套教案,適用了不同專業的學生,但不同專業的學生,知識結構是存在不同差異,如果還是像之前一樣,一套教案用在不同專業的學生上,就勢必會使學生學習的效果變差,也起不到真正的傳達經濟學和法律學的知識的作用。經濟法所涉及的學科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經濟學,一類是法律學,但在眾多的知識點中,只在中學教學的課堂中,是無法一一展現清楚,所以對于中職學校的經濟法教學工作者而言,就要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以及學習特點,有區別性、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案。例如,對于市場專業的學生而言,經濟法的基礎知識體系的教學重點應側重于市場中的法律與法規;對于財會專業的學生而言,經濟法的基礎知識體系的教學重點側重于宏觀調控方面的相關法律。而如何去把握各專業的學生的學習側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去總結,只有在不斷的探索和改革的過程中,才能最終實現提高經濟法的教學質量。
2經濟法的基礎理論相關課程安排要合理
在經濟法的基礎理論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的內容不僅僅圍繞著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基礎,同時也圍繞著一定的法律知識。而現階段的《法律基礎》公共課,在中職教學的課程體系中,只安排在了低年級階段,但經濟法的基礎知識課程,卻又被安排到了三年級開設,這期間間隔了一年之久,兩門課程之間的關聯性與繼承性無疑會被破壞掉,最終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這兩門課程時無法形成有效的關聯。如果將這兩門課程之間做到緊密的聯系,不僅對學生在低年級階段理解經濟學與法律學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幫助,同時還能在升入到高年級后的將來的課程中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
3在教授“經濟法的基礎知識”時一定要考慮到適用性
在中職經濟法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材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教學結果,對于教材的選擇與課程的安排上面,適用性是最最基本的原則。適用主要指的是在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所選擇的教材與講授的難易程度一定要適中。既要做到課程具有規律性,又有啟發性。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法也是可以提升最終的教學質量的。比如教師在教授經濟法的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例如將黑板轉化為電子課件,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課程所講授的內容。
4運用案例教學法,讓基礎知識理論變生動
案例教學法,可以讓枯燥的基礎知識理論,變得更加深刻。在中職經濟法的教學過程中,基礎知識理論的講解中必須得運用大量的案例,案例可將知識點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學生理容易地去理解課堂所講授的內容。這樣的做法更利于課程知識量的轉化與理解,同時,既能幫助學生增長相應的知識,又能讓學生基于課堂了解更多的世界。
5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的基礎知識點的考核方案要多元化
雖然在中職學校的教學過程中,經濟法的屬于考查課,并不作為重要的學科重點考察,但,這并不能成為許多教學工作者不好好教授這門課程的理由與借口。因為經濟法的教學對于中職學生日后理解社會、理解法律的最基本的入口。經濟法作為跨學科,不僅包含了經濟學,同時還包含了法律學,基中的基礎知識理論體系作為理解整體經濟法的最基礎的框架,所以它的考核方案不能僅僅像其他學科一樣,只是單單的閉卷考試。應當增加分享或者開卷之類的考試測評方面。這樣,如果學生為了拿到一個較好的成績,學生就會在課后大量查閱相應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面也就會不斷地擴大。此外,還有其他的考核方式,平日里的教學過程中,中職學校的教學工作者要結合各章各重點以及基礎的框架體系中的重點知識而制定作業內容。并且,在課堂上,也可以圍繞著這些基礎知識框架的結構與重點,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分享與討論工作。并且在討論結束后,讓學生圍繞著相關的重點來寫論文。這樣便于學生總結自己的知識點,查缺補漏,排查知識盲區。同時,中職學校的經濟法教學的工作十分必要,不僅對中職學生日后理解本學科更深入,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對經濟學和法律學兩門學科都有較初步的認知,便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個良好的基礎。
作者:趙慧芳 單位:長治市貿易學校
- 上一篇:中職教學實踐研究
- 下一篇:中職學前教育美術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