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論文10篇
時間:2022-11-25 02:51:36
導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論文10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占了較為重大的一塊比例,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當發現,學生的語文成績和學生的閱讀能力息息相關。由此,教師務必要重視學生的閱讀教學,讓學生能夠有效提升自己的閱讀水準,從而逐步提升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探究性閱讀的具體內涵
所謂閱讀,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不僅包含了文學內容,還包括學生在進行閱讀過程中的認知活動。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有效和作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從而能夠完成對自己的認知,重塑自己的世界觀。由此可見,通過閱讀,學生能夠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素養,加強自己的語文綜合能力,從而全方位地提升自我,讓自己成為達到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能力要求。因此,為了有效保證高中階段的閱讀教學,作為一名優秀的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學會在閱讀教學中增加探究性閱讀板塊,從而將閱讀教學升級,讓學生探索到閱讀的更高層次。語文學科是其他學科學習的橋梁,而閱讀是語文學科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教師務必仔細鉆研,讓學生盡快適應探究式語文閱讀學習。
二、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實行方法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高中階段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作為教師,務必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積極推行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升自己的語文閱讀能力。
(一)明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了將自己作為教學中的主角,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自己所講的知識。而探究性閱讀教學實行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明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讓探究性閱讀教學發揮最大的能量。探究性教學是學生自主參與的學習方法,學生必須明確自己是學習的中心,所有的操作都和自己息息相關。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意識到自己是多么的重要,才能夠有效配合老師,讓探究性語文教學按照進度持續下去。也只有如此,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夠最快速的提升。例如,筆者在講述有關《荷塘月色》的相關內容的時候,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通讀文章,讓學生對相關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從而能夠有一個宏觀的印象。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對文中較為經典的句子進行剖析,從而加深學生對相應內容的理解。通過整體印象,肢體解讀的探究性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二)教師務必積極指引學生進行探究閱讀
雖然教師在探究性閱讀中不再是主角,但是也不能隨意教學,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雖然學生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學生畢竟還需要引導,不然就是脫軌的火車,無軌跡可言。筆者認為,作為教師,為了有效起到引導作用,可以按照一下的方法來做:依據相應的閱讀內容合理設計情景,如果是深沉的內容,就可以使用舒緩的語氣進行朗讀,從而讓學生進入到相應的情景之中,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文本閱讀,從而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
(三)掌握閱讀文本的載體作用
筆者認為,每一篇文章,文本都是學生閱讀的有效載體。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到文本載體的重要性,從而有效的利用之。有了文本這個載體,學生就能夠感受到文章的多個層次,從而能夠逐步的體會到文章的主旨。也只有逐層深入的文章,最能夠發揮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優勢。例如,筆者在講述有關《采蓮賦》的相關內容的時候,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對相應知識點的理解,筆者鼓勵學生通過課后時間查閱和文章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從而理解這篇文章出現的背景,依據背景理解文章。通過這樣的模式,學生能夠對相應的文章追根溯源,從而能夠有效理解相應的文本內容。
(四)將課堂教學和課外內容相結合
筆者認為,雖然探究性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但是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的時間十分有限,從而不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語文能力。在此情況下,教師務必要讓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多閱讀,多探索,多運用,從而鍛煉相應的能力,讓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變得扎實,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結語綜上所訴,在高中階段進行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對學生的作用十分明顯。作為一名優秀的高中語文教師,務必打破自己認知局限,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讓學生能夠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語文道路上越走越遠。
作者:袁金霞 單位:淄博市高青縣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丁穎.探究性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之我見[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
[2]齊正宇.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貫徹探究性閱讀法[J].德州學院學報,2012.
[3]康小紅.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式探究學習[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07).
第二篇:高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探討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探究性學習得到廣泛運用,尤其是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但是,在運用過程中不乏出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探究性學習的盲目實施,即教師沒有仔細斟酌何處該探究、采取什么樣的探究方式等,導致學習的盲目性;探究性學習形式化較為嚴重,學習中教師注重表面形式,忽略引領學生進入深層次探究;不注重探究學習的成果展現、評價等。基于此,教師要重新優化探究性教學。本文擬結合人教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例,分析如何展開探究性學習。
一、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探究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學生的探究激情和興趣激發出來。如果教師不注重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學生則很難主動投入到閱讀活動中,探究也更無從談起。在實施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情境作為牽引,從而刺激學生主動探究。在利用情境作為牽引時,教師可以利用自己富有吸引力的語言來帶動學生的興趣;也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情境創設,再引出問題促進學生探究等。無論教師利用何種方式創設情境,都應以閱讀文本為基礎,并將興趣因素考慮在內,從而真正達到激趣效果,促進探究。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老人與海》這一課時,教師以音樂達到渲染情境的效果,激發學生探究。首先,教師播放歌曲《老人與海》,以歌曲渲染情境,讓學生輕松進入學習狀態。這首歌曲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因而學生對歌曲也非常感興趣。在歌曲播放結束,教師與學生互動:同學們,這首歌曲大家是不是感覺很熟悉?“是的。”學生們大聲回答。“我們今天閱讀學習的文章主題也是《老人與海》,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邊講述了什么樣的故事?老人與海之間會發生些什么?這個故事又能給予我們怎么樣的啟發呢”教師趁勢引出問題,讓問題驅動學生去探究。由此,學生快速進入文本展開閱讀。可見,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借助一定的工具渲染,并利用語言激趣,從而促進學生探究閱讀。
二、選擇探究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探究性學習的形式化是目前普遍暴露出的問題。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是簡單的設計問題,讓學生探究,隨意性較強,也沒有太大的針對性。久而久之,學生感覺不到探究的興趣,因而自然不會主動去探究、去發現。為此,教師要優化探究教學,以教材為依托,設計具有探究價值、可行性高的探究問題,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給予一定的探究指導,從而有效提高探究性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拿來主義》這一課時,教師優化探究問題設計,取得很好的探究學習效果。結合文本主題,教師設計的問題主要有兩個:1.作者圍繞“送去”寫了哪些相關的內容?“送來”與“拿來”又寫了哪些相關的內容?2.文章主題是拿來主義,為什么作者在寫時不直接寫“拿來主義”,而是先談“閉關主義”與“送去主義”?學生首先進行獨立閱讀,在獨立閱讀思考基礎上再展開合作探究。在學生探究中,教師可以進行一些啟發,如針對探究問題1:“送去”,都送了什么?送的結果又是怎么樣的?作者對于“送去”的態度又是怎么樣的?學生在得到一定的啟發后,探究也能夠更深入,在閱讀文本時方向性也更強。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學生的探究積極性非常高,因為教師設計的探究問題具有價值,與主題密切相關。尤其是經過教師的啟發,學生展開探究時能夠更深入,避免只是表層次的探究。
三、提供展示平臺,促進學生分享成果
在實施探究性閱讀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還必須提供展示平臺,促進學生分享成果。相比初中生而言,高中生更成熟、穩定,但是他們同樣渴望表現自己,同樣渴望得到教師、同伴的認可。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后,讓學生主動分享成果,并給予一定的評價,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學生探究過程、結果的重視,最終驅動出更強的學習動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后讓學生分享成果,增強探究效果。《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中有較多的人物,這些人物特點非常突出,各有不同。為此,在教學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探究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如王熙鳳、林黛玉、賈寶玉等。學生可以從這些人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等方面進行人物的形象研討探究。在探究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分組展示成果,主要引導學生以“演”的方式盡量還原《林黛玉進賈府》的情景,并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由此,學生會感覺探究非常有趣,并能以“演”的方式展現成果。小組學生在“演”的過程中自然會突出人物特點,而其表現的過程教師也可以掌握學生對人物探究是否到位。為此,在學生展示成果時,教師要仔細觀看,并給予針對性評價,從而促進學生掌握不同人物特點的同時,感受到教師真切的關注。總之,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符合新課程理念,因而應該廣泛運用。在設計教學中,教師要在基于仔細分析文本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興趣以及學習需求,優化探究設計,從而發揮探究價值,推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進步。
作者:董甲錄 單位:天水市第四中學
第三篇:高中語文生成性閱讀教學研究
閱讀是一個從了解到理解,從理解到生成的過程,正如讀《雨巷》中的“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要對丁香有初步的感知,探究“顏色”“芬芳”和“憂愁”等詞匯基本的含義,最后融合丁香的意象生成出對丁香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意義的理解。生成性閱讀即要擺脫以往那種教師講學生聽的閱讀模式,發揮好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從而獲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一、借助情境,豐富感知
體驗的生成有賴于主體的感知和領悟能力,一篇作品,學生所能看到的,除了表面的文字,在初步閱讀時很難感悟作品深層的含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層次的含義,還得以直觀的感知為基礎。以《記念劉和珍君》為例,一開始閱讀時,學生所能感知到的,就是魯迅先生對反動軍閥的譴責,但卻很少生成出對“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的理解。在教學中,若能借助視頻或圖片素材,引導學生了解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慘案的歷史,學生的體會就更加深刻。生成性閱讀強調的是要讓學生去閱讀作品,獲得對作品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利用情境來豐富學生對作品的感知,以此促進學生理解作品。如閱讀《雨巷》,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圖片營造幽怨的氛圍,讓學生切實感受作者的彷徨。再如學習《雷雨》,通過視頻片段來引導學生欣賞,在欣賞中了解劇情。諸如此類,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直觀感知,這對學生體驗的生成是大有裨益的。
二、以問引思,促進理解
要讓學生在作品閱讀中生成自己的體驗,閱讀是基礎。結合以往的閱讀教學來看,多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在課堂上對作品的閱讀不多,理解也是建立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其實,同樣的作品,讀者的心境不同、經驗不同、知識基礎不同,獲得的體驗是不同的,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就是這個道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束縛,以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并獲得理解,為體驗的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礎。以《我與地壇》的教學為例,為讓學生更好地走進史鐵生,感受其對生死的感悟,教師可以讓學生充當史鐵生的角色,展開對話。如你是以一種怎樣的狀態進入地壇的(包括身體和精神方面)?學生交流并表達,教師明確:“雙腿殘廢,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頹廢)。”繼續問:“那時你眼中的地壇是怎樣的景象?”沿用上述做法,學生交流后明確:“荒蕪。”“既然地壇如此荒蕪冷落,為何你卻這樣癡迷?”交流后明確:“地壇,給了他母愛般的慰藉。”如此,學生在角色置換中閱讀、感悟,再輔以教師的點撥,體驗會更深刻。
三、豐富活動,提升感悟
閱讀體驗的生成,不僅要讓學生多去讀,還可在課堂中通過各類活動引導學生參與,通過活動提升學生的感悟。如《一個人的遭遇》中凡尼亞激動和狂喜的舉動,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閱讀相關句子,然后用動作來表現凡尼亞的激動和狂喜。在學生表演后提問:“凡尼亞為什么會有這些舉動?”學生交流后明確:“渴望親情,害怕再失去父親,再去流浪。”應該說,閱讀活動并不是單純依靠視覺進行的,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這樣才利于體驗的生成。在閱讀教學中,以活動方式來引導學生閱讀體驗,活動的設計要緊扣教學內容進行。以小說閱讀為例,針對人物對話可采用情景劇的活動方式進行,針對人物的動作、語言則可采用表演的方式進行。如《雷雨》中周樸園知道侍萍還活著,且她的孩子也活著時,便神經質地驚愕起來說:“什么?”時而“忽然起立”,緊張地問:“你是誰?”極度惶恐和不安,這就可引導學生嘗試用動作來表示,體會當時周樸園的心理。
四、加強拓展,豐富體驗
結合以往的閱讀教學來看,課后拓展較少。其實,課后拓展活動是豐富學生閱讀體驗較為有效的方法。在課堂上通過情境、活動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閱讀作品,獲得理解,課后再結合作品內容而組織學生完成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再次體會作品,這樣也可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以《荷塘月色》為例,要讓學生真正體會“不寧靜”,感受月色下的荷塘,感悟作者的心情變化,課后可讓學生在月下去走走,嘗試揣摩作者的心理。又如閱讀《林黛玉進賈府》后,先引導學生觀看影視作品,再組織表演。再如閱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之后,真正地像作者一樣,去喂馬、劈柴,在活動中體會海子當時的想法。在閱讀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在理解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才能使學生通過對作品的解讀而有體驗,在閱讀中有更多收獲。閱讀,體驗是核心。在高中閱讀教學中,借助情境、問題、活動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閱讀過程中,逐步感知、了解、理解、體驗和感悟,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轉變角色,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到文本解讀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去閱讀理解,在理解基礎上生成體驗,提升閱讀教學效率。
作者:石喆 單位:江蘇省宿豫中學
第四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價值觀教育研究
語文教學是高中教學的基礎課程,作為教育的主要課程,語文課程集合了人文性和工具性,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決定其教學需要體現文化氣息和人文色彩,因此,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需要體現對人的關注,是人們在情感表達、態度和價值觀形成方面相互影響形成的一種積極效果。高中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能夠對語文的基礎知識有良好的掌握,能夠熟悉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語言工具,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高中生能夠在張揚個性的同時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能夠在積極的理想和環境中有更高的價值追求。由此可見,對高中生實施語文閱讀教學價值觀教育很重要。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價值觀教學內容
1.人和自我關系
人和自我的關系歸根結底是人格塑造過程,注重個體的自我發展價值取向。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對生命意識和生存價值進行思索,在實踐的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賦予了語文教學的積極性和價值性,人文性的核心主要是將人看作根本,注重人存在的價值,肯定人的價值和意識。語文課程閱讀教學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來看,是對學生生命意義進行完善的過程,通過文章的閱讀和分析,能夠幫助學生在理性的角度分析生命的價值,樹立起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之情,對高中生的價值觀進行優化。在人文關懷的理念引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能夠用生命感知文本內容,走進作者的世界,拓展自我生命寬度,提升境界。
2.人與社會關系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包含處理好個體和社會間的關系,將自己的人生在社會環境中充分展現,由此實現高中生自我境界和社會發展的結合,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作為社會中的一員,高中生需要熱愛集體,在熱愛的基礎上明確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將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拉近個體和他人的距離,對其后期實現自我價值和人生理想有推動作用。個體的發展通常和國家、民族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當前很多高中生關注國家利益,十分愛國,因此,教師需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價值觀教育,利用高中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實施教育,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中,規范高中生的價值觀取向。
3.人與自然關系
人作為社會的個體,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任何自然之間的關系是需要深入分析的問題,人作為一個實體,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生命也體現了自然現象,人需要適應自然,在適應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關于人與自然的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兩點,(1)對自然景物進行贊美的詩詞;(2)對自然事物和自然知識的介紹。以上兩種文章的出現,雖然對于自然描繪的側重點不同,但是都體現了人們對于自然的看法和理解,展現出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以上關于大自然的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然的神秘和魅力,在了解的過程中,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人和自然關系的價值觀念。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升價值觀教育的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需要融入價值觀教育,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及時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對教學理念進行更新,基于應試教育環境的影響,很多老師受升學考試的影響,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教學十分死板。新課程標準已經為廣大的語文教師指明了方向,教師的角色也開始轉變,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導,教學中增加人文性的教學內容,注重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滿足學生的成長訴求。教師需要鑒定追求,轉變陳舊的教學觀,豐富自身的精神空間,注重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教育。
2.注重學生體驗
教師需要創造和課文思想一致的課堂教學情境,幫助學生走進教學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情景化體驗,創設情景化教學會對學生的閱讀體驗造成影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走向真、善、美。閱讀本身是平面的內容,通過情景教學設計,能夠提升文本教學的鮮活度,部分文本教學內容可以根據音樂的融合激發學生的情感,體現文本教學的本質,利用音樂的感染力確定主旋律,生動呈現閱讀教學的內容,傳遞學生的閱讀感受,有助于文章的深入剖析。例如,學習《荷塘月色》的時候,教師將其對應的伴奏曲一同播放,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荷塘月色的情景和感受,能夠激發學生心底的情感,帶給其更深層次的享受。
3.因材施教
高中語文教學自改革之后,十分注重個體的發展,注重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展現教學的個性化,但是在高中實際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存在差異,因此,高中語文教學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不同文章的教育側重點不同,注重語言關系和人物關系,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特的自我體驗和情感體驗,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語文閱讀教學需通過不同的教學渠道實施針對性教學,例如,采取課堂提問、練習檢測或者作業批改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性格,在把握學生的個體差異之后,針對性教學,彌補學生的學習短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4.讀寫結合
在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讀寫結合的學習方式能夠深化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作為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式,讀寫結合的形式能夠提升高中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能夠活躍高中生的思維,豐富其情感,提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幫助學生運用語言,顯示學生的自我價值取向。語文教學新課改提出,需要在教學中增加專題寫作內容,由此體現語文教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融合讀寫的形式,能夠從情感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理解情景和實踐,達到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能夠和自身的經歷和體驗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凈化學生的靈魂,升華學生的精神境界,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我國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已經推行了很多年,基于新教育理念的指引,語文教學改革的成績顯著,但是其中仍然有很多問題,在教學新形勢的影響下,語文課程的改革和發展面對更大的挑戰,為了實現語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積極務實地實施課程改革,需要語文教師擔負起教學的重任。語文課程的閱讀教學除了注重人的發展,還要注重學生的價值觀引導和教育,體現教學的人文關懷,閱讀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舉措,閱讀教學中價值觀的教育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和教學元素的結合,提升語文課程閱讀教學對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效果,為祖國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作者:宋彥良 單位:安徽省淮北市開渠中學
參考文獻:
[1]陳海艷.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價值觀培養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
[2]陳戈,周義.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中語文教學[J].才智,2014.
[3]黃志愿.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價值觀教育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5.
[4]嵇云霞.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J].中國教育學刊,2015.
第五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
閱讀教學是指教師借助閱讀材料中的文字符號,通過感覺、知覺、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引導學生與閱讀材料、作者等進行交流對話,幫助學生理解閱讀材料的意義,升華學生的思想感情,啟迪學生心靈的過程[1]。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傳授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得閱讀教學的質量較差,因此,了解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成為當前語文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1.閱讀教學觀念陳舊、落后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分析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修養,但是,在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語文教師傾向于傳授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成績,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意識,不僅嚴重降低了閱讀教學的效果,而且挫傷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閱讀教學方法不合理
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突出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教師單方面的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的閱讀效率不高。同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許多高中語文教師過度重視分析理解閱讀材料,注重講解課文的結構特點、詞句理解、寫作特點以及語言風格等,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較低[2]。另外,在教學活動中,高中語文教師一味采用單一、僵硬的閱讀教學方式,難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導致閱讀教學的效果較低。
3.學生閱讀的興趣不高
受到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學生錯誤的認為閱讀中外優秀文學作品等課外材料不會提高考試成績,只會浪費學習時間,因此就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另外,閱讀教學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短時期內不可能取得較明顯的效果,而部分學生過于注重短時期內的學習成果,這種學習情況,嚴重挫傷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二、改進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對策
1.積極轉變傳統的閱讀教學觀念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觀念,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在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閱讀興趣,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3]。同時,學校可以充分發揮校園廣播、校園文化等的積極作用,定期舉辦演講比賽、校園文化活動、辯論會等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
2.采用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方式
閱讀教學活動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根據閱讀教學的實際特點,采用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傳授合適的閱讀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分析能力,以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
3.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具體的閱讀教學活動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創造出合適的閱讀教學環境,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4]。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摘抄一些優美的文章、短語等,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三、總結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的閱讀教學方法,積極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作者:陳玉琴 單位: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周金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思考[J].中學語文,2016,15:39-40.
[2]袁敬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06:100-101.
[3]崔仲燕.試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高考(綜合版),2013,04:32.
[4]日孜萬古•艾合買提.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02:263.
第六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討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性過程。要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教師必須立足學生實際,發揮好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參與,讓學生在參與中理解作品、獲得體驗。
一、立足學生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不能用第三者的理解去代替閱讀主體自身的理解。如讀《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的故事,在讀的過程中,可透過字里行間來體會關羽武藝之高強,這和別人講給自己聽是全然不一樣的。在高中閱讀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即習慣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通過講授的方式來告訴學生,把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立足學生主體,就是要改變這種觀念,把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來對待,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文本閱讀過程中。進入高中階段后,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在文本閱讀方面有了一定的方法,比如一些學生會通過對段落的整理來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同時,隨著知識的豐富、經驗的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在自主閱讀中獲得初步感知。如閱讀《一個人的遭遇》,教師在課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以初步了解小說的情節,為課堂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一是要對文本涉及的背景進行了解。如閱讀《我與地壇》,就必須了解史鐵生雙腿殘疾這個背景,這樣才能在閱讀中理解作者為何會對生死產生如此深刻的反思。二是要能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基本內容進行梳理。如《雷雨》人物關系復雜,學生在讀的時候能否圍繞周樸園把情節梳理清楚是自主學習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自主學習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這樣才有利于在探究活動中展開交流。
二、關注情境創設,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閱讀是一個主體主動參與的過程,閱讀主體對文本的興趣會直接影響閱讀的效果。但從以往的高中閱讀教學來看,大多數教師并不重視這一點。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倡以情境方式來激發學生興趣,目的是要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搭建起更好的橋梁,讓學生能自主去閱讀文本。以《江南的冬景》為例,若教學中教師直接講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調,屋外、植被、江南的雨,那么,在整個課堂中,學生也就是在聽而已。若課堂中借助話題方式,先引導學生說說家鄉冬天的景色,再以問題“郁達夫所寫的江南的冬天的景色有何特點”作為引導,引出“明朗的情調”,再輔以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追問:“郁達夫是怎樣來表現它的明朗的情調的?寫了幾幅畫面?”由此,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說起,在直接感知中體會,在問題的啟發下進入文本閱讀,學生的興趣自然變得濃厚。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要注重摒棄兩個極端,一是不能太夸大情境的作用,整個情境都在借助多媒體或活動,這樣很容易占用課堂時間。二是時間不能太長,不能因為情境而引導整個課堂活動的設計。相反,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而選擇相應的方法。如學習《肖邦故園》時借助肖邦的音樂作品導入后,就應及時補充肖邦的簡介,幫助學生了解。
三、優化課堂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閱讀自然要重讀和理解,但從以往的閱讀教學來看,重講輕讀,課堂沿用的是教師講授的方式。優化閱讀教學設計,就是要從這種模式中解放出來,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文本閱讀過程中來。結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來看,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問題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是較為有效的做法。以《最后的常春藤葉》為例,導入后以問題“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來引導學生交流,并找到“瓊珊、蘇艾、貝爾曼”等人物,簡單介紹。作品的標題是“常春藤葉”,文章中所寫的人物和常春藤葉有著怎樣的關系,用這一問題引導學生交流,找出聯系,并用“數、說、畫”來歸納。文中三個人同藤葉緊密相連,但三個人所見所想又不一樣,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選擇一個人物進行表達,如“蘇艾說藤葉”“醫生的囑咐”“病中瓊珊的玄想”“‘我’的擔憂”。小說的結局是不是在情理之中,瓊珊是畫家,為什么沒有識破最后一片葉子是假的?貝爾曼突然去世可能嗎?貝爾曼冒雨畫葉子可能嗎?通過這些問題的探究和交流,讓學生體會含淚的微笑的深意所在。當然,在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無所事事,而要及時對學生的活動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并解決問題。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教師提出問題后,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結合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來豐富閱讀體驗。但同時也要注意,教師要根據課堂發展變化情況,及時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如《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中美與丑的對比,要結合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教師再點撥。如對加西莫多的分析,他雖然外表丑陋,卻有善良的人性。圍觀的群眾是丑的,他們自私冷漠,沒有同情心。如此,通過師生間的互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內涵。
四、豐富練習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提高
閱讀教學中的練習設計也是影響閱讀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從以往高中閱讀教學的練習設計來看,以課后的閱讀為主,多是讓學生根據教材提供的材料進行閱讀,閱讀后完成練習題。這種練習方式對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的效果是較為明顯的,但要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還要豐富閱讀訓練的練習方式。尤其是在課堂中,要注重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首先,在閱讀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通過仿寫練習來促進學生對作品經典句段的理解和掌握,豐富學生的詞匯積累。如閱讀小說時,當學生讀到自己喜歡的人物對話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仿照作者的方法寫一些句子。其次,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以此來豐富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如閱讀《雷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展開對話,在對話中體會人物的情感。最后,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課堂向課外延伸,由閱讀向體驗轉變。如閱讀《我與地壇》之后,知道了作者對生死的思考,就學生自己而言,是否有過對人生如此深刻的思考,如果有,是如何思考的。如此,引導學生進行表達,效果會更好。在高中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閱讀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參與閱讀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去讀、去理解、去體驗,這樣才能讓閱讀教學變得更為有效。
作者:吳建明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青云中學
第七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
要運用閱讀教學就要先理解閱讀教學,閱讀教學重點在于閱讀,包括泛讀、精讀、帶問題讀。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教師以及教材內容的充分交流、融合。學生是閱讀教學中的主體,是課堂上的主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避免學生跑偏,提高學習效率,課本內容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一個平臺,一方面學到知識,另一方面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只有這三方充分配合,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事半功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了閱讀的能力,愛上閱讀,也直接提升了語文作文的寫作水平。
一、閱讀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上的主人,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需要教師不斷地調整教學理念,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只有當學生真正把課堂當成自己的,而不是教師的,充分理解上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能力,而不是單純為了應付考試,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才會有很大提升。比如,必修1中第二單元是文言文的學習,相信許多學生看到文言文就會頭痛,讀不懂,讀多少遍都理解不了準確的意思,教師可能也會認為這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絆腳石,因為把時間給了學生讓他們去讀,結果都讀不懂,浪費了課堂上的寶貴時間。其實并非如此,學生可以多讀幾遍,把語句讀熟、讀順,再配合教材中給出的解釋,許多文言文字詞的解釋都有共通之處,這樣積累得多了,文言文的閱讀就不會成問題。教師千萬不要因為一開始學生讀不懂就代替他們進行灌輸式教學,一定要多嘗試,慢慢積累。
二、閱讀教學,嘗試一下單元整體教學法
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就是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整體感知。教材在劃分單元的時候都是有目的性的,三篇或者四篇文章放到一起肯定是想表達一個深層次的含義。以往教師一般都是把文章割裂開來,進行講解,一篇一篇地講,導致學生的整體概括能力不強。沒有整體概括能力,閱讀教學就不會很順利地進行下去。比如,在必修2第一單元中有三篇文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這三篇都是寫景的文章,卻表達了不一樣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三篇文章進行泛讀、精讀,先自己體會里面描寫了哪些景,運用了什么樣的寫景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最后教師可以提幾個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回答,看文章的中心是否把握正確,就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就會對整個單元有一個整體感知,也方便日后開始每篇教材內容的針對性教學。關鍵是學生有興趣閱讀,可以在短時間內收集很多知識,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閱讀教學,將學導式教學法貫穿其中
學導式教學就是“自學—解疑—精講—演練”的一個整體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首先對課本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及時記錄下自己不懂的問題,在教師進行講解之前,可以搜集學生的問題進行討論,得出答案,可以挑出幾個重點問題進行詳細講解,最后將一些同一類型的題目進行訓練鞏固。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比如,必修3第四單元《世界動物之謎》,這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篇科普文章。首先,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整體把握,文章是用邏輯順序進行介紹的,動物存在游戲行為,動物有哪些游戲行為,為什么會有游戲行為,最后進行總結。依照這個思路,學生就能把握文章的整體意思,緊接著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比如,了解了動物的游戲有什么啟發,對我們人類和自然界有什么幫助?說明了什么?這也是這篇文章的一個難點問題,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得出答案。
四、閱讀教學,閱讀是關鍵,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
閱讀教學的開展,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內容,還應多涉及一些課外知識。教師可以定期鼓勵學生到圖書館借閱,博覽全書。另外依據教材內容,也可以給學生推薦好書,不管是課內教材還是課外書,讀得多、看得多對學生是有好處的,積累大量素材,也能促進寫作水平的提升。比如,每一本教材后面都有名著導讀,可以先推薦這些給學生,然后定期進行寫作方面的訓練,學以致用。以上就是關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一些簡單的方法介紹,希望教師能放心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作者:趙虹 單位:重慶市涪陵第五中學校
參考文獻:
[1]馬言.論新課標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牛云云.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讀書文摘,2014(11).
第八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一、前言
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對閱讀教學做出了增進和改動,在關注基礎教學之外提供了多樣的選擇,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選擇余地,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均衡成長和個性生成,更兼備了高中語文在新背景下的人文教育意義。語文閱讀在高考試卷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因此帶來了一系列的功利性教學活動,這與啟迪學生獨立思索,開發學生創新能力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相抵觸,教育出一群機械化思維的閱讀頭腦,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健康成長。因此,必須迅速改進閱讀教學一度滯后的局面,采取科學的教學模式。
二、有效挖掘學生的閱讀興趣
原有的傳統教學中,教師注重提升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強調課文中的詞語、句子、段落的內容含義、隱藏意義,并結合上下文來分析解析。這就使一部分學生喪失了對閱讀文章真意的追求,淡化了學習的興趣。因此,提升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有效改進閱讀教學質量的首要前提。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自己對文體內容的理解,掌握文本形式特點,穿插相應的人文典故、趣聞軼事,汲取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保持積極飽滿的課堂情緒,促進其學習的效率,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力才能夠得到提升,通過這樣的教學才能使作品走進學生心靈,與作者進行靈魂的碰撞與洗滌,得到進一步的啟迪和陶冶。
三、構建“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做好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教學模式。學生應該是閱讀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應著力關注他們的情感體驗,思想碰撞;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同時也要全力接受來自于學生和文本的各項信息;文本是教與學的載體,教師和學生的聯接紐帶。文本自身往往含有多元化的含義,教師應結合不同的理解能力、知識架構、文學素養進行多層次的闡述和分析。改變傳統閱讀教學一成不變的、單一的、說教式的思想模式,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究、思考和品味。教師應結合文本信息、學生輸出信息進行有效的調和,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構建新型的閱讀教育模式,不斷挖掘閱讀文本的潛在信息,使三者達到新型的和諧統一,實現新課程背景下閱讀教育的新高點,在師生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背景下,達到成功獲取文本知識,促進閱讀能力提升的新境界。
四、不斷豐富閱讀教學手段
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活動中去理解體驗,得到感悟和思考,因此,合理地開發閱讀課堂教學空間,豐富閱讀教學法是教育者們面臨的重要工作。首先,采用整體感知法。教師給學生確立相應的閱讀內容,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迅速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主題思想。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完成對文本的整體理解和感知,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思想,并通過學生間的交流產生互動。其次,教師進一步通過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加深的閱讀材料的理解。例如,詢問學生:作者是以怎樣的思路去展開情節的?讓學生通讀一遍后回答,先描述了什么,后來又敘寫了什么,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幫助學生沿著作者的思路走下去;同時幫助學生進一步概括文章段落的要點,在實踐中提高學生概括、總結、歸納的能力。接著,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課堂情況給學生傳授正確的快速篩選信息的幾種方法,并當堂提出課題來進行訓練學習,讓學生用剛學過的方法進行練習,掌握科學有效的閱讀方式,并加強交流,相互促進,相互提高。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比讓學生領悟出文章中語言的表達形式,引導學生悉心揣摩作者在句子、詞語的運用選擇上的別有用心,匠心獨運,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指導學生用相應的方式和方法造句,連詞成句等,訓練學生的寫作模仿能力。最后,教師應從文本的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入手,指導學生探討領會文章的主題思想、寫作方法、文筆特色等,并應以公正的立場、觀點對文章進行點評,就所闡述的觀點進行討論和評判,讓學生懂得真正的理解閱讀并不是全盤接受,而是有禮有節的評判,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并在教學課堂上展開相應的交流和探討分析。
五、總結
新課標背景下的閱讀教學應將教與學、指導和參與、教學和互動進行新一輪的有機融合,達到真正的有效融會貫通,促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有效空間。學生的閱讀行為是思維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教師要做好這個對話交流的添加劑和潤滑劑,建立與學生之間民主平等的對接關系,啟發引導、點撥鼓勵學生的閱讀行為,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探究性閱讀不斷深入,賦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新的視野和空間。
作者:溫立有 單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1]楊新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J].才智,2012,02:137.
[2]董穎.基于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論析[J].科技視界,2016,08:159+118.
[3]孫玉芬.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才智,2014,20:120.
[4]黃廷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5,17:134.
第九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探討
語文課堂離不開閱讀教學。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上,我們大家都離不開閱讀。可是,很多高中生的閱讀是走馬觀花,一部名著,前腳看完,回過頭來,印象全無,而且喜歡看一些娛樂八卦、愛情小說、玄幻小說等,甚至有的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兩眼不看天光云影。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無效的閱讀教學。所以,對如何有效進行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進行探討至關重要。
一、注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閱讀標準
每節課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都要以高中語文閱讀標準為依據,這樣才會使課堂教學目標明確。但是,現實中大部分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往往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課本,甚至有的教師的教案上根本就沒有體現教學目標。這種倚仗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會使教學事倍功半。準確定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內在本質和外在延伸,要求我們必須準確把握閱讀標準。高中語文五本必修課本,外加兩本需要講解的選修課本,構成了高中生三年要學習的全部內容,如果面面俱到,每篇課文都講,這無疑是在浪費時間。而一節好的閱讀課,不是教師簡單地照本宣科,把教材中的閱讀內容一個字都不落地復述給學生,而是要精心地處理閱讀內容,依據高中語文閱讀標準對學生閱讀的文本內容進行篩選、深挖和延伸。所以,抓住閱讀教學的特點,以高中生語文閱讀標準為依據,合理安排閱讀教學過程,這樣才能確保閱讀教學進行的意義和價值。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感受
到任何時候,都不要忽視學習的主體——學生。可是,以往的閱讀教學往往是“填鴨式”的,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完全是教師個人在表演,而沒有學生的參與。有效閱讀教學要重點考慮學生“學”什么,學生能“學”到什么。教師閱讀教學過程的設計同樣也要以學生的“學”為依據。一節成功的閱讀課,要考慮學生的閱讀要求,要分析全班會有多少學生參與,要考量閱讀活動是否達到閱讀目標的要求。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全面理解閱讀內容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遵循新課標的三維要求。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解讀文本,還要關注文本蘊含的情感價值以及審美體驗。二是重視學生閱讀體驗的獲取過程。由于學生所處環境的不同,他們閱讀體驗的獲取也是不同的。例如,在講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課時,涉及了本文的寫作特色,除了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之外,音樂描寫是本文的另一大特色。那音樂有什么特點?從哪里獲取閱讀體驗?如果只是簡單地從文本入手,那學生的閱讀體驗只是來自文字的描述。更何況有的學生閱讀了很多遍文本,就是概括不出音樂的特點。因此,教師要想辦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如果此時我們播放相應的配樂朗誦,讓學生結合文本,反復去聽配樂朗誦,那學生獲得的閱讀體驗一定會很準確,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高考,無論是之前的福建卷,還是即將使用的全國卷,在閱讀方面的選材往往都超出了學生現有知識范圍和能力范圍。因此,有效的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對學生這種能力的提升方法有很多,教師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去摸索適合自己的閱讀教學策略。閱讀教學不能太死板,不能就文論文,而應該在文本的基礎上適時拓展,不斷延伸,貼近社會熱點,努力挖掘文本所蘊含的社會現實意義。有效的閱讀教學,要全面考慮合理的閱讀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情況、選擇什么樣的閱讀篇目、預設學生的閱讀效果等因素。而要有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教師除了講解相關閱讀技巧以外,更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課內及課外的閱讀體驗。當然,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交流閱讀體驗,相信在彼此智慧的碰撞下,一定會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很多教學手段、教學理念植根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筆者反倒覺得我們的語文教學應更傳統一些、更接地氣一些、更人文性一些、更有效一些,可能恰是自己個性的體現。
作者:沈彥春 單位:福建省詔安縣四都中學
參考文獻:
[1]楊楓.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幾個環節[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3).
[2]尚曉巍.語文教學中關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36).
第十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美育的滲透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高中語文的教學重心轉移到對學生審美觀念的培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學審美取向上。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多讀多思、入情入境、邊讀邊寫的學習方式感知文本語言美、體驗文本意境美、創造文本情感美。通過閱讀教學,塑造學生的藝術審美觀、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一、多讀多思———感知文本語言美
語文有別于藝術類學科,其美學表現形式并不像音樂、美術那樣直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加強對文本語言美的挖掘。其中,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聲情并茂的朗讀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學美的表現形式。朗讀可以讓學生進入到語文課堂的良好氛圍之中,進入到文學鑒賞的狀態,讓學生受到文學的強烈感染,從而引發心靈共鳴。例如,《江南的冬景》這篇課文描寫了江南的冬景之美,但是整篇課文卻沒有出現一個“美”字,這是怎樣實現的呢?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品讀全文。然后,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是如何描寫江南冬景之美的。這樣,學生通過閱讀發現,作者從各個角度描寫江南的冬天,寫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繪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畫。在描寫的過程中,作者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了江南冬景的特征,通過對江南植被的細節描寫勾勒出情景交融的優美圖畫。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這篇課文的語言之美有了近距離的觸摸,實現了深度的審美體驗。在高中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文本朗讀之中,適當地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進行朗讀,建立評比制度,讓學生自己朗讀,同學之間相互評價。在這種競爭與合作的學習環境中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文本品讀和交流能力。在品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請學生談一談品讀文本的過程中對文章的體會和感悟,借此讓學生帶著審美的眼睛去感受,效果會大不一樣。
二、入情入境———體驗文本意境美
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入選的課文大多是名家之作,這些課文具有深遠的意境。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文本的意境美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方式走入課文,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體驗文本蘊含的意境美。高中生正處于想象力十分豐富的成長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發揮想象力,有利于學生審美欣賞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講《長江三峽》這篇課文時,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長江三峽壯闊風光的圖片和視頻,在聲色之中啟迪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長江三峽的壯美,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師對文章內容的枯燥講解。在真實的意境中去感受閱讀學習的魅力,有利于高中生在這個過程中欣賞文本的意境美。可見,在高中閱讀教學中,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課文情景,能夠引導學生融入到文本意境中去,從而在課堂上欣賞文本的意境美。教師應當順應學生的需求,給他們提供欣賞美的機會,提供欣賞美的方法,不再為了提取語文知識而將課文肢解得四分五裂。為學生提供從整體上感受課文之美的機會,有利于審美化閱讀課堂的構建。
三、邊讀邊寫———創造文本情感美
高中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審美教育強調的是要使學生通過感知、體驗與欣賞美,最終成為美的創造者。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富有情感的文字,這些文章或有激昂之情,或具悲壯之感。引導高中生理解課文的情感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仿寫活動,讓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細致的閱讀與思考,創造屬于自己的情感實錄,從而成為閱讀學習中的審美創作者。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課文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寫一寫自己熟悉的某個景點,給他們機會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將閱讀所學的謀篇布局的技巧應用到實際表達中,促進閱讀教學活動的立體化,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對文本情感美的體驗是到位的,同時讓他們經歷了創造美的活動,從而使閱讀教學更高效。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對于這些情感豐富的課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體驗文本的情感美,更要讓他們通過文本仿寫創造情感美,讓文本閱讀更高效,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成為美的創造者,從而讓審美教育落到實處。總之,審美教育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推行新課程標準的大環境下,加強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應當認清目前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進行改善,充分地利用現有的審美教學資源,加強對學生審美觀念的塑造,引導學生感受教材之中的文學美。盡可能做到教學形式豐富化,教學手法多樣化,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之中,引領學生感悟文學之中的自然美、心靈美和人文美,培養其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修養。
作者:鮑俠 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高流中學
- 上一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討10篇
- 下一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