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在中國音樂的作用

時間:2022-03-22 02:42:16

導語:戲曲在中國音樂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戲曲在中國音樂的作用

【摘要】戲曲作為中華民族流傳至今的音樂文化,因其容納了民間歌舞、故事、文化等眾多藝術內容,它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國最獨特的傳統藝術形式,在世界表演藝術體系中也獨樹一幟。本文以戲曲走進中國音樂中小學課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主線,淺談了對于如今中小學戲曲音樂課的一些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戲曲;重要性;必要性

中國是世界上戲劇品種最多的國家。據《中國戲曲志》的統計,中國歷史上曾經擁有394個戲曲劇種;到2004年,現存戲曲劇種為270多種。50年的時間里,有120多個劇種變成了中國民族音樂的歷史,平均每年就有2-3個劇種成為歷史,這是一個音樂文化的流逝,也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一、戲曲音樂在中小學課堂中的現狀

(一)課程設置。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到2018年各級各類學校開齊開足美育課程”等要求。在美育課程建設上,北京、上海等地都將開設舞蹈、戲劇、戲曲等課程。(二)教師素養。據調查,我國真正對戲曲文化有細致了解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寥寥無幾,許多年輕教師本身對戲曲音樂不太注重,認為這是過于陳舊的東西,對于戲曲音樂中常使用的樂器也只是略知一二,自身對戲曲音樂的興趣都不積極,更別談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學生興趣。在這個數字信息化的速食時代,對于戲曲音樂這樣緩慢、老派、故事陳舊的音樂文化,學生難以提起興趣,他們更愿意接受各大類選秀節目、電視節目里各類明星演唱表演的音樂,他們認為這樣的音樂才是時代的音樂。

二、戲曲走進中國音樂中小學課堂的重要性

(一)是傳遞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戲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國最獨特的傳統藝術形式。利用音樂、說唱的形式將歷史故事、感情故事、文化故事、民俗故事轉化成音樂說唱表演的形式進行演繹。表演時的眼神、走步、念白都很有講究,作者認為這是現代的電影、舞臺劇、話劇的始祖。所以把戲曲音樂融入到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中,具有現實意義,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可以透過戲曲音樂把語文、歷史、地理等內容結合進去。(二)是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高校大多數學生喜歡流行歌曲、搖滾樂等遠遠勝過傳統的戲曲音樂,對流傳千年的戲曲劇目、代表人物及中國的戲劇創作大師更是缺乏了解。一個民族最大的財富應該是它的文化和精神財富,文化自信必須來自于你對國家文化的了解,只有了解戲曲音樂文化的底蘊和內涵,才能掌握戲曲文化的精髓、優點和缺點。了解到我國的戲曲音樂文化也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讓人拍案叫絕的表演藝術以及經久不衰的傳唱價值。所以把戲曲音樂融入中小學音樂教學,可以提升中小學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對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三)是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和表演的重要途徑。這是一個擁有形態各異的多媒體傳播時代,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沒有一個系統的認知,對于戲曲音樂沒有很好的認知和知識的普及,只是認為是一種陳舊的音樂文化,戲曲音樂節奏緩慢對于追求時尚和潮流的學生來說過于拖沓,還有所謂的從眾心理都大大地影響了學生對戲曲音樂審美認知。所以把戲曲音樂帶進中小學音樂課堂,可以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認知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表達方式。

三、戲曲走進中國音樂中小學課堂的必要性

(一)對戲曲文化傳承具有現實意義。隨著國家越發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戲曲音樂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是響應了時代的號召,也是從新一代的學生和祖國的未來著手,從他們這一代開始,把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戲曲音樂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二)對中小學師生自身素養具有文化意義。對于教師而言,要想把真正的戲曲文化落到實處,通過自身授業解惑,把課堂變成音樂的課堂,首先應該提升自身的戲曲音樂文化修養,了解戲曲的歷史、發展、形成,盡可能地不斷學習戲曲音樂文化、學習使用戲曲音樂演唱時需使用的樂器,了解人物形象,把賞析和學唱結合起來,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教書育人。對于學生而言可以嘗試各種各樣的戲曲競賽,戲曲音樂展演觀看,如美術課可以讓學生臨摹戲曲中的臉譜,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慢慢喜歡上戲曲音樂。通過學習為戲曲音樂中的故事進行二度創造,轉化成自己喜歡的戲曲音樂。

四、結語

戲曲作為中華民族流傳至今的音樂文化,文化內涵深遠且富有民族意義,將其帶入至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民族的音樂文化如果我們自身都不去傳承,那一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又該如何傳承?戲曲文化是中國獨樹一幟的音樂文化,對于這樣的音樂文化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其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呂海嘯.小學音樂課堂融入淮劇價值研[J].音樂大觀,2012(07).

[2]畢玉娟.談戲曲進入高校藝術課堂的重要性[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1卷(8).

作者:衣秋雨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