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0:25: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戲曲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戲曲文化論文

篇1

戲曲茶樓在性質上屬于茶樓或茶館的一種類型,它是把民間的戲曲文化與茶文化結合起來,讓客人在飲茶的同時欣賞戲曲表演,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但也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早在宋代,民間藝術就進入了茶館,有藝人、藝伎在茶館吹拉彈唱,地方戲曲也常在那里表演。清代中葉以后,說唱藝術已經成為茶館的一項主營業務。但是在這一時期,此類茶館的主營業務依然是飲茶,只收茶和茶點的錢,戲曲雖然在茶館興盛,但也不過是其附庸之物。二十世紀上半葉,戲曲和茶館的關系發生了變化,一些茶園、茶館成了戲園的代名詞,是人們豐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當時有許多名伶在茶館獻藝,吸引了眾多茶客和票友,如在當時作為河南省會的開封市,就有著許多茶園以戲曲表演為主。此時這些茶館的主營業務已經不再是茶,而是戲曲大餐了。當代,“戲曲茶樓”或“戲曲茶館”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一目了然地揭示出這一類型的茶館是以戲曲表演為主體、飲茶為輔助的。茶客來到戲曲茶樓不為飲茶,不為談事,只是為了在此聽上幾段自己喜愛的戲曲。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物質生活豐富之余,必定會尋求精神家園的滿足。戲曲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生活積淀,在民間擁有著一大批忠實的觀眾。在河南本土,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市,都常常能聽到一些戲迷饒有興致地在農家小院或者公園唱著戲曲,且周圍必定會有許多人觀看聆聽。這也就說明了傳統地方戲曲不僅在農村而且在城市依然有強大的市場。然而,城市不比農村可以接連好幾天在一個空曠的地方搭臺唱大戲,加之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生活節奏較快,故居住在城市的戲迷們需要一個固定的場所來觀看戲曲表演。所以,20世紀90年代之后,大大小小的戲曲茶樓、茶座便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的城市中應運而生,滿足了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開辟了戲曲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而鄭州市作為河南這一戲曲大省的省會當然不會例外。鄭州市與河南乃至全國其他城市的相比,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戲曲資源優勢,因此也是河南省最適合開設戲曲茶樓的城市。首先,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的省會,處于中原的核心地帶,凝聚了中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最能代表河南的形象。其次,鄭州市擁有豐富的劇種,數十種河南地方戲、豫劇的五大流派及其幾大調都在鄭州匯聚,是名副其實的“戲曲大碼頭”。再次,鄭州市是河南省劇團和專業演員最多的城市,它擁有省市級豫劇團和曲劇團共七個,公立的戲曲學校兩個,專業戲曲演員眾多。最后,鄭州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之一,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也是旅客們的集散地和中轉站,方便吸引熱愛河南地方戲曲的外地人來到鄭州感受本地的戲曲文化,加之鄭州本地也有眾多戲曲愛好者,使得鄭州戲曲茶樓有著相對龐大的受眾群體和市場潛力,這一點也是眾多優勢中最為重要的。據調查所知,鄭州市第一家戲曲茶樓于1993年由一位臺灣同胞開設于二七廣場附近的大同賓館,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個月,但它標志著鄭州市的戲曲茶樓進入了開始階段。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之間的七八年時間是鄭州市戲曲茶樓最為興盛的時期,先后有近百家戲曲茶樓在鄭州市開設,而在2000年時,曾有五十多家并存。然而近幾年戲曲茶樓卻趨于平淡,不少茶樓關門歇業,還有一些在繼續維持,但也只是慘淡經營,形式不容樂觀。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看到鄭州的戲曲茶樓有著令人欣慰的發展前景。因為戲曲茶樓已經在鄭州市扎根并形成一定的規模,成為展示河南戲曲文化一個重要的窗口,具有堅韌的生命力。據統計,目前鄭州現存的戲曲茶樓有三十家左右。其中高檔的約有十家,主要分布在管城區、金水區和二七區的繁華地段;中低檔的在十五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原區和惠濟區這些離市中心較遠的區域。高檔和中低檔戲曲茶樓在受眾群體、內外部設置、演員、演出形態、消費形式、消費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總體來說:高檔的戲曲茶樓定位較高,茶客的經濟實力較強,所以要選擇繁華地段,打造優雅環境,這必然也導致其成為高消費場所,進而對演員的個人素養和唱功也會有較高要求,而中低檔的與高檔的相比就有著較大反差。鄭州市戲曲茶樓主要的營業時間是晚上,而白天則處于歇業狀態,這是因為戲曲茶樓作為一種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閑娛樂場所,可以使白天忙碌的茶客們晚飯后在此得以緩解、釋放。

二、鄭州市戲曲茶樓的存在價值

鄭州的戲曲茶樓“像鄭州這個城市一樣,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顯于市”,是河南戲曲文化的獨特景觀之一。河南本土戲曲在這里上演,使鄭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這一切都體現在它的優點和價值上。

第一,與劇場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較自由、靈活。劇場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個固定的、完整的劇目,時間較長。這就要求觀眾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觀看,且每次只能看一個劇目,觀眾一旦到了劇場沒有選擇演員、劇目的權力,只能聽從劇團的安排。而戲曲茶樓在演出形態和演出方式上與劇場有著較大不同。戲曲茶樓作為一種商業氣息濃厚、面向市場的文化產業,滿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務宗旨。所以,在這里茶客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他們根據點戲單點某幾位演員的某幾出戲,茶樓就會及時進行演出,其隨機性、靈活性比較大。在這里觀眾每天可以在此聽到幾十個乃至上百個戲曲片段和各種劇種,這也正是戲曲茶樓十幾年來依然堅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豐富了當下的娛樂形式,既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關系,也給戲迷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河南地方戲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審美心理沉淀的結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備受歡迎,所以鄭州市戲曲茶樓的存在正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娛樂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場所。鄭州的戲曲茶樓不講求氣派豪華,而是追求簡單大方。茶樓的空間面積一般都不大,可容納五十至一百人。在內部布局上,前面有一個古雅明亮的戲臺,旁邊坐著樂隊,后面擺放十幾張簡單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場面的溫馨,近距離的觀看自己喜愛的戲曲。有的演員還會走進觀眾與其攀談,使得演員和觀眾沒有在劇場時的距離感,側面上再次加深了戲曲與民眾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戲曲來源于民間以還原于民間。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戲迷,他們有時也會按捺不住,主動上臺獻唱,樂隊也會予以伴奏,而茶樓是不會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費用,只要茶客高興就好。

第三,為專業劇團演員和業余演員提供了收入來源,改善了許多演員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員們的演唱水平和綜合素質。近兩年來,河南政府出資扶持本地專業劇團發展,開展了“送戲下鄉”的活動,專業演員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可是前些年,戲曲因受到現代流行娛樂形式的強烈沖擊,一直處于一蹶不振的狀態。無論是專業劇團還是業余劇團,其演出都極少有觀眾,許多縣、市級的中小劇團因沒有經費扶持,沒有收入來源,演員長時間發不出工資,最終紛紛解散,其演員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鄭州的戲曲茶樓吸納了這批演員,給這些從劇團走出的演員提供了收入來源。因為面向市場,所以必定會有競爭,這就使得演員們不斷學習、鍛煉、創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綜合素質。演員是戲曲表演的重要載體,也是重要傳承者,所以,演員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對弘揚、革新中原戲曲同樣有著重大意義。

第四,代替劇場或劇院成為外來人士欣賞河南戲曲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豫劇在全國是第一大地方劇種,南到臺灣,西到,全國十幾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專業的豫劇劇團,無疑是河南地方戲曲的驕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戲歌《燴面好吃豫劇好聽》開頭就有這樣一句詞:“沒看過豫劇你不能算到過河南,沒吃過燴面你不能算來過中原。”在現今旅游業興盛的形勢下,擁有著豫劇和燴面兩大最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資源的鄭州,對外來游客具備著一定的吸引力。由于當今劇場經濟發展不景氣以及其定時定場的局限性,已經不能及時、全面地為外來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戲曲茶樓以其獨特的戲曲文化、資源優勢和自由性,恰好彌補了這個缺失。來河南旅游的人們,為了欣賞最精湛的豫劇,感受河南地方戲曲的魅力,最好的選擇場所就是鄭州的戲曲茶樓。第五,有利于借助戲曲向大眾傳播重情重義、懲惡揚善的傳統價值觀念和歷史文化常識。俗語有云:“黃土厚,黃土黃,黃土里長出了梆子腔。”中原戲曲誕生于民間,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其對現實生活的觀照和所蘊含的懲惡揚善的教化思想,都典型地體現著中原民眾的審美心理和群體性格。河南戲曲無論是傳統戲還是新編古裝戲,都以歷史題材居多。而這些膾炙人口的戲曲在鄭州市的戲曲茶樓長期上演,使人聽后酣暢淋漓,有著自己的善惡評判,同時也有利于普及歷史知識。

篇2

地域文化與戲曲的創生和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由于山水阻隔,往來不便,古代文化的地域性差異很大,自古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之說,這在方言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同一個縣的方言往往有許多種,這種獨特的文化環境使戲曲的創生和發展與地域文化有著不解之緣。

戲曲創生之時的宋金之世,我國處于南北分治狀態,加之戲曲創生于民間,因此,建立在各地方言和樂曲基礎之上的戲曲,一開始就是以不同的地域文化為土壤的。元代文人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韻》中指出,南戲之創生與南方方言關系密切。徐渭《南詞敘錄》在論及南戲及北雜劇之創生時也指出:“永嘉雜劇興,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其農、市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即其技歟?……今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

戲曲的發展也得力于地域文化。明代海鹽、余姚、昆山、弋陽“四大聲腔”――特別是昆腔傳奇造成了繼元雜劇之后的第二次輝煌,而昆腔傳奇的發生發展與南方――特別是江浙的山川風物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地方化”一直是戲曲發展的重要指向,戲曲的“全國化”通常以“地方化”為基礎和途徑的,沒有“地方化”也就不會有“全國化”。目前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許多地方戲也正是這樣形成的。如昆腔原為南戲流播到昆山與當地的語言、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后來成為輻射到全國的“國劇”、“官腔”,形成了包容豐富的“昆腔腔系”,孔尚任曾在一首詩中寫道:“太行西北盡邊聲,亦有昆山樂部名”,可見其流播廣遠。昆山腔的“全國化”又是以“地方化”為基礎的。例如,至今尚存的南昆、北昆、永昆和湘昆都是昆山腔流經這些地區,吸收當地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昆腔支派。這些支派吸取了當地地域文化的養分,豐富了自己的表現手段,因而“聲各小變,腔調略同”(王驥德《曲律》),以其同中有異的藝術魅力吸引著不同地域的廣大觀眾。

地域文化的主導成分其實就是民間文化。正是這種地域特色鮮明的民間文化養育了古老的戲曲。戲曲與地域文化――亦即民間文化的密切關系在世界戲劇史上是并不多見的。古希臘戲劇誕生在雅典城邦,雅典城邦范圍很小,幾乎不存在文化的地域性差異。古希臘戲劇是由當時的雅典政府和部分權貴、富人所主導的,主要服務于上流社會,因此,古希臘戲劇多描寫國王和天神,對地域文化少有依賴,她從誕生到消亡根本就不存在地域特色和地方劇種問題。作為西方戲劇的源頭,古希臘戲劇的“一體化”特色對后世的歐美戲劇有著深遠影響。

古代印度幅員遼闊,有種族博物館和語言博物館之稱,種族眾多和語言復雜是古代印度社會的一大突出特點。印度現有一百多個民族和565個列表部落,有179種語言和544種方言。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很大是古代印度的一大特點,地域文化對印度文化――尤其是俗文化建構的影響當遠遠大于我國。然而,由于梵劇是屬于古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的藝術,主要服務于宮廷,其作者大多是宮廷文學侍從或皇室成員,主要采用婆羅門所使用的“雅語”――梵語,只有卑賤者和女性角色才使用“俗語”(亦即方言,主要由女性演唱的插曲――“達魯瓦”也使用俗語)。梵語是貴族語言,普通民眾不但不使用,而且是聽不懂的。因此,梵劇與地域文化有關系,但遠不像戲曲與地域文化那樣密切。公元9世紀以后,印度的俗語戲劇興起,梵劇就迅速衰落了。

古代戲曲以地域文化為土壤的生長條件和環境決定了她多樣化的形態和風格。

地域文化與戲曲的形態和風格

地方劇種眾多是戲曲的一大特色,祖國不同的山川風物養育了不同的地方戲,不同的地方戲滿足不同地域觀眾的審美期待,正是這些有同有異的審美情趣鑄成了戲曲大家族“和而不同”――一體化與多樣性相統一的品格。

祖國大家庭的眾多地方戲都是華夏文化之樹上的果實,因此,盡管成員眾多,長幼有別,雅俗有差,但都具有“一體化”特征。古老的南戲和近百年才問世的地方戲、高原上的藏戲和海島臺灣的歌仔戲,都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點。但戲曲對于世界劇壇的主要貢獻在于其形態、風格的多樣性,而不在其“一體化”程度。“一體化”程度高是西方戲劇之長,地方劇種眾多則是我國戲曲的獨特之處。

宋元戲曲有南戲和北雜劇之分,明清以降,眾多地方聲腔逐漸成為劇壇一道亮麗的風景,“南腔北調”爭奇斗艷。“古四方之音不同,而為聲亦異,于是有秦聲,有趙曲,有燕歌,有吳Q,有越唱,有楚調,有蜀音,有蔡謳……世之腔調,每三十年一變,由元迄今,不知經幾變更矣……舊凡唱南調者,皆曰‘海鹽’。今‘海鹽’不振,而曰‘昆山’……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今則‘石臺’、‘太平’梨園,幾遍天下。”在地方戲普遍興起的同時,由地方化到全國化又日漸成為戲曲發展的重要指向。

就古代戲曲而言,南戲、雜劇、傳奇大體上都屬于“曲牌聯套體”,但這是三種不同形態的戲曲樣式,在文本體制、音樂體制、角色體制和搬演體制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同屬于雜劇的元雜劇和明清雜劇也有很大差別。元雜劇用北曲,而明清雜劇則既用北曲,也用南曲。元雜劇以一本四折一楔子為常格,但明清雜劇長的有十來折(有的也以“出”名之),短的僅一折。清代同治、光緒以降主導戲曲舞臺的“花部”諸腔多采用“板式變化體”,其形態、風格又與“曲牌聯套體”戲曲頗不相同。譬如,“曲牌聯套體”的戲曲創作須“凜遵曲譜”、“恪守詞韻”,文本的程式化程度很高,而“板式變化體”戲曲的劇本創作則不再守“套有定牌,牌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的曲律,文本的程式化程度大為降低,但京劇等劇種的表演程式化程度越來越高,表演技藝也越來越繁難,同樣是在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形成的地方戲,有的植根于民間歌舞,故以歌舞為主要表現手段;有的則植根于民間說唱藝術,故以“說”和“做”為特色。在角色體制上,有的以生、旦為主,有的以旦、末為主,有的以凈、丑為主;在伴奏樂器上,有的以“弦”為主,有的以“管”為主,有的不用弦管而用鑼鼓和人聲烘托。

劇種眾多、地方特色鮮明也是現當代戲曲的一大特色。據統計,我國當代曾經擁有三百多個戲曲劇種,多數省份有多個地方戲劇種,地方戲已經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構成和資源,有許多地方戲堪稱當地的“名片”,她集中體現了當地的人文精神和藝術智慧,承載著豐富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容。這種情況在當代世界戲劇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戲曲地方特色的形成,有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宋元戲曲分為南、北二脈,與當時的政治格局和民族沖突是密切相關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生于鄉野、長于民間的戲曲與極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關系密切。明代學人即已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點。王世貞曾指出:“大抵北主勁切雄麗,南主清峭柔遠,雖本才情,務諧俚俗。譬之同一師承而頓、漸分教,俱為國臣而文、武異科。”“凡曲: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南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北則辭情多而聲情少,南則辭情少而聲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獨奏。北氣易粗,南氣易弱。王驥德也說:“南、北二調,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畫地而知也。”張琦曰:“心感物而成聲,聲逐方而生變,音之所以分南北也。”南、北戲曲是兩大劇種體系,其中包含著多個地方劇種,這些同屬一個“體系”的不同劇種,在形態與風格上又存在著不小的差異。例如,同屬于南方戲曲的越劇、婺劇就風格迥異,同屬于北方戲曲的晉劇、秦腔又大不相同。

戲曲劇種紛紜不類,一體而萬殊,正是由于“聲逐方而生變”――八方殊風、九州異俗,與方言關系密切的地方聲腔也就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換言之,地方戲爭奇斗艷正是“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在戲曲舞臺上的反映。民情風俗是不同戲曲聲腔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土壤,它賦予戲曲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難以替代的藝術魅力。

地域性與戲曲的藝術生命力

我國戲曲寶庫中的任何一個劇種都是有其地域屬性的,即使是全國性的大劇種也是如此。例如,昆曲的“出生地”是昆山,京劇的“出生地”是北京(北平)。因此,戲曲的地域性特征是其民族性的具體呈現,取消或抹殺了戲曲的地域性也就等于否定了戲曲的民族性。戲曲的地域性也是其藝術個性的具體呈現,越是藝術表現力強、輻射范圍廣的劇種,其地域性特征也就越鮮明。因此,戲曲的地域性又是其藝術魅力之源,取消了戲曲的地域性也就等于取消了劇種的藝術個性,等于扼殺了戲曲的藝術生命。

然而,有論者認為,戲曲的地域性是分散的小農經濟的產物,自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來,古老的戲曲之所以表現出嚴重的不適,正是因為這種只能蟄伏于一隅的鄉土藝術與經濟全球化、鄉村城鎮化的現代化“語境”格格不入。經濟全球化、鄉村城鎮化的當代社會需要的是“超越國界”的“都市戲劇”,而不是“行之不遠”的“鄉土戲劇”。這些論者以為,戲曲的出路在于:拋棄地域性和鄉土氣息,向西方的音樂劇“靠攏”,追步“都市情味”。對此,筆者不敢茍同。

經濟全球化、鄉村城鎮化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確實對當代文化建設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而且使傳統的藝術面臨嚴峻的考驗。當代戲曲發展應充分注意這一“當代語境”,充分利用文化交流的空前便利,大膽吸收一切可以為我所用的藝術資源,豐富戲曲的表現手段,建構具有現代品格和強大藝術感染力的符號體系,增強戲曲的輻射力,讓古老的戲曲煥發青春,走向世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一定要以拋棄戲曲的地域性特征和鄉土情味為代價。

經濟全球化與文化的多樣性并不是矛盾的。恰恰相反,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文化的多樣性反而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在物質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之后,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物質滿足的是人們的生理需求,這種需求是大體相似的,而文化滿足的是人的精神需求,這種需求是個性化的,因而也是千差萬別的。文化越是具有多樣性,人們的這種個性化的需求就越能得到充分的滿足。經濟全球化的目標不僅是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更是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文化的多樣性就是一個重要前提。如果文化的多樣性被取消,人們的個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發展,而只能是日漸滅失,這豈不是開歷史的倒車?

社會發展的都市化進程與審美上的鄉土情味也未必就是水火不容的。恰恰相反,都市里的人更渴望鄉村的恬靜與淳樸,更需要在“鄉下人”這面鏡子前面去認識自己,尋找自信心和優越感。可見,“都市情味”與鄉土氣息并不是對立的,可以說,鄉土氣息也是“都市情味”的重要構成。這正是北宋都城的雜劇演出以取笑鄉下人的段子“雜班”壓軸,當今趙本山“土里土氣”的小品十分火爆的真正原因。有理由相信:都市化程度越高,帶有鄉土氣息的藝術品有可能越受青睞。這就像社會越是向前發展,舊時代的藝術創造反而因時光流逝而呈現出不可替代、難以重復的“古雅”之價值一樣。

篇3

作者:陰趙丹 王立 單位:大學政法學院助教

藏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頗具民族特色,而現代文化、外來文化帶來的現實功用較高,直接效益較強。藏區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兼容發展的宗教文化等,均具有深刻豐富的內涵,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與認同。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外來文化所帶來的效益日益明顯。由此,人們在文化價值的認定、取舍上可能會產生差異甚至出現矛盾,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消除分歧,就可能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對傳統文化不加區分地盲目繼承,割裂了傳統文化的優秀歷史。藏族的音樂舞蹈充滿魅力,獨具特色;藏區的建筑藝術精雕細琢,舉世無雙;藏醫藥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與此同時,藏族傳統文化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也包含著與當今時代不相符、與科學精神不相容的落后內容。例如迷信,蠱惑人心,腐蝕人們思想,阻礙科學的傳播,誘使一些無知者觸犯法律,嚴重阻礙了藏區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對待外來文化,缺乏包容地一味排斥,或不經過濾地盲目接納。當今世界,文化與政治、經濟一樣,逐步步入全球一體化,在堅持民族傳統的同時,一定要汲取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文明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毫不接觸外來文明,從不吸取外來養分的民族文化終將失去自身的生命力。當然,簡單地盲目接納一切文化也會對本民族文化造成沖擊與困擾。因此,不論是對外來文化的簡單排斥還是盲目接納,都會影響藏區文化的健康發展。顯然,不分精華與糟粕地簡單繼承藏區文化,會使優秀傳統文化失去其應有的生命力,割裂傳統文化歷史而進行所謂的創新,也只能使藏族優秀傳統文化逐步走向衰退,同時也會對藏區穩定與社會和諧造成負面影響。文化建設相對滯后。1.文化基礎設施薄弱。長期以來,藏區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因而對文化事業投入明顯不足。藏區的多個區、縣沒有圖書館、體育館、博物館和活動中心,人們的文化生活比較單調,特別是在一些農牧區,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需求都難以得到滿足。2.文化建設投入不足。民族地區很多都是貧困地區,自身的經濟實力有限,導致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比例偏低,也使得大量寶貴的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廣大偏遠地區民眾讀書看報難、收聽廣播難、收看電視難、看戲看電影難等問題較為突出。3.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在藏區,不論是市場型文化產業還是公益性文化產業,均未形成多元化、社會化的模式。文化產業的技術結構不合理,文化產品的附加值較低,文化與科技未能深度融合,創意文化產品的開發僅處于起步階段,質量也有待提高。在總體上未能形成各類型文化企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有利格局。4.文化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不強。文化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內涵,具體而言指其蘊涵的深刻價值與情感內涵,即該品牌所凝煉的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審美情趣、個性修養、情感訴求等精神方面的象征。文化品牌的影響力決定著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被譽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布達拉宮,早在1994年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在已經成為自治區的名片。但是,除布達拉宮以外的其他標志性建筑、特色文化類型等,由于地理位置分散、內涵單一,并未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文化。

繼承并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藏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應當對藏區自然與人文生態地區進行重點保護,加強對歷史遺跡及文物的保護與維修,使藏區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資源得到良好地留存與繼承。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藏區民俗文化、藏族民間音樂舞蹈、藏族繪畫技藝、藏族傳統體育、藏醫藥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傳承。當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應當以保護為主,同時加以合理利用、不斷發展,最終建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有效開發和科學利用的管理平臺。其次,要重視藏民族傳統節日和優良習俗的影響作用,采取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去發展并創新富有藏族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藏區傳統風俗習慣受到人民的普遍尊重,藏族群眾每年都會以傳統方式歡度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朝山節、雪頓節、沐浴節、望果節、仙女節等。在節慶活動中,城鄉居民均利用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舞進行藝術表演,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節日和優良習俗的影響作用,加強民族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加大基層文化建設投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由于投入不足,藏區存在文化基礎設施薄弱、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文化品牌核心競爭力不強等狀況,因此必須加強文化產業投入,形成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保障機制。例如,設立并完善文化館、圖書館、電視臺、報刊社等基礎設施。當然,藏區文化建設的發展首先必須符合我國各項基本法律,同時還應當符合藏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和風俗習慣。應當對藏區各類文化資源進行有機整合,集中優勢資源,利用宣傳、旅游等各種平臺,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促進藏區社會和諧安定。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尤其是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后,在黨和國家的扶持幫助下,在藏區廣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藏區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為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首先,由政府主導,將文化產業納入到藏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加強對文化產業的宏觀管理。

政府在致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已經把文化建設納入到藏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同時培養和壯大藏族文化藝術人才的隊伍,繁榮傳統民間文藝的創作。最終將把振興藏區經濟與發展藏區文化相結合,使經濟與文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其次,將文化與旅游“聯姻”,形成“形神一體”的特色旅游文化。藏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其生態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資源也頗具特色,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積極拓展藏區的獨特文化魅力,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使藏區文化通過旅游這一橋梁傳遍全國、走向世界,形成藏區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長久動力。文化對人類具有塑造功能。在經濟、文化全球一體化浪潮的推動下,各民族文化都被帶入全面的交往之中,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藏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應當是傳統與現代并重,繼承與創新并重,做到方法靈活、形式多樣、因地制宜、富有特色。這樣,必然會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推進我國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必然會提升我國文化事業的軟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必然會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國民素質,促進民族團結和穩定。

篇4

論文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發達國家文化產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關注并進入中國文化市場,對中國相對落后的文化產業發展形成了強有力的影響和沖擊。對各種影響和沖擊進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對中外文化產業發展比較的基礎上,指出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選擇方向。

一、中外文化產業發展比較分析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及其在文化領域的推廣和應用,文化產業己被國際學術界公認為朝陽產業,并且在許多發達國家已經由國家經濟體系的邊緣走向了中心。據報道,英國文化產業2007年的年產值將近600億英鎊,從業人員約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一早在1993年就已超過汽車工業的年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其視聽產品出口額僅次于航空、航天等產業,在國際上占據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居民文化消費已占據總消費額的30%以上。在開放條件下,擴一大文化市場的準人,允許國外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進人中國市場,都已經是不可回避的事實。與此同時,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成熟,市場機制還不完善,文化市場的規則仍然滯后于市場的發展。“媒體匯流”在西方是一種市場趨勢,在中國,文化管理仍然實行黨政二元結構的管理模式,中國文化產業仍處于幼稚產業和弱小產業的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較,在總體實力、科技水平、市場運作能力、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差距是明顯的。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之下,發達國家文化產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關注并進人中國文化市場,推銷其全球一體化的文化,這種沖擊對中國文化產業的影響既是深刻的,也是現實的。因此,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產業政策,以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勢在必行。

二、國外強勢文化產業對中國文化產業的影響和沖擊

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在國際文化市場中屬于強勢產業,而中國則屬于弱勢產業、在這種強弱分明的態勢下,國外文化產業對中國文化產業有哪些影響和沖擊呢?

一首先,在開放的條件下,中國的文化資源不再為中國文化產業所獨有,國際化的生產方式使傳統上對物質資源的爭奪轉變為對文化資源的爭奪。“文化產業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以人類腦力勞動為基礎的精神生產力發展的形態。它通過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和再生產的規模化、商業化、信息化方式,使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多樣化、精神文化服務市場化。”陰文化發展一旦產業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中國獨有的資源不再是中華民族所獨有,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以其生產的規模化、商業化、信息化被全世界分享,滿足著世界人民的文化消費。這是開放條件下中國文化資源開放帶給世界的積極的一面。然而,文化資源的開放也帶來了消極的一面,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它加劇了文化資源爭奪,強化了文化資源的有限性,客觀上限制了中國文化產業對中國文化資源的利用程度。過去,人們經常認為物質資源是有限的,而文化資源是無限的,但是在今天,人們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認識。只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文化產業的生產能力空前膨脹,它在把文化產品的生產創作引向虛擬空間、虛擬人物的時候,也把它的生產空間拓展到了文化資源極為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利用他國的文化資源發展本國的文化產業,創造木國的文化產業利潤。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的支持下,從技術角度講,它對一國傳統文化產品的生產制作幾乎趨于完美的境界,而對于該國的文化產業落后、經濟和技術實力差的文化生產單位來說,對同一素材文化資源的利用和再生產幾乎成為不可能,因為消費者旱已經認同了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產品,由此引發了文化資源的有限性和對文化資源的爭奪。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國家文化產業背景不同、價值觀念不同,在文化產品的生產中選取的題材就可能不同,對同一題材利用的角度往往不間,也因此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以歐美文化市場對阿拉伯文學的消費為例,歐美文化市場在消費需求多樣化的趨勢下,對第三世界文化的消費呈增長趨勢。在對阿拉伯文化的消費土,有兩類作品特別受西方文化生產者和消費者歡迎,一類是有爭議的作家和遭查禁的作品,這些作品一旦到了西方就大受歡迎,有的甚至被評為諾貝爾文學獎;另一類是表現阿拉伯社會的封閉性特征,描繪阿拉伯社會的愚昧落后、野蠻荒誕的風俗和日常生活圖景的作品。從這一例證中我們可以看到,由于背景和需求的不同,不同國家對文化產品的選擇角度是不同的。發達國家由于對國際文化市場的控制力,使得以它們為主體的標準成為世界性的標準,表現出了文化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單一性機制,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的文化資源,從自己的角度來生產自己所需要的文化產品。在世界科技水平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作品必然會很快傳送回文化資源的所屬國,進而對所屬國的文化產品生產產生負面的誘導,威脅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這種由發達國家文化產業所控制的對文化資源的選擇和利用,以及單一性的消費傾向,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中國的文化市場必然受到強烈的沖擊。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必然要履行相關規則的要求和承諾,文化產業的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必然貫通,文化產品進出口的審批權將逐步放寬,進出口手續也會簡化,中國文化市場將面向世界各地的文化產業集團開放。在這一過程中,國外文化產品將大規模進人中國,文化產品價格也將隨之下降,雖然廣大消費者作為直接消費者會從中受益,但是它的負面影響也是深遠的,作為新興產業的中國文化產業會受到很大的沖擊和影響,作為文化產業活動領域和文化產品交換場所的文化市場也面臨著被沖擊和侵占的可能。中國文化市場的消費群體規模龐大。中國本土有12億人口,海外還有7000多萬華人,對作為以傳播文化產品為主要職能的文化產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華語市場。國外文化資本絕不會放過這一巨大的文化產品市場。在中國的文化市場中,中國文化產業雖然有著地緣優勢,但是卻有著經濟、技術等諸多方面的劣勢。

三、中國文化產業的選擇

在市場經濟和開放經濟的條件下,不能再用傳統的封閉或行政的手段來保護中國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市場,要避免這一沖突的根本辦法是大力發展中國的經濟,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市場的游戲規則,營造適合于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適合于其生長的沃土和起飛的平臺。

1.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經濟的發展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滿足程度的必然途徑。經濟發展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充分發展中國經濟,才能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收人,使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降低“恩格爾系數”,提高居民文化產品需求和消費水平,進而使文化產品的需求成為帶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拉動力。“文化經濟在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最成熟的高級階段。這首先表現在它吸收和利用了先前的物質經濟和知識經濟一切有益的成果和條件,從而最適宜人類生存和全面發展;還表現在文化經濟代表了最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和消費力。”將文化產業當做整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和經濟發展必將實現雙贏。

2.以市場為中心,塑造文化市場的經營主體。文化市場經營主體只有在文化市場的競爭中才能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國內文化市場中生存,才能在國際文化市場中立足。因此在文化市場中,政府要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退出競爭性行業,同時避免使用壟斷性的保護政策,讓企業在公開、平等、公正的環境中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展示自己的經營能力和企業形象。要按照十六大報告指出的那樣,把深化改革與調整結構和促進發展結合起來,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機構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篇5

作者:包蘭 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在現實生活中,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是直接和單純的。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顯得曲折、隱諱和復雜。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增強高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為高校完成教育任務,創造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著非常強烈、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環境的美,主要是指一定范圍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風氣,充分表現著歷史發展的趨向,在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主要表現為:機遇與挑戰共存的校園外部環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轉型同步的文化轉型過程,我國的教育體制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社會對教育和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和直接;師生對高校和專業的選擇與要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實際。如何抓住改革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并迎接教育體制改革帶來的挑戰,是新時期高校教育發展面臨的校園外部環境。要適應這種外部環境的需要,在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首先要重視高校師生思想環境美的建設。要提倡一種校園精神。“一所學校所給予學生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它的精神,它的思想感情和素質。學校的精神反映了它的老師、學生、家長、社會和國家的狀況。”例如,我國抗日軍政大學的抗大精神,“五四”以來的北大精神,“紅色工程師搖籃”的清華園精神等等,這些高校的校園精神,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在辦學的實踐中培植和提煉出來的校園群體意識,不但反映了學校的特點,而且體現了學校的辦學宗旨和奮斗方向。在這種校園精神鼓舞下的師生,受到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和驅動,增強了努力工作和學習的精神力量。這樣的學校,不但能為社會、為國家造就無數的優秀人才,而且在社會上也最有知名度和社會地位。樹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念。愛因斯坦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辯別力。”我們的教育方針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很明顯,只有專業知識的教育是不夠的。還要培養學生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辯別力。即在大學教育中,構建學生完善的人格修養,樹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一種文化便有著一種自己的價值取舍標準,有著實現其價值的特殊方式和途徑。受教育者在科學、正確價值觀的支配下,才能堅持為社會、為人民奉獻自己的知識和才能,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世紀的人才。形成和諧奮進的輿論環境,提高高校在同一層次,同一類型學校之間的競爭力。一定的社會環境,影響著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并且對人的性格產生作用。良好的輿論環境,能夠表現以經濟關系為基礎的人和人的各種社會關系積極進取的傾向。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能夠形成健康、正確的思想氛圍,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同心協力,共同奮進,為提高人的素質起潛移默化作用。在正確輿論的導向下,一所大學在教學質量、學術水平方面出類拔萃,辦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我國高等教育多層次,多渠道的辦學競爭中,保持自己在同一層次、同一類型高校中的競爭優勢,立于不敗之地。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存的校園內部環境有關專家指出,當今中國高教體制核心的變革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學位制和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構筑起我國教育事業完整的總體框架;學校與企業結合,參與開發與經營,使高校的內部結構,教師隊伍和教育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上文、理、工互相依托,互為背景,給學術研究、科技開發和人才培養打開了全新的境界。要跟上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高校必須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搞好教育環境美的建設。形成和諧、寬松的文化氛圍,營造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競爭,最終體現為人才的競爭。一方面是學生來源的競爭,而更重要的一面是教師隊伍的競爭。由于高校教師整體素質和個人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社會影響,因此,營造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為高校教師提高業務素質提供物質和精神的基礎和條件十分必要。一個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除了改善教學設備和科研手段外,更主要的是努力改善人和人的各種社會關系,在高校范圍內形成團結、民主、開放、寬容、活躍的學術科研氛圍。增強服務意識,為師生疏導輕松、愉快的工作、學習環境。社會上的人總是處于一定的,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之中,處于人與人,人與物,包括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之中。而在這些關系之中,人和人的各種社會關系是主要的。增強服務意識,可以改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形成最佳的文化心態。高校的教育風格和管理模式作為一項教育系統工程,可以通過熱情、文明、科學的服務方式來體現。在體現服務的過程中,能夠讓人與人的關系和諧、融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現解;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隔閡;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溫暖,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得到理智的滿足與合理的補償。由此,高校的教育目的和管理目標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感情的交流中,在師生輕松、愉快的工作學習環境中得到全方位的落實。“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在新時期教育工作改革的過程中,更應該注意加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服務意識。

隨著社會的轉型和發展,教育不單是上層建筑,通過勞動力和再生產,成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重要因素。轉變教育觀念,創建適合于教育發展的校園社會經濟環境,讓高等教育通過高校的教學和管理,直接或間接的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從而使高等教育的本質得到具體的表現。在高校的實際辦學過程中,高校的發展規模、教育體制、教學內容等,要從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改革的實際需要出發,優化教育結構,完善辦學模式。在高校的教學管理中,突出高校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急需人才的同時,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做好教學科研和改善辦學條件,多途徑創收,逐步改善教職工福利待遇的關系。讓高校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激烈競爭中,以良好的教育環境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在人和環境的關系之中,朱光潛先生有過這樣的論述:“人對環境的反映包括兩種因素,它一方面受認識(知覺、記憶、思維)的指導,另一方面也受本能(身體組織中由人類長久經驗積累下來的一些定型的反映方式)的推動。認識來自環境,它是對客觀世界必然規律的認識;本能來自有機體的身體組織,表現為情感、情緒、愿望等。”反映或行動都有一個改變環境的目的,目標是“可能的”與“可愿望的”兩項的融合。“可能的”是由認識(即對客觀世界必然規律的認識)判定的,“可愿望的”是由本能(適合主體身體組織中定型反映方式的)決定的。可以說環境對人的認識作用和影響作用是十分強烈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

篇6

關鍵詞:電力系統自動化發展應用

一、電力系統自動化總的發展趨勢

1.當今電力系統的自動控制技術正趨向于: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優化、適應化、智能化、協調化、區域化發展。

(2)在設計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對多機系統模型來處理問題。

(3)在理論工具上越來越多地借助于現代控制理論。

(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機、電力電子器件和遠程通信的應用。

(5)在研究人員的構成上益需要多“兵種”的聯合作戰。

2.整個電力系統自動化的發展則趨向于:

(1)由開環監測向閉環控制發展,例如從系統功率總加到AGC(自動發電控制)。

(2)由高電壓等級向低電壓擴展,例如從EMS(能量管理系統)到DMS(配電管理系統)。

(3)由單個元件向部分區域及全系統發展,例如SCADA(監測控制與數據采集)的發展和區域穩定控制的發展。

(4)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一體化發展,例如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的發展。

(5)裝置性能向數字化、快速化、靈活化發展,例如繼電保護技術的演變。

(6)追求的目標向最優化、協調化、智能化發展,例如勵磁控制、潮流控制。

(7)由以提高運行的安全、經濟、效率為完成向管理、服務的自動化擴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統)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近20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控制技術的發展,現代電力系統已成為一個計算機(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電力裝備及電力電子(PowerSystemEquiqmentsandPowerElectronics)的統一體,簡稱為“CCCP”。其內涵不斷深入,外延不斷擴展。電力系統自動化處理的信息量越來越大,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多,直接可觀可測的范圍越來越廣,能夠閉環控制的對象越來越豐富。

二、具有變革性重要影響的三項新技術

1.電力系統的智能控制

電力系統的控制研究與應用在過去的40多年中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基于傳遞函數的單輸入、單輸出控制階段;線性最優控制、非線性控制及多機系統協調控制階段;智能控制階段。電力系統控制面臨的主要技術困難有:

(1)電力系統是一個具有強非線性的、變參數(包含多種隨機和不確定因素的、多種運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動態大系統。

(2)具有多目標尋優和在多種運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魯棒性要求。

(3)不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間協調,也需要異地不同控制器間協調控制。

智能控制是當今控制理論發展的新的階段,主要用來解決那些用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復雜系統的控制問題;特別適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確定性、具有強非線性、要求高度適應性的復雜系統。

智能控制在電力系統工程應用方面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其具體應用有快關汽門的人工神經網絡適應控制,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勵磁、電掣動、快關綜合控制系統結構,多機系統中的ASVG(新型靜止無功發生器)的自學習功能等。

2.FACTS和DFACTS

(1)FACTS概念的提出

在電力系統的發展迫切需要先進的輸配電技術來提高電壓質量和系統穩定性的時候,一種改變傳統輸電能力的新技術——柔流輸電系統(FACTS)技術悄然興起。

所謂“柔流輸電系統”技術又稱“靈活交流輸電系統”技術簡稱FACTS,就是在輸電系統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單獨或綜合功能的電力電子裝置,對輸電系統的主要參數(如電壓、相位差、電抗等)進行調整控制,使輸電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這是一種將電力電子技術、微機處理技術、控制技術等高新技術應用于高壓輸電系統,以提高系統可靠性、可控性、運行性能和電能質量,并可獲取大量節電效益的新型綜合技術。

(2)FACTS的核心裝置之一——ASVC的研究現狀

各種FACTS裝置的共同特點是:基于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的快速開關作用和所組成逆變器的逆變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TS裝置的各種核心技術且結構比較簡單的一種新型靜止無功發生器。

ASVC由二相逆變器和并聯電容器構成,其輸出的三相交流電壓與所接電網的三相電壓同步。它不僅可校正穩態運行電壓,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復期間穩定電壓,因此對電網電壓的控制能力很強。與旋轉同步調相機相比,ASVC的調節范圍大,反應速度快,不會發生響應遲緩,沒有轉動設備的機械慣性、機械損耗和旋轉噪聲,并且因為ASVC是一種固態裝置,所以能響應網絡中的暫態也能響應穩態變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優于同步調相機。

(3)DFACTS的研究態勢

隨著高科技產業和信息化的發展,電力用戶對供電質量和可靠性越來越敏感,電器設備的正常運行甚至使用壽命也與之越來越息息相關。可以說,信息時代對電能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DFACTS是指應用于配電系統中的靈活交流技術,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針對配電網中供電質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內容是:對供電質量的各種問題采用綜合的解決辦法,在配電網和大量商業用戶的供電端使用新型電力電子控制器。超級秘書網

3.基于GPS統一時鐘的新一代EMS和動態安全監控系統

(1)基于GPS統一時鐘的新一代EMS

目前應用的電力系統監測手段主要有側重于記錄電磁暫態過程的各種故障錄波儀和側重于系統穩態運行情況的監視控制與數據采集(SCADA)系統。前者記錄數據冗余,記錄時間較短,不同記錄儀之間缺乏通信,使得對于系統整體動態特性分析困難;后者數據刷新間隔較長,只能用于分析系統的穩態特性。兩者還具有一個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點之間缺乏準確的共同時間標記,記錄數據只是局部有效,難以用于對全系統動態行為的分析。

(2)基于GPS的新一代動態安全監控系統

基于GPS的新一代動態安全監控系統,是新動態安全監測系統與原有SCADA的結合。電力系統新一代動態安全監測系統,主要由同步定時系統,動態相量測量系統、通信系統和中央信號處理機四部分組成。采用GPS實現的同步相量測量技術和光纖通信技術,為相量控制提供了實現的條件。GPS技術與相量測量技術結合的產物——PMU(相量測量單元)設備,正逐步取代RTU設備實現電壓、電流相量測量(相角和幅值)。

篇7

【論文關鍵詞】納稅評估稅源管理符合性測

納稅評估,是指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報送的納稅申報資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種外部信息,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對納稅人在一定期間內履行納稅義務情況的真實性、準確性及合法性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對納稅資料系統的審核、分析和評價,及時發現并處理納稅申報中的錯誤和異常現象,監督、幫助納稅人正確履行納稅義務,為稅源管理、日常檢查及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等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據。

一.理性思維,講求實效

現代國家的稅法,都是經過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來的,這表明稅法屬于制定法而不是習慣法。它一開始就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形成的規則,而不是對人們自覺形成的納稅習慣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認可。稅法屬于制定法,而不屬于習慣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國家征稅權凌駕于生產資料所有權之上,是對納稅人收入的再分配。稅法屬于侵權規范。征納雙方在利益上的矛盾與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離開法律約束的納稅習慣并不存在。從法律性質看,稅法屬于義務性法規。義務性法規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強制性,它所規定的行為方式明確而肯一定,不允許任何人或機關隨意改變或違反。稅收是納稅人的經濟利益向國家的無償讓渡。稅法的強制性是十分明顯的在諸法律中,其力度僅次于刑法,這與義務性法規的特點相一致。從稅法的角度看,納稅人以盡義務為主。并不是指稅法沒有規定納稅人的權利,而是說納稅人的權利是建立在其納稅義務的基礎之上是從屬性的。并且這些權利從總體上看不是納稅人的實體權利,而是納稅人的程序性權利。例如,納稅人有依法申請行政復議的權利,有依法提請行政訴訟的權利等等。但這些權利都是以履行納稅義務為前提派生出來的,從根本上也是為履行納稅義務服務的。

由此可見,征納稅雙方在利益上的矛盾是顯而易見的。勿庸諱言,納稅人進行的稅務委托、稅牧籌劃等都是為了尋求最小合理納稅的幫助。而征納雙方的經濟信息又是不對稱的,按照約翰·納什的“零和博弈”理論,誰獲得的信息更客觀,誰將會更有利。對稅收征管而言,盡管存在著納稅人對稅務機關征稅依據,對稅法內容理解上的差異。但稅法信息是公開的,對每一個納稅人都是一視同仁的。納稅人對自身組織機構、經營狀況,財務情況等信息的掌握,遠高于稅務機關。所以說,征納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主要還是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信息不對稱。所謂的稅收的經濟觀,就是稅收的多少,取決于經濟發展的水平。納稅評估這項工作,正是為了獲取真實的經濟發展信息,使稅收工作建立在客觀現實基礎之上而展開的。由于稅法的特點,這項工作的開展將是比較困難的。對此,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思想上重視起來,要理性地思維,一切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納稅評估工作任重而道遠。

二.理論先行,方法科學

究竟怎樣進行科學的納稅評估,用什么樣理論作指導,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問題。現行的《納稅評估管理辦法在這方面的理論闡述是不充分的。我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經濟已融入到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去。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國際審計實務委員會頒布的((國際審計準則》,其理論體系已被我國政府采納。這也是中國人世承諾的條件之一,因為我國的有關組織,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正式成員。因此,我國審計監督體系是完備的,其理論是先進的,其方法是科學的。稅務部門正在逐步借鑒、采納政府審計中一些先進的理論和方法為稅收工作服務。比如,納稅評估工作中的約談制,就是審計中的符合測試程序在稅收工作中的具體運用。所謂符合性測試程序是為了獲取證據,以證實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設計的適當性及其運行的有效性。再比如,納稅評估工作中的評估主要指標的計算就是審計中的實質性測試程序在稅收工作中的具體運用。所謂實質性測試程序包括兩部分:(1)交易和余額的詳細測試;(2)對會計信息和非會計信息應用的分析性復核程序。運用這一類審計程序是管理當局在會計報表上的各項認定是否公允的證據。可以說,符合性測試程序和實質性測試程序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始終。

如果我們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為高信賴程度,說明控制風險為最低。而控制風險越低,我們就可以執行越有限的實質性測試。如果內部控制為低信賴程度,說明控制風險很高,那么,我們只有依靠執行更多的實質性測試程序,才能控制檢查風險處于低水平。可以看出,無效的內部控制必然導致我們增加實質性測試的工作量。具體到納稅評估工作中,最重要的第一步,應是調查了解納稅人生產經營內部的控制程序。如果生產經營內部控制程序不值得信賴,那么,我們將無法從納稅人提供的經濟資料中獲得真實的經濟發展信息,納稅評估主要指標的計算更是無從談起。納稅評估這項工作就會流丁形式。所以說,我們工作的重點應是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而不是在指標的計算上。關鍵在于取得客觀真實的原始資料。計算機學上有一句名言:輸入的是垃圾,輸出的也是垃圾。由于符合性測試程序和實質性測試程序有著完整的體系,其理論內容也較多,在這里就不展開了。

對于獲取企業經濟信息的方法,我們共同回顧一下歷史,仍然以審計為例:從1844年到20世紀初,審計方法是對會計賬目進行詳細審計;從20世紀初到1933年,審計對象轉為以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為中心的全部會計報表及相關財務資料,審計的范圍已擴大到測試相關的內部控制,并廣泛采用抽樣審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抽樣審計方法得到普遍運用,通過財務報表分析可以確定審計的重點。審計理論及方法發展演變的脈絡,對我們稅收工作,其借鑒意義非常重大。人類的實踐活動是應由理論指導著的,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機關是要講求效能的,方法科學是很重要的。

三、知行合一行重于知

稅收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它體現著國家在經濟上的存在。馬克思說,稅收官后面緊緊跟著嚇人的法官。稅務人員肩負著使命是很重要的。同時,社會對稅務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權力和義務從來都是相互統一的。稅務機關是所有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中專業性較強的一個機關,它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部門。尚沒有哪部部門法像稅法那樣包含著內容那么多。稅法的執法力度僅次于刑法。它要求稅務人員既要精通稅法,又要精通會計財務理論,我們不能妄自尊大,但亦不能妄自菲薄。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育的不斷完善,國際上先進科學的經濟管理理論、方法被我國大量吸收采納。如,從1993年的會計“接軌”、“兩則”的頒布,到2005年《小企業會計制度))的實施,就是一個很好地說明。目前,、財政部已經并實施的具體會計準則有:“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收入”、“債務重組”、“建造合同”、“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非貨幣易”、“或有事項”、“無形資產”、“借款費用”、“租賃”、“存貨”、“固定資產”、“中期財務報告”等。可以說,這些準則的內容就是我們稅務工作的對象。不精通這些知識,如何工作。例如“財務失敗預警系統”概念的引入,對于我們快速診斷企業的經濟狀況大有裨益。而運用多變的模式思路建立多元線型函數公式,即運用多種財務指標加權匯總產生的總判別分(稱為Z值),來預測財務危機,對于稅務部門來說,更具實用價值。最初的“Z計分模型”,由美國愛德華-阿爾曼在20世界.60年代中期提出,用以計算企業破產的可能性。其判別函數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Z--判別函數值;XI一一(營運資金÷資產總額)×100;X2--(留存收益÷資產總額)×100;X3--(息稅前利潤÷資產總額)×100;X4-一(普通股和優先股市場價值總額÷負債賬面價值總額)×100;X5一一銷售收入÷資產總額。

如果企業的Z值大于2.675,則表明企業的財務狀況良好,發生破產的可能性較小;反之,若z值小于1.8l,則企業存在很大的破產危險。如果z值處于1.81-2.675之間,阿爾曼稱之為灰色地帶。進入這個區間的企業財務是極不穩定的。為了動態管理稅源,快速獲得企業量化的總體經濟狀況,對重點稅源企業有必要進行Z值的排序。

我們要更加重視總預算的作用。現行納稅評估辦法中的主要指標所需信息,多取之于企業的財務報表、賬簿等這些信息反映的都是企業實際已經發生的情形。而納稅評估的主要作用是面向未來的,是有預測性的。總預算是指預計利潤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它反映企業的總體狀況。其反映的經濟信息,對于納稅評估來說,意義更大。

我們在進行納稅評估時,要注意可持續增長率這個問題。可持續增長率的高低,取決于4項財務比率。銷售凈利率和資產周轉率的乘積是資產凈利率,它體現企業運用資產獲取收益能力,決定于企業的綜合實力。收益留存率和權益乘數的高低是財務政策選擇問題,取決于決策人對收益與風險的權衡。企業的實力和承擔風險的能力,決定了企業的增長速度。因此,實際上一個理智的企業在增長率問題上并沒有多少回旋余地,尤其是從長期來看更是如此。

財務會計和稅法體現著不同的經濟體系,分別遵循不同的原則,服務不同的目的。財務會計核算必須遵循一般會計目的,其目的是為了全面、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以及財務狀況變動的全貌。稅法是以課稅為目的,根據經濟合理、公平稅負,促進競爭的原則,依據有關的稅收法規,確立一定時期由納稅人應交納的稅額。稅法還是國家調節經濟活動,為宏觀經濟服務的一種必要手段。財務會計原則和稅收法規的本質差別在于確認收入實現和費用扣減的時間,以及費用的可扣減性。所得稅會計就是研究如何處理按照會計準則計算的稅前會計利潤(或虧損)與按照稅法計算的應稅所得(或虧損)之間差異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隨著經濟的發展,法制的完備,財務會計與所得稅會計的差異將會越來越大。有鑒于此,我們在進行納稅評估時,對取自納稅人的財務指標,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有些財務指標是不能直接運用的。廣大稅務人員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與時俱進。

生產力的諸因素中,人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國家推行稅收管理員制度,對于開展納稅評估,強化稅源管理,實現稅收工作“科學化、精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好的制度需要人去執行、去落實。對于納稅評估這項工作,我認為以管理科室為主,綜合科室、征收申報大廳為輔的管理方式較好。其理由有三:第一對納稅人的組織結構、經營狀況、財務核算情況的詳盡了解,非管理科室的人員莫屬。第二在納稅評估工作的執行中,對一些適用法規,政策的確認上,評估指標的具體含義、計算及一些具體實務的協調溝通上,綜合科室必須切實負起責任來。而綜合科室的職責也在于此。第三,征收申報大廳經過近幾年的信息化建設,其掌握的征管信息是比較充分的,如果它的作用能夠確實發揮出來,對納稅評估工作是有很大支持作用的。我們在進行納稅評估時,調賬問題是很重要的。賬務調整,能夠正確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生產經營情況。根據審查結果,正確及時地調整賬務,既可防止明補暗退,又可避免重復征稅。但賬務調整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應該由綜合科室的專門人員來做。管理科室的工作是稅收工作的重中之重。《稅收管理員制度》的出臺,對于解決淡化責任、疏于管理,開展納稅評估,強化稅源管理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8

關鍵詞:道教文化;李漁;戲曲

中圖分類號:J8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04(2007)03-0036-03

道教文化對中國戲曲的影響,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的百戲,像曼延之戲里的“轉石成雷”表演就借鑒了道教中的“雷法”;道情戲與道教的關系已是人們熟知的事實;綿延數代、常演不衰的神仙劇更是一個典型例證。眾多戲曲作家的生平活動、戲曲劇本中的仙道情節、戲曲演唱采用的道教音樂,則表明道教文化對傳統戲曲存在著非常復雜的內在影響。

李漁在清初的戲曲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不僅自養戲班,四處演出,而且有系統的戲曲理論總結。長期以來,學界對李漁戲曲活動的研究集中在他的理論體系和創作、演出行為方面,而沒有注意到道教文化對其戲曲活動的內在影響,這似乎是一個疏漏。從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化的互動演化進程來看,明清時期,道教在社會上層的影響逐漸衰弱,而在民間有了更大的傳播空間,神仙劇、勸善書廣泛流傳,陰騭觀念滲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同時眾多戲曲中都出現了因果報應、積善功者得陰助的情節,如《琵琶記》等,清初傳奇的絕唱《長生殿》與《桃花扇》也都有成仙入道的情節。這種文化氛圍對李漁的潛在影響是不可低估的。道教文化思想不僅在其對戲曲理論的闡發中時有體現,也反映在他對戲曲中故事情節的設計、人物命運的安排等方面。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過細致爬梳史料、解讀其戲曲文本,分析道教文化思想對李漁的戲曲理論和戲曲創作有何影響,由此思考清初民族文化融合過程中作家生存的復雜狀態。為了闡明這些,具體論述將圍繞李漁的生平活動、宗教態度、與同時期戲曲家的交往,其戲曲文本的情節結構分析及演出情況等方面詳細展開。

中國古代很多行業都有自己的保護神,梨園行業的保護神是二郎神,這是道教里一個并不起眼的俗神。李漁《比目魚》傳奇寫道:“凡有一教,就有一教的宗主。二郎神是做戲的祖宗,就像儒家的孔夫子,釋家的如來佛,道家的李老君。我們這位先師極是靈顯,又極是操切,不像儒釋道的教主,都有涵養,不記人的小過。凡是同班里面有些暗昧不明之事,他就會覺察出來,大則降災降禍,小則生病生瘡。你們都要緊記在心,切不可犯他的忌諱!”①(注:《李漁全集》(第五卷)《笠翁傳奇十種》,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頁。)李漁對行業禁忌的強調,固然可以說明他對行規的重視,但也明顯可以看出他對道教習俗的心理認同。

《閑情偶寄》中多處反映了道教文化對李漁戲曲觀念的影響,而多呈現潛隱狀態。正因為他并非道教信徒,他在行文中不自覺流露出的道教文化觀念才是值得探究的,作家的文化心理結構中有許多來自文化傳統與特定歷史語境的幽暗因子,滲入其文學觀念和創作活動。李漁一字謫凡,既有追慕他的“本家”大詩人李白的意思在內,又為自己著上了若許飄飄“仙”風,他自稱的寫戲目的也和道教文化思想有關:“不過借三寸枯管,為圣天子粉飾太平;揭一片佛心,效老道人木鐸里巷。”道教文化思想不是李漁思想的主要內容,但從他把“圣天子”、“佛心”和“老道人”并舉,則不能不說明他對道教文化是十分重視的。這部書開頭的《凡例》之“警惕人心”條目下強調:“是集也,純以勸懲為心,而又不標勸懲之目”,他說明自己的寫作方式是“絕不明言”勸懲之語,而是“或假草木昆蟲之微,或借活命養生之大以寓之”。“戒諷刺”一節中寫道,傳奇之作的目的在于“勸使為善,誡使勿惡”,“謂善者如此收場,不善者如此結果,使人知所趨避,是藥人壽世之方,救苦弭災之具也。”這種口氣和宋明以后廣為流傳的勸善書(陰騭文)非常相似。

他批評那種認為戲曲故事與人物命名是專對某人某事的偏見,強調戲曲家的創作活動是出于“瀝血命神,剖心告世”的熱忱,否則的話難逃“陰罰”。而他對高明其人的評價,更明白顯示了道教文化觀念對他的潛移默化。為駁斥“琵琶王四”的謬說,他先是列舉《五經》、《四書》《史記》等的作者人品良好,然后說:“但觀《琵琶》得傳至今,則高則誠之為人,必有善行可予,是以天壽其名,使不與身俱沒,豈殘忍刻薄之徒哉!”這種推理方式似乎很可笑,卻和《文昌帝君陰騭文》勸善書屢屢強調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觀念絲絲入扣。宋元以來道教修仙理論發生了重大變化,傳道與受教者越來越傾向于實踐世俗倫理道德,加強個人的精神修養,即修人道在修道成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肉體長生說”漸讓位于“道德成仙說”。這既有宋儒理學思想的影響,也與人們既認識到白日飛升的渺茫又要需求精神安慰的心理期待有關。“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功累德,慈心于物,……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①(注:《道藏》,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7冊,第7―11頁。)“善”與“惡”是道教勸善書最重要的兩個倫理范疇,李漁這里以“善行”作為高明及其戲曲得以流傳的根本原因,顯然是認同了道教勸善懲惡的倫理觀念。《閑情偶寄?詞曲部》的第二章《詞采》第二款“重機趣”說:“機趣二字,填詞家必不可少。機者傳奇之精神,趣者傳奇之風致,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生氣……”這段話不僅應從文藝理論的角度理解,更應該思考其中的道教思想內涵。“形神”之說在道教文化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李漁將“機”和“趣”認作傳奇的“神”,這既延用了古典文論的“神氣”說,也不無道教文化的色彩,中國古代文論對“神氣”的解說本來就和道家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老莊文章是道教常備的經典。

李漁談論飲食時強調“性之所在,即命之所在”,這也合乎道教的性命兼修說法。《閑情偶寄》的“飲饌部”把“谷食”列為第二,他把五谷對于養生的價值上升到“長生久視之道”的高度。從他自己生活中的各種經歷,諸如鄰居失火而自己得免、遇盜寇卻能毫發無傷、在戰亂年代免于兵燹等,他都追溯到自己素不喜歡吃鱉的習慣,而后得出結論:“予何修而得此于天哉!報施無地,有強為善而已矣。”這里他所謂的“修”與“得”,和道教提倡的“修行”是一致的,當然也不無釋儒道合流后的果報意識;他所提出的“有強為善”人生態度,則可以看作對道教《功過格》、《陰騭文》的體認。

在李漁的戲曲中,人物的命名多與“仙”有關。《明珠記》中驛站的驛官叫王仙客,《鳳求凰》中終于得到如意郎君的名字叫許仙儔,《比目魚》的主人公叫劉藐姑,這個主人公的名字顯然來自莊子《逍遙游》。這些人物的取名以及他們的命運變化,既體現了李漁贊揚兩情相悅“只羨鴛鴦不羨仙”的藝術宗旨,也和“神仙”觀念有內在聯系。

《比目魚》中的劉藐姑忠貞于愛情,為爭取婚姻自主而同欲娶她的財主和貪戀豪富的寄母抗爭,最后與意中人雙雙投江而死。李漁讓他們變成了比目魚,被上仙所救恢復人形成婚,終成喜劇結尾。

《蜃中樓》則將柳毅傳書與張生煮海二則民間敘事融合在一起,遂使“通婚”與“寶物魔力”這兩個模式均得到加倍的展示。②(注:程薔《民間敘事模式與古代戲劇》,《文學遺產》,2000年第5期。)其實這一戲曲中還部分地復合了“仙鄉淹留”的故事模式,即兩個主人公合為比目魚后無拘無束任意遨游的情節,“仙鄉淹留”模式的民間敘事隱含著普通人掙脫現實空間和時間的束縛、達致自由生命境界的深沉愿望。這種愿望被道家和道教長期加以神化和大力渲染,影響之大是不待言的,李漁的小說和戲曲多以奇跡作為主人公命運轉折的中點,潛在地反映了這種“神仙”因素的影響。

李漁的小說中多有凡人遭遇神仙的情節,人物命運才得峰回路轉,而這些轉變又往往起因于人物平時的“善行”;在他創作的戲曲中,也多有這種情況。《奉先樓》的舒秀才最終能夠活著找到妻小,全靠平日吃半齋的修行得到神仙保佑,戰亂期間雖然不進食卻和吃飽了一樣,健旺如常。裴七郎的妻子則被上天及時地收回性命,而裴七郎終得與兩位佳人成就良緣。《風箏誤》的第八出《和鷂》中有揶揄書生韓琦仲的賓白和唱腔:“紙鳶兒,又輕又巧;才放手,上天去了!只怕臭詩熏得天公惱,遣天兵,把詩人盡剿。我將那的名兒直報,念區區,生平不作孽,望乞恕饒。”這是借諷刺韓琦仲而借題發揮,嘲弄、揶揄迂腐書生的冬烘學究氣。而從“天公”、“天兵”、“作孽”等用詞上則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痕跡。

《閑情偶寄》記載了李漁對高明《琵琶記?尋夫》的改本,從中同樣可以發現道教文化觀念對他的深沉影響。“鬼神之道,雖則難明;感應之理,未嘗不信。”這樣的賓白雖然可以視為套話,但把套話當作吸引觀眾、塑造人物的方式,本身就表明作者意識到了這種套話在人們心中可能喚起強烈的共鳴。此后借趙五娘之口講出夢見“當山土地”和“陰兵”的情節,也反映了同樣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清初的戲曲創作中多有表現,比如程的《龍沙劍傳奇》是典型的降魔劇,作者在劇中一再指出:“神仙終日也匆忙,鋤異類、招同類,許多功行無非戲。”“若無功德垂人世,白日飛升也枉然。”③(注:程著《龍沙劍傳奇》,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頁,第32頁。)對“功行”、“功德”的重視,說明道教文化不僅對李漁也對當時的戲曲創作產生了普遍的影響。不過李漁的戲曲不像前代的神仙道化劇或鬼魂戲那樣,有很多神仙精怪出場,因為他重視的是人情,即使《比目魚》中劉藐姑和情人化魚后又重獲人形,也不過是為了強化真情可以感天動地。

李漁一生周游天下,與人唱和時也常常流露出企慕神仙的傾向。

康熙十一年,李漁游楚,顧赤方作絕句六首酬之,中有:“神仙拔宅盡飛升,泛宅浮家亦可人。怪殺向平渾未識,五湖原不是閑身。”這是夸獎李漁攜妻妾“游食”各地為神仙生涯,李漁欣然受之。在梁章鉅的《楹聯叢話》中,收有李漁為廬山簡寂觀題寫的一副楹聯。聯序云:“遍廬山而扼勝者,皆佛寺也;求為道觀,惟簡寂觀數楹而已。天下名山,強半如是;釋道應作平等觀,不知世人何厚于僧而薄于道。聊題一聯,為黃冠吐氣。”他對世人“厚于僧而薄于道”的狀況很不滿,所以要撰聯為道教的落寞局促吐一口氣:“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世間好語佛說盡,誰識得五千妙論,出我仙師。”

李漁的戲曲創作和戲曲理論中染有道教文化色彩而不是佛教,有著明顯的時代原因。明亡后一大批遺民遁入佛門,以作消極抵抗,這受到了清廷的注意和警惕,而道教文化思想則以清凈無為的表征和朝廷統治不構成明顯的沖突,甚至有利于新朝的穩定,所以清初各種道教門派受到的監控不像佛教那樣嚴密。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對道教尚能加以扶持保護,如順治六年(公元1649)敕命第五十二代天師張應京,八年(公元1651)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康熙曾命五十四代天時張繼宗祈禳,二十年(公元1681)授張繼宗嗣教大真人,又召見神仙道士王文卿。雍正帝曾召道士賈士芳、婁近桓治疾,也有對道教實施保護政策。道教全真道派曾經出現的中興,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出現的。從李漁同時代最著名的兩部戲曲《長生殿》和《桃花扇》都以主人公歸依道教的方式處理故事,也能看出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藝術選擇。李漁的戲曲活動中留下道教文化的痕跡,也是出于類似的緣故。

篇9

[摘要]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和基礎。中國企業欲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最有效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即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信息化為動力,以爭創名牌為手段,以企業文化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有所作為。本文以海爾為例指出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可以強化企業財務管理,促進管理創新,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說明了企業文化對于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和基礎。中國企業欲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最有效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即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信息化為動力,以爭創名牌為手段,以企業文化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有所作為。

1以技術創新為核心

創新是現代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力的源泉,是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企業要想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從知識經濟的要求出發,從市場環境的變化出發,不斷進行技術、管理、制度、市場、戰略等諸多方面的創新,其中又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只有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企業才能不斷向市場推出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的知識含量和科技含量,改進生產技術,降低成本,進而提高顧客價值,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并適時開拓新的市場領域。跨國公司都非常重視技術創新,設有專門的研發部門,并不斷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以此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

據統計,世界500強的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平均為5%~10%。大大高于中國企業的平均比重。2001年當國內各彩電品牌在大打價格戰時,沉寂多年的索尼在中國市場僅50萬臺高端彩電的銷售量所獲得的利潤就相當于國內所有彩電品牌的利潤總和。“技術的索尼”的威力顯露無遺。

與國外知名企業相比,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便是對技術創新不夠重視,忽視對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投入,在R&D方面的投入過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而滿足于以OEM方式賺取微利,動輒打“價格戰”。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的許多企業還未從計劃經濟時代“生產工廠”的角色中完全脫胎出來,很多企業沒有專門的研發部門,對技術創新的投入長期處于很低的水平上,這就直接導致了當前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普遍較差的局面。

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遠見的企業已經開始重視技術創新,不斷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并已初見成效,海爾集團是很好的典范。海爾的技術創新實現了自主創新和模仿創新的結合,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結合,原創創新和改進創新的結合。海爾將自主創新和市場全球化目標結合起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面向世界的技術創新體系。其自主創新以增量創新為主,以發展創新為輔,既符臺中國國情,又符合家電業的實際情況。海爾在無氟節能多元替代電冰箱技術上的突破,可以視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發展創新的嘗試,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2以信息化為動力

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可以強化企業財務管理,促進管理創新,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全球最大的商業零售商沃爾瑪就是一個主動型信息化的典型。1969年它租用了IBM360型計算機進行貨物配送管理。20世紀80年代初,沃爾瑪花費2400萬美元發射了一顆企業自己的人造衛星,用于企業信息系統的管理。據說,沃爾瑪的電子信息通信系統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統,其規模甚至超過了電信業巨頭AT&T公司。沃爾瑪在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為其帶來的是更大的回報。在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按營業額排序)排行榜上,沃爾瑪于2001年、2002年連續兩年高居榜首。

在我國,也有許多主動型信息化的企業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和成功,如聯想、海爾、邯鋼等企業都通過信息化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000年聯想集團實現利潤8億多元,一半以上是企業信息化帶來的:實現信息化以后。存貨周轉天數從72天降為22天,年降低成本1.2億元;產品積壓損失從2%降到0.19%,年降低成本3.62億元;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28天降到14天,年降低成本4700萬元;壞賬占總收入的比例從0.3%降到0.05%,年降低成本5000萬元。這幾項加起來,年節約費用6億元,效益相當可觀。

信息化可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那么企業怎樣實現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環節很多,但最主要和最關鍵的兩項:一是企業的核心業務和主導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許多成功企業的信息化都是緊緊圍繞著企業的核心業務和主導流程。沃爾瑪的核心業務是商品零售,主導流程是貨物配送,因而它不惜花巨資來“化”它的核心業務和主導流程。又如,海爾是一個加工型企業,它們在國內率先上了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現在海爾全面實行了“索酬、索賠、跳閘”的內部市場鏈(SST)管理制度。海爾的“市場鏈”就是以“日事日畢,日清日高,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簡稱OEC)管理模式為基礎,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帶動物流和資金流的運行,實施“三個零”(質量零缺陷,服務零距離,運營零成本)目標的業務流程再造。

企業信息化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推倒那座以計算機技術為界的無形的城堡,使城堡內外的人們消除彼此在認識上、知識上和語言上的障礙很好地融臺在一起。即非計算機專業人員,應學習掌握計算機和信息化知識,最終成為行家里手;計算機專業人員,也要學習各方面的業務知識使自己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3以爭創名牌為手段

當今世界,品牌時代已經到來品牌成為企業競爭力的綜合表現。名牌作為高品質、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是一個企業永恒的競爭力。爭創名牌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企業創立名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進行成功的CIS設計。通過企業規范化管理,調動每個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使企業各職能部門的經營能有效地運作,通過社會公眾對企業的認同和關注,建立理想的企業形象。20世紀90年代初,經過深入調研海爾成功導入CIS理念,將企業名稱簡化為“海爾集團”,以英文“Haier”為主識別文字標志,實現了商標標志與企業簡稱的統一,在設計上實現了簡潔、穩重、大氣、信賴感和國際化,建立起了長期穩固的視覺形象,為海爾名牌戰略的實施及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形象基礎。

第二,恰當的品牌定位。品牌所表明的是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品牌定位的目標在于使品牌所體現的價值與消費者的購買動機相吻合。品牌不應只反映產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要賦予產品一種與眾不同的思想,從而引起共鳴,實現相互間的溝通,最終作為可信賴的印象沉淀在消費者的心目中。

第三,注重產品質量。產品質量是品牌價值的基石,沒有質量就沒有名牌。長期以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總體形象是質次價低,這與中國企業落后的質量觀念和質量管理體制不無關系。注重產品質量對正處于品牌經營起步階段的中國企業來說有著尤為重大的意義。

第四,取得有關國際標準認證。在國際市場上,不少工程項目的招標、主要物資的采購和貿易洽談,都日益以取得ISO9000和ISO14000認證為前提條件。因此,取得有關國際標準認證是中國企業創世界名牌的必由之路。1992年,海爾在全國家電行業率先通過了ISO9001認證。1996年8月,海爾冰箱又通過了ISO14001環保認證。在過去的近20年中,海爾先后通過了美國UL、德國VDE和GS、加拿大CSA和EEV、澳大利亞SAA、中東SSA、歐盟TUV和CE、日本S-Mark等十幾項認證,取得了進軍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在國際市場上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第五,保持獨特的個性魅力。名牌是一種富含品質、文化形象與承諾的品牌,它具有獨特的個性魅力。個性魅力代表了一個品牌核心的且不具有時間性的要素,是品牌價值的靈魂。例如,摩托羅拉的“飛越無限”,帶給消費者的是隨時隨地的通訊方便和自由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全力維護和宣揚品牌的核心價值以保持獨特的個性魅力,已成為許多國際一流品牌的共識。

第六,進行成功的品牌宣傳。享譽世界的名牌,無一例外都具有成功的品牌宣傳。中國企業中也不乏成功的品牌宣傳的案例,海爾通過“砸冰箱”等典型案例以及“海爾,真誠到永遠”等廣告的宣傳使“海爾”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信賴度,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4以企業文化為后盾

企業文化是企業全體員工所共有的價值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員工的看法及其對環境的反應模式。約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一書中明確地指出:“企業文化在下一個10年中將成為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不僅如此,企業文化還能保證企業一般員工積極性和知識系統的充分發揮。

美國學者弗蘭西斯說;“你能用錢買到一個人的時間,你能用錢買到勞動,但你不能用錢買到熱情,你不能用錢買到主動,你不能用錢買到一個人對事業的追求。而這一切,都可以通過企業文化而爭取到。”企業文化不僅強化了傳統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還具有很多傳統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導向、凝聚、激勵、規范等功能,通過這些功能的發揮,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1.導向功能:企業文化是全體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念,它對全體員工有一種內在的號召力,使員工對企業有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能引導全體員工把個人的目標和理想聚焦在企業的目標和理想上,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努力。

2.凝聚功能:企業文化是一種粘合劑,能減少企業內部的摩擦和內耗,形成和諧寬松的人際關系,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體員工團結一心,把精力花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發展上。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團隊精神就是企業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種很好的表現形式。

3.激勵功能:企業文化可以增強企業員工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自覺維護企業的聲譽,努力工作。

篇10

(1)檔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部分灌區對水利工程檔案在工程建設和管理的重要性還認識不夠,單位檔案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檔案日常管理松懈,檔案收集過程中,制度形同虛設。加之有的檔案在立卷過程中沒有按照卷內文件目錄順序進行排序組卷,卷內目錄與實際整理文件不相符,卷內資料漏失現象比較普遍。由于只注重工程建設,沒有相應的制度來管控工程檔案的同步管理,因而造成工程檔案缺失,對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無法提供有效的、科學的數據資料等,直接影響到工程建設和運行維護管理。

(2)檔案現代化管理意識薄弱。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各種智能和應用APP已經普及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大部分灌區的水利工程檔案資料還封閉在各自的檔案資料室里,檔案管理的現代化意識還很薄弱,導致配備的檔案管理設備和管理軟件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時代,做好檔案數字化和現代化管理工作,是灌區水利工程檔案管理快速發展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3)檔案管理與提供利用難以適應檔案網絡化的發展需要。這一點主要體現在,灌區水利工程檔案數字化的程度很低,跟不上日益增長的檔案利用需求。檔案管理人員操作不熟練,配備的檔案管理設備和管理軟件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雖有計算機和檔案管理軟件,但紙質檔案沒有實現數字化和進入數據庫,還按手工方式在進行查找和查閱。

(4)檔案管理專業人員匱乏。目前,部分灌區為了節約成本,檔案管理人員一般均為兼職人員,很少配備具有專業檔案管理知識的專職檔案管理人員。由于檔案管理的專業性較強,若是單靠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的人員來完成此項工作,失誤和錯誤就難以避免,這樣的檔案也就不足以為水利工程建設提供可靠的、科學的、完整的依據,必然為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帶來影響。部分灌區對水利工程檔案管理工作并沒有嚴格按照“四同步”的要求展開工作。加之,由于工程建設期間的管理和環境因素等影響,使得水利工程檔案的管理無法與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同步進行,因此造成檔案質量偏低,可參考性和可依據性較差。

2加強灌區水利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對策措施

(1)提高認識,增強做好灌區水利工程檔案管理工作的責任感。關鍵要從三個方面提高認識:一是加強灌區水利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可以實現灌區水利工程檔案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科學管理,為灌區建設提供必要的服務。二是完整、可靠的檔案信息可以為灌區的綜合分析、決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灌區水利工程檔案信息化可以實現網絡化服務,做到資源共享,提高灌區檔案信息利用的效率。

(2)落實相關法規,建立灌區水利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標準。一是要熟悉檔案管理的相關法規和標準,不僅要重視硬件投入,更要重視符合標準化檔案管理軟件的投入,使得檔案信息化的流程符合國家和地方對于檔案管理的標準和要求。二是現有紙質檔案的數字化程度高低,決定了灌區檔案信息化建設的規模與水平,也是灌區下一步建設數字化檔案館的基礎。三是采用統一的數據庫,是檔案數據庫的基礎,是有效管理檔案系統的基石,是高效調用數字化檔案的保障。

(3)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硬件設施建設。根據我省灌區的實際建設情況,首先應當配備檔案信息化需要的相關基礎設施設備,例如,津科JI-110檔案管理系統、SQL2000數據庫系統、大容量存儲系統、高速掃描儀、管理計算機和打印機等設備,為做好檔案信息化管理提高技術支持。同時,應對灌區的檔案管理人員進行辦公自動化和信息化應用技能培訓。通過上述措施,可實現灌區水利檔案管理的部分數字化和局域網網絡化管理,大大降低檔案管理人員的工作強度,同時數字化加工后的檔案資料信息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保證了灌區水利工程資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加強環節管理,健全檔案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檔案管理人員要從項目開始立項時,搞清楚項目的隸屬關系、完成方式以及項目將要形成哪些文檔資料,初步確立收集文檔資料的內容,做到確保關鍵性材料的有效控制。接收資料時,參照水利行業工程技術檔案的要求,建立檔案目錄,根據目錄來收集,最后檢查收集的材料是否符合歸檔要求。在灌區水利工程建設中,可適當采用合同約定的方式,預留一定比例的工程合同價款,作為工程檔案的保證金。工程參加單位應按照要求收集、整理、歸檔工程各環節的文檔資料,在工程竣工時,經建設單位簽發資料交接單后,才支付這筆尾留款項。

(5)完善檔案管理制度,樹立檔案現代化管理意識。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將水利工程檔案的收集、立卷、歸檔任務層層分解,具體落實到各部門,納入相關的管理程序和職責范圍。做到有組織領導,有專業檔案管理員,有合適的檔案管理制度。管理觀念現代化是檔案現代化管理的靈魂,通過使檔案管理人員現代化意識的提高,可使檔案管理的被動式服務為主動式服務,將封閉式服務轉變為開放式服務,使水利工程檔案更好的服務于灌區經濟的發展。

(6)積極爭取資金,提高檔案數字化水平。各灌區可利用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信息化資金,加大對灌區水利工程檔案的數字化加工范圍,開展灌區水利工程檔案的整理、掃描、圖像處理、圖像存儲、數據掛接、數據驗收、數據備份等工作,提高灌區水利工程檔案的數字化程度。同時,利用計算機和軟件技術,使用國家規定的檔案管理軟件,實現對檔案的收文管理、行文管理、合同管理、檔案管理、查詢管理、用戶管理、以及系統自身維護等功能。另外,可依據灌區自身需求和使用環境,建立檔案網絡版,實現局域網或廣域網上檔案的授權共享和調用。

(7)加強業務技能培訓,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一是要提高服務意識、樹立服務思想,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二是定期讓檔案管理人員參加檔案管理方面的培訓和學習活動,促進業務交流。三是加強基層檔案管理人員在計算機、網絡、信息化等相關專業知識領域的學習,為下一步檔案數字化建設,檔案信息化管理打下扎實的基礎。四是檔案管理人員對使用的檔案管理軟件能進行熟練的操作和使用,通過一定的專業培訓提升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水平。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