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建設史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6-28 09:19:51

導語:中外城市建設史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外城市建設史課程改革論文

摘要:城鄉規劃教育應以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從以往的知識型教育模式,逐步向強調能力型的教育模式轉變。以城鄉規劃核心理論課程《中外城市建設史》課程教學為例,提出教學中的“整合模式”,針對課程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信息資源及教學方法上進行整合,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城鄉規劃;復合型;整合模式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普及,高校教師不能僅依靠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行教學,而更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充分獲取、整合與課程有關的信息資源和時事熱點,變換教學方式和方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對于高校學生,則要求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需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復合能力。因此,在逐步推進信息化、數字化城市建設的今天,城鄉規劃教育也應以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從以往追求教學內容完整性的知識型教育模式,逐步向強調能力型的教育模式轉變。

1《中外城市建設史》課程概況

“中外城市建設史”是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五年制)教育培養方案中的核心理論課程,該課程授課信息量大,內容龐雜,涉及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建筑學、園林學等多個學科。加之學生缺乏對國內外城市的實地實習、考察的經歷,對講授內容缺乏具體而形象的認識,而教材中的圖片均是黑白效果的二維圖片及簡單的復原平面圖,因此學生很難系統地了解各地區的城市建設發展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城建史課程時間和地域跨度較大,時間跨度從原始社會到當今社會,地域范圍包括亞洲、歐洲、北美洲等地區,所涉及的各個時期的代表性城市的形態和建設情況之間缺乏內在的有機聯系,內容龐雜且簡單羅列,在授課中往往會給學生造成機械地拼湊之感,留下的印象是割裂的空間、拼貼的歷史,學生便很難準確地梳理一個城市從古至今的發展演變。

2《中外城市建設史》課程教學改革

2.1中建史與外建史教學內容的橫向整合

中外城市建設史在城鄉規劃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多被設置為《中國城市建設史》和《外國城市建設史》兩門課,如若授課教師也被安排為兩名不同的教師,則中外城市建設史在給學生的授課過程中就被徹底的分裂為兩門獨立的課程。但縱觀人類發展歷程,無論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還是西歐諸國,盡管在地域上存在距離,但是在人類進步與社會發展的時間軸上,這些地域的發展和城市建設是存在相互影響的,我們專業教師在授課時決不能忽視了中國與外國城市建設歷史的關聯性。為了讓學生能夠全面系統地掌握城市建設歷史,在授課安排上,應加強中建史與外建史教學內容的橫向整合(見圖1),即提高教學內容的綜合性與關聯性。具體實踐過程體現4個方面:一是從中、外史分立講述的授課方式向打通中外,加強橫向聯系比較的方式轉變;二是從歷史斷代分期的順序講述向縱向梳理突出城市發展主線的講述方式轉變;三是從主要進行理論講述、介紹案例要點向問題引導、回溯本源方向轉變;四是面向歷史向貼近現實、展望未來方向轉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理清思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編織出一整套中外城市建設歷史的網絡。

2.2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外信息資源的整合

中外城建史的教材信息更新較慢,尤其是外國城建史教材,國內高校城鄉規劃專業通常選擇的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沈玉麟編著的《外國城市建設史》,而該教材的出版時間始終是1989年12月,信息更新嚴重滯后。而在城市建設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過于強調和依賴教材,導致將教材所及知識靜態化講授的傾向,僅是對漫長的歷史發展脈絡之下的城市發展變遷做粗淺介紹,缺乏深度教學,其結果是學生聽起來缺乏興趣,難于理解。為解決這一問題,可在城建史的授課過程中進行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外信息資源的整合,充分利用當今網絡、電視等各類信息傳播媒介的自由開放與普及應用這一優勢,將課外教學信息資源帶進課堂。

2.2.1電子地圖在課程中的輔助教學應用

電子地圖(如谷歌地圖)可以幫助我們非常清晰直觀地觀看一座城市甚至是一個街區當前的區位、規劃布局、道路走向以及建筑景觀配置(見圖2)。運用電子地圖,通過觀察當今的城市肌理,將其與城市之前的規劃建設歷史進行對比,或是將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機理進行對比,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城市的空間發展演變過程。

2.2.2政府門戶網站、旅游類網站在課程中的輔助教學應用

城市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的進步,在歷史的長河中,城市選址的變遷、布局的變化離不開社會的變革。因此,在對代表性城市的規劃特色講解之前,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概況和歷史沿革,以及當前的發展狀況。而這些相關資料均可在各個城市的政府門戶網站上搜索到。教師在授課時可根據需要向學生展示門戶網站上的文字及圖片,通過網站上的權威信息資源來更新、豐富授課內容。除了城市政府門戶網站,教師還可借鑒一些旅游類網站上的圖文信息資料用于教學。因當前許多具有歷史考究價值的古鎮、古建筑、古村落、古街道被開發為各種旅游勝地,這些作為城市中的元素,也是城市建設史的重點講述對象,所以均可在這些旅游網站上找到對這些旅游勝地的圖文說明。加之旅游成為人人向往的體閑方式,也是學生的興趣點所在,所以在城建史的授課中,有必要選擇一些著名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景點,借鑒網站信息,向學生講述其自然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規劃編制等情況,“寓教于游”,讓學生跟著教師的講解去“游覽”景點,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

2.2.3城市發展建設的歷史紀錄片在課程中的輔助教學應用

各類城市規劃建設的視頻能夠非常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一個城市的完整面貌,視頻的播放配合教材講述,使學生更能從聲、形、色多方位去了解城市的規劃特色。筆者在講述中外城市建設史課程時,會利用課間等時間有針對性地播放典型城市的規劃建設視頻片段,以加深學生對所講述城市的直觀印象,并就視頻結合教材進行綜合評價。如筆者在外國城建史的授課中,由于是國外的城市,學生往往會感覺非常陌生,因此多利用課間時間向學生播放系列記錄片《世界古代文明之謎》,該片中會細致的講解古希臘、古羅馬等時期社會發展概況及城市建設特色,向學生播放之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筆者又會根據所講授的不同城市,向學生推薦一些歷史題材的電影讓其回去觀看。如在講到古羅馬時期的龐貝城,這座曾經繁盛一時卻最終被火山吞沒的城市,由于當今可以考證的資料大多是廢墟遺址,學生無法直觀的掌握該城市的布局特色,因此推薦學生回去觀看電影《龐貝末日》,以此增加學生對該城市特點及歷史背景的掌握。

2.3中外城市建設史教學方法的整合

中外建設史課堂教學應改變傳統的以講授主的單一教學方法,而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此提高授課效率和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體如表1所示。如采用互動式教學,用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學,用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研究式教學,用以培養學生的析能力及創新能力等。在具體操作中,可向學生推薦與本課程相關的書目,要求學生撰寫讀書筆記;設計研究課題,要求學生完成研究報告;根據授課內容設置討論話題及熱點問題,組織小組討論并匯報討論成果。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增加學生互動參與的機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以達到復合能力培養的目標。如在對中國城市建設史的講解過程中,教材上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性城市以都城為主,對于地方性城市涉及較少。為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將課上與課下有機結合,可給學生布置課后研究課題,如選取自己家鄉的城市,搜集相關資料,對家鄉城市的歷史沿革、主要歷史時期的城市布局以及城市特色等內容進行總結,制作PPT和研究報告在課上匯報交流。

3結語

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需要教師通過合理的方法進行激發和提高。在大力普及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外城市建設史課程教學不能再延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應針對課程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信息資源及教學方法上進行整合,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及專業實踐能力,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作者:彭蓬 劉力豪 成燈華  單位:湖南文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白立敏.以復合能力培養為目標的《中外城市建設史》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區域經濟,2013,22(6):87-88.

[2]王玉峰,姜秀娟.城市建設史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河南建材,2010,(6):124-125.

[3]曹鵬.中國古代城市的重構與研究[C].2008全國建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4]劉先覺.外國建筑史教學之道——跨文化教學與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1):28-29.

[5]曹世臻.高校課程教學中的信息資源整合探討——以“中外城市建設史”課程的教學為例[J].教育觀察,2013,2(2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