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實踐分析
時間:2022-11-26 11:03:07
導語: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教育”理念的提出對傳統教學模式將產生深遠影響。針對目前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實踐少、互聯網參與度低的問題,因而先介紹了“互聯網+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現狀,然后從培訓資源庫的建立、培訓學習平臺搭建和信息化培訓路線三方面進行設計了全新的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實踐方案,最后利用柯氏4R評估模型對參訓效果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教師信息化培訓較好的達到了預期效果,參訓教師整體上對培訓滿意度較好,技能知識、理論知識和信息化素養方面尤其進步較大,同時學生和家長也產生了正面反饋。為我國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提高提供了一定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信息化;培訓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育現代化革新提供了全新的機遇,“互聯網+”概念由易觀國際于楊首次提出[1],2012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總理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上日程[2-3],由此成為今后的熱點和研究方向。“互聯網+教育”的火花由此迸發而出,我國相關工作者在多媒體教育設備、網絡教育課程、人工智能在線學習等作出了大量的探索[4-7]。與此同時,多元化、個性化和碎片化的信息學習方式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主流,教育改革終將順應時展趨勢,將計算機等移動軟硬件設備應用到教學活動中來。可以看出,互聯網和教育的融和越來越深入,對教師的信息化教育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互聯網+”視域下,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必將成為各個學校或者教育部門的重點。“互聯網+”的目的在于發揮互聯網的長處,將教育產業與之融合,實現傳統教育的互聯網化,重構現有的教學模式,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率。針對這一趨勢,本文提出了基于“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的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實踐方案,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培訓模式在時間、空間上的局限性,突破了教師信息化培訓在授課方式、資源獲取和交流方面的屏障。
1“互聯網+教育”下現狀
本文首先對參加“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2018)的遼寧省撫順教師教學技能提升培訓課堂的共計178名參訓教師進行問卷調查,這些教師均來自于鄉鎮中小學課堂,從教科目以語文、數學、英語和物理化學為主,調查了解了中小學教師基本情況,包括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所在單位的信息化設備條件等等。通過以上調查,本文發現,我國中小學教師普遍互聯網參與度較低,傳統的教學方式依然以課堂授課為主[8]。教育部門組織的信息化培訓方式單一,培訓效率低下,如何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思維去實現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培訓,提高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2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方案與設計
根據騰訊官方推出的微信應用小程序,為教師信息化培訓提供平臺,主要實現實時交流、消息發送和教輔資料管理等功能。平臺可以對培訓教師進行分組管理,實時交流,還可以實現自動回復和群聊等。2.1培訓資源數據庫建立。教育培訓學習資料庫是實現資料共享與課堂培訓相結合的基礎[9]。通過專家課堂的形式在多媒體平臺上進行播放,讓專家課件成為教師培訓的唯一學習資源,資源庫的建立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收集專家培訓課件,錄制專家授課視頻;其次,充分吸收和理解專家課件后對課件進行分類和處理,以知識點為單元進行分組,主要為配合文字解說;最后,構件微信公眾號平臺數據庫,在公眾號平臺中,將處理好的視頻資源進行推送。2.2培訓學習平臺搭建。在調研基礎上,搭建了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公眾號學習平臺。該平臺主要包含三個模塊,每個模塊分管3個信息處理功能。其中資源導航檢索模塊以信息管理員操作為主,提供自動回復、群發和自定義菜單的命令;學習資源庫主要面向用戶,用戶可以在該平臺找到自己想學的課程進行主動學習,提高培訓針對性;綜合評價系統實現對信息化培訓效果的意見反饋和交流,并提供圖文分析。其中圖文分析的實現代碼如下。2.3信息化培訓路線該培訓學習平臺的目的是讓培訓教師提高意識,轉變觀念,充分了解信息化教育的背景,熟悉信息化辦公軟件的使用,同時培養教師德育和管理能力。信息化實施培訓路線,如圖1所示。
3柯氏4R評估效果
柯氏4R評估模型由DonaldL.Kirkpatrick于1976年所提出的基于企業員工培訓的評估模型,后來被廣泛應用于教育培訓[10-11]。該評估模型由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效果層四部分構成,每個層級均代表人員對培訓知識的不同理解認識程度,進而全面掌握培訓人員的接受程度。本文對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培訓實踐設計了如下評估內容。3.1反應層評估。反應層評估將教師對課程的感悟方式、喜愛程度和難易程度進行考察和評價,設計問卷調查,共設計有6大題12小題。反應層評估結果,如圖2所示。圖2反應層評估效果統計圖從圖2可以看出,受培訓教師滿意度最高的是課件的設計與制作,滿意度為67.9%,其次是促進教師成長的課程學習,滿意度為55.6%,第三是占比為50.6%的教師信息技術操作類課程。從調查表中還可以發現,信息化培訓實踐課程中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方面做的不夠好,教師普遍反映較差(滿意度僅為38.3%),其他反應效果例如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運用和信息化教學設計方面滿意度并沒有過半。反應層評估結果顯示教師偏愛技能型和個人發展方面的課程,對于信息化理論課程的喜好程度一般,這對于信息化培訓實踐提供了一個突破口。3.2學習層評估。學習層評估考察的是“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受培訓教師對信息化實踐的基礎知識、技能和作業的掌握程度進行考察,該評估的實現是將教師在培訓前后的學習掌握程度對比來進行,設計有5部分大題,每個大題10小題,如圖3所示。從學習層評估成果可以看出,接受培訓教師在觀念更新和視野開拓上獲益最大,占比均超過70%。技能提升方面,69.14%的參訓教師表示自己的信息技術處理和應用能力得到較大提升,但是在價值觀和行為轉變方面效果不大。3.3行為層評估。行為層評估本文采用教師對今后教學行為的變化來入手,通過培訓后教師自身工作效率、授課內容、資源獲取等的滿意程度來進行問卷,涉及1大題6小題,如表1所示。行為層評估表統計結果可知,信息化實踐培訓對于教師的提升幅度最為明顯,達到97%,對于授課內容豐富程度的贊同程度更是超過97%。通過行為層評估發現,該培訓方式對于教師的職務晉升較其他方面弱。3.4效果層評估。效果層評估以學生和家長的評價為主,通過調查學生滿意度、家長滿意度和考試成績的變化來進行考察,共設計3個大題9個小題。滿意度調查表,如表2所示。從以上四個層面來說,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師信息化培訓達到了預期成果。參與的中小學教師對整體的培訓滿意度較好,技能知識、理論知識和信息化素養方面尤其進步較大,對學生和家長產生了正面反饋。通過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問題,多數教師表示希望今后多開展此類教育培訓課程,結合實際提供針對性的授課。
4總結
本文研究了“互聯網+教育”這一重要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方案設計,在對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實踐和理論水平調查的基礎上,設計了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信息化培訓技術方案,然后利用柯氏4R評估模型對該方案的效果進行了全面評估。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互聯網+教育”在中小學校教師培訓實踐方面的研究空白,突破了傳統教師培訓方式,并提升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實踐能力和認同感。但是,本文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本文的調查參訓教師樣品較為局限,人數較少,且集中在特定區域,可能無法達到普適性的效果。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從普適性方面出發,研究更多的樣本,不斷改進培訓平臺,完善文中“互聯網+微平臺”應用于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
作者:蔡迎兵 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學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
- 上一篇:生態系統下教師教學創新影響因素探析
- 下一篇: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