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目的異化及矯正

時間:2022-10-18 03:49:10

導語:高校教育目的異化及矯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育目的異化及矯正

[摘要]高校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人、塑造人,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其他能力,但現實卻是將學生培養成了為獲得分數而學的應試者。大學中為分數而學,其表現形式與中小學有差別,主要表現為看重60分和追求高分。高校教育目的的異化,其危害是降低學生的學習動力、抑制學生能力的提升、造成資源浪費和阻礙創新。要矯正異化的教育目的,就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育人觀,認識到實施應試教育的危害;教育管理部門要下放權限;高校自身則要改革管理體制;要改革高校教學模式。

[關鍵詞]教育目的;高等院校;唯分數論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塑造人。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我們卻脫離了這一目的,僅僅是將學生培養成為應付考試、獲得理想考試分數的應試者。高校(本文僅談高校本科教育的情況,其他層次的高校學歷教育不予涉及)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場所,有其明確的教育目的,但這個目的被我們有意或無意地異化了,結果國家、社會和家庭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效果卻不明顯。

一高校教育目的存在異化現象

在現代社會,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處于年幼、年輕時期,主要是接受教育的階段;第二階段主要是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工作的階段;第三階段主要是退休休養階段。人生的第一個階段,除了在家接受家庭教育外,絕大部分人都要接受學校教育。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存在著教育目的異化的現象———學生僅僅為了分數而學習,教師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一個好的分數。在分數之外的要素,就很少或根本不考慮了。在中小學,由于存在升學的壓力,高中、大學以及部分初中在錄取新生時,往往也要以分數取人,學生以奪分能力的高低進行相互競爭,因而在中、小學校中較多地存在教育目的異化的現象,學生進行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在“小升初”“中考”“高考”時獲得一個好的分數,以便上更好的中學、大學。為了進入理想的中學或大學就讀,就要獲得高分,學生只有掌握解題技能、熟悉教材內容,才有可能如愿以償,因而中小學生會注重獲得高分的技能和方法,而將教育的本來目的拋棄掉了,即形成了教育目的的異化,將受教育的目的僅僅看成是獲得高分。高校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繼續和發展,是整個教育活動的一個部分。大學的教育目的也是為了培養人、塑造人,是為了進一步提升人的各種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著意培養有能力、有文化、有思想、有體能的勞動者,使其更好、更順利地在未來的工作崗位開展工作。大學生應該重視自身就業能力、競爭能力的培養,在不存在升學壓力的前提下,不應該存在教育目的的異化現象,對于分數應該不會過于看重,不會僅僅為了分數而學習。但事實上,在高校也存在教育目的被異化的現象,非常注重學習分數的高低。具體體現在:一是看重60分。高校一般都有規定:在校期間,如果一個學生“掛科”(即考試成績低于60分)超過一定科目數(如超過5門),就將會拿不到學士學位證。所以,所有的學生都會努力按照這一要求做,爭取每門科目的成績都能達到60分以上,做到不“掛科”。二是追求高分。這一點與中小學生相同,但追求高分的動機與中小學又有差別。部分大學生會追求各科目的高分,因為分數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能否獲得獎學金、助學金及其等次高低。由于大學采用嚴進寬出的學習形式,一個學生只要花一定功夫,獲得60分甚至較高分數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問題是:學生希望能以最小的成本獲得60分或盡可能高的分數,不用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就能獲得理想的分數,是最好的結果。如果某門課程要花較大代價(即要求學生認真、努力學習)才能獲得理想的分數,則會抱怨這個任課教師,認為這個教師不好,至少不是“好教師”,在期末學生對教師進行“評教”時會給出低分,顯示出學生對教師的一種“霸氣”。在大學的每個期末考試前,學生要求教師告知考試范圍、判分時手下留情的現象絕非個例。中小學強調一分汗水一分收獲,通過努力獲得理想的分數,但大學里卻強調一份運氣、一份關系甚至一份“霸氣”一分收獲,通過運氣、關系甚至“霸氣”獲得想要的分數,這也體現了大學與中小學的差別。

二教育目的異化帶來的危害

由于教育目的的異化,學生只為了考個好的分數而學,教師為了好的分數而教,結果導致高分低能(學習分數高,人的能力低下)、高分虛質(學習成績上去了,人的身體素質下降了)、高分缺德(只重文化成績,不重人的思想品德的修養)等不良現象。具體體現在:一是降低學生的學習動力。進了大學的門,對于部分學生來說,似乎就已進入到人生學習的終點站了,對學習再也提不起興趣,從而出現厭學現象,缺乏求知、提升自身能力的欲望和動力,與考試分數無直接關聯的事物,如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水平、教學方法,對自身能力的提升、知識的豐富等方面,再也沒有欲求。由于課堂曠課會被扣分,因而學生的課堂到課率會令人滿意。但在課堂上是否聽了課,沒辦法計分,教師在課堂上也不可能不斷地強調紀律,因而人在曹營心在漢的現象就經常發生了,在課堂上打瞌睡、玩手機、看視頻等現象也有。這種到課率高、聽課率低的怪現象,在中國的大學里并不少見。既然課堂上沒有認真聽課,那么,離開課堂后,應該參與自學吧?但事實是:離開課堂到了宿舍,看視頻、用手機刷屏、玩游戲等現象又是常態。沒有人生目標、沒有學習規劃、沒有對于未來工作的展望,該有的閱讀課外書、根據自身興趣錘煉自己的現象則很少見到。根據筆者在一個“二本”高校、一個民辦獨立學院的調查了解,在業余時間除了完成作業、考前復習外,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在課余時間沒有進行過任何課外閱讀的行為,即除教材外,其他書籍的閱讀量為零,而課外閱讀是提高自己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二是抑制學生能力的提升。在中小學升學壓力的場景下,為了拉高分數而專門學習和掌握考試技巧,將主要時間和精力用于提高分數的獲得上,而對于分數以外的東西,如能力、素質、身體等內容,則可以舍棄。由于與中小學一樣,在大學里也強調分數,分數以外的學習和訓練內容,如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的學習和訓練,由于會影響到自己拿分,學生對這些項目的學習和訓練不太重視甚至非常反感。其中一個典型現象就是要求學生完成的本科畢業論文,學生最感為難,因為這個科目需要學生有自己的思考環節,要求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寫作。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和訓練,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動手能力等,這需要學生動腦、動手、花時間和精力。學生不愿動手、動腦、花時間和精力,為了過關,就會發生偷工減料甚至抄襲的現象。學校為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想了許多辦法,但終究效果不佳。在高校內,對學生的部分管理工作也是以考試分數作為依據。有些能提升學生能力的活動,如深入進行社會調查、開展創作設計等活動,因不能直接給學生加分,如果學校沒有專門組織,學生則不會自愿參與。這些都會抑制學生能力的提升。三是造成資源浪費。在中小學,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學習獲得高分,會送孩子進各種補習班,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考試能力,這樣加大了家長的教育成本。家長不僅要負擔現金支出,還要陪護孩子上補習班,這其中有交通費用、時間和精力的付出等。在大學里面,雖然再沒有人會為了成績而進補習班,但另類成本仍然存在,如管理人員和教師要對大學生進行紀律方面的培訓和要求、學校要投入人力和設施(如攝像頭)進行監控,以免學生在課堂上不守紀律、在考場上舞弊,這無疑增加了經濟、管理成本。部分學生為了獲得高分不惜哀求教師,這會扭曲人性觀念;教師為了獲得學生的好評,也會發生有意放低要求的“放水”現象,造成學生成績高、學習好的假象,這些加大了社會管理成本。另一種存在的浪費是所學非所用、所學不能用,大學生從高校畢業后,對大學的知識不會用、用不了。大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后,要將論文題目、摘要、關鍵詞翻譯成英文,結果是:在一個筆者調查的“二本”高校內,80%以上的學生不知在何種狀態下使用英文字母的大小寫;80%以上的學生不能完整地將中文摘要翻譯成英文;70%以上的學生不知怎樣在英文語句中如何使用謂語和動詞。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畢業,經歷了多少考試,結果卻是這樣,這些學生走入社會后,當有電商業務要將商品介紹翻譯成英文向外國推介時,由于翻譯不當,使外國人看不懂或產生歧義。學生在大學的學習中,缺乏理想的學習效果,其結果就是造成資源的浪費。四是阻礙創新。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側重于知識點的教育,其學習主要是解決學生知道“是什么”的問題,即掌握各個知識點。在大學教育階段,側重于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研究問題的方法的教學,強調的是傳授認識世界的方法、看待問題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偏重于“為什么”的教育,不僅要知道更多的“是什么”,更要知道“為什么”,即知道這個事物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要學會分析,掌握分析的方法和要領,即從總體上說要有較強的思維能力。但部分學生的學習要求依然停留在中小學階段,看重于能獲取“是什么”的知識,對于“為什么”的學習沒有興趣,因為學生弄懂“為什么”,既要花更多心思,又可能反而得低分。這種情況,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教育目的異化的矯正對策

教育目的的異化是一種在改革開放后人才青黃不接,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特定條件下所形成的主觀行為,是在現行高考制度下催生出的一種結果。解鈴還須系鈴人,矯正工作還得靠我們自己。一是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育人觀,認識到教育目的異化、實施應試教育的危害。要對社會進行宣傳,在大學接受教育,真正目的是要塑造人、培養人,提高人的能力,而非掙到高分以獲得獎學金、助學金或拿到作為就業證明的文憑。在多元化的社會和大眾化教育階段的條件下,學歷本身的含金量已下降,顯得越來越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學生要有特長,要有能力。在未來社會多數人都是本科生或本科以上學歷的環境下,競爭更多靠的是能力、知識,而非風馬牛不相及的高校考試分數。現代社會是一個需要能力進行創造的社會,我們需要的是創新型、能力強的人才,而非缺乏思想、缺乏能力的人。在任何高校就讀,都需要培養有能力、有知識的人,而非僅僅考試優秀的學生。二是教育管理部門下放權限。目前,教育管理部門在高校的招生規模、課程設置、師生比、職稱評聘等方面,都會施以一定的管理,下達有一些指標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捆住了高校的手腳,限制了高校的良性發展。因此,教育管理部門應下放管理權限,加大高校招生和管理的自主權,允許高校根據自己的特長、優勢和特定要求,自主決定招生規模、自主決定課程設置、自主決定學科發展方向,突出高校的自身特色。高校在招生時,除可以根據學生的高考成績來錄取,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進行錄取。允許和鼓勵高校進行特長式教育和管理,根據高校的特定要求進行學生管理,允許高校設立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師評價體系和學生評價體系。允許高校根據自身教學和科研要求決定教師數量、決定誰能當高校教師,讓高校教師能進能出。在現行高校教師管理體制下,教師能進不能出、需要的教師進不來,結果是冗員多、效率低,高校的管理成本和人員供養成本高。三是高校自身改革管理體制。在對教師的管理方面,應允許學校實行末位淘汰制,將數年內在教學效果、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表現一直較差的教師清除出教師隊伍,并給以出路。如果沒有末位淘汰制,高校不能將不合格的教師清除出教師隊伍,那么,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學科學水平的提高,都是徒勞,因為不能末位淘汰,打消了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競爭意識,不利于高校對教師隊伍的管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缺乏創新、沒有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利于高校的發展。現在的高校是一個養懶漢的地方,部分教師多年內講授同一門課,用同一個課件,在課堂上表達同一個說法,課堂上的獨角戲從頭演到尾,等等,都是這種懶漢的具體表現。應允許教師自編教材、自設課程進行教學,以真正體現教師的研究特長,將理論研究成果帶入課堂。在對學生的管理方面,應改革學制,允許學生實行彈性學制,讓學生半工半讀、在一定年限內達到要求即可畢業。允許高校設置一定比例的自學課程,學生通過自學考試后,即可獲得學分,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和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自覺中提高閱讀能力,掌握思維和寫作技巧。四是進一步改革高校教學模式。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這種灌輸,學生聽不進、弄不懂,無法理解,沒有理解,也不會去理解。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重于分析,分析某種社會經濟現象、自然現象為什么會如此等。現在部分高校教師習慣于照本宣科,將教材上的內容在課堂上重復一遍,同時輔之以(網絡上看到的)小故事、小笑話,引逗學生在課堂大笑一場,課堂效果和“笑果”是有了,但給了學生什么呢,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思維上的懶漢,嚴重缺乏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鄭秋芳.轉型期中國高等教育目的之人的全面發展及舉措[J].教育觀察,2015(03).

[2]陳仁保.當代高校教育目的與價值的探索[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4(11).

[3]羅華陶.對基于質量的高等教育“教育目的的實現度”的思考[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06).

[4]夏小書.教師的教育目的觀之迷失與回歸[J].教學與管理,2017(09).

[5]周光禮.培養理性的行動者———高等教育目的的再思考[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5(03).

[6]黃華,胡仁東.試論高考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基于三維視角的考察[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4(11).

[7]李峰,杜春蘭.淺析高等教育目的[J].教育導刊,2015(10).

[8]焦瑞.關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哲學思考[J].亞太教育,2015(10).

[9]張曉華,劉旭東.教育價值的追尋與守望———杜威教育目的觀的再認識[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2018(02).

[10]周常穩,周霖.論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觀的局限及改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0).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09

作者:樊哲銀 林 艷 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