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城建設與城市創新研究
時間:2022-08-11 03:52:04
導語:科學城建設與城市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毫不夸張地說,科學城可被視為城市或區域極為重要的戰略發展空間之一,城市創新能級不斷加碼,建設“科學特征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充滿創新活力”的科學城殊為不易,需要各方持續傾力,其中關鍵更在于將科技創新要素資源在一定區域內形成足夠的集中度、顯示度與轉換度。
何為“科學城”
業界普遍認同,科學城不止于是“科學家的家”與“創業者的城”,其涵義顯然更加深遠,“科學城是以科學技術研究部門為主體,攻堅基礎研究、源頭創新的特殊城區,不是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研究、應用創新為主的科技園區。”——“真”“偽”科學城即可根據此觀點精準辨析。新時代新發展格局下,科技創新正成為一些愿景遠大城市的鮮明氣質與顯著標識。大力提倡科技創新需從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在科技城建設過程中梳理城市創新資源與硬核科研實力,進行科技體制改革以增強核心競爭力是諸多城市的共同選擇。在科學城的建設過程中,為更好實現“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的良性循環,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可從頂層設計出發,改革科技管理機制體制,營造和諧的科技創新環境,提高科創成果轉化效率。如堅持區域經濟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強化創新平臺體系建設。當前科技創新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突出,應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建立以需求為主的產業化通道機制,統籌考慮經濟性與應用性,打造區域性創新策源地,加快形成引領性創新成果,持續為城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頭活水。與此同時,堅持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相結合,構建定位更明晰、配置更高效的科技創新計劃體系,促使科技計劃項目布局由分散到聚焦,注重協同創新,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融通;改革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式,從優質科創資源的發掘與優化配置著手,以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導向,打通由科學發現至成果產業化的創新鏈,利用科技創新成果驅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攻克助力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從而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有機融合。較為理想的科學城建設狀態則是,“營造公平透明、開放合作的學術生態,形成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氣象;形成充分競爭、積極向上的創新生態,促使其持續演化并達到新的均衡;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耦合,打造具有科創特色的優質產業生態。”
產城融合的必然
產城融合并著力凸顯在地優勢與特色是現代科學城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現有的數個科學城建設邏輯莫不如此。據深圳的《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位于深圳光明區的光明科學城是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戰略節點,作為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其以“科學+城市+產業”為發展規劃,依托光明中心區,形成科學裝置聚集區、科學城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三個層次清晰的空間布局。光明科學城的規劃建設將分三步走,達成三個目標:一是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級科學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具雛形,國際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建設加快推進,成長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二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度國際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形成學科與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三是展望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持續產出大量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策源地,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引擎。為更好服務于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服務于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上海市張江科學城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集成電路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引進培育一批世界一流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著力提升高端芯片設計能力;支持芯片制造企業推動先進制程工藝芯片規模量產,大力發展下一代集成電路生產工藝和產品;支持集成電路材料、設備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提升生產制造能力;加快人工智能融合賦能應用,支持基礎AI芯片研發,以類腦算法和類腦芯片為方向,加快感知識別、知識計算、認知推理、運動執行、智能無人系統等共性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推動人工智能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西部(成都)科學城的重點任務亦頗為明晰且具有成都特色:筑強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組建天府實驗室,推動高能級科研機構、國內外知名高校聚合發展;聚焦優勢領域和前沿領域,大力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推動多學科領域的橫向交叉和融合創新;賦能重點產業能級躍升,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區塊鏈、6G等未來產業,發展壯大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健全科技成果轉移孵化體系,強化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構建良好創新生態系統;強化與市內、川內、成渝地區創新主體鏈接互動,推動建立跨區域長效合作機制,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提升人力資源水平,完善人才服務體系,構建跨區域人力資源協同格局;凸顯公園城市創新表達,推動生態與科技共融共生,系統布局科技創新應用場景。
作者:謝斐漾
- 上一篇:顆粒飼料在家兔養殖業的應用
- 下一篇:農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與啟示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